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何罪之有?

悟空孙
楼主 (文学峸)

汉字的繁简之争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这和汉字本身的优劣连在一起,往往又成了中国历史演变和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

不少人简单的从自己的喜好和情感出发,批判简化汉字,进而和新中国政府的政策甚至体制联系起来,泛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比如说共产党把”愛“的心拿掉了就残酷无情,让人匪夷所思。

简化字,作为文字演变和革新的一个具体的事例,本来不值得大惊小怪,如果你硬要找出简化汉字的种种不合理性,那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语言文字不是数理化,没有任何一种文字严格遵循科学规律和逻辑,荒诞之处俯首皆是。

考察汉字的变革,不能脱离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常识,情感的喜好毕竟也替代不了科学理性的分析。

客观的说,汉字的简化并不是共产党的发明创造,况且1956年的简化汉字在很大程度上为相当部分中国底层民众的扫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一点值得肯定。

近代的汉字简化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时期就实行了简体字政策,以一批简化了的汉字,取代原來的汉字。其中部分沿袭了汉字的传统,部分则由太平天国新造出来。

清宣统元年,主张推行俗体字的《教育杂志》创刊,创刊号的《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首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之后,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书画的提议》一文,并提出8种汉字简化方案。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

 

 

195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订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

其实,汉字的发展,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的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先“由简入繁”,再“由繁到简”的两个阶段。一开始的古代陶器上简单的符号演变到较为复杂的大篆(石鼓文),这是由简入繁、逐渐丰富阶段,此后由草篆向隶书进化,又从草隶向楷书演进,这是由繁入简、不断完善阶段。马宗霍的书法专著《书林藻鉴》说:“文字衍变,与世推移。书契初兴,形必至简,所谓物象之本也。逮后人文渐进,品物众而情伪滋,简将不瞻于用,则必增益分析而即于繁,所谓‘孳乳浸多’也。繁极必杀,故复减损以趋急就而务于省。其间更迭嬗蜕,率虫于势之自然。”

“由简入繁”,适合于汉字的初创和形成阶段,这是语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由繁到简”,适用于汉字定型后的阶段,这是事务繁冗对汉字书写从简从速的合理要求。所以,自先秦的大篆定型后,“由简入繁”的演变就宣告结束,而“由繁到简”却成了不衰的演变过程。

许多人不求甚解,只看到今天的许多简体字由繁体字演变而来,却不知道很多字当初是先有“简体”,后有“繁体”,比如先有“云”而后有“雲”,先有“須”而后有“鬚”,而更多的“简体字”自古有之,很多是以异体字和俗字的形式出现的,比如灾就和“災,烖、菑”并存,“杰”就是“傑”的俗字。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澄城发现的距今800多年前的金代铁钟上,就有162个汉字是今天用的“简体字”!

经典碑帖中的简体字:

既然“简体字”自古有之,那就有它一定合理性。首先,简体字书写上比较方便:斗,门,灾,画,书,关,等等比起“鬥、鬦、鬭、鬪”,“門”,“災、烖、菑”,“畫、畵”,“書”,“關、関”在视觉辨认上要方便得多,况且不少繁体字如書、畫,門、鬥极容易混淆。

更何况,如果你碰上“憂鬱”这样的字,够你忧郁一阵子的了。学习汉字一定要抄写,如果恢复繁体字的话,给小学生减负可能就彻底是一句空话了。真要恢复繁体,“斗”又应该是“鬥、鬦、鬭、鬪”中的哪一个呢?

汉字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六书”,不少繁体字的确比较忠实地遵循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条宗旨,但是也有不少经过简体字改良后更加符合六书。

比如:“体”:人之本为体,这比起“體”是否更符合“人之本”这个“本体”?更符合指事的原则?

还有,“淚”变成了“泪”,眼睛里流出了水,难道还有比这个更“会意”吗?

再比如:“进”:“進”,读音为“jin”。可是绝大多数以“隹”为偏旁的字都读“ui”音,如“椎、锥、骓、催、摧、崔、璀、维、惟、唯、帷、堆、碓、推”,所以“進”,其实应该是“退”(-ui)更合理。那么用简体字“井”代替“隹”是不是更符合“形声”字的原则?

还有,“飞”字被看成是把“飛”砍掉了一个翅膀,其实,“飛”中的两个“飞”并不代表翅膀,也不像翅膀,倒是“飞”很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右边那两点才是一对翅膀呢!

有变化才能有进步,固步自封顽固守旧只有死路一条。试想,如果我们现在还在用甲骨文,和之乎者也的文言,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数码时代,中国文化和以发展?

文字的变革,当然要借助政府的推动,这个应该和政治制度扯不上关系,国民党可以推行简化字,共产党为什么不可以?日本彻底改革了汉字,韩国越南更是抛弃了汉字,他们不照样生存发展?

