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精神属性也有物质属性。
人给自己的定位就在这两个世界里。
假设最高目标是自由,那么精神世界中的自由是不受外在环境与条件的羁绊,物质世界的自由就是没有财力物力的限制。
后者要财富资本,爱物欲;前者则要精神资本,重心智。
两者之间,是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对人来说,就是在这两方面积累什么与怎么用。
可以象钱一样,看谁量大。
也可以象心一样,看谁清澈。
近代以来,有些中国人常常分不清几者间的差异,把物质上贫乏落后当成精神上贫乏落后,相应地,就把物质上的发达与先进当成精神上的发达与先进。
在一定程度上,一种文化的物质与精神是统一的。因此,上面的混淆有道理。
另一方面,两者又不完全一致。混淆过头会产生危害。
理想状态,是精神富足。
精神宝足并不排斥物质富足。
反过来,物质富足则往往损害精神富足。
快乐的人,首先是精神富足。
但把精神富足当成目标太难了。因为很多人分不清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只能看到物质的作用。
于是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不快乐,追求物质或者形式上的知识与文化资本;因为缺乏精神上资本,追求物质资本的过程也不快乐,中结果也不快乐。
有些海外中国人,没有自信,觉得无法融入西方社会,就是过于依赖形式资本。
形式资本以多为上。
精神资本以通透为上。
因为要通透就要穿越形式,对于重视形式的人来说,这就太难了。
不但來自四方八面的移民,也包括一些本地人。
他們都接受了自己的不適應,那么起码適應自己。
堂堂正正,顶天立地。
融入就融入,融不入就融不入。有何戚焉?
约二十年前我女儿的一个日裔朋友一直没来过我家, 我问为什么?我女儿的回答是:"因为你不喜欢日本人"
这个回答是我怔了片刻, 意识到不该将我的好恶传到下一代, 更何况这种好恶是无来由的。它来自于从小受到的阶级仇民族恨教育的潜移默化。 即使来美二十年, 这种潜移默化还常常影响到我的言行。
从那以后我慢慢开始驱除从大陆带来的不良思绪。 我也经常思考"中国文化"对我的影响, 打上引号是因为这种文华带上了中共的洛印, 当然没有多少是对人身有益的。
而是对生命本身的认知。
拿财富和科技来衡量对比两种文化,俺不反对。
结论是中国近两百年不如西方,俺完全同意。
但你来到西方,有自己的成就,依然感受不到安稳。
又当然,西方没有安稳感不等于在中国就会有。
但对生命本身的深度探索,中国文化中有,不但有,而且以之为主要导向。
相比之下,西方就相对稀薄。
对你来说, 可能比较难。
譬如這兒有位網友連南京大屠杀都不介意,雖然别的觀點都跟你類似。
又,中国人民連當年的日本孤儿都愿意養,可見也不是中国文化的问题。
出来就是为了逃避国内那套意识形态之上那些关系那些靠嘴皮子的功夫,来美国本来就是为了清清白白做事做人,图个精神上的轻松,没人愿意搅进政治。说不好听就是小农意识,这样就没有话语权,话语权需要不断的歇斯底里的争取,建立在某些精英某种意义上的自我牺牲或自我成就上。
最好的
進一步說明,統統是你自己的问题。
我的意大利艺术家,合作多年的好朋友,他以前一想气我就说日本的设计好啊,日本的枯山水好啊,日本好啊,,,每次都挺管用的。大概6,7年前的一个无所谓的日子,他突然很认真的很内疚的和我说他错了。 他看了南京大屠杀那部纪实片。
我告诉他我都不敢看
俺对你对啥有兴趣没兴趣。
对推荐任何信仰也没有兴趣。
帮助思考,看看哪些是逻辑思维,哪些是情绪表达。
石凳也能更好理解你,和你辩论
若看政治层面,则中日双方政治斗争与合作都在进行。
若看民间,则对对方的爱慕与厌恶都存在。
你想摆脱仇恨,很好。
想让别人也摆脱,很好。
认为所有中国人都该摆脱,那就应该先看看自己的定义清楚不清楚,对别人的判断准确不准确,自己的要求现实不现实。
资本的特性是叠加。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
