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分享一本:It. Goes. So. Fast. 妈妈的幸福感 vs.成就感

糯米粥
楼主 (文学峸)

NPR All things considered 这档节目主持人Mary Louise Kelly在2023年出的书: It. Goes. So. Fast.: The Year of No Do-Overs 

我听NPR 二十年, 可以听到熟悉的声音后面的故事,赶紧从图书馆找到这本书来读。 
https://www.npr.org/people/2780701/mary-louise-kelly

这本书的简介说是Mary Louise Kelly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记下儿子James 离家上大学前的在家最后一年, 一听简介就很有共鸣。 读下来后,发现远远不是如此。这个是引子,这本书是她的回忆录, 她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交织在一起, 有Kelly 从父母那儿得到的影响, 有她和当年的国务卿Mike Pompeo 之间的冲突, 也有她在乌俄战区的冒险经历。
https://www.npr.org/sections/publiceditor/2020/01/28/800381609/aftermath-of-an-interview


她的职业生涯有多么有趣, 她就有多么的努力。 比如这本书一共200页出头,读到120页左右她才告诉读者--她的听力跟耳聋一样。 她得靠助听器。 耳聋对她不过是个不值得大书特书的障碍。 我觉得可以管中窥豹,这个细节就可以想象 Kelly的坚毅。 

不过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她的贯穿全书的一种对她的孩子们的内疚感。 她的工作性质让她失去了很多跟孩子们相处的时间。 此事古难全。 

前不久跟在日本上大学的侄子辈小Y聊到日本女性地位。 他说日本的男女平权在发达国家里倒数, 然而女人幸福感排名遥遥领先。说是后面的原因是女人婚后一般不出门工作, 以家庭为主。 

 

 

d
donau
所以平权这个概念很难说啊。我觉得最大的权力是自由的权利。特别是对于女性。而且年纪越大对这一点感触越深
看客2010
千古风流人物最终不过一捧黄土,所以嘛,守住良心好好活着,以后才会有个好去处。
糯米粥
自由选择的权利从哪里来?

我就稍微说几句尖锐的:

提出这个说法的是反男女平权的女斗士Phyllis Schlafly (前几年看了Mrs. America 这个剧,再去查证了确认的)她的反平权的口号之一就是妇女要自由选择的权利。

可是如果我们做个假设:女人们从2024年的今天开始都回家做主妇,那么我可以打包票的是,女性争取到的投票权在若干年内必然都会失去。

“自由选择”的权利其实还是出门工作的女人们争取来的,绝不是男人的觉悟提高主动给的。其实我再想想,更准确的说法是这跟男女也无关,只跟强弱有关。

话说回来了,每个人的强项不同。在家的主妇们需要生存空间。我住的这条街主妇很多,我跟大伙儿处得很好,互相来往挺多的。更别说我的外婆就是主妇,我就外婆一手带大的。外婆在我心里太亲太重要了。

+++++++++++++++++++++++++++++++++++++++++++++++++

前几天还在npr marketplace 听到一个访谈,美国劳工局最新发表的有性别,种族比例的职业数据。查到了原文,很有意思:

https://www.wsj.com/economy/jobs/workers-america-jobs-demographics-charts-94a5ff6c

https://www.bls.gov/cps/cpsaat11.htm

律师有40%女性,7%黑

数学/计算机有27%女性,9%黑

PreK/K 老师:97%女性

NPR记者问了个问题:现在的职业都是个人选择,讨论这些的意义何在?被采访者是位女性,她回答的2条给我印象深刻:

1,我们的个人选择深受所在社会环境影响。比如说如果没有女性从事工程师这个行业,那么小女孩就不会以为她长大后可以当工程师

2,有些职业是低薪行业,比如PerK/K 老师。美国目前很多低薪行业大多为女性。

 

糯米粥
嗯,同意,每天对得起自己
看客2010
整个世界还是个男权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平权还谈不上,所以自由选择也是相对而言。啥时主妇的工作也算工作能拿工资了,才有真正意

义的平权及自由选择而言。现在的女性,跟从前的女性相比,整体而言,有失有得吧。

木有文化
说实话我有点儿怀疑小Y说的日本女人幸福感排名遥遥领先

只要经济地位不平等,从大层面谈幸福感很高,我怎么觉得不太可能。

d
donau
糯米你这个问题非常好我觉得一点也不尖锐反而正中镖芯。自由选择的权利,来自于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PARTNER的支持