当今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包括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都在使用简化字,就是意识形态严重影响下的台湾也开始使用简化字了,就连蔡英文写信也用了简体字,我们还呼天喊地地恢复繁体字不是可笑吗?

汉字的六书是汉字特有的,但是严格遵循六书的汉字并不多,大多数汉字只是一个由象形发展而来的符号,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词汇的扩展,许多字都失去了任何内在的意义,变成了诸如“戊、戌、戎、戍;己、已、巳;日、曰;未、末”这样单纯的表达符号。作为当今唯一的一种有影响力的非表音文字,汉字的革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自辛亥以来,许多人都提出了汉字改革的想法,甚至把汉字改革摆到民族兴亡的高度。

钱玄同最早提出了汉字拉丁化,瞿秋白更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傅斯年又说:“汉字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

鲁迅则认为“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他断言,“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毛泽东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

当然,这些都是病急乱投医的妄言,汉字的确需要革新,但是不再繁简之中,繁简之争用一句话可以了结:繁体有功,简体无罪。

汉字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加强汉字的表音功能。现代语言学之父Ferdinand de Saussure一百多年前就指出,任何人类语言都是以语音为外壳,以语义为内涵的有声语言,文字是从属于有声语言的视觉符号。这一理论在语言学界犹如爱因斯坦相对论在物理学界那样重要!它为语言学立足于现代科学领域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所以,任何语言,有声语言永远是第一位的,文字附属于语言。人类首先学会了发声,语言至少已经有二百万年的历史,而文字最多不过六千年吧?

然而,汉字的形声字大多数并不按照“形”来发声,大多数字,如果你没有专门学过,你就不知道发音。一个小学生,如果没有学过“虎”“狼”这些字,他就不能顺利的阅读一本简单的儿童读物,而对于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就没有这个问题,即使孩子没有学过“tiger”, “wolf”,只要他看见,就能拼读出来,拼音文字的“写”就更容易了,所以中国孩子花在学习“语文”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西方的孩子。即使是成人,我们谁敢拍着胸脯说,这些字我都不会读错呢?踟蹰、脖颈、聒噪、囫囵、邯郸、水獭、造诣、尴尬、诡谲、饿殍、吸吮、倜傥、旖旎、啁啾、柞蚕、魑魅魍魉……。

如果汉字也有强大的表音功能,我们就可以避免目前汉语中充斥大量拉丁字母和英语词汇的尴尬,email 就不必用不伦不类的“伊妹儿”,fans也不应该是“粉丝”,还有WTO,CEO,MBA,CD,CPU,ATM,这些概念都应该用地道的汉字来表达。

不过,汉字毕竟和拉丁罗马体系完全不同,也许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也注定中国人就要一直借用别人的语言,除非我们向日本学习。

2.  汉字表音功能差,也体现在汉字有大量的同音字,这不但常常给交流带来困难,还阻碍了汉字在语音的机器识别方面的进步。赵元任先生的“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汉字同音字带来的麻烦,其实除了同音字,现代的“普通话”也不利于汉语的发展。我们错误地把满人鹦鹉学舌的“北京话”立为“国语”,其实除了播音员和主持人外,大多数中国人都说不好标准的“国语”,这“国语”还有什么意义?况且,普通话里的前鼻音后鼻音,z、c、s,zh、chi、si,的严格划分以及只允许-eng,不允许-ong, 没有入声等都不合理,必须改革。

3.  赋予汉字造新字的功能。拼音文字可以根据发音随意创造新字/词,汉语则非常困难。如今几乎每一天都会出现新的概念,比如英语有了clone, 我们的“克隆”只能略表其音,对于DNA则束手无策了,如今“cool”一词风靡全球,我们的“酷”却有些强奸人意。武则天曾经造出了“曌”、“埊”,今天的人为什么就不能造出一个汉字来表示“cool”呢?(口+夸如何?)

一个开放的社会要与时俱进,也要与世界接轨,科技发展了,语言也不能落后,如果我们不打算丢弃自己的语言,就要努力发展它,“全民学英语”决不是一个出路。大家看看比如“no stop”和 “no parking”、“rental car” 和“taxi”用汉语怎样表达才好?

