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起床洗漱之后,坐出租车去老牌美食店 [老鸿兴]吃早餐,此处按下不表,以后谈上海的吃时再写。
吃完老鸿兴的早餐后肚子很饱,决定走回酒店喝点水后继续探索上海。
走出酒店后沿着南京路步行街走到外滩,我想看看日光下的南京路步行街和外滩。一路上的西洋建筑退去了昨夜华美的灯光之后,显得有些疲惫苍老,那些古老的建筑给我的感觉有点像夜店里的舞女们,在夜里妩媚妖娆,在日光下憔悴苍老,毕竟是一百多年的建筑了。
一路走着,看南京路步行街边为游客而设的各种商店,那些打着老店旗号比如稻香村卖各种上海产的糖果糕点,给人以世俗的热闹繁华,与那些老洋房格调相左,很不搭。上海,洋与土就这么混搭着,眼里看着庄严雅致的洋楼,鼻子里呼吸着油炸的香气,很有趣。
走着走着就不知不觉与著名的和平饭店相遇。昨晚匆忙中没注意到和平饭店。繁花电视剧里的和平饭店给我高贵典雅热闹的印象,而那天早上的和平饭店给我冷清甚至有点凋零的感觉,饭店建筑外墙目睹一百多年的人世沧桑后也有点疲惫的感觉。我在现实里看到了和平饭店外表的高贵气派,也在电视剧里看到了和平饭店里阿宝住的英国套间的舒适典雅。内心欢喜。
一路走到外滩,沿途的租界建筑毕竟经历过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外表虽然保护得很好,看起来有些像一些见过很多世面的老绅士们,体面优雅但掩饰不住岁月印迹,那一刻内心里不免有些唏嘘,人和物都会老,但要老得优雅体面,则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
走到黄浦江边,浦东那一片被开发成国际标准的玻璃高楼群,在天空下熠熠闪光。那一刻我恍惚觉得自己在多伦多的中心岛上眺望多伦多金融中心的楼群,而背后则是一百多年的西洋楼群-外滩。上海在80-90年代迅猛发展,再次进入国际大都市的行列。让我感叹的是上海的城市规划做得相对好很多,在浦西的租界洋楼里,只穿插着少量现代玻璃大楼,比如我住的酒店就是有点扎眼的玻璃外墙高楼。但如果你想拍那些租界老洋楼时,镜头里很少会出现那些刺眼的玻璃大楼。
上海是见过世面的,上海是有文化底蕴的,因此上海可以保留租界老洋楼的体面,上海的城市规划者们把现代摩登玻璃大楼基本上都建在浦东那一片土地上。
在黄埔江边,吹着二月微风,没有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感觉,只觉得身处上海,脑海里闪现出上海籍作家们写下的那些故事,想象着黄浦江边的外滩上演恩怨情仇各种故事,内心里开始喜欢上海了。
从外滩江边公园走到外白渡桥,再走到苏州河畔。苏州河治理得很好,河水虽然不够清澈,但也没了当年著名的臭味。沿着苏州河公园,看到远处的上海邮政大楼和河边的老洋楼,内心安宁而恍惚:今夕是何年?
上海是魔都,难道就是因为当你身处上海这座城市时你会分辨不清身处何时何地这个原因吗?
未完待续。
ps:希望我没腻歪到读者。
我们读的都能跟着你进去找到那个co-的感觉。有这个本事还是要有一点天份和training 的
非常喜欢你的文字,干脆利落,很理性客观。
你的文笔和坚持。
我假装矜持了很久之后,也开始写帖子了。
内心里还是有与同好交流的愿望。那就在你主持的坛子里跟你们交流吧!
人原来帖子的内容。
早忘一边儿去了
给我一个联想是,写出来的东西真是一种内心世界的折射。丰富敏感的内心才可以写出这样的游记。
同是游记,我发现大多数人拿起笔来除了流水账,除了几张照片,要再写几句,那支笔会比千金还重,因为就是写不出来,因为自我的世界就停留在吃穿这个层次,然后就没有了。
倒不是故意来对比,读了后有所感。
你说的“希望没有腻歪读者”--我的一向态度是写文是写给自己的,是自己跟自己的一个对话,是自己整理思路的过程。有的文写好后分享出来,有共鸣的就可以互相聊几句。没有共鸣的也没啥,也许下一个别的话题上就有共鸣了,也许还是没有。反正寻找like-minded people 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更喜欢与历史联系起来,看到那些老房子,我想到的是那么多年来那些老房子里发生的故事,人情冷暖和悲欢,内心戏有点多。
对,挺同意你说的跟历史联系起来
如果不是后面的历史,这些就只是老房子。但是就是因为后面的历史,或者比如房子里面人们的悲欢离合,或者比如曾有过的人们的历险,或老房子里诞生发展起来的理论等等,才让房子有了生命的感觉。
我有一颗很独立不羁的灵魂,所以我不会迎合任何人的想法。
感激你的爱护和鼓励!
越来越少了,很遗憾!
