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自然风光,我觉得我西班牙家门口就很不错,山海连天,人文的东西也很多。
如果说古迹,看一次就差不多了,因为古迹不会烂的,也不会变的,它一直那个样子的。
所以,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1/看风土人情。这个实际上是一个重点。所以我特别喜欢在当地跟人聊天,去餐馆吃饭,等等等
2/看你家门口没有的东西。比如峡湾,比如特定的地貌,比如超乎想象的建筑,比如千年冰川,等等等
不过后者有时候实际上挺辛苦的...
旅行还有什么意义呢?你们说呢?
至于度假我就可以不上班,不做饭,吃吃睡睡发发呆,那个不算...
我最讨厌的,就是旅行度假也要比,是有使命的。可怜见的
我的好奇心比较强,又特别喜欢自由,所以,旅行看世界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我喜欢探险,旅行中不怕辛苦。然而,我家领导喜欢享受度假式的旅行。结婚34年来,我们俩在这两种不相同的旅行理念中“斗智斗勇”,时而有一方退让,寻找双方能接受的共同点,倒也是其乐融融:-)))。
趁着跑的动的时候。
好奇来源于读书,媒体,与其他人的直接交流,知道了某个地方,景点。
能成行的的前提是:既有想亲身体验的冲动,又有钱有闲。
另外,还有因为义务。去麦加,奔罗马,与工作/爱好相关的实地考察,都属于这一类。
到新环境中走走,因为人需要新鲜感。
“一個通過書籍電視瞭解世界的人,和一個走遍世界的旅行者之間的區別,就好比一個一輩子靠日本小電影來解渴的人,和一個有著正常性生活的人之間的區別。他們永遠不知道我們的享受,我們也永遠不會告訴他們。”
https://www.upsouth.cn/world-travel-journals/2019/1/20/about-travel
我读中学的时候,英语阅读教材,讲二战的,讲到马奇诺防线。那时候我就想,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看到它。可后来,我居然就来到了它的国家。燃鹅,我居然没去看过马奇诺防线
解释:马奇诺防线的一部分是对外开放,可以参观的,但我还不清楚是比利时段还是法国段。
我还记得我刚刚开始在欧洲和世界各地旅行度假时的心情,就是你说的,好像是在小说和电影里。不过,现在心态好像变了,尤其是这次疫情,让我明白,历史事件是可怕的事情,毫不浪漫!试想想,那些经历或叫见证二战的人,那是怎样的暗无天日四年啊!今天不知道明天是不是还活着!现在一年多,我们已经快要被逼疯了更不要说这病毒和疫情跟二战比,简直不值一提。所以,见证历史太不好玩了,还是平平淡淡,庸庸碌碌,在历史中无需提及才是最好的生活。
我现在好像越来越愿意到曾经去过而且觉得好的地方度假,对旅行看世界本身的热情在减退...所以才有了这篇小主贴
不过,我觉得如果儿女都大了,家里也就这样了,甚至退休了,就应该没有你说的这个问题了。你觉得呢?
有多少体会的。性生活质量不是也有高低吗?