其实,汉语的变革是一个长远宏观的规划,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汉字上面,面对人机对话,机器翻译,电脑检索这些崭新的挑战,汉语/汉字不要落在别人后面,需要做的事很多很多。

比如汉语不能分词连写,这就容易造成歧义:“杭州市长春药店”和“一次性交付”都是典型的例子,汉语还有许多特有的两可歧义字,比如:“救火”和“救命”;“大胜”和“大败”;“好容易”和“好不容易”;“养病”和“养花”,这些都是汉语进入电脑时代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中国人的思维缺乏逻辑的严密,所以汉语也不是一种逻辑性强,表达严密的语言,面对挑战,我们着实应该放弃繁简之争,踏踏实实做些思考,为汉语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固然是危言耸听,但汉字不改,吾国不兴,这绝不是言过其词。眼下,汉语学者们要研究的不是汉字如何优越,如何神奇,而是汉字如何更好地吸收外来词语,表达新知识,新文化。

当前,英语无疑走在了前列,成了“世界语”。“全民学英语”并不可能让中国人都卷着舌头说洋文,中国人只有老老实实面对实际问题而不是繁啊简啊的窝里斗才不至于让汉字和其它象形文字一样消亡。

一起努力吧。

另: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363107.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358289.html

 

 

悟空孙
雪莲请。。。
为人父
汉字简化是为了便于学习,普及文化,尽快消灭文盲。太复杂的汉子写起来费劲,学起来费功夫,简化利大于弊。

不过英语成为世界语并不是语言有多好,而是英语国家是殖民先驱,日不落帝国把英语带向世界,美国二战后又一次以实力普及了英语。在欧洲英语并不是主要语言。但被英语国家殖民的地区都成了英语为主的国家。再就是英美的科技实力,让世界各地都得学英语才能掌握最新科技信息。

l
lao五
我觉得你应该展开讲讲为什么说中国人的思维缺乏逻辑的严密,而且还是公认的
中间小谢
There are some false but typical arguments there

I don't want to get into them.  They are just too familiar.

Just a few points:

1,"繁"体字 is a misnomer. 简化字 came about to create this impression. "正体字" is more suitable a term. ( I am on a library computer without chinese keyboard, depending on copy-and-paste  for Chinese characters, so the format looks a bit awkward) 

2, I use 繁体字 myself. In fact, most of my comments in Chinese in this forum (almost all of them) have been hand written with my ipad. Of course, it is inconvenent and that is why I often switch to English, but this is due to the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general,  independent of 繁 or 简.

3, Among people I personally know and who use 繁, no one likes 简. They all think it looks esthetically insufficient.

Among those who use 简, some insist that 简 is good enough, some think 繁 is better even though they still use 简.

4, My personal experience: Once you get used to 繁, you will find 简 less desirable. Some 简 are better than 繁, but such cases are relatively rare. In some other cases both 繁and 简are interesting in their own ways.

 

s
stonebench
简体起源部分很好。有些歧义只在语文趣谈中存在,具体语境中基本不存在

大胜大败之类是对西方语法理论的挑战,本身并非没有规律。

汉语对西方人来说难,就难在规则不是死的,而且是动态的,需要不停地考虑上下文,很多信息在上下文与当下表达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

发现这个规律,对中国人来说,很可能是优势而不是劣势。

造不出好的新词来,一方面是新词太多,造不胜造,另一方面就是真正掌握这门语文精髓的人越来越少。佛教引入,汉语造了多少词?

俺没查过

但是如来,能仁这样的翻译,绝对高明。

西方数学传入,方程,配方之类,也是神来之笔。

今天问中国人,包括专家学者,为啥是方,而不是圆,估计没有几个人知道。

 

s
stonebench
好问题:)

有些同学不了解中国语言也不了解中国思想,但是了解西方的,所以觉得中国缺乏这缺乏那。

呵呵,俺这么一说,一定有人会问,不缺,为啥中国科技不如人?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没有逻辑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富人没有穷人跑得快。医生说富人一定缺营养。。。有道理吗?

有可能。但是不一定。比如,富人营养比穷人多,但是不锻炼。

要论证营养不行,需要排除别的可能性。

否则,倒是有点儿缺乏西式逻辑。。。。

其实,中国人的逻辑没有成为显学,很可能不是没有逻辑,而是中国人另有套更发达的思维体系,把西式逻辑的地位挤开了。

挤开了,不是缺乏。

要确定这一点也需要论证。但是俺不主张这一点,只把可能性提出来,用来提示一下推崇西方逻辑的同学的论证逻辑。

中间小谢
"汉字简化是为了便于学习,普及文化,尽快消灭文盲。"

At the beginning, and for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yes. After then, the deciding factor is general education. It is obvious. Tai Wan today doesn't dependent on 汉字简化 to achieve this goal.

s
snowandlotus
哇,拜读!我的计算机没装繁体,所以只能用简体回:

文学城怎么没有一个在旁边加注的功能呢,只好按段来:

 

汉字的繁简之争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这和汉字本身的优劣连在一起,往往又成了中国历史演变和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

不少人简单的从自己的喜好和情感出发,批判简化汉字,进而和新中国政府的政策甚至体制联系起来,泛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比如说共产党把”愛“的心拿掉了就残酷无情,让人匪夷所思。

