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爸爸:这一代优秀华人的缺陷, 如何对下一代产生负面影响?

其乐无穷
楼主 (文学峸)
作者:王健 来源:王健博士(ID:PulinEdu) 鲁稚的阳台  编辑 我们华人的家庭非常注重教育,每天讨论的都是孩子的教育、成长。从小学开始,到初中,申请高中,读高中,申请大学,进入大学以后担心孩子将来的工作,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又关心他们接下去的职业发展…… 我们这一代人对成功是怎么理解的呢? 首当其冲是金钱上的成功:我们想让孩子上名校,找一份好工作,能够出人头地。实际上最根本的想法就是希望他们能够过上比我们更好的日子,是在用金钱来定义成功。 一年前,有一个家长联系我,说他的女儿非常优秀,正在一个公立的图书馆里办个人的画展,希望我去看看。这个孩子的画的确画得非常好,特别是人物绘画。她那时马上要申请大学,她家长希望我跟她好好谈一谈,所以我又开车去了她家。 女孩子是我们口中的abc,中文说得不好,所以我们用英文交谈。她问我怎么来选择将来申请的专业,我问她喜欢学什么,要申请什么学校。她说她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她妈妈希望她读医。 我有点吃惊,她画得这么好,花了这么多时间在艺术上,我问她是不是真的喜欢绘画,喜欢艺术。她回答说,她可以在画室里画上一天都不觉得枯燥。于是,我跟她讨论了学习成绩和课外活动等各个方面,我告诉她能够考得上RISD,RISD是罗德岛设计学院,相当于美国艺术界的哈佛。她说她也清楚自己应该能够考上RISD,但是父母强烈反对她考RISD,因为他们认为去了RISD将来挣不到钱,觉得学艺术很难找到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 她说她妈妈希望她去学医,但是她并不是很清楚自己是不是喜欢学医,也不知道拿着手术刀能否在医院里待上一天,因为她说自己并不喜欢在实验室里做生物实验。 后来我告诉她,学艺术也可以找一份高薪工作,比如平面设计或产品设计,RISD就有很多学生没有毕业就拿到了Apple、Google这种高技术公司的offer,所以学艺术她即可以做她喜欢的事情,同时也可以挣到100K以上的年薪。她当时听了,眼睛都亮了起来。 01 我们忽略了表达和交流 1930年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各种动荡年代,直到1976年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所以我们父辈乃至我们这一代人的基因里是有深层次的、有深入到基因层次上的对贫穷、对动乱、对动荡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今天父辈和我们这一代人的教育理念,我们对成功的理解,包括对我们自己甚至对下一代的理解,我认为和存在于基因里的那种对贫困、对不安全的恐惧是直接相关的。 相比较,我们的美国同事,跟我们年龄相仿的40岁到60岁的人,虽然他们的父辈经历了二战、韩战,他们也许经历了越战和海湾伊拉克战争,但是这些战争并不发生在美国本土上。所以,美国人在两三代之前就已经摆脱了对贫困、饥饿、动荡的恐惧。这种不安全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对生活的理解,对成功的理解和对教育的理解。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我们这代人对教育的理解是什么呢?我们很在意考试成绩,因为我们有高考和科举的“后遗症”,我们认为只有进了名校才算是教育的成功,同时认为考进了好大学后教育就完成了。我们认为,直接跟高收入挂钩的专业才是实用的。所以,数理化、计算机、工科、金融、医生,都是我们最爱的专业。 我们非常关注知识、关注名次、关注考试、关注奖项、关注竞争,而我们忽略的是什么呢?我们忽略的是表达和交流,忽略了深层次的思辨,忽略了很多人文的东西。 因为工作原因,我接触到不少很优秀的孩子,我暑假也会带他们去做义工,去做演讲交流。我发现,虽然每个孩子的特点都不一样,但是统计上有一个趋势和倾向,华人孩子包括特别优秀的孩子,他们GPA非常高,几百人里是第一第二名,SAT是满分,拿到各种比赛的奖项,AP课10门以上。 但是,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很基本并且很共同的问题,就是当我第一次走进他们的家里,或者第一次走进图书馆、走进星巴克和他们见面的时候,这些优秀的孩子大部分都不能用眼睛直视我来跟我交流,很多都在回避我的眼神。 这让我感觉到,虽然是在美国,但我们的中式教育还是欠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元素,我们忽略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家长更关注的是一些我认为叫做硬件的因素。大部分家长跟我讨论孩子的大学申请时,都无意识地在说孩子的GPA是多少,SAT是多少,这是受高考制度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更注重的是考试分数高不高,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忽视了人文方面的教育,忽视了表达、交流、思辨,忽视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02 首先是视野、思辨 其次才是注重知识 实际上,教育最重要是vision,是视野。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在这点上做得非常好,他们关注的是怎样培养一个人,关注的是怎样让孩子有更高更广阔的视野。 其次,教育关注的是怎样思考、思辨,思考的方法的教育是美式教育的核心。他们对思辨的培养,并不是数理化的逻辑思考,而是通过学习人文,通过通读历史,通过写论文(essay),通过辩论,来教孩子怎样去读书,怎样去看待历史,来培养孩子思考的方法、看问题的角度、看世界的视野。 再次,才是注重知识(knowledge)。举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我有时会去给国内来美国高中读书的孩子开家长会。第一年到美国来上学的孩子学得最不好的课程是什么呢?除英文以外,最难学好的课程就是历史。 美国老师说,在教历史的时候,发现中国的孩子在书上不断地在画重点。画的是什么呢?是年代和人物。老师很不解,我只能解释说,因为我们国内就是这么考历史的。