【痴人学佛】之 “凡人畏果,菩萨畏因”

W
WXCTEATIME
楼主 (文学峸)

凡人畏果,为什么凡人畏果呢?因为眼前出现的场面自己没法处理(handle,hold不住),处理不好的结果就是自己要遭罪。就这么简单,所以他害怕。

举个例子,小偷行窃,结果被人逮住,你看他是不是吓的面如土灰,哆嗦不停?
有人看到美酒佳肴于是大吃大喝,结果轻则伤胃,重则留下了长久的病根。
有人看到女色然后就纵情声色,结果伤财伤身,甚至搭上老命。
有人为贪图便宜,撒谎作假,被捉后身败名裂,重新做人困难重重。
等等。。。。各种各样的例子很多,概括起来不过是贪利、慕名、贪图享受,追求和享受这些没什么,能节制并取之有道就无可指责。但有些人为了达到享乐的目的,不择手段,在其追求果的过程中所做的各种事,就是所谓的“业”,有善业和恶业之分。恶的行为给社会上其他的人造成了伤害。“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当恶贯满盈时,即使天不谴,也会因其多行不义而自毙。

有些因果关系凡人看不到,看不懂,就象下棋,有人能看到很多步以后的变化,低手如我就只能看到一步之后。对于这一类因为智慧和经验上的缺陷而导致看不到因果关系的盲目妄为,尚可原谅,也还可以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来避免再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可怕的是明明知道因果关系,偏抱着侥幸心理强行为之的。比如行窃,暴食,撒谎,贪图小利等等。这就是明知故犯,其病根出在心上了。时来已久,小棘刺已经长成大树。非一场暴风雨无以铲除这些硕大的毒根。

菩萨畏因,是因为他对这些因果关系了然于胸,他知道如果做了A事会出现什么结果,做了B事会有什么后果。就是《孙子兵法》上说的,在很多战争发动之前,其实胜负已定。所以菩萨会谨慎地行事,他其实也有好乐,他也知道美食好吃,也知道金钱和权力的好处,但他能意识到危害,于是他就会去克制和疏导自己的欲望,从而避免或者减少对自己和别人的伤害。能够防患于未然,不抱侥幸心理去做必然失败的事。

不少的现代人对佛法有些误解。比如说“菩萨”这个词吧,“菩萨”其实并不是真有这么一个人或者神,菩萨实际是一个智慧的符号,是一个概念,代表一些美好、善良、真实等优秀的品质。由于历史教育的原因,新中国的国人多对佛法抱着怀疑、排斥和蔑视的态度。其实,这是很正常,正因为其不了解,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误解。

若你把“菩萨”、“佛”什么的佛家名词换成“智者”来看佛法,就会发现原来佛法说的跟我们学的哲学并无二致,而且在有些方面佛法的认识和论述远远超过我们所学的哲学。

学佛是培养一种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一种合情合理的处理人事世事的方法,是构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人无意怂恿别人学佛,只是想以微薄之力澄清世人对佛法的一些误解。)

附与网友“八达”之间的讨论。

八达:請問茶兄 大智慧之人 既已不昧因果 為何還畏因畏果?

WXCTEATIME: 
承蒙八达兄问询,倍感荣幸与惶恐,先得说明一下,俺于佛学上所知甚少,皮毛都称不上,却常发妄议,罪过。所以下面的解释和讨论也未必正确,俺只是尽我所知勉力作答,望兄理解。 

因果是个概念,是个统称,世间有很多种因果,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犯偷窃罪,就有可能被抓坐监狱;贪吃美食,可能会导致胃疼。等等类似的因果很多。。。不须列举了。

面对这些显而易见的因果规律,我们最好是遵守它,兢兢业业地提醒自己不要去犯错误,这就是所谓的菩萨畏因。 

但有时无论我们怎么小心,还是因为各种原因犯错了,遭受了苦果,陷入了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人要想办法解决困难,脱离苦境,但刚遭受苦果时,往往没有改变的条件,即因(准确来说应该是“缘”)。这时就需要积极地创造能产生因的条件(创造“缘”),比如像照凤凰来就要栽梧桐树。一个事件的果,可以变成另一事件的因,就是佛家说的因果相继相生等。就是说不要被前一个或目前所处的果所困,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当前正在受的果变成下一个事件的因,从而改变自己的处境。 

我说了一大堆,我想你大概明白了我的意思。因果相生,果可变因,顺天而为,循理而作,可以免除一些烦恼和灾祸。

八達:多謝茶兄費神指導。敢再問: 
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既不逾矩,料應不再造因致果。依茶兄大見,孔夫子是不昧因果,還是不落因果?是人世之因果,還是出世之因果。八達魯鈍,見茶兄胸有筆墨,實有問道之心,絶無鬧場之意。冒然干擾,請勿見怪