整个社会普遍的认知水准(这个表达不太好,应该是文明程度)。

第一点尤其重要,那是真的硬性条件。下面没文化已经提到了,他不觉得日本女性幸福感强(我想他真正想说的是日本男的幸福感强因为有多一点小毛片看),其实我昨天没好意思说到这一点,我也不认为日本的比我们这里的幸福感强。不过这样一是因为有炫耀的嫌疑,二是我对日本不了解不好下结论。

这么说吧,我认为我们这里女性的幸福感不会比男的差。

其实女性在就业在职场在经济独立方面最大的障碍,还是来自育儿。我不认为是家庭,当然我也看过数据,比如如果双方中的一方因为工作(升职)的原因需要搬家,如果是男性,很容易女方妥协,如果是女性,那么也是女方更容易放弃那个机会。而育儿,从传统看也好,从现实也好,女性承担的更多,是自然。我记得我们孩子小时候生病,大半夜睡不了,我抱着在屋里晃,她爸爸只能在旁边陪着干看,他接手就就更闹。没事还好一点,带出去玩,都没事。

这是人的天性。我觉得没问题。这种事除了妈妈来做,我不相信有第二个人可以替你。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就那么多,所以如果女性选择不生孩子,我非常理解,她有这个权利。

具体说社会保障体系吧。就是一个社会有具体的措施来保障妈妈做选择时有最大的空间。你说的很对,工作是经济独立的保证也是精神独立的保证,而mental health是很容易在华人的讨论里被忽视的题目。我可以几乎很肯定的说,如果可以选择也有机会,我是相信女性99%会出去工作的(或者说我不认为比例会比男的少),这是我看到的我们这里的事实。我应该跟你聊过,我有一段时间每周只工作14个小时,那是人事跟我提的数字,肯定不是专门为我订的,是我们这里的规矩,实际上我后来发现也有同事是拿的这个工作时间。很坦白地说,我纯粹是为了保住那份工作,因为那点钱比我不工作领补贴多点有限,说白了就是从数量上看不怎么值。我当时是去三天,每天待一小会儿,也有同事是两天,待长一点。但是你就可以跟同事聊聊,并且保持工作不放下太久可以随时捡起来。

后来涨到20小时,现在的30小时,都是自己觉得差不多可以应付了才换的。我们这里的女的,我当然不是什么特例,只是跟着大家走。

产后头三年的育儿假,我们这里是可以父母分休的,就是俩人选择轮换在家带孩子。政府也鼓励,表现是一个人修只有2年半,俩人就可以加到三年,期间工资不是照发,但是按比例给(保险出),在去掉税之后,差别不是很大。所以我知道的男同事,是都修育儿假的(我不敢说100%但是没听说谁不休)

这是我说的社会保障体系。至于配偶的支持,其实也在里面了,最起码就是男方选择休假照顾孩子让女方可以出去上班。

文明程度或者人们的认知,我指的是大家普遍接受这一点。比如我邻居跟我说她是老二10岁又出去工作的。而另一个有四个孩子的妈妈,是最小的也上小学了才去做一份半职的工作。我们这里找工作写简历是要把家庭情况写清楚的,包括年纪甚至几个孩子,我不是说年龄歧视没有,但是人们普遍接受如果你是为了孩子中断工作再出来这件事。

当然,很多是你说的那种低薪工作,而且不是全职。低薪有低薪的好,责任小,而且很多时候job security更好,不一定生活质量低,比如你说的Pre-K老师。

我想这都是幸福的保证。所以我说人不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就是最大的成就。

糯米粥
来,我接着来

钢精附体,就着你这个“社会保障”接着聊,因为我这几年正好琢磨过类似的情况,只是不是欧洲,是国内。

我在国内读研时候的女同学,如果留在国内上班,那么一半多一些在生了孩子之后,重心就放在孩子身上,工作上得过且过。我之所以知道,因为女生一共才12个,3,4个先后出国,只有8,9个个留在国内。我们在近10年相互有一些联系,特别是上学时就很要好的几个。她们几个可以说是冰雪聪明,考试拿高分的能手,但基本上是在体制内混日子。

为什么这样呢?我琢磨过原因,不但非常理解,而且确信如果我留在国内保证也这样做。

我觉得根本原因就是国内的“社会保障”--她们在科研单位或者大学,根本不用担心失业。然后我觉得很多理工科女生(尤其如我)国内读研的时候,只是填鸭出来的考试能手,对专业既没有热情,也没有相应的思维能力。