我们的历史考试的题目都是填空,在哪个年代发生了哪件事情,而美国的老师说这些大部分是不需要记忆的,因为很多东西可以谷歌搜索。 但是,学生应该知道的是一个历史事件对我们今天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历史事件,它当时的社会影响是什么,各种历史事件是如何关联的。 而这些问题反倒是我们国内来的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因为很多问题没有简单的对与错,比如辛亥革命如果没有发生中国到底会是怎样,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这正培养了一个孩子的分析、思辨和思考的能力和方法。所以,美式教育正是通过这些来引导孩子学会怎样思考,怎样分析以及怎样做研究。 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完博士后之后,开始做高科技创业,公司从我一个员工一直发展到有几十个雇员的公司。我们公司当时雇了不少科大毕业的或者清华毕业然后到美国深造拿到博士学位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在毕业后选择进入高科技公司里做技术工作。 我们这一代人最欠缺的是什么呢?真的就是“说话”的能力。 当我们在一个桌子上和麻省理工毕业的或者宾州州立毕业的工程师们一块开会,我经常发现,在争论一个技术或市场问题的时候,说不了两三句话,我们中国出身的工程师嗓门就开始高起来,逐渐吵得脸红脖子粗,会把本来一个简单的工作上的问题,转化为面红耳赤的争执。很多次,美国出身的工程师会后来问我,他们为什么这么激动?为什么不能够心平气和地就事论事?实际上,我非常能体会,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文化造成的。 类似的问题实际上在我们这一代里体现得很多。我有一个大学同学,是当时南方一个地区的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并且读了研究生后来到美国。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大学时围棋可以下盲棋,学什么都很快。 但是到了美国后,换了很多工作都无法和老板相处好,因为他总是觉得自己比老板聪明,老板怎么这么蠢,总是心里看不上他的老板,于是总和老板在处理问题上有冲突和争执,所以总是被解雇。后来就一直不顺,直到出现心理问题,结果最后想不通,就这么走了。 我们华人的家庭教育里经常会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我们基因里面对贫困和不稳定的恐惧,造成我们过于关注安全感。我们很自然的把这种恐惧带到我们的教育情绪里,带到我们的教育文化里。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走一条安稳的路,希望他们能够挣大钱,希望出人头地,可以摆脱我们心里的这种恐惧。但是,我们经常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交流。 有一次我带儿子去理发,理发师和我聊天说,一般家长带着这个年龄的十几岁的孩子来,她在一分钟内就能够知道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怎么样。因为对于大部分的华人家庭,进来一分钟内,她就能够感觉到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一种紧张的情绪。 Teenager的孩子是有逆反的心理,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却忽视了心理健康。所以我们有很多很优秀的华裔孩子都会出现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通过抑郁反映出来,甚至比较极端的会走绝路。 我们的教育反映出来的另一个问题。从1979年到1989年,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帮助中国办了一个很有名的科学培养项目叫做CUSPEA,是中美联合挑选和培养物理人才的十年计划。那十年,每年国内会通过考试方式挑选一百个最优秀的大学物理毕业生或者研究生,通过这个项目选送到美国继续深造。所以那十年送了一大批中国最优秀的学物理的人到美国的顶尖学府。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这样一批当年国内最顶尖的学物理的学生,到了美国以后,真正坚持下来,还在美国做物理或物理类相关专业的教授或科学家的人屈指可数。与之类似的,中国基础数学非常强,有一大批高中时得到国际奥数奖牌的数学苗子。但是,多年之后,这些人能最终继续做数学研究或者在数学上做出成绩的人少得可怜。 这些都深层地反映出我们的教育问题。我们孩子很多时候兴趣是逼出来的,是无奈的选择,而非真正的喜爱和热爱(Passion)。我们孩子兴趣的培养没有经过一个自然过滤的过程。 前面讲到的,在我们的血液里头流着一种对饥饿、对贫穷、对不安定的恐惧,所以我们当年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导致了我们学物理的很多人当年从来没有比较过我们的选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蒙着眼睛走向了这条路。 这样造成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到一定阶段,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去学这么枯燥的物理或数学,在我们拥有了选择的权力和机会时,我们就会转行去经商,去做其他的工作。大部分人就很难走到最后,很难出真正的成果。 相比,美国的孩子们从小有太多选择,实际上他们一直在面对阻碍,被告知不要去学物理,不要去学数学,那东西太难,太枯燥,没意思,你可以去读这个,可以去做那个。 经过这个过滤过程,真正仍然喜欢数学,喜欢物理,喜欢这种逻辑性很强非常枯燥学科的人,还能不被诱惑走的人,那一定才是真正的热爱。而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坚持,才能持久,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只有真正的passion,才能够真正的出色。我们发现,虽然美国的基础数学教育可能连心算都很差,但是他们最顶尖的人仍然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工作,可以拿诺贝尔奖。