WXCTEATIME: 谢八达兄愿意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不落因果”这句话应该说是有悖常理的,没有人能“不落因果”,所以孔夫子说在七十后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应属于“不昧因果”。 

怎么讲呢?孔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那些欲都是些正常的欲望而不是不着边际的欲望,那些欲望是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内,而这些范围或者说底线就是由“矩”确定的。这个“矩”,具体到孔子生活的时代来说,就是孔夫子提倡的那些礼节以及当时的社会法规等。孔子那句话是在说他到70岁后所做的一切都是合乎“礼”的精神,而不是太在乎那些具体的繁文缛节的规定。只要遵循礼的精神,就不会犯大错。我只是举了一个“礼”方面的例子,其他方面也是一样。 

孔子那句话是意味着在可实现的、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内随心所欲。就象我们到饭店吃饭,目的是吃饱肚子,所以点什么菜并不是很重要,随心所欲地点,等吃饱后就不再贪吃了。这个浅显的例子就能比较好地解释孔子的那句话。随心所欲地吃饭点菜,吃得差不多饱时就不吃了,而不是因为贪图美味佳肴而猛吃猛喝,结果伤了胃。这个贪吃过度而导致伤身就是逾矩的表现。 

总之,没有人能逍遥于因果之外,快乐的人就是能在不违背因果的条件下,遵循因果规律,并让这些因果规律为自己所用,为自己带来快乐,比如当饿了时,人会觉得难受,那就去吃一些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这不是很开心吗?把一件本来不开心的事变成了开心的事,对吧?

我说的是自己的感受,也未必对。希望一起继续交流,谢谢你! 
祝元宵节快乐!:) 

尘凡无忧
LOL 明白,这又是解释给我的。。。谢谢小茶。:)
尘凡无忧
对照了一下,虽然我不学佛法,我觉得我天生近佛啊,这些道理好像从来就懂,要不就是小时候家里人教育下的。。。
W
WXCTEATIME
老帖,贴了很多次了,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文末增添了和网友的讨论,也许你没看过:)

昨天的帖子下面贴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故事。

特别佩服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精神。

W
WXCTEATIME
照佛教的说法就是有慧根,或者说与佛有宿缘:)
康赛欧
阿弥陀佛,谢谢指教!
W
WXCTEATIME
客气了。我修的多是口头禅:)所以不要把我说的太当回事,看看就行。谢谢阅读跟帖。
小乐即安
赞!好文,受教了。
W
WXCTEATIME
能看完就很好:)谢谢
鲁冰花
在西藏,看多少人“磕长头匍匐在山路,转山转水转佛塔”,都那么虔诚,

而先生说“学佛是培养一种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是有点亵渎啊?恕我直言  :)

不打算修成真正的佛教徒吗?

谢谢普及,学习了。

 

小乐即安
确实很受教益,关于因果,关于顺其自然。
W
WXCTEATIME
各人目标和要求不同吧,学佛也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所以应该不是亵渎。
W
WXCTEATIME
这篇和“不眛因果”一起看比较好,明天贴:)
小乐即安
请今天贴吧!
W
WXCTEATIME
稍晚点贴;)
糯米粥
冰花听过这首歌吗?你注意看画面—就是藏民的朝圣

 

糯米粥
我觉得因果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是流动的,是互为因果,人们甚至把因果关系搞反的比比皆是。

比如“爱”就是互为因果,尤其在父母子女之间最明显。

如果说爱是一切的因,那么爱就是一切的果。想想我们跟孩子们的关系,这话就一点儿都不晦涩了

鲁冰花
“前方没有终点,我们都在朝圣的路上。”不过每个人心里有不同的佛祖。

看到这些人置身于危险,那么匍匐在地向着心中的圣地前行,虔诚得让人有点感动。。

W
WXCTEATIME
应该说是因果互相影响会产生新的因或者业,但因果应该是不同的。

有果必有因,但有因未必有果,因要借助必要的缘才能结果。

咲媱
因果最大的问题,是把问题简单化了。果有很多因,而人未必知道那几个才是有效的因

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窃天下者成为天下人心中的菩萨。

而一个人成为窃钩者,也是有很多原因,他可能也只是拿回他该得的,但是别人觉得他不该得而已。

而更多的事情,就不是简单的一个窃钩那么简单。

价值观不同,有人认为他是在做好事,但别人认为他在做坏事,而有的时候,是几个因共同努力造成的果,

其中几个努力,还是好心。

人不是全知,不知道背后的全部真相,谈因果就太苍白了。

W
WXCTEATIME
可以保留意见,但我肯定不同意您的观点;)
浮云驰
我同意糯米的说法,因果是流动的,最后织出一张大网
W
WXCTEATIME
是的,很复杂,所以需要修慧才能看清一些杂乱无序的东西:)
c
cxyz
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佛祖 -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