第二天清晨,起床洗漱之后,坐出租车去老牌美食店 [老鸿兴]吃早餐,此处按下不表,以后谈上海的吃时再写。
吃完老鸿兴的早餐后肚子很饱,决定走回酒店喝点水后继续探索上海。
走出酒店后沿着南京路步行街走到外滩,我想看看日光下的南京路步行街和外滩。一路上的西洋建筑退去了昨夜华美的灯光之后,显得有些疲惫苍老,那些古老的建筑给我的感觉有点像夜店里的舞女们,在夜里妩媚妖娆,在日光下憔悴苍老,毕竟是一百多年的建筑了。
一路走着,看南京路步行街边为游客而设的各种商店,那些打着老店旗号比如稻香村卖各种上海产的糖果糕点,给人以世俗的热闹繁华,与那些老洋房格调相左,很不搭。上海,洋与土就这么混搭着,眼里看着庄严雅致的洋楼,鼻子里呼吸着油炸的香气,很有趣。
走着走着就不知不觉与著名的和平饭店相遇。昨晚匆忙中没注意到和平饭店。繁花电视剧里的和平饭店给我高贵典雅热闹的印象,而那天早上的和平饭店给我冷清甚至有点凋零的感觉,饭店建筑外墙目睹一百多年的人世沧桑后也有点疲惫的感觉。我在现实里看到了和平饭店外表的高贵气派,也在电视剧里看到了和平饭店里阿宝住的英国套间的舒适典雅。内心欢喜。
一路走到外滩,沿途的租界建筑毕竟经历过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外表虽然保护得很好,看起来有些像一些见过很多世面的老绅士们,体面优雅但掩饰不住岁月印迹,那一刻内心里不免有些唏嘘,人和物都会老,但要老得优雅体面,则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
走到黄浦江边,浦东那一片被开发成国际标准的玻璃高楼群,在天空下熠熠闪光。那一刻我恍惚觉得自己在多伦多的中心岛上眺望多伦多金融中心的楼群,而背后则是一百多年的西洋楼群-外滩。上海在80-90年代迅猛发展,再次进入国际大都市的行列。让我感叹的是上海的城市规划做得相对好很多,在浦西的租界洋楼里,只穿插着少量现代玻璃大楼,比如我住的酒店就是有点扎眼的玻璃外墙高楼。但如果你想拍那些租界老洋楼时,镜头里很少会出现那些刺眼的玻璃大楼。
上海是见过世面的,上海是有文化底蕴的,因此上海可以保留租界老洋楼的体面,上海的城市规划者们把现代摩登玻璃大楼基本上都建在浦东那一片土地上。
在黄埔江边,吹着二月微风,没有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感觉,只觉得身处上海,脑海里闪现出上海籍作家们写下的那些故事,想象着黄浦江边的外滩上演恩怨情仇各种故事,内心里开始喜欢上海了。
从外滩江边公园走到外白渡桥,再走到苏州河畔。苏州河治理得很好,河水虽然不够清澈,但也没了当年著名的臭味。沿着苏州河公园,看到远处的上海邮政大楼和河边的老洋楼,内心安宁而恍惚:今夕是何年?
上海是魔都,难道就是因为当你身处上海这座城市时你会分辨不清身处何时何地这个原因吗?
未完待续。
ps:希望我没腻歪到读者。
我们读的都能跟着你进去找到那个co-的感觉。有这个本事还是要有一点天份和training 的
非常喜欢你的文字,干脆利落,很理性客观。
你的文笔和坚持。
我假装矜持了很久之后,也开始写帖子了。
内心里还是有与同好交流的愿望。那就在你主持的坛子里跟你们交流吧!
人原来帖子的内容。
早忘一边儿去了
给我一个联想是,写出来的东西真是一种内心世界的折射。丰富敏感的内心才可以写出这样的游记。
同是游记,我发现大多数人拿起笔来除了流水账,除了几张照片,要再写几句,那支笔会比千金还重,因为就是写不出来,因为自我的世界就停留在吃穿这个层次,然后就没有了。
倒不是故意来对比,读了后有所感。
你说的“希望没有腻歪读者”--我的一向态度是写文是写给自己的,是自己跟自己的一个对话,是自己整理思路的过程。有的文写好后分享出来,有共鸣的就可以互相聊几句。没有共鸣的也没啥,也许下一个别的话题上就有共鸣了,也许还是没有。反正寻找like-minded people 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更喜欢与历史联系起来,看到那些老房子,我想到的是那么多年来那些老房子里发生的故事,人情冷暖和悲欢,内心戏有点多。
对,挺同意你说的跟历史联系起来
如果不是后面的历史,这些就只是老房子。但是就是因为后面的历史,或者比如房子里面人们的悲欢离合,或者比如曾有过的人们的历险,或老房子里诞生发展起来的理论等等,才让房子有了生命的感觉。
我有一颗很独立不羁的灵魂,所以我不会迎合任何人的想法。
感激你的爱护和鼓励!
越来越少了,很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