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下面讲CUSPEA,破例写个帖子。
做为经过的人,写一些情况。
改革开放之初,一般人到国外念书是天方夜谈。一个是国内不是随便就可以拿到护照的。我中学里有个别人因为亲友的关系,被办移民到美国,中学蹲了一级因为英语不好,但是后来上的大学都不错,一个去了伯克利,一个去了MIT。
另一个是,没有亲友的,没人保,没生活来源,也没处考美国接受的成绩。来不了。
七十年代末,李政道先生到国内,从中科院录取的研究生里选了几个学生,把他们办到哥伦比亚大学做研究生,这都是文革后第一届高考筛出的尖子之尖子,到了国外表现很好。李先生因此发生想法,国内有很多有才能的孩子,应该让他们到国外来接受好的教育。他自己是搞物理的,于是利用他在物理界的影响力,说服了美国几十所大学的物理系,接受中国学生来做研究生,在另一面,利用他诺贝尔获奖者在国内的名气,获得中国政府的许可,放这些学生出国来念书。
因为当时中国学生不可能在国内考什么TOFEL或者GRE,由在美方组织了个班子出题考试,成绩经过筛选筛出部分学生,让他们拿这个成绩加翻译的大学成绩单去申请美国大学。
具体办法如下:
国内比较好的物理专业的各分配一定有考试资格的名额,有各校三年级末的学生预考筛选出来参加全国考试。全国考试的总人数大概为一千名,考三门物理课加一门英语,择优选出1/10的比例去由自己报名申请美国学校。也就是每年有大概100人通过CUSPEA出国。
这里面应该是绝大部分都有一个或者多于一个的录取。凡有录取者,在国内检查身体经过出国培训之后在大学第四年念完之后领到一笔人民币(700元)和一笔美元(700元),由国家出单程的路费到美国念书。
整个项目持续了10年共有900多人通过此途径到国外。到后来国家已经开放大学生自行申请国外大学研究院,国内有考TOFEL和GRE了,CUSPEA已经没有专门搞的必要,也就停止了。
从这些学生以后的去向,早期几届,留在学界的比较多,大概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比例。到后来几届国内的孩子心眼也活了,念物理费劲,以后挣钱也不多,纷纷跳槽转学的多,留在学界的就很少了。
李先生为CUSPEA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当时美国学校对中国学生不了解的情况下能动员这么多学校参加。每年招收学生,都有很多事物性的工作,李先生的夫人秦蕙君女士在这中间做了很多文件的工作。斯人已去,我们这些人能到美国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辈子感激他们。
CUSPEA项目结束以后,举办单位编了一本书,详细介绍其前后,这个在网上可以找到。
又过了大概10年,我在国内的时候遇到一位当年参与招考的先生,跟社科院另一位先生,准备追踪这些学生后来的发展再写一本书,做了一些前期工作之后,未能得到上方支持而未果。大概因为这些人后来很少有人回国工作,说起来不大好看,干脆不说也罢。
我们这批人,因为小的时候生活环境和教育的闭塞,有先天的不足,到了国外以后,不是很多人都能实现自己最大的潜力和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还是比较努力的无论以后做什么,都有所成绩。CUSPEA学生在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突出成绩所造成的良好影响,也给其他学科的中国学生在美国上学打开了路。
不足体现在后期搞研究上?
我使出吃奶的力气,就是为了不得C。。。
因为上课他严重的口音,硬是一个字听不懂,也不知道这个教授是不是在教课还是在自言自语。
而且他的研究还特别高深,都是搞DNA 拓扑学。做实验来研究DNA的结构,还需要很多数学知识。。虽然人家是俄罗斯科学院出来的。
我也很崇拜这些绝顶聪明的人,可是那门课差点要我老命,真要得C了,真把我着急的,头发都要白了好几根.
每次随堂测验,能得个50分对我来说就是高分了.后来等学期结束,终于拿个B-,结果又个同学笑我是书呆子,上课尽去抢前排位置,没跟其他实验室的同学有交流,独来独往。因为没想过去找学长要以前这么课的随堂测验题.难怪这帮人都考80-90分....
认识几个北大的,都是过人聪明也比较全面,不过好像他们录取的没科大多。
当然这批孩子里很多是没明白学物理到底干什么
所以没学下去也理所当然。
生化全国100人面试,但最后是选50人来美。来美前有一年的英语培训。
会写的,文章多,找个教职问题不大
当年物理系叫现代应用物理系,和工程物理系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后者是核物理。
我是79,家人是80年的
好像才两个班,师资和学生人生来源都不一样,清华是工科,其中的理学院也是偏应用。
她老婆和孩子总算稳定下来。
是外围的职位,根本没有机会进入核心。最要命的是他还是半路出家,搞了几年最后被开了。万幸的是,国内有单位接收了他,原来准备全家回国,她老婆死活不愿意,说要等孩子上大学她和孩子们才同一回国。他回国后就不再联系,不知道在国内混的怎么样了。
谢彦波也是科大学物理...
科大一下就成了家喻户晓了,学物理也就成了大热门...
有的院校的少年班就很失败,基本就是放在本科生里一起学习和生活,问题很多,办了几届就停办了。
如果就业容易, 卢刚同学也就不会拔枪了...
竞争物理就业机会的,也大多是当年的师兄师弟啊..
Great Job!