我来美国后被被迫脱胎换骨,在默默的眼泪中,在长了一脸的痘痘中,在整晚泡在lab里,慢慢学会了怎样做作业,而不是考试。   上班后马不停蹄,为了应付手头的事情,不得不处于学习状态。20几年下来,已经是民工心民工身了。辛苦是真的,偶尔的小小成就感也是真的。
糯米粥
所以我对“社会保障”体系

的100%积极作用存疑,是因为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反思。绝大多数人都是环境的产物,除了可以突破环境的极少数人。

不是因为美国公司的淘汰制,我早就是躺平族了。这里又有一个paradox: 被迫努力工作,也许初衷是无奈。但是几十年下来,学会享受挑战和成长,说是脱胎换骨也不为过--都是跟20几年前温室里的自己比。我就是一底层民工,但对20几年前的自己是飞跃,不论是工作能力,还是跟人相处的能力,等等,从上班里学到太多太多了

当然同时我相信我看懂了你的论点,特别是“文明程度”。而且我认同社会对弱势有一定责任,这才是文明社会。

 

 

糯米粥
“ 有失有得“—同意,确实是这样的
糯米粥
要我猜,如果日本社会规则就默认男的管当ATM, 女的管花钱。男的的零花钱都让老婆发,经济地位低的是男的呀
d
donau
你没发现吗你说的是个例不是一整套的社会体系啊。我说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对所有人的保障,而不是极少数

你想想,我们这个年纪的同学,留下的,轮也该轮到了,if  not them, then who?

你觉得那些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有多少?我都不是说的,那些人,说好听点是社会精英,说不好听那是真的食(他人)人血汗活着的,多少人养那几个,再养不好,没道理啊。

我们不是都承认,一个桶装多少水,要看最短的那块板,而那些,恰恰是最长的那块。

你以为他们的混日子,不思进取是自己真的不想吗,不得已而已。因为你没有别的路可以走。或者说,别的选择风险太大成功的可能性太小,不值。

我当然也有可以聊一点的国内的朋友,我知道她们的身份地位甚至差不多存款有多少量级,不过大家是回避谈这个话题的。因为没法聊。我有一个高中同班和大学同班的男同学,他是从美国回去的,辗转要了我微信只跟我聊了一次就再也不理我了,因为实在没什么可说了。他现在也算位高权重(本身也是高干出身,我要说高干那可不是什么小县长市长之类,家里让回去的),但是我能听出来他的遗憾。

都没什么啦,个人的路是自己选的。所以你的感觉就是我说的,你没遗憾就是最大的成就啦。

 

土豆-禾苗
“最大的障碍,还是来自育儿。我不认为是家庭” ++9494
糯米粥
你说的这个很有道理:

“你以为他们的混日子,不思进取是自己真的不想吗,不得已而已。因为你没有别的路可以走。或者说,别的选择风险太大成功的可能性太小,不值。”

但我的痛点是另一个侧面。懒人我因为个人经历而到达的conviction: 大多数人如果有退路,就会走退路。所以如果很完善的安全网在那里,个体的动力反而会不强,跟只有薄弱安全网的动力会不一样。比如我老公在的部门跟在法国的同事有合作,据他说老美们上班要更卖力一点。(我跟他都是井底之蛙,只知道井口这么大,我就说我知道的,不一定对)

咱俩都在很年轻的时候,都是formative years 分别到了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同的国家,所以我们俩肯定深受居住国的影响,肯定有很不同的convictions. 美国贫富悬殊,社会福利差,但一半美国人每次选举用选票表态他们并不希望更多的税交在社会保障制度,后面有很多原因,不一定都是因为他们是富人。

你的很多理解,我都同意。同时,咱们肯定有不完全一样的认知,互相开阔眼界

木有文化
你们俩的讨论,是非常非常典型的美国和欧洲的文化差异的讨论

点都点到的很准。赞一个。

木有文化
这个可能也只有在日本的社会文化传统里能行的来
d
donau
当然了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欧美社会真正的主流精英
d
donau
你说的我很理解。不希望改变就是因为对现状满意。象我们同事聊天说到哪哪儿都一肚子不满意,不过你让换,肯定不愿意

我自己也是啊。像你说的用税换福利,那是很大的社会体系的改变,意味着非常大的RISIKO和UNCERTAINTY,除非对现状特别特别不满意的反正已经没有的再差了,没人愿意冒那个险的。

木有文化
我见识了什么就欧洲社会的吹牛精英
d
donau
那也没跟你收钱啊你还要求什么啊
糯米粥
总结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