--坚决反对把心拿掉!还有宝,明明看起来宝贝满堂的,现在只剩玉了,还好我就当它是和田玉:)

 

简化字,作为文字演变和革新的一个具体的事例,本来不值得大惊小怪,如果你硬要找出简化汉字的种种不合理性,那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语言文字不是数理化,没有任何一种文字严格遵循科学规律和逻辑,荒诞之处俯首皆是。

考察汉字的变革,不能脱离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常识,情感的喜好毕竟也替代不了科学理性的分析。

--完全同意。

 

客观的说,汉字的简化并不是共产党的发明创造,况且1956年的简化汉字在很大程度上为相当部分中国底层民众的扫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一点值得肯定。

--对。现在扫盲已经不是问题了,就可以考虑繁文缛节了:)

 

近代的汉字简化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时期就实行了简体字政策,以一批简化了的汉字,取代原來的汉字。其中部分沿袭了汉字的传统,部分则由太平天国新造出来。

清宣统元年,主张推行俗体字的《教育杂志》创刊,创刊号的《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首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之后,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书画的提议》一文,并提出8种汉字简化方案。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

--还真大部分都在上面哎!那和1956年版就是师傅和徒弟的关系了。

 

195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订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

其实,汉字的发展,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的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先“由简入繁”,再“由繁到简”的两个阶段。一开始的古代陶器上简单的符号演变到较为复杂的大篆(石鼓文),这是由简入繁、逐渐丰富阶段,此后由草篆向隶书进化,又从草隶向楷书演进,这是由繁入简、不断完善阶段。马宗霍的书法专著《书林藻鉴》说:“文字衍变,与世推移。书契初兴,形必至简,所谓物象之本也。逮后人文渐进,品物众而情伪滋,简将不瞻于用,则必增益分析而即于繁,所谓‘孳乳浸多’也。繁极必杀,故复减损以趋急就而务于省。其间更迭嬗蜕,率虫于势之自然。”

“由简入繁”,适合于汉字的初创和形成阶段,这是语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由繁到简”,适用于汉字定型后的阶段,这是事务繁冗对汉字书写从简从速的合理要求。所以,自先秦的大篆定型后,“由简入繁”的演变就宣告结束,而“由繁到简”却成了不衰的演变过程。

--学习了!

 

许多人不求甚解,只看到今天的许多简体字由繁体字演变而来,却不知道很多字当初是先有“简体”,后有“繁体”,比如先有“云”而后有“雲”,先有“須”而后有“鬚”,而更多的“简体字”自古有之,很多是以异体字和俗字的形式出现的,比如灾就和“災,烖、菑”并存,“杰”就是“傑”的俗字。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澄城发现的距今800多年前的金代铁钟上,就有162个汉字是今天用的“简体字”!

经典碑帖中的简体字:

--新疆库车,就是龟兹,附近的阿艾石窟,规模不大却很珍贵,大概是晋朝或唐初时期的,有汉字与龟兹文双语题字,汉字里有简体,那就比您上面提到的金代要早几百年了。我那年去时正在维修,没能进去,所以还得再去。请您看我的走马观花失之交臂文:)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464/202104/22163.html 

 

既然“简体字”自古有之,那就有它一定合理性。首先,简体字书写上比较方便:斗,门,灾,画,书,关,等等比起“鬥、鬦、鬭、鬪”,“門”,“災、烖、菑”,“畫、畵”,“書”,“關、関”在视觉辨认上要方便得多,况且不少繁体字如書、畫,門、鬥极容易混淆。

--那就把“斗”简化了,把“门”改回去:)書、畫两个字:本来有笔有案的,现在都没了!尤其是画:一块豆腐分四块,放进锅里盖上盖!

 

更何况,如果你碰上“憂鬱”这样的字,够你忧郁一阵子的了。学习汉字一定要抄写,如果恢复繁体字的话,给小学生减负可能就彻底是一句空话了。真要恢复繁体,“斗”又应该是“鬥、鬦、鬭、鬪”中的哪一个呢?

--鬱字是难,我写了好几遍都没记住。

 

汉字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六书”,不少繁体字的确比较忠实地遵循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条宗旨,但是也有不少经过简体字改良后更加符合六书。

比如:“体”:人之本为体,这比起“體”是否更符合“人之本”这个“本体”?更符合指事的原则?

还有,“淚”变成了“泪”,眼睛里流出了水,难道还有比这个更“会意”吗?

--这两个同意,但比例太小了。

 

再比如:“进”:“進”,读音为“jin”。可是绝大多数以“隹”为偏旁的字都读“ui”音,如“椎、锥、骓、催、摧、崔、璀、维、惟、唯、帷、堆、碓、推”,所以“進”,其实应该是“退”(-ui)更合理。那么用简体字“井”代替“隹”是不是更符合“形声”字的原则?

