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天山深处圣洁的雪莲,不知道这世间的险恶,但她有一颗柔软慈爱的心。当她看到人世间的丑恶,她的心会痛,她会呐喊。最可贵的是,她没有说某某比这个更丑,而是看到很多人忽略的细节:“整个一个村、一个县,很可能不只一个县,这么大规模、长时间地作案,令人发指。”
的确,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哪里还有这种奇观?
值得探讨的是,这个现象是不是像雪莲说的:这是白猫黑猫的后果?
雪莲毕竟年轻,大概不知道《为奴隶的母亲》,这是柔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原载于1930年3月1日《萌芽》。
没错,1930年。在中国(当然也包括人类世界许许多多的地方),把妇女作为生殖机器随意的买卖,像猪狗一样的对待,由来已久。拐卖妇女儿童,中国从上世纪的30年代就开始有了直观的统计数据,而这个峰值出现在80-90年代。虽然这个时间段与白猫黑猫吻合,但是它们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调查数据显示,1—6岁是拐卖高发期,这个年龄段被拐男童的数量远高于女童。而9岁以上被拐儿童变成了以女童为主。原因很显然,中国的儿童拐卖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小男孩成为最佳下手目标,而9岁以上,过去是童养媳,现在就成了预备生育机器和性奴。
80-90年代,也是严苛的计划生育执行的最严格时期,没有男孩的家庭,除了买卖也真没有更好的办法。重男轻女的传统之下,一个都是光棍的村子,不去抢别人的女儿,妻子,这个村子就要灭绝,贾大作家们岂不痛心疾首!
固然,大多数孩子是被可恶的人贩子绑架的,但当我看到,有35.8%的儿童竟然是被亲生父母卖掉的,被父母,朋友和亲属拐卖的儿童竟然占据大多数,我震惊,我悲愤,我欲哭无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性?
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在离开春宝的时候痛苦的撕心裂肺,而今天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父母把亲身骨肉当一个猪仔卖掉!真是猪狗不如啊!
无后为大的传统,加上毫无计划的计划生育,才是这一系列悲剧的根本原因。至于为什么整个村庄对于一个拴在铁链上的可怜的女子如此冷漠和习以为常,为何事件曝光之后还层层的掩饰和造假,这恐怕比这个悲剧本身更值得深思。
奥运会上,五星红旗一次次的生起,神舟飞船在驶向太空,我们的宇航员在空间站里欢庆新年,“吞沙巨兽”, 一天吞噬40亩沙漠……
“这是最好的时代 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
至于贾,还是叫他平娃吧,他不配“平凹”这样哲理的名字。
“把妇女作为生殖机器随意的买卖,像猪狗一样的对待,由来已久”。但是,新中国不是已经成立了七十多年了吗?为什么这种事情不但没有根除,反而越演越烈了呢?为什么?为什么啊!
摸着石头过河没错,计划生育根本就没有摸石头,否则不会到最后才意识到人口老龄化的危机,突然鼓励生三胎。
我认为,白猫黑猫也没大错,尤其是针对两个凡是。
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就是严苛的一胎政策,买卖妇女儿童的根源是无后为大的文化传统。
那时候,谁要是不服从计划生育,罚死你。
像这种战略失误要几十年后才看到后果。
像中美冲突,我2003年就看到了,说了也没有人信。
也许能给VV越演越烈的感觉,可能与媒体的发达、律法的变迁、统计数字与主观直觉等有关。
一胎政策以前,经历了人多力量大,到限制三胎、到两胎,最后才实行一胎。实施一胎也是从宽到严。
他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说干就干。
计划生育,从90年到20年就没有摸了,只是一味的坚决执行,否则不会突然的鼓励生三胎
特别记得二胎政策时的口号: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下面信息摘自百度)
生育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所确立的涉及一个时期的人口再生产调节政策,是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影响人口再生产过程而对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计划生育历史沿革如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育政策在人口控制实践中逐渐产生、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一个从鼓励生育、到节制生育与反复、再到限制生育的曲折发展过程。其发展历程分为六个阶段: 一是鼓励生育阶段(1949年—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生产和建设,在生产技术落后的背景下,劳动人口数量是决定生产力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该阶段,正如毛泽东曾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指出的“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人多就是力量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且,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下,中国人口政策严重受到苏联人口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务院卫生部全力支持和宣传苏联鼓励人口增长和奖励多子女母亲的政策。 二是节制生育与反复阶段(1954年—1959年)。人口现象是长周期事件。这一时期,国家决策层意识到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人口过快增长产生忧虑,党和政府已认识到需要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开始支持群众避孕节育,对人口形势较有代表性的思想认识是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但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使原本孕育起来的计划生育思想发生动摇,客观上造成鼓励人口增长的思想重新占据统治地位。 三是计划生育思想复苏阶段(1960年—1969年)。