人有精神属性也有物质属性。
人给自己的定位就在这两个世界里。
假设最高目标是自由,那么精神世界中的自由是不受外在环境与条件的羁绊,物质世界的自由就是没有财力物力的限制。
后者要财富资本,爱物欲;前者则要精神资本,重心智。
两者之间,是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对人来说,就是在这两方面积累什么与怎么用。
可以象钱一样,看谁量大。
也可以象心一样,看谁清澈。
近代以来,有些中国人常常分不清几者间的差异,把物质上贫乏落后当成精神上贫乏落后,相应地,就把物质上的发达与先进当成精神上的发达与先进。
在一定程度上,一种文化的物质与精神是统一的。因此,上面的混淆有道理。
另一方面,两者又不完全一致。混淆过头会产生危害。
理想状态,是精神富足。
精神宝足并不排斥物质富足。
反过来,物质富足则往往损害精神富足。
快乐的人,首先是精神富足。
但把精神富足当成目标太难了。因为很多人分不清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只能看到物质的作用。
于是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不快乐,追求物质或者形式上的知识与文化资本;因为缺乏精神上资本,追求物质资本的过程也不快乐,中结果也不快乐。
有些海外中国人,没有自信,觉得无法融入西方社会,就是过于依赖形式资本。
形式资本以多为上。
精神资本以通透为上。
因为要通透就要穿越形式,对于重视形式的人来说,这就太难了。
不但來自四方八面的移民,也包括一些本地人。
他們都接受了自己的不適應,那么起码適應自己。
堂堂正正,顶天立地。
融入就融入,融不入就融不入。有何戚焉?
约二十年前我女儿的一个日裔朋友一直没来过我家, 我问为什么?我女儿的回答是:"因为你不喜欢日本人"
这个回答是我怔了片刻, 意识到不该将我的好恶传到下一代, 更何况这种好恶是无来由的。它来自于从小受到的阶级仇民族恨教育的潜移默化。 即使来美二十年, 这种潜移默化还常常影响到我的言行。
从那以后我慢慢开始驱除从大陆带来的不良思绪。 我也经常思考"中国文化"对我的影响, 打上引号是因为这种文华带上了中共的洛印, 当然没有多少是对人身有益的。
而是对生命本身的认知。
拿财富和科技来衡量对比两种文化,俺不反对。
结论是中国近两百年不如西方,俺完全同意。
但你来到西方,有自己的成就,依然感受不到安稳。
又当然,西方没有安稳感不等于在中国就会有。
但对生命本身的深度探索,中国文化中有,不但有,而且以之为主要导向。
相比之下,西方就相对稀薄。
对你来说, 可能比较难。
譬如這兒有位網友連南京大屠杀都不介意,雖然别的觀點都跟你類似。
又,中国人民連當年的日本孤儿都愿意養,可見也不是中国文化的问题。
出来就是为了逃避国内那套意识形态之上那些关系那些靠嘴皮子的功夫,来美国本来就是为了清清白白做事做人,图个精神上的轻松,没人愿意搅进政治。说不好听就是小农意识,这样就没有话语权,话语权需要不断的歇斯底里的争取,建立在某些精英某种意义上的自我牺牲或自我成就上。
最好的
進一步說明,統統是你自己的问题。
我的意大利艺术家,合作多年的好朋友,他以前一想气我就说日本的设计好啊,日本的枯山水好啊,日本好啊,,,每次都挺管用的。大概6,7年前的一个无所谓的日子,他突然很认真的很内疚的和我说他错了。 他看了南京大屠杀那部纪实片。
我告诉他我都不敢看
俺对你对啥有兴趣没兴趣。
对推荐任何信仰也没有兴趣。
帮助思考,看看哪些是逻辑思维,哪些是情绪表达。
石凳也能更好理解你,和你辩论
若看政治层面,则中日双方政治斗争与合作都在进行。
若看民间,则对对方的爱慕与厌恶都存在。
你想摆脱仇恨,很好。
想让别人也摆脱,很好。
认为所有中国人都该摆脱,那就应该先看看自己的定义清楚不清楚,对别人的判断准确不准确,自己的要求现实不现实。
资本的特性是叠加。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