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复旦毕业生 孙博士的流浪生活,引起很多讨论。孙博士1988年通过CUSPEA(China 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来美留学。在华尔街工作2年后失业。由于有幻觉而无法工作。原因何在?
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大陆开始变化。1977年邓小平恢复高考。1978年3月,徐迟在他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中,把陈景润吹成了数学大神。搞得全民崇拜数学,就连80岁的老太太也嚷嚷着 要攻克世界数学难题。那时只有尖子人才,才能去数学系。
1978年,大陆开始改革开放。1979年李政道筹备CUSPEA, 1980年至1989年通过CUSPEA向美国派遣物理研究生,每年大概100名。从1979年开始,全民崇拜物理。弟弟因为没去成物理系,硬是在大学里抑郁了2年。
至少1977-1983,中国科大是那时最好的大学,因为它每年考取CUSPEA的人数,都是全国第一,而且是遥遥领先:)
那时考取CUSPEA是人生的最大成功。你即使 是从山东大学考取CUSPEA的学生,也比中国科大没考取的学生牛1万倍。当年没进物理系,是多少大学生的痛;当年没考取CUSPEA,是多少物理系学生的痛:)
10年大概1000多名的CUSPEA学生,满怀希望来到美国。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学理论物理的,结果发现理论物理是美国不受待见的专业,因为理论物理的教职不多,而且很难找到。所以很多CUSPEA学生,去了计算机,去了华尔街等。
CUSPEA 2期(1981)的文兄从中国科大考到普林斯顿大学。之后在MIT找到教职,他是CUSPEA中出类拔萃的。
CUSPEA 1期(1980)的冯奚乔从北京大学考到哈佛大学。由于准备考CUSPEA,冯兄得了失眠症,从此失眠一直伴随着他。1987年,他在UCLA找到教职。在UCLA工作8年后,于1995年在巴黎跳楼自杀。
CUSPEA 6期(1985)的卢刚从北京大学考到爱荷华大学。毕业之际,由于找不到工作,于1990年枪杀了CUSPEA 7期(1986)的山林华(来自中国科大)与其它几位白人教授。当年该事件震惊全美。
CUSPEA 2期的干政从中国科大考到普林斯顿大学。由于思考太多,失眠症演化成抑郁症,不得不退学,回国终身啃老。
CUSPEA 1期的郭兄,从兰州大学考到纽约大学(NYU)。当他考取时,很多漂亮的女孩,向他献殷勤。最后他选了一位甘肃省歌舞团的女孩当太太。郭兄在美国几年后,太太与他离婚,并嫁给了一位白人。郭兄的失眠越来越严重,并于1995年去北京大学教书。
CUSPEA 2期的裘兄,无比聪明,从郑州工学院考到芝加哥大学。80年代后期,在佛罗里达大学找到教职。由于用脑过度,于2009年 去当牧师了。
CUSPEA 4期(1983)的吕兄,从浙江大学考到德州农工大学。博士毕业后,做了很多年的博士后。2011年去北京某大学做教授去了。可见理论物理的教职不好找。
物理这玩意特费脑子,容易让人失眠。学物理又不好找工作,压力大,更让人失眠。这种恶性循环,在国外让很多人精神崩溃。
李政道是个正派人,为大陆筹备CUSPEA,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高能粒子加速器等,为中国出了很大的力。但李先生把中国80年代最顶尖的人才,吸引到物理界,并送到美国。这耽误了很多人的才华,这是不是一种中国人才的巨大浪费?
杨政宁不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曾出过82岁娶28岁姑娘的闹剧。在80年代,老杨提出了21世纪是生物世纪。客观上把后来的人才分流到生物上,从而减少了人才的浪费。
80,90年代理论物理的前沿,例如 超弦理论 是需要天才,才能研究透的。是需要10分的智力才能得心应手。结果CUSPEA把许许多多只有8分智力的人弄来了,那是一种浪费,一种力不从心。
杨政宁说:生物比物理容易,还好找工作,干吗不学 生物?生物只要6分智力的人就够了,杨政宁的呼吁把许多8分智力的人,放到了6分智力的事上。
对孩子的教育上,要观察孩子的智力。一定要让8分智力的孩子干6分智力的事。那样孩子很容易,很轻松地出类拔萃。
反之,让6分智力的孩子 干8分智力的,则会很费力,从而影响睡眠,造成精神疾病。
年轻时,由于用脑多,压力大,失眠很严重。一度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个人已经无能为力了。只好一切交给神,失眠便轻了许多。人的尽头,才是神的开始。
不管您智力是几分,如果您有一个好睡眠,您就偷着乐吧!人生几何?把睡眠当歌!
难的是英语,考题是英语的。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ODQ0NzU3OA==&mid=2247515885&idx=2&sn=f2326d6dd788b401733f681cc7391529&chksm=fdde54d8caa9ddce40a352080d519bc01694573537af81da0c475641e2573ff9024fea07fc74&scene=27
如果不出国,也许是不一样的结果。感觉国内的环境对一些奇才比较容忍,到美目真就是自生自灭了
否则怎么了解得那么清楚?
波大,田鼠也是学物理的,也是面对这种情况?