面对人口迅猛增长和经济严重受挫的双重压力,政府重新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提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进行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将大力提倡晚婚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一项具体措施。期间虽然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但党和政府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态度并没有改变。 四是计划生育政策起步和趋紧阶段(1970年—1984年春)。在人口与经济发展比例关系失调状况日益恶化的形势下,政府将计划生育工作提上工作日程,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各地区也建立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形成了“晚、稀、少”的生育政策方针,并以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为标志开始进一步收紧生育政策,将1970年代“最多两个”转变为严格控制生育第二个孩子和独生子女政策。但是,独生子女生育政策与农村生产实际和农民生育意愿严重脱节,造成政策贯彻执行阻力重重,恶性事件频发。 五是计划生育政策调整阶段(1984年—1999年)。在农村一孩政策执行陷入窘境的境况下,1984年的中央7号文件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二胎的条件;在1990年新增人口快速增长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带来极大压力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重申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把计划生育工作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六是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2000年至2012年)。在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之后,200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表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在人口发展呈现前所未有复杂局面的背景下,2007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重申要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七是计划生育新阶段。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随后,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单独二孩”政策正式实施。2015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焦点。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自2013年起,计划生育到达新的阶段。 综上所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鼓励生育和限制节育,到70年代“晚、稀、少”政策的推广,生育政策经历了不断调整的变动过程。无论在哪个时期,出台的生育政策都是针对当时人口形势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的结果,对人口形势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不同,采取的政策也会迥异。
我说的越演越烈,是现在的“生殖机器”,比以前童养媳的处境更恶劣,更不堪啊!说自己那么强大的一个国家,人竟然不过是机器啊!
不是公开说十五分钟--能识别、找到到任何人么?。。。
我说的从90年到20年就没有摸了,不对吗? 如果在这个阶段及时掌握人口状况,会弄到今天才意识到要马上生三胎吗?
即便万恶的旧社会,买卖人口也没有这样的有组织有规模,甚至地方政府和犯罪集团勾结作恶的。被奴隶的春宝娘,在秀才家至少还是有吃有喝的。
看过柔石原著,其实看到八孩母的遭遇后我第一想到的就是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 柔石著作中的母亲被有钱人出钱生子,屈辱是屈辱。 而八孩母是被全无人性的对待,屈辱摧残蹂躏。 新社会比旧社会惨。
生长在天山深处圣洁的雪莲,不知道这世间的险恶,但她有一颗柔软慈爱的心。当她看到人世间的丑恶,她的心会痛,她会呐喊。最可贵的是,她没有说某某比这个更丑,而是看到很多人忽略的细节:“整个一个村、一个县,很可能不只一个县,这么大规模、长时间地作案,令人发指。”
的确,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哪里还有这种奇观?
值得探讨的是,这个现象是不是像雪莲说的:这是白猫黑猫的后果?
雪莲毕竟年轻,大概不知道《为奴隶的母亲》,这是柔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原载于1930年3月1日《萌芽》。
没错,1930年。在中国(当然也包括人类世界许许多多的地方),把妇女作为生殖机器随意的买卖,像猪狗一样的对待,由来已久。拐卖妇女儿童,中国从上世纪的30年代就开始有了直观的统计数据,而这个峰值出现在80-90年代。虽然这个时间段与白猫黑猫吻合,但是它们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调查数据显示,1—6岁是拐卖高发期,这个年龄段被拐男童的数量远高于女童。而9岁以上被拐儿童变成了以女童为主。原因很显然,中国的儿童拐卖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小男孩成为最佳下手目标,而9岁以上,过去是童养媳,现在就成了预备生育机器和性奴。
80-90年代,也是严苛的计划生育执行的最严格时期,没有男孩的家庭,除了买卖也真没有更好的办法。重男轻女的传统之下,一个都是光棍的村子,不去抢别人的女儿,妻子,这个村子就要灭绝,贾大作家们岂不痛心疾首!
固然,大多数孩子是被可恶的人贩子绑架的,但当我看到,有35.8%的儿童竟然是被亲生父母卖掉的,被父母,朋友和亲属拐卖的儿童竟然占据大多数,我震惊,我悲愤,我欲哭无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性?
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在离开春宝的时候痛苦的撕心裂肺,而今天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父母把亲身骨肉当一个猪仔卖掉!真是猪狗不如啊!