这就呼应了第一个跟帖里网友提出的观点:不要去打卡,要去玩
我手边1982-87年六年的《世界之窗》是全的,还寄到波士顿,现在仍在我的书架上,小学时候订的。我记得那里面有篇文章说马奇诺防线的有些地段可以参观,还有些地段种蘑菇最合适,因为阴湿。小学时候记忆力最好,看完的东西现在都不会忘。那时候的世界之窗有些文章的知识点我现在都还不知道:有一期封底照片是法国的一条运河走桥,从另一条河上面穿过。桥上还有一艘船。没有文字介绍是哪里。后来2014年我去德国马格德堡玩,在郊外看到这样的景观,不过那是21世纪建的。到2018年世界博览杂志的编辑问我能不能写法国南运河游船的文章,我说我没去过啊。后来随手查一下南运河体系的照片,发现世界之窗封底上的照片是那里:-)
我上小学的时候,看过一些世界名画,从此知道了高更。但我一直以为高更喜欢加勒比,画的是加勒比的女人。19年去巴黎看法网,多出几天去了橘园和奥赛---我过去没进去过。然后看到高更的那副画的真迹,读说明,哦,原来是太平洋岛屿的女人,法属波尼西亚
一个刚改开的社会的,和世界很遥远的小小少女,在橱窗前看世界名画,弄混加勒比和法属波尼西亚,好可爱
我现在经常说,现在看过的东西,去过的地方,如果不看照片,居然想不起来,我居然去过啊
老年痴呆提前了
https://bbs.wenxuecity.com/travel/593793.html
很多网友的活动贴特别好,推荐你看看。我今天有空也刚回顾了下。
具体到个人,旅游就是个爱好。我属于一上路就high,尤其是去从没去过的国家/地区,语言不通就更有意思了。。。对我来说,旅游带来的快乐,没有其他方式可以替代,而且这种快乐感很持久。我现在想起某年,第一反应就是那年去哪里玩了,然后种种美好回忆一一浮现。
另外有人出门两周是极限,我是无论在外面玩多久、多辛苦,都不会厌倦,而且也不生病,估计这爱玩是写在基因里的。但有一次陪父母,在五星酒店呆着我居然就发烧了。。。可见精神的力量多强大。
与其看别人照片,不如自己亲自部署,亲自体验
文中那个“大儒”是谁?不会是你吧?
应该不是, 那是位"著作等身"的大儒: "... 和看不起朋友的大儒不同,我相信一輩子埋首書齋,勤奮筆耕的大儒,一定也有著他自己不為人道的樂趣,以至於他可以沒有顧忌地傲首藐視一個自己完全陌生的領域。"
https://www.upsouth.cn/world-travel-journals/2019/1/20/about-travel?
作者维民兄, 倒也差不多"著作等身"了.
另外,"旅行的意义"之类的问题, 想来应该在旅行者之间讨论才有意义.
如果说自然风光,我觉得我西班牙家门口就很不错,山海连天,人文的东西也很多。
如果说古迹,看一次就差不多了,因为古迹不会烂的,也不会变的,它一直那个样子的。
所以,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1/看风土人情。这个实际上是一个重点。所以我特别喜欢在当地跟人聊天
,去餐馆吃饭,等等等
2/看你家门口没有的东西。比如峡湾,比如特定的地貌,比如超乎想象的建筑,比如千年冰川,等等等
不过后者有时候实际上挺辛苦的...
旅行还有什么意义呢?你们说呢?
至于度假我就可以不上班,不做饭,吃吃睡睡发发呆,那个不算...
我最讨厌的,就是旅行度假也要比,是有使命的。可怜见的
我的好奇心比较强,又特别喜欢自由,所以,旅行看世界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我喜欢探险,旅行中不怕辛苦。然而,我家领导喜欢享受度假式的旅行。结婚34年来,我们俩在这两种不相同的旅行理念中“斗智斗勇”,时而有一方退让,寻找双方能接受的共同点,倒也是其乐融融:-)))。
趁着跑的动的时候。
好奇来源于读书,媒体,与其他人的直接交流,知道了某个地方,景点。
能成行的的前提是:既有想亲身体验的冲动,又有钱有闲。
另外,还有因为义务。去麦加,奔罗马,与工作/爱好相关的实地考察,都属于这一类。
到新环境中走走,因为人需要新鲜感。
“一個通過書籍電視瞭解世界的人,和一個走遍世界的旅行者之間的區別,就好比一個一輩子靠日本小電影來解渴的人,和一個有著正常性生活的人之間的區別。他們永遠不知道我們的享受,我們也永遠不會告訴他們。”
https://www.upsouth.cn/world-travel-journals/2019/1/20/about-travel
我读中学的时候,英语阅读教材,讲二战的,讲到马奇诺防线。那时候我就想,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看到它。可后来,我居然就来到了它的国家。燃鹅,我居然没去看过马奇诺防线
解释:马奇诺防线的一部分是对外开放,可以参观的,但我还不清楚是比利时段还是法国段。
我还记得我刚刚开始在欧洲和世界各地旅行度假时的心情,就是你说的,好像是在小说和电影里。不过,现在心态好像变了,尤其是这次疫情,让我明白,历史事件是可怕的事情,毫不浪漫!试想想,那些经历或叫见证二战的人,那是怎样的暗无天日
四年啊!今天不知道明天是不是还活着!现在一年多,我们已经快要被逼疯了
更不要说这病毒和疫情跟二战比,简直不值一提。所以,见证历史太不好玩了,还是平平淡淡,庸庸碌碌,在历史中无需提及才是最好的生活。
我现在好像越来越愿意到曾经去过而且觉得好的地方度假,对旅行看世界本身的热情在减退...所以才有了这篇小主贴
不过,我觉得如果儿女都大了,家里也就这样了,甚至退休了,就应该没有你说的这个问题了。你觉得呢?