我一个非常close friend 的弟媳是考斯比亚出来。
其实这哥们是一帅哥。 赶紧沐浴更衣,捯饬捯饬。 一定成为网红!
人过分游刃有余会觉得很无聊的。
国内的孩子能吃苦肯吃苦,但靠能吃苦很难走远,弹簧总拉满肯定会断掉的。
老兄验证了我的怀疑。
当然不排除可能是女儿是8分那种,不适合搞10分的。
我读研的时候, 周围有三个考斯比亚的学生, 一个是教授。另两个是学生。 其实同时期做的好的,很多并不是这群人。
可惜我晚生了几年,没赶上趟。
非TOP 985大学...
基础数学的一些方向也很难,本科的时候都还看不太出来是不是这块料。
陈的数学水平到底怎么样?-:)
我身边都是物理好的,明显比普通人聪明的男士,各种软硬件工程师和高校教授,其中就有CUSPEA的,都很健康,高收入且家庭美满。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个共同特点,爱运动爱打牌。
北大陈章良害人不浅。
另外纠正一下小的偏差,卢刚是1991年11月1日枪响IOWA大学,不是1990年。
刚入学的时候,CUSPEA如雷贯耳,一些高年级的老乡总是拿这个激励我,一度上了心。但很快,流传出谢希德的一句话,“我们国家把大部分顶尖人才集中在数学物理上,并浪费了他们”,马上让我找到了偷懒的借口,大学主修改成了棋牌小说,毕业后也没有搞物理,而去从事6分的工作了,确实一辈子睡眠很好
一些思考宇宙起源,探索整个已知世界,可观察世界到底是什么的人,有从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两方面寻找。在CERN, 甚至曾有梵蒂冈神父做研究员。我们不懂的,未必是无稽之谈。
记得科大几个物理专业最热, 就是因为CUSPEA考试遥遥领先于北大和清华,据说是科大开小灶培训,好比奥数,新东方:),而北大清华物理系都是学生自己准备。
别的专业有一个的
切忌推娃太过,宁可埋没了天才,不要伤了身体。
我们已经老了,无所谓
建设国家的栋梁是他们这些人,我这样的只要能把日子混下去,不给国家添负担就可以了。。。
确切的说,是娃爹的朋友,都是当年P大物理系的高材生, 现在只有一位还在物理领域,其他都转行了:)
智力上的天赋对事业还是很有帮助的,所谓“用脑过度”,对这批人来说,更大可能是其他方面的压力,而不是智力上的局限。
感觉这些出问题的人个人生活也有问题,不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很好。
最近,复旦毕业生 孙博士的流浪生活,引起很多讨论。孙博士1988年通过CUSPEA(China 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来美留学。在华尔街工作2年后失业。由于有幻觉而无法工作。原因何在?
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大陆开始变化。1977年邓小平恢复高考。1978年3月,徐迟在他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中,把陈景润吹成了数学大神。搞得全民崇拜数学,就连80岁的老太太也嚷嚷着 要攻克世界数学难题。那时只有尖子人才,才能去数学系。
1978年,大陆开始改革开放。1979年李政道筹备CUSPEA, 1980年至1989年通过CUSPEA向美国派遣物理研究生,每年大概100名。从1979年开始,全民崇拜物理。弟弟因为没去成物理系,硬是在大学里抑郁了2年。
至少1977-1983,中国科大是那时最好的大学,因为它每年考取CUSPEA的人数,都是全国第一,而且是遥遥领先:)
那时考取CUSPEA是人生的最大成功。你即使 是从山东大学考取CUSPEA的学生,也比中国科大没考取的学生牛1万倍。当年没进物理系,是多少大学生的痛;当年没考取CUSPEA,是多少物理系学生的痛:)
10年大概1000多名的CUSPEA学生,满怀希望来到美国。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学理论物理的,结果发现理论物理是美国不受待见的专业,因为理论物理的教职不多,而且很难找到。所以很多CUSPEA学生,去了计算机,去了华尔街等。
CUSPEA 2期(1981)的文兄从中国科大考到普林斯顿大学。之后在MIT找到教职,他是CUSPEA中出类拔萃的。
CUSPEA 1期(1980)的冯奚乔从北京大学考到哈佛大学。由于准备考CUSPEA,冯兄得了失眠症,从此失眠一直伴随着他。1987年,他在UCLA找到教职。在UCLA工作8年后,于1995年在巴黎跳楼自杀。
CUSPEA 6期(1985)的卢刚从北京大学考到爱荷华大学。毕业之际,由于找不到工作,于1990年枪杀了CUSPEA 7期(1986)的山林华(来自中国科大)与其它几位白人教授。当年该事件震惊全美。
CUSPEA 2期的干政从中国科大考到普林斯顿大学。由于思考太多,失眠症演化成抑郁症,不得不退学,回国终身啃老。
CUSPEA 1期的郭兄,从兰州大学考到纽约大学(NYU)。当他考取时,很多漂亮的女孩,向他献殷勤。最后他选了一位甘肃省歌舞团的女孩当太太。郭兄在美国几年后,太太与他离婚,并嫁给了一位白人。郭兄的失眠越来越严重,并于1995年去北京大学教书。
CUSPEA 2期的裘兄,无比聪明,从郑州工学院考到芝加哥大学。80年代后期,在佛罗里达大学找到教职。由于用脑过度,于2009年 去当牧师了。
CUSPEA 4期(1983)的吕兄,从浙江大学考到德州农工大学。博士毕业后,做了很多年的博士后。2011年去北京某大学做教授去了。可见理论物理的教职不好找。
物理这玩意特费脑子,容易让人失眠。学物理又不好找工作,压力大,更让人失眠。这种恶性循环,在国外让很多人精神崩溃。
李政道是个正派人,为大陆筹备CUSPEA,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高能粒子加速器等,为中国出了很大的力。但李先生把中国80年代最顶尖的人才,吸引到物理界,并送到美国。这耽误了很多人的才华,这是不是一种中国人才的巨大浪费?