俺亲见的。
看到下面讲CUSPEA,破例写个帖子。
做为经过的人,写一些情况。
改革开放之初,一般人到国外念书是天方夜谈。一个是国内不是随便就可以拿到护照的。我中学里有个别人因为亲友的关系,被办移民到美国,中学蹲了一级因为英语不好,但是后来上的大学都不错,一个去了伯克利,一个去了MIT。
另一个是,没有亲友的,没人保,没生活来源,也没处考美国接受的成绩。来不了。
七十年代末,李政道先生到国内,从中科院录取的研究生里选了几个学生,把他们办到哥伦比亚大学做研究生,这都是文革后第一届高考筛出的尖子之尖子,到了国外表现很好。李先生因此发生想法,国内有很多有才能的孩子,应该让他们到国外来接受好的教育。他自己是搞物理的,于是利用他在物理界的影响力,说服了美国几十所大学的物理系,接受中国学生来做研究生,在另一面,利用他诺贝尔获奖者在国内的名气,获得中国政府的许可,放这些学生出国来念书。
因为当时中国学生不可能在国内考什么TOFEL或者GRE,由在美方组织了个班子出题考试,成绩经过筛选筛出部分学生,让他们拿这个成绩加翻译的大学成绩单去申请美国大学。
具体办法如下:
国内比较好的物理专业的各分配一定有考试资格的名额,有各校三年级末的学生预考筛选出来参加全国考试。全国考试的总人数大概为一千名,考三门物理课加一门英语,择优选出1/10的比例去由自己报名申请美国学校。也就是每年有大概100人通过CUSPEA出国。
这里面应该是绝大部分都有一个或者多于一个的录取。凡有录取者,在国内检查身体经过出国培训之后在大学第四年念完之后领到一笔人民币(700元)和一笔美元(700元),由国家出单程的路费到美国念书。
整个项目持续了10年共有900多人通过此途径到国外。到后来国家已经开放大学生自行申请国外大学研究院,国内有考TOFEL和GRE了,CUSPEA已经没有专门搞的必要,也就停止了。
从这些学生以后的去向,早期几届,留在学界的比较多,大概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比例。到后来几届国内的孩子心眼也活了,念物理费劲,以后挣钱也不多,纷纷跳槽转学的多,留在学界的就很少了。
李先生为CUSPEA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当时美国学校对中国学生不了解的情况下能动员这么多学校参加。每年招收学生,都有很多事物性的工作,李先生的夫人秦蕙君女士在这中间做了很多文件的工作。斯人已去,我们这些人能到美国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辈子感激他们。
CUSPEA项目结束以后,举办单位编了一本书,详细介绍其前后,这个在网上可以找到。
又过了大概10年,我在国内的时候遇到一位当年参与招考的先生,跟社科院另一位先生,准备追踪这些学生后来的发展再写一本书,做了一些前期工作之后,未能得到上方支持而未果。大概因为这些人后来很少有人回国工作,说起来不大好看,干脆不说也罢。
我们这批人,因为小的时候生活环境和教育的闭塞,有先天的不足,到了国外以后,不是很多人都能实现自己最大的潜力和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还是比较努力的无论以后做什么,都有所成绩。CUSPEA学生在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突出成绩所造成的良好影响,也给其他学科的中国学生在美国上学打开了路。
不足体现在后期搞研究上?
我使出吃奶的力气,就是为了不得C。。。
因为上课他严重的口音,硬是一个字听不懂,也不知道这个教授是不是在教课还是在自言自语。
而且他的研究还特别高深,都是搞DNA 拓扑学。做实验来研究DNA的结构,还需要很多数学知识。。虽然人家是俄罗斯科学院出来的。
我也很崇拜这些绝顶聪明的人,可是那门课差点要我老命,真要得C了,真把我着急的,头发都要白了好几根.
每次随堂测验,能得个50分对我来说就是高分了.后来等学期结束,终于拿个B-,结果又个同学笑我是书呆子,上课尽去抢前排位置,没跟其他实验室的同学有交流,独来独往。因为没想过去找学长要以前这么课的随堂测验题.难怪这帮人都考80-90分....
认识几个北大的,都是过人聪明也比较全面,不过好像他们录取的没科大多。
当然这批孩子里很多是没明白学物理到底干什么
所以没学下去也理所当然。
生化全国100人面试,但最后是选50人来美。来美前有一年的英语培训。
会写的,文章多,找个教职问题不大
当年物理系叫现代应用物理系,和工程物理系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后者是核物理。
我是79,家人是80年的
好像才两个班,师资和学生人生来源都不一样,清华是工科,其中的理学院也是偏应用。
她老婆和孩子总算稳定下来。
是外围的职位,根本没有机会进入核心。最要命的是他还是半路出家,搞了几年最后被开了。万幸的是,国内有单位接收了他,原来准备全家回国,她老婆死活不愿意,说要等孩子上大学她和孩子们才同一回国。他回国后就不再联系,不知道在国内混的怎么样了。
谢彦波也是科大学物理...
科大一下就成了家喻户晓了,学物理也就成了大热门...
有的院校的少年班就很失败,基本就是放在本科生里一起学习和生活,问题很多,办了几届就停办了。
如果就业容易, 卢刚同学也就不会拔枪了...
竞争物理就业机会的,也大多是当年的师兄师弟啊..
Great Job!
俺亲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