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当哭,行虞以殡

S
Shubin
楼主这篇有点儿悲,但悲伤还是得眼见耳听为实,放个民间艺人表演痛哭的视频在内。

4:35 开始,小沈阳扮演“痛哭组组长”。

 

来罘
白活儿地道,太有生活了。东北人的幽默感是广袤的大地给的,不是一两代人就能培养出来的。
d
donau
这个好这个好简直可以归在比较文学一类了。你最后说的用节拍长短体现情绪很对。音乐上是这样的还有Dur-MollSystem

你在网上一查听了就知道都有很明白地解释

J
JSL2023
给我妈妈下葬时唱的,我是没全听懂。轮到我自己时,能有庒子夫人下葬仪式就好了:)
来罘
我的直觉居然得到理论的加持。好,有了理论的加持,日后落魄了,可以靠匈奴歌去干“白活儿”:)
来罘
同感。开个玩笑,不妨把本文介绍给夫人和邻里。今后死了人,开个追悼会,唱个挽歌,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土豆-禾苗
苏美尔人痛心疾首长歌当哭……浮现出靖康之耻《靖康稗史》所记……
来罘
恶补了一番靖康稗史,快速扫描的感觉是,情绪如出一辙,卷六名字居然叫《呻吟語》,就差哭诉了。

日后得闲,值得细看。名字记下了,多谢。

山中百合
长歌是否当哭,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有人死,送葬请来的人一定要哭,歇斯底里地哭,否则不给钱,有钱的都兴请人,帮忙哭诉壮声势呢

哭丧是一种职业,在当地属于专业人士,得花大钱请。

他们使用胸腔共鸣,可以哭很久,半小时是标配。边哭边说,说死人的好话,忘记了就瞎编,反正没人听得懂。一般人哭不起,像那样的哭法,十分钟嗓子就发痒,严重的会失声好些天呢。

 

小时候见过哭丧,很热闹。

一群人排排队,随着一声令下,走在最前端的一男一女马上大哭,有鼻涕眼泪的最专业,队伍跟着一路前行。又一声令下,大哭的男女立马收声。哭诉不容易,内耗累人。

 

这时大家都很高兴,暗暗地想,终于结束了,大鱼大肉二锅头早已准备就绪,胃里空空,酸水翻腾,没人管什么,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来罘
你的描述很写实,再配上几幅图就更妙啦。有个要点我把握了,对于外人来说,事后大餐才是要害。这是普遍真理。

楼上的小品充其量是小哭50,嚎啕大哭100,哭得死去活来120。你这专业人士,胸腔共鸣,更胜一筹。照这势头,有朝一日,讲究美声,讲究文凭也不是没有可能。

我对这类民俗兴趣浓浓,可惜,生于尴尬的年月,前不见老式哭丧,后不见复辟的哭丧,只能通过艺术作品去满足好奇心。开眼了。

山中百合
还有一个要点,会胸腔共鸣的专业人士,出价起码250。哭坟,没见过,只是听说。 坟前,一男子独自痛哭,哭得坐不住,站不稳

男人哭的悲痛欲绝,绝不仅仅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看得出来,心真的是被蹂躏惨了。你为什么死,为什么要死啊。边哭边诉,我……我快撑不下去,撑不下去了。

 

先生您如此伤心,我也很难过,很想知道,这里长眠的是您的哪位?

 

一看到有人关心,他委屈的心得到了安慰,嚎啕的更厉害了。是我老婆的上一任丈夫!

你为什么死,为什么要死啊,呜呜呜……

来罘
胸腔共鸣那位若要250,他就真是250了。见过老妪哭坟,听过寡妇哭坟,男人哭坟,闻所未闻,但喜闻乐见。

这想象力,这幽默感,真够强大的。稍加充实,定是一篇上乘的幽默段子。若非手头有东西压着,我真想剽窃这个主意。

山中百合
男女胸腔共鸣,美声哭丧$2500以上~
来罘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大姐,我被美声古风花式胸腔共鸣震得有些眩晕。
木有文化
要找英文的倒装句,我给你指点两个去处

一个是看星球大战,master yoda 的每一句话基本都是倒装句:
- patience you must have, young padawan
- powerful you have become, dark side i sense in you

基本上什么话这么说,都有一点大师的味道。

第二个来源是临近穷人区的华人小卖部,移民不久的华人大妈热心的倒装句:

restroom, no pay no use.

two dollars you give me, this pizza i give you.

来罘
这不是相通的两极吗?有点高度。我对华人大妈更有兴趣。
山中百合
五色音一吹,你就目盲耳聋加晕眩,小弟,该吃药啦~
木有文化
上次是酒店老板娘,这次是华人大妈。记下了。
来罘
完了,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木有文化
没关系,街角还有个新开的洗浴中心
来罘
那行,你请客。
s
skycarrot1
那你觉得在远古中文有可能是影响到英文吗?或是苏美尔的语言和语法是中文和英文的鼻祖,所以有类似的语法结构?
来罘
问题很严肃,也很敏感。我拼浑身解数,尝试作答。详情见内。

关于文明传播的时间,地域和顺序,下面这个视频有形象的说明, https://youtu.be/-UvxexA5tz4。

以手头掌握的资料和有限研究来看,文明以苏美尔文明为源头,语言以苏美尔语言为鼻祖,向周边扩散。在语言文字方面,象形文字的一支向东传播,经哈拉帕,到华夏,再往东,到日韩。拼音文字的一支向北,经安那托利亚高原,然后向西,经古希腊,一路到欧洲西端。其实,苏美尔语言本身已被北方Semitic语言改造,向西传播的已非苏美尔语言,只是只言片语。英语里的同义近音字,一般认为是loanwords,通过Hebrew和Greek转借的。此前,人们普遍认为,楔形字与甲骨文字各自自然发生,但二者之间大面积的相似不支持这一观点。下图大致描绘传播途径。


s
skycarrot1
谢谢,很严肃很敏感,有这么严重吗?给爱国人士好话题做了?根据现在的发现,感觉苏美尔是全世界的文化语言源头比较有说服力,

不过也许会有更多的考古发现,会一直否定我们现在的论断,这正是最后找到真理的正常过程。

来罘
没错。考古人最实在,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我比他们胆大,证据多到一定程度,敢于进行归纳。

看到理性的结论越来越为人接受,感到欣慰。目前,我只管埋头耕耘,不在意政治正确。有人攻到城下,我也不怕。为意气而争,相当无聊,为真理而辩,则其乐无穷。

k
kingfish2010
古英语与德语同源, 那些倒装句就是现代普通的德语语序。免责声明。
树蛙瓦凹
文了得!了文得!得了文!!!见识长了许多读此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