无后为大的传统,加上毫无计划的计划生育,才是这一系列悲剧的根本原因。至于为什么整个村庄对于一个拴在铁链上的可怜的女子如此冷漠和习以为常,为何事件曝光之后还层层的掩饰和造假,这恐怕比这个悲剧本身更值得深思。
奥运会上,五星红旗一次次的生起,神舟飞船在驶向太空,我们的宇航员在空间站里欢庆新年,“吞沙巨兽”, 一天吞噬40亩沙漠……
“这是最好的时代 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
至于贾,还是叫他平娃吧,他不配“平凹”这样哲理的名字。
“把妇女作为生殖机器随意的买卖,像猪狗一样的对待,由来已久”。但是,新中国不是已经成立了七十多年了吗?为什么这种事情不但没有根除,反而越演越烈了呢?为什么?为什么啊!
摸着石头过河没错,计划生育根本就没有摸石头,否则不会到最后才意识到人口老龄化的危机,突然鼓励生三胎。
我认为,白猫黑猫也没大错,尤其是针对两个凡是。
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就是严苛的一胎政策,买卖妇女儿童的根源是无后为大的文化传统。
那时候,谁要是不服从计划生育,罚死你。
像这种战略失误要几十年后才看到后果。
像中美冲突,我2003年就看到了,说了也没有人信。
也许能给VV越演越烈的感觉,可能与媒体的发达、律法的变迁、统计数字与主观直觉等有关。
一胎政策以前,经历了人多力量大,到限制三胎、到两胎,最后才实行一胎。实施一胎也是从宽到严。
他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说干就干。
计划生育,从90年到20年就没有摸了,只是一味的坚决执行,否则不会突然的鼓励生三胎
特别记得二胎政策时的口号: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下面信息摘自百度)
生育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所确立的涉及一个时期的人口再生产调节政策,是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影响人口再生产过程而对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计划生育历史沿革如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育政策在人口控制实践中逐渐产生、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一个从鼓励生育、到节制生育与反复、再到限制生育的曲折发展过程。其发展历程分为六个阶段:
一是鼓励生育阶段(1949年—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生产和建设,在生产技术落后的背景下,劳动人口数量是决定生产力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该阶段,正如毛泽东曾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指出的“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人多就是力量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且,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下,中国人口政策严重受到苏联人口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务院卫生部全力支持和宣传苏联鼓励人口增长和奖励多子女母亲的政策。
二是节制生育与反复阶段(1954年—1959年)。人口现象是长周期事件。这一时期,国家决策层意识到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人口过快增长产生忧虑,党和政府已认识到需要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开始支持群众避孕节育,对人口形势较有代表性的思想认识是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但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使原本孕育起来的计划生育思想发生动摇,客观上造成鼓励人口增长的思想重新占据统治地位。
三是计划生育思想复苏阶段(1960年—1969年)。面对人口迅猛增长和经济严重受挫的双重压力,政府重新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提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进行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将大力提倡晚婚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一项具体措施。期间虽然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但党和政府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态度并没有改变。
四是计划生育政策起步和趋紧阶段(1970年—1984年春)。在人口与经济发展比例关系失调状况日益恶化的形势下,政府将计划生育工作提上工作日程,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各地区也建立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形成了“晚、稀、少”的生育政策方针,并以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为标志开始进一步收紧生育政策,将1970年代“最多两个”转变为严格控制生育第二个孩子和独生子女政策。但是,独生子女生育政策与农村生产实际和农民生育意愿严重脱节,造成政策贯彻执行阻力重重,恶性事件频发。
五是计划生育政策调整阶段(1984年—1999年)。在农村一孩政策执行陷入窘境的境况下,1984年的中央7号文件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二胎的条件;在1990年新增人口快速增长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带来极大压力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重申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把计划生育工作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六是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2000年至2012年)。在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之后,200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表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在人口发展呈现前所未有复杂局面的背景下,2007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重申要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七是计划生育新阶段。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随后,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单独二孩”政策正式实施。2015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焦点。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自2013年起,计划生育到达新的阶段。
综上所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鼓励生育和限制节育,到70年代“晚、稀、少”政策的推广,生育政策经历了不断调整的变动过程。无论在哪个时期,出台的生育政策都是针对当时人口形势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的结果,对人口形势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不同,采取的政策也会迥异。
我说的越演越烈,是现在的“生殖机器”,比以前童养媳的处境更恶劣,更不堪啊!说自己那么强大的一个国家,人竟然不过是机器啊!
不是公开说十五分钟--能识别、找到到任何人么?。。。
我说的从90年到20年就没有摸了,不对吗? 如果在这个阶段及时掌握人口状况,会弄到今天才意识到要马上生三胎吗?
即便万恶的旧社会,买卖人口也没有这样的有组织有规模,甚至地方政府和犯罪集团勾结作恶的。被奴隶的春宝娘,在秀才家至少还是有吃有喝的。
看过柔石原著,其实看到八孩母的遭遇后我第一想到的就是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 柔石著作中的母亲被有钱人出钱生子,屈辱是屈辱。 而八孩母是被全无人性的对待,屈辱摧残蹂躏。 新社会比旧社会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