--进应该是退?哈哈,好,试试:)

 

还有,“飞”字被看成是把“飛”砍掉了一个翅膀,其实,“飛”中的两个“飞”并不代表翅膀,也不像翅膀,倒是“飞”很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右边那两点才是一对翅膀呢!

--喜欢看鸟飞!

 

有变化才能有进步,固步自封顽固守旧只有死路一条。试想,如果我们现在还在用甲骨文,和之乎者也的文言,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数码时代,中国文化和以发展?

文字的变革,当然要借助政府的推动,这个应该和政治制度扯不上关系,国民党可以推行简化字,共产党为什么不可以?日本彻底改革了汉字,韩国越南更是抛弃了汉字,他们不照样生存发展?

--我觉得韩国人都找不着北了,女子整容太多男子阴柔的,都是没了汉字闹的:)

 

当今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包括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都在使用简化字,就是意识形态严重影响下的台湾也开始使用简化字了,就连蔡英文写信也用了简体字,我们还呼天喊地地恢复繁体字不是可笑吗?

--等我们改回繁体,他们就跟着也改啦!

 

汉字的六书是汉字特有的,但是严格遵循六书的汉字并不多,大多数汉字只是一个由象形发展而来的符号,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词汇的扩展,许多字都失去了任何内在的意义,变成了诸如“戊、戌、戎、戍;己、已、巳;日、曰;未、末”这样单纯的表达符号。作为当今唯一的一种有影响力的非表音文字,汉字的革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同意。

 

自辛亥以来,许多人都提出了汉字改革的想法,甚至把汉字改革摆到民族兴亡的高度。

钱玄同最早提出了汉字拉丁化,瞿秋白更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傅斯年又说:“汉字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

鲁迅则认为“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他断言,“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毛泽东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

--上面几位都错啦!

 

当然,这些都是病急乱投医的妄言,汉字的确需要革新,但是不再繁简之中,繁简之争用一句话可以了结:繁体有功,简体无罪。

--同意。

 

汉字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加强汉字的表音功能。现代语言学之父Ferdinand de Saussure一百多年前就指出,任何人类语言都是以语音为外壳,以语义为内涵的有声语言,文字是从属于有声语言的视觉符号。这一理论在语言学界犹如爱因斯坦相对论在物理学界那样重要!它为语言学立足于现代科学领域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所以,任何语言,有声语言永远是第一位的,文字附属于语言。人类首先学会了发声,语言至少已经有二百万年的历史,而文字最多不过六千年吧?

--是该加强表音还是表形呢:现在都是电脑,人和人之间都没有声音啦!

 

然而,汉字的形声字大多数并不按照“形”来发声,大多数字,如果你没有专门学过,你就不知道发音。一个小学生,如果没有学过“虎”“狼”这些字,他就不能顺利的阅读一本简单的儿童读物,而对于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就没有这个问题,即使孩子没有学过“tiger”, “wolf”,只要他看见,就能拼读出来,拼音文字的“写”就更容易了,所以中国孩子花在学习“语文”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西方的孩子。即使是成人,我们谁敢拍着胸脯说,这些字我都不会读错呢?踟蹰、脖颈、聒噪、囫囵、邯郸、水獭、造诣、尴尬、诡谲、饿殍、吸吮、倜傥、旖旎、啁啾、柞蚕、魑魅魍魉……。

--错了一个......

 

如果汉字也有强大的表音功能,我们就可以避免目前汉语中充斥大量拉丁字母和英语词汇的尴尬,email 就不必用不伦不类的“伊妹儿”,fans也不应该是“粉丝”,还有WTO,CEO,MBA,CD,CPU,ATM,这些概念都应该用地道的汉字来表达。

--伊妹儿不就是现代版的洋泾浜吗:) 曲奇,让我迷惑了好久。

 

不过,汉字毕竟和拉丁罗马体系完全不同,也许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也注定中国人就要一直借用别人的语言,除非我们向日本学习。

--日本字,除了汉字那部分外,都叫偏旁笔画好不好。

 

2.  汉字表音功能差,也体现在汉字有大量的同音字,这不但常常给交流带来困难,还阻碍了汉字在语音的机器识别方面的进步。赵元任先生的“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汉字同音字带来的麻烦,其实除了同音字,现代的“普通话”也不利于汉语的发展。我们错误地把满人鹦鹉学舌的“北京话”立为“国语”,其实除了播音员和主持人外,大多数中国人都说不好标准的“国语”,这“国语”还有什么意义?况且,普通话里的前鼻音后鼻音,z、c、s,zh、chi、si,的严格划分以及只允许-eng,不允许-ong, 没有入声等都不合理,必须改革。

--大圣这里有笔误:应该是ch、sh :)只允许-eng,不允许-ong是什么意思?这两个都是后鼻音:藤和通。同意把入声改回来。

 

3.  赋予汉字造新字的功能。拼音文字可以根据发音随意创造新字/词,汉语则非常困难。如今几乎每一天都会出现新的概念,比如英语有了clone, 我们的“克隆”只能略表其音,对于DNA则束手无策了,如今“cool”一词风靡全球,我们的“酷”却有些强奸人意。武则天曾经造出了“曌”、“埊”,今天的人为什么就不能造出一个汉字来表示“cool”呢?(口+夸如何?)