 

如何避免把我们这一代(包括我们父母这一代)基因里对饥饿、对贫穷、对不安定的恐惧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如何在对下一代的教育里屏蔽掉这种恐惧与不自信,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的教育问题和责任! 只有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敢于面对风险,才敢于take risk,才能够选择他们真正热爱的事情,才能一直坚持下去,才能做出世界一流的成绩和成功。 作者:王健博士,复旦大学物理1990年本科毕业。1994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行博士研究,于1997年获德国物理博士。此文为王健博士专著《美国教育和升学秘籍——“哈佛爸爸”深度解析中美教育理念》后序。
两女宝妈
他家孩子学的啥专业?在干啥?
闻风
有点道理,真正有passion,才能真正有成就。家长需要干的,就是要培养

孩子对高收入职业的passion.

其乐无穷
这我哪儿知道?当然可以说这个个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就说他说的是不是在理吧?
H
Huyou2023
前面说的有道理,大学教育不是技工培训,钟同学不读大学去G,就是非常短视的表现,等他想读的时候,大学更不要他了
成功的小羊
如果是gap一年再入学,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其乐无穷
但是亚裔很多父母本来就认为大学教育等于技工培训。这也是作者指出的第一条家长误导。
H
Huyou2023
Gap一年还好,就怕工作了心境想法都不一样了,人生能静心读书的时候就还是应摒除杂念读书,G的工作什么时候做都不晚,大学这

几年才是最宝贵的,最值得的积累,可能性上不封顶

G做到头还是个G的xxx

花街韭菜
还是那句话,别人的孩子让别人去管吧,人家听你的话真去了学艺术拿不到100K你给人家开工资吗?

说实话很不喜欢这种自个孩子上了名校就开始说教别人应该怎么教孩子的文章。以前看过一个韩国一女孩,好象是南加高中的第一名,去了UCB学电影,毕业到处打点儿零工,基本上没活干,没过多久当初的passion就逐渐消磨没了。记得有个视频她抱怨她爸爸说她的一句话“Own your own shit"。 当时看的很心酸。人生刚开始就走投无路了难道做爹的不该反省?

有一段时间是个积极的Andrew Yang的粉。在视频中不停的讲1000块的UBI。杨没当总统,这个女孩的视频也几乎没有了。

生存对于底层甚至中层是艰难的,孩子首先要学的是社会所需要的生存手段,而不是追随passion。

H
Huyou2023
想学CS看youtube都能学,何必去大学,钟同学不就是自己学的,大学不要他,不能以G要他证明大学录取失误,完全两码事
w
windyLL
说的挺对的,不过是对牛弹琴 :)
两女宝妈
大学对于不同特质的孩子可以是不同的,对于有些孩子是技术培训可能对他们是最好的,不必非要求同。觉得说的有道理的,让自家娃去

做就好了

w
wd6
好像斤哈佛的时候准备学哲学的,现在在干什么不清楚
v
violinpiano
既然這樣 幹嘛還用哈佛爸爸打廣告

两女宝妈
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还有很多的其他可能性。他的可能性不是一朝进G,永远在G啊
t
tennisluv
王博士也是搞升学的,H名气大么:)不过他家小孩的确是念文科的。
其乐无穷
他家小孩毕业了吗?现在在干嘛?
t
tennisluv
后来Yale Law School,现在不清楚了。
v
violinpiano
原來還是四大俗嘛

N
Numero
看这种题目就很反感,哈弗爸爸哈弗妈妈的,说的话都是万变不离其宗车轱辘话,先入为主

再来指导广大老中们,怎么教育你们的孩子

美国儿童青少年的教育书籍,有多年实践的教育家,都没有这样高高在上的

 

B
BrightLine
赞一个,我最烦这些哈弗爸爸北大妈妈的心灵鸡汤了
其乐无穷
先不管谁写的,至少一真见血,把紫檀的宗旨刻画得入木三分没错吧?
H
Huyou2023
他面前本来有很多可能,现在只有类似G一种,如果他就是想进G,那都实现了,大学真没必要录取,他不满肯定是因为他不止有想进G