有多少体会的。性生活质量不是也有高低吗?
这就呼应了第一个跟帖里网友提出的观点:不要去打卡,要去玩
我手边1982-87年六年的《世界之窗》是全的,还寄到波士顿,现在仍在我的书架上,小学时候订的。我记得那里面有篇文章说马奇诺防线的有些地段可以参观,还有些地段种蘑菇最合适,因为阴湿。小学时候记忆力最好,看完的东西现在都不会忘。那时候的世界之窗有些文章的知识点我现在都还不知道:有一期封底照片是法国的一条运河走桥,从另一条河上面穿过。桥上还有一艘船。没有文字介绍是哪里。后来2014年我去德国马格德堡玩,在郊外看到这样的景观,不过那是21世纪建的。到2018年世界博览杂志的编辑问我能不能写法国南运河游船的文章,我说我没去过啊。后来随手查一下南运河体系的照片,发现世界之窗封底上的照片是那里:-)
我上小学的时候,看过一些世界名画,从此知道了高更。但我一直以为高更喜欢加勒比,画的是加勒比的女人。19年去巴黎看法网,多出几天去了橘园和奥赛---我过去没进去过。然后看到高更的那副画的真迹,读说明,哦,原来是太平洋岛屿的女人,法属波尼西亚
一个刚改开的社会的,和世界很遥远的小小少女,在橱窗前看世界名画,弄混加勒比和法属波尼西亚,好可爱
我现在经常说,现在看过的东西,去过的地方,如果不看照片,居然想不起来,我居然去过啊
老年痴呆提前了
https://bbs.wenxuecity.com/travel/593793.html
很多网友的活动贴特别好,推荐你看看。我今天有空也刚回顾了下。
具体到个人,旅游就是个爱好。我属于一上路就high,尤其是去从没去过的国家/地区,语言不通就更有意思了。。。对我来说,旅游带来的快乐,没有其他方式可以替代,而且这种快乐感很持久。我现在想起某年,第一反应就是那年去哪里玩了,然后种种美好回忆一一浮现。
另外有人出门两周是极限,我是无论在外面玩多久、多辛苦,都不会厌倦,而且也不生病,估计这爱玩是写在基因里的。但有一次陪父母,在五星酒店呆着我居然就发烧了。。。可见精神的力量多强大。
与其看别人照片,不如自己亲自部署,亲自体验
文中那个“大儒”是谁?不会是你吧?
应该不是, 那是位"著作等身"的大儒: "... 和看不起朋友的大儒不同,我相信一輩子埋首書齋,勤奮筆耕的大儒,一定也有著他自己不為人道的樂趣,以至於他可以沒有顧忌地傲首藐視一個自己完全陌生的領域。"
https://www.upsouth.cn/world-travel-journals/2019/1/20/about-travel?
作者维民兄, 倒也差不多"著作等身"了.
另外,"旅行的意义"之类的问题, 想来应该在旅行者之间讨论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