--同意。

 

一个开放的社会要与时俱进,也要与世界接轨,科技发展了,语言也不能落后,如果我们不打算丢弃自己的语言,就要努力发展它,“全民学英语”决不是一个出路。大家看看比如“no stop”和 “no parking”、“rental car” 和“taxi”用汉语怎样表达才好?

--免停、免泊、租车、出租车 :)

 

其实,汉语的变革是一个长远宏观的规划,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汉字上面,面对人机对话,机器翻译,电脑检索这些崭新的挑战,汉语/汉字不要落在别人后面,需要做的事很多很多。

--同意

 

比如汉语不能分词连写,这就容易造成歧义:“杭州市长春药店”和“一次性交付”都是典型的例子,汉语还有许多特有的两可歧义字,比如:“救火”和“救命”;“大胜”和“大败”;“好容易”和“好不容易”;“养病”和“养花”,这些都是汉语进入电脑时代必须面对的挑战。

--还有:“不巧”和“正巧”、“偏巧”。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中国人的思维缺乏逻辑的严密,所以汉语也不是一种逻辑性强,表达严密的语言,面对挑战,我们着实应该放弃繁简之争,踏踏实实做些思考,为汉语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

--推行双轨制,谁爱用哪个就用哪个:)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固然是危言耸听,但汉字不改,吾国不兴,这绝不是言过其词。眼下,汉语学者们要研究的不是汉字如何优越,如何神奇,而是汉字如何更好地吸收外来词语,表达新知识,新文化。

--因为太神奇,被迷住了,顾不上考虑创新:)

 

当前,英语无疑走在了前列,成了“世界语”。“全民学英语”并不可能让中国人都卷着舌头说洋文,中国人只有老老实实面对实际问题而不是繁啊简啊的窝里斗才不至于让汉字和其它象形文字一样消亡。

--经济好了,自然就通用了。

 

大圣这是论文呀!学习了。谢谢!

 

为人父
问题是已经简化完了,还能复杂回去吗。没必要啊。
中间小谢
If the result is good, then it isn't necessary.

But result isn't really that good. You just don't realize it (yet).

Same with your argument with Pu Tong Hua, you don't realize how limited it is as a mature language.

 

悟空孙
这样吧

看来你是狠反感这个结论的,那我收回公认二字。要较真,世界上就根本没有公认的东西。

不过,如果你有兴趣,给你推荐两样东西,看完后如果你有兴趣我们可以探讨

1, BBC的 记录片 The Joy of Logic

2,

 

为人父
这个我确实没有那么深的认识,因为我已经习惯和熟悉了现在的简化字。我对何为成熟的语言也没有概念。

也许精通几种语言的人会有更深的认识。

悟空孙
好玩

你的意思,科学分西方的科学和中国的科学,逻辑也有西式逻辑和中式逻辑?

中式逻辑长啥样儿?怎样把西式逻辑挤开的呢?

s
snowandlotus
copy-and-paste:用ctrl+shift+v就没有格式了

我是繁体有些字还不会写,还在学习中:)另外写文章时用繁体好像影响思考,应该是习惯问题,看过段时间会不会好点。

s
snowandlotus
中国人另有套思维体系,把西式逻辑的地位挤开了。 咱谦虚点:)
s
stonebench
要不说大师兄西学太好呐

俺说中国人另有一套思维,等于说另有一套跟西式逻辑并列的中式逻辑吗?

俺说的是:说汉语的人的思维中,并非没有西式逻辑(这是人类共有的逻辑,但西方对它的研究与执行是典范。说西式逻辑,是尊重西方的成果),只是这套逻辑没有占统治地位(同时有其他方式在起作用)。

假设形式逻辑是黄金,西方思维是矿石,提取非常容易。

中国思维也是矿石,但提取黄金难度大。

这种差别等于同样体积的矿石中,中国的含金量低吗?