这一条出路

N
Numero
改一下更确切:很多时候大家说起来,貌似都是在说别人,但是都不包括自己

不知道那个别人是谁

嘿嘿

H
Huyou2023
流行一个标题咋呼,引流的手段而已
其乐无穷
不说别人如何如何怎么钟同学的时会说了这许久,而且几乎每天霸版?
B
BrightLine
以前还有什么北大才女在哈弗等,什么糟粕吗,哈哈
x
xujiang
凡是用哈佛爸爸/哈佛妈妈开头的,都直接跳过!
H
Huyou2023
特俗啊,但是这世界俗人多啊
N
Numero
我指的是他说的“华人的这些一条条的缺陷”,说的都是假想的别人,而且认为是华人独有
B
BrightLine
紫檀最不缺的就是T5, 身边到处都是名校啊,藤啊,用得着头悬粱,锥刺骨吗
c
cd2000
他还不到20岁吧,今后的路怎么只有一种可能?只要他想做,在美国他的未来可以有无数种可能呀。。。

他进G,只是证明他的一种能力,有了职场的锻炼,以后他还有各种,大把的机会!

无言无语无声
老而又老的话题,都听过100遍。反感哈佛打头,何不让内容来说话?
n
newxiaoshuye
哈佛女孩刘亦婷......
N
Numero
说老实话,想提高认知,在教育自己孩子上得到一些启发,不如看看美国各个行业做的比较突出的人

的传记类书籍

读一读他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家庭的教育,会真的很受益

还有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大学教授这些人写的教育方面的书籍,也非常得人心

 

其乐无穷
紫檀万变不离其钱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了吧?这位没说错吧?
其乐无穷
我昨天不是刚贴了Lewis Stauss, 反响不大呀。这里反响最大的一个是cs,再一个就是钱。
N
Numero
看重钱也没错啊。你看看把钱看得最重的犹太人现在在美国的势力有多强吧 呵呵
其乐无穷
犹太人还是按人口比例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而且在他们全世界流浪的时候也是如此。
两女宝妈
过多推测实在没啥意思
其乐无穷
哈佛打头可以吸眼球,有利于文章传播吧。
两女宝妈
那是因为其他可能各家差别很大,没有钱这么大的共性所以自然避开没谈而已
其乐无穷
这似乎也是文章的主题之一。如果跟犹太人比,那么人家为什么能名利双收?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尖锐但有很现实的问题?
其乐无穷
原来紫檀40万乃是空穴来风,而且居然吹遍了文学城各大论坛。
两女宝妈
对一部分人肯定在理,但是一概而论就一定不在理了。
两女宝妈
为啥是空穴来风呢?不是好几家的孩子都挣到40万了吗
两女宝妈
为啥一定要和犹太人比?比也行,但是这两个种族的历史差异很大,要比就要了解的很到位,我觉得不是一两个帖子能解决的,也不是

讨论一两天就能讨论出来的。这就要做长期规划,我觉得应该开一个比较论坛

 

B
BrightLine
对,这个挺恶
有言
说得有些道理。知易行难。-:)
其乐无穷
传遍各坛的紫檀名声是有几个娃毕业40+万?你不会这么naive 吧?
其乐无穷
确实。不知道作者到底是干什么的,只是觉得这篇文章很能代表紫檀现状。
其乐无穷
我看华裔在美国想要出头最应该效法的就是犹太人走过的路。无论从人口比例,智商还是受歧视等方面都很相似。
4
4657238
说得对。passion是对目标执着的追求。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枯燥,再不喜欢的事也可以坚持干下去,穷

也认了!所以他去和那个孩子说学艺术也能挣钱,其实还是为了钱。

我见过的passion归根到底都是对钱的passion。

4
4657238
他说的几个中国人一开会就吵得脸红脖子粗的挺对的。不能够心平气和地就事论事,咱们中国人是有这个缺点。
4
4657238
对钱的passion培养的好。
硬码工
生存和生活的区别
末宝
文学城就这么些人来回各坦去 有人气的就是子坦 家坦 投坦 同一拨人
忒忒绿
选择自己喜欢的,是个伪命题;喜欢本身就是伪命题;无论选择什么工作如果不能转化为物质获得长久都不会喜欢
忒忒绿
生活是独自驾驶一辆车,不能没有油
其乐无穷
Katalin Karikó begs to differ.
硬码工
不一定的

我家的孩子的一个高中同学,愿望就是当幼儿园的老师。这不是一个可以挣钱的工作,而是一个赔钱的工作。她家很有钱,要办幼儿园。有的人的家庭,可以提供孩子有更多的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用关心油

 

c
ctrls
哈佛爸爸,这身份吓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