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近30年的社会学心理学的种种发现当原料,炖了一锅杂粮粥。 里面不少是我曾经读过的,比如big 5 personality traits(OCEAN), 也有一些是第一次读到, 比如美国的New england area vs. Appalachian area 不同文化后面的历史原因。 不过,他的这本让我联想到的是断断续续在读的奇幻小说A song of ice and fire 系列里作者GRRM 的方法:GRRM把他笔下构造的世界里的人物自己以为本来最重要的东西夺走,然后人物会怎么做。这是小说作者笔下简单粗暴也有效的“How to know a person” 比如北方狼家Ned Stark, 他以为最重要的是他的honor, 直到他的政敌用两个女儿的安危来威胁他。于是他自愿放弃honor来换取女儿们的安全。 所以对他来说,家庭是第一位。已读到第三本,Stark家族家破人亡,孩子们流落四海,但是他的旗下的北方领主们却愿意为他的家族洒鲜血。 这个系列里写得最出彩的其实是狮子家的Jamie Lannister, 最开始只读出他的浅薄和残忍。读到第三本,他失去了对骑士最重要的持剑的那只手。这时候读者才知道了他为什么当了KingSlayer, 还看到了他怎样从失去持剑的手这个大跟斗里爬起来。 Sansa Stark, 本来以为对自己最重要的是当个淑女,直到未婚夫砍去父亲的头颅。于是10几岁的少女梦醒,于是一步步适应环境。GRRM这套书是不太可能写完了,但看过电视剧trailer, Sansa Stark后来成了北方政治领袖,我觉得这是符合作者GRRM笔下人物走向的。 Fiction vs. non-fiction writing 挺不同的,我体会到的一个不同之处是,fiction writing 的作者要有一种巨大的情感投资,而non-fiction writing 则是一种尽量客观的抽离. 这本书还读到David Brooks 家的dinner party 邀请很多有趣的朋友们, 比如他说有一次有几个畅销小说的朋友们, brooks 问他们是怎样构思新小说里的人物。他们说第一步不是一个静止具体的人物,而是从一段或者几段关系开始, 想好书的主线是关系变得疏远, 还是紧密,等等。 想通了人物关系的主线后再往里填细节。
最近刚读完How to know a person,by David Brooks

作者以近30年的社会学心理学的种种发现当原料,炖了一锅杂粮粥。 里面不少是我曾经读过的,比如big 5 personality traits(OCEAN), 也有一些是第一次读到, 比如美国的New england area vs. Appalachian area 不同文化后面的历史原因。 不过,他的这本让我联想到的是断断续续在读的奇幻小说A song of ice and fire 系列里作者GRRM 的方法:GRRM把他笔下构造的世界里的人物自己以为本来最重要的东西夺走,然后人物会怎么做。这是小说作者笔下简单粗暴也有效的“How to know a person” 比如北方狼家Ned Stark, 他以为最重要的是他的honor, 直到他的政敌用两个女儿的安危来威胁他。于是他自愿放弃honor来换取女儿们的安全。 所以对他来说,家庭是第一位。已读到第三本,Stark家族家破人亡,孩子们流落四海,但是他的旗下的北方领主们却愿意为他的家族洒鲜血。 这个系列里写得最出彩的其实是狮子家的Jamie Lannister, 最开始只读出他的浅薄和残忍。读到第三本,他失去了对骑士最重要的持剑的那只手。这时候读者才知道了他为什么当了KingSlayer, 还看到了他怎样从失去持剑的手这个大跟斗里爬起来。 Sansa Stark, 本来以为对自己最重要的是当个淑女,直到未婚夫砍去父亲的头颅。于是10几岁的少女梦醒,于是一步步适应环境。GRRM这套书是不太可能写完了,但看过电视剧trailer, Sansa Stark后来成了北方政治领袖,我觉得这是符合作者GRRM笔下人物走向的。 Fiction vs. non-fiction writing 挺不同的,我体会到的一个不同之处是,fiction writing 的作者要有一种巨大的情感投资,而non-fiction writing 则是一种尽量客观的抽离. 这本书还读到David Brooks 家的dinner party 邀请很多有趣的朋友们, 比如他说有一次有几个畅销小说的朋友们, brooks 问他们是怎样构思新小说里的人物。他们说第一步不是一个静止具体的人物,而是从一段或者几段关系开始, 想好书的主线是关系变得疏远, 还是紧密,等等。 想通了人物关系的主线后再往里填细节。咱们这种一直相互有想法的碰撞,比空话有意思多了!
Sansa 在一开始基本是我最不喜欢的那种小女生,是 Arya 的镜子反面。也很期待她的转型。
这个“把人物自己以为本来最重要的东西夺走“ 这招,确实很好。但我一直不能理解的是,这些人物的应对,终究还是作者的决定。我自己始终体会不到那些作者说的,人物性格决定了他们的走向而不是我(作者)。我知道这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始终存有一定的疑问。
特别你要想写得好,一定要把自己放进去,代价太大,所以我开玩笑说我是不写那种的,搞不好就误导自己(当然主要是我没那个本事)。
当代的社会学心理学其实很多观点和100,200年前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对人和人性,爱和友谊的定义这些。等我专门发个帖子吧
这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战争与和平的大结局。托翁何等偏爱Natasha, 可结局里倾倒众生,我见尤怜的小仙女Natasha在婚后8年变成一个粗壮庸俗的大妈,只知道孩子和家庭,对其他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因为强烈的对Pierre没有安全感, 把对方绑在家里,还经常发脾气。曾经有一把海妖般歌喉,纤细精致的小精灵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文学大家的笔下,珍珠往往就变成了鱼眼睛— 是不是说明现实里这种现象挺普遍的?我的解读是, Natasha轻而易举从命运手里得到太多的美貌和天赋,不会懂得life never gives anything for nothing. 我觉得托翁也是男人,写到这里,他多么希望可以作弊,珍珠永远是珍珠,小精灵永远是小精灵。可是他的生活阅历让他没法作弊,就比如黄蓉
Economics
了解社会学心理学,可以实实在在的提高我们每一天的生活质量。
等你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