不一定。

因为另一种可能:中国的含金量不低,但是纯度低,混了其他的金属。

可能其中一部分比黄金还珍贵

 

 

 

悟空孙
哇,感觉是当年教授给俺改毕业论文哪

雪教授,也觉得愛字有心比较好,但别扯上政治。ong,我表达有误,想说翁字在吴语里读wong不读weng。让我毕业了吧?

s
stonebench
逻辑思维,定论之前需要考虑各种可能,不应该随便拍脑门:)

看到现象就拍脑门是逻辑反对的。

南方古猿
大圣说的是事实

很多象形文字都消亡了。

“世界语”曾经流行一时,受很多人追捧。目前至少在科技界,英语是公认的交流语言。汉字何去何从,这是个复杂的复合问题。

文化和传统是一个问题。

科技交流是另一个问题

s
snowandlotus
岂敢!原来是吴语的读音。另外,

大圣把辈份搞反了吧,不是我拜师的吗?那咱就扯平吧,我就趁机跃一辈,跟静安平了:)

悟空孙
造不出好的词不是汉语自身的问题

现代汉语社科词70%来自日语,哲学,科学,干部,共和,经济,自由,思想,共产主义等等,我们当初只知道德律风,费尔泼赖,盘尼西林。原创力是一个软肋。 我们现在的综艺节目绝大多数抄袭日本韩国,鱿鱼游戏立马就有了盗版,这个现象值得思考

觉得,迷你裙,可口可乐是绝佳的翻译

悟空孙
谢古猿兄

目前,世界语在一定圈子里还是狠活跃的,我一个同学是这个领域的元老了

为人父
语言的普及是与使用语言的民族实力决定的。中国强盛的时候,周边国家都使用汉语。
s
stonebench
这个同意。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中国人的自信被搞没了。

说没了有点儿夸张,但是绝对是被拿来主义压倒性地掩盖了。

原创性太弱是事实。

可能在恢复中,但是在语言层面也不乐观。

 

悟空孙
我真觉得进退二字弄反了

“根、跟、哏、茛、恳、垦、裉、很、狠、恨、痕、银、垠、龈”的尾音都是en;“椎、锥、骓、催、摧、崔、璀、维、惟、唯、帷、堆、碓、推”的尾音是ui,所以,進应该读tui,退应该读jin

悟空孙
怪西方文明不妥吧

日本都脱亚入欧了,韩国也把美国当楷模,美国大兵都在这两国耀武扬威,为啥日韩的原创比我们厉害多了?

s
stonebench
艾马,俺不过是在陈述俺以为的因素,不能叫“怪”吧

西方冲击,是一个客观现象。有啥怪不怪的?

事实上,俺觉得中国受个冲击是必然的,好坏都得受着。

所以,俺说自信搞没了,说的就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以前太盲目自信,一大堆毛病不知道或者不承认。被冲击以后又太自卑,自己的啥都不对,优点也不敢承认了。

别人别国有没有受到类似冲击,跟中国不构成对照关系。

l
lao五
我看书不多,自从看了一个金融节目,里面有个嘉宾把现在金融问题都能从中国古代找出来对应的

人和事,才知道,从思想上看,中国春秋战国就已经很发达了。

z
zillos
造新字难,如元素周期表的113、117、118号的汉字至今无法使用
s
stonebench
这个话题现在不好说,一说就有人往阿Q还是慕洋上扯。

俺是往慕洋上扯的那一类

但是俺并不是要说中国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慕洋,而是学的时候要有点儿自信,客观一点儿。

观众而已
我觉得可能还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关。。。

中庸和皇权,那时要逻辑真有用么?

至于中国人,逻辑不见得差,石凳就很厉害啊,硅谷也很多中国精英啊!当然,中国人创造性随着思维的解放会越来越开放的。

悟空孙
日本的原子“冲击”还不够大吗?

宪法都是老美手把手教了照抄一边,为啥人家的自信没有被打掉呢?

悟空孙
天人合一,什么都能一一对应起来

一部易经就可以囊括当今所有问题,不仅仅是经融。

但是,如果中国的思想真那么强大,就会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经融体系,而不是到了二十世纪才开始邯郸学步。

单说思想,春秋时期我认为是中国思想史的高峰,说顶峰也不为过。之后就是下坡路了,为啥?很大的话题也是要惹起麻烦的话题

观众而已
这个,中国开放国门时间不太长吧。

如此比较并不公平吧。

悟空孙
很公平啊,问题就在中国为啥闭关锁国那么久?日本

的黑船事件,人家为啥欢迎侵略者还给他们树碑立传?

参见拙作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2644/202104/35915.html

s
stonebench
俺说了,大师兄提的这组对照没有意义

冲击只是外部因素,民族心理才是主因。

再比个喻,两个人同样淋雨,一个人生病一个人不生,则淋雨并不是生病的决定性因素。

这是一个典型的说明内因差别的情境。

 

 

s
stonebench
俺觉得思维中国人的语言里

中庸和皇权在中国的实行,也是思维决定的。

思维是矿石,形式逻辑是黄金。可能是西方纯度高,中国纯度低。不一定是西方含量高中国含量低。

谢谢夸奖,俺不敢当。

观众而已
我同意西方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但不等同于拿来主义,照搬照抄。

有点类似新疆的情形,如果说西方有很多先进的东西,是否就应该把新疆全盘西化,新疆人同意吗?