杨政宁不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曾出过82岁娶28岁姑娘的闹剧。在80年代,老杨提出了21世纪是生物世纪。客观上把后来的人才分流到生物上,从而减少了人才的浪费。
80,90年代理论物理的前沿,例如 超弦理论 是需要天才,才能研究透的。是需要10分的智力才能得心应手。结果CUSPEA把许许多多只有8分智力的人弄来了,那是一种浪费,一种力不从心。
杨政宁说:生物比物理容易,还好找工作,干吗不学 生物?生物只要6分智力的人就够了,杨政宁的呼吁把许多8分智力的人,放到了6分智力的事上。
对孩子的教育上,要观察孩子的智力。一定要让8分智力的孩子干6分智力的事。那样孩子很容易,很轻松地出类拔萃。
反之,让6分智力的孩子 干8分智力的,则会很费力,从而影响睡眠,造成精神疾病。
年轻时,由于用脑多,压力大,失眠很严重。一度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个人已经无能为力了。只好一切交给神,失眠便轻了许多。人的尽头,才是神的开始。
不管您智力是几分,如果您有一个好睡眠,您就偷着乐吧!人生几何?把睡眠当歌!
难的是英语,考题是英语的。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ODQ0NzU3OA==&mid=2247515885&idx=2&sn=f2326d6dd788b401733f681cc7391529&chksm=fdde54d8caa9ddce40a352080d519bc01694573537af81da0c475641e2573ff9024fea07fc74&scene=27
如果不出国,也许是不一样的结果。感觉国内的环境对一些奇才比较容忍,到美目真就是自生自灭了
否则怎么了解得那么清楚?
波大,田鼠也是学物理的,也是面对这种情况?
我一个非常close friend
的弟媳是考斯比亚出来。
其实这哥们是一帅哥。 赶紧沐浴更衣,捯饬捯饬。 一定成为网红!
人过分游刃有余会觉得很无聊的。
国内的孩子能吃苦肯吃苦,但靠能吃苦很难走远,弹簧总拉满肯定会断掉的。
老兄验证了我的怀疑。
当然不排除可能是女儿是8分那种,不适合搞10分的。
我读研的时候, 周围有三个考斯比亚的学生, 一个是教授。另两个是学生。
其实同时期做的好的,很多并不是这群人。
可惜我晚生了几年,没赶上趟。
非TOP 985大学...
基础数学的一些方向也很难,本科的时候都还看不太出来是不是这块料。
陈的数学水平到底怎么样?-:)
我身边都是物理好的,明显比普通人聪明的男士,各种软硬件工程师和高校教授,其中就有CUSPEA的,都很健康,高收入且家庭美满。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个共同特点,爱运动爱打牌。
北大陈章良害人不浅。
另外纠正一下小的偏差,卢刚是1991年11月1日枪响IOWA大学,不是1990年。
刚入学的时候,CUSPEA如雷贯耳,一些高年级的老乡总是拿这个激励我,一度上了心。但很快,流传出谢希德的一句话,“我们国家把大部分顶尖人才集中在数学物理上,并浪费了他们”,马上让我找到了偷懒的借口,大学主修改成了棋牌小说,毕业后也没有搞物理,而去从事6分的工作了,确实一辈子睡眠很好
一些思考宇宙起源,探索整个已知世界,可观察世界到底是什么的人,有从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两方面寻找。在CERN, 甚至曾有梵蒂冈神父做研究员。我们不懂的,未必是无稽之谈。
记得科大几个物理专业最热, 就是因为CUSPEA考试遥遥领先于北大和清华,据说是科大开小灶培训,好比奥数,新东方:),而北大清华物理系都是学生自己准备。
别的专业有一个的
切忌推娃太过,宁可埋没了天才,不要伤了身体。
我们已经老了,无所谓
建设国家的栋梁是他们这些人,我这样的只要能把日子混下去,不给国家添负担就可以了。。。
确切的说,是娃爹的朋友,都是当年P大物理系的高材生, 现在只有一位还在物理领域,其他都转行了:)
智力上的天赋对事业还是很有帮助的,所谓“用脑过度”,对这批人来说,更大可能是其他方面的压力,而不是智力上的局限。
感觉这些出问题的人个人生活也有问题,不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