观众而已
中庸和皇权固化了思维。
s
stonebench
哈哈,提示一下,“发达”不是“更厉害”,而是“更强大更常用”

也可能更厉害,也可能很糟糕。

但是活力更大。

s
snowandlotus
好,就这么定嘞:)
s
snowandlotus
统称先秦,是思想史上的巅峰
悟空孙
跑题了跑题了

我也不觉得拿来主义可以解决问题,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会闭关锁国,明朝就开始海禁,日本却早早打开国门。缺乏原创也非门开的晚。全盘西化也无法提升原创力……

悟空孙
巅峰用的准确!

想想有些伤感,几千年过去了,我们还在抬头仰望

观众而已
皇权,中央集权。。。

说到底,巨舰不如小船灵活,中国的封建皇家苟延残喘得太久。。。

 

悟空孙
赞同,你提到历史文化,就是根源

中国的封建皇家苟延残喘得太久——钻牛角尖的话,为什么中国的封建社会苟延残喘了那么久?以至于当今社会还有很多影子,比如这次李云迪,和过去对待破鞋的态度一样,以德治国的观念还是没变

悟空孙
哈哈,语言文字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矮——委者,抛弃,舍弃也,矢,箭也。矮,应该是射的意思

射——一寸的身材,矮也!

观众而已
我觉得吧,像中国这样的国家

要改变不会是像日本,韩国那么快的,毕竟历史文化太久,太根深蒂固。

说实话,每次回国我都发现国人改变了很多,虽然有些地方有点画虎类犬的感觉,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改变了。尤其是80,90后的,他们让我觉得中国还是有希望的。需要耐心些,真正的改变可能不在我们这一代。。。

s
snowandlotus
本来有道理的,古人也不都学习好,读错了写错了的,后人就都当圣旨了:)

谁还能弄得清到底哪个是对的,就约定俗成吧:)

s
snowandlotus
还得继续仰望。汉朝人头仰累了,就记录下来,

唐宋人边吟边诵,元朝演,明清说,民国范,都属于另辟蹊径,没能直接叫板。然后忙打仗忙革命忙挣钱,想再出一波大家,只能靠时间,希望我有生之年能看到。

悟空孙
鉨/钿/

造新字不难,难在让这些字形成能够机器处理并广为传播的固定形式。不像英文,只要有打字机或电脑,26个字母每个人都可以很方便的处理

中间小谢
中國人邏輯不好的説法本身就很莫名其妙

I bet, most people making this statement are those not from the scientific fields.

I am Chinese and my faculty of logic is very sound, just like other Chinese I know.

Since 五四 movement, self cursing has become political correct in the Chinese world.

 

s
stonebench
这里可以对比一下:委矮倭萎,粗略地看,都与小相关。则可知小的意思在“委”而不在矢。

对比同部首汉字,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俺就试过纯靠对比,推测过一个含“者”的字的意思,蒙对了。

大师兄的观点俺以前在网上读到过,一位网友持此观点,他的ID中有杨姓。

有位瑞士的女汉字学家说射字是弓+寸。身为弓之误。

其实不一定。古人说射之要在正其身。如果从这个观点出发,身字是可能的。

如此则射就不一定是寸身(古人造字可能牵强,但不一定夸张),也可能是正身。

正身有没有可能?看寸有没有正的意思。

也许是巧合,寸字的意思可以跟“正”联系上。

《汉典》:会意。从口,从“丵”( 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https://www.zdic.net/hans/%E5%AF%B9)

 

s
stonebench
俺觉得秦时可能确实出了一个比较大的断代。先秦的一些字汉代人就搞不清了。

说文解字里就有很多主观臆想。

哈哈,俺太狂妄勒。但如果用比较联系的方式真的可以看出来。

 

南方古猿
偶听美国教授谈汉字造词法的逻辑性

90年遇见一位汉语非常流利的美国教授,有个好听的中文名 – 欧阳志山。他说汉字造词,太有逻辑了 – 中间, 中央, 中国。 而英文中则是完全无关联的词。听这位美国教授对中文造词法赞不绝口,让人吃惊。

s
stonebench
是这样。中国人以共性为主的思维就与这个语言现象相关

绝大多数语言现象都有统一的规律,而且规律简明,例外少。

西方的语言现象当然也有规律,但规律复杂,例外多。

 

s
snowandlotus
托着下巴思索的石雕不可能狂妄:)
s
snowandlotus
托着下巴思索的石雕不可能狂妄:)
S
SAR
是这感觉,谢谢您,点明了这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