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我们”二字而不被错认为是“宣传员”

文革传人
楼主 (文学峸)

“我们”,是可以用的,不是“咱宣部的宣传员”们的专利。

咱宣部的那个有记载,“我们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XX”。后来知道,说此话的人,裤腰越穿越肥,搞不搞XX都是不会挨饿的胖子。勒紧裤腰带的人是有,可不曾有过一路瘦下去的主观愿望,更不曾授权别人来给自己减肥。

这里的老道同志对“我们”的用法,和咱宣部那个类似。我不是说老道同志是“咱宣部的宣传员”,这个,我没证据。但老道同志对“我们”的用法,确是和咱宣部的那个很神似。

“我们”,中文里有,英语里也有。可以用,在使用时,关键是有限定:

比如,我这儿的著名职业篮球队,“金州勇士队”,其总教练“科尔”,在对记者发表赛前赛后球论时,总会说“我们(we)如何如何”。没人会有意见,或是起疑,因为科尔明显在说他与另外几名教练和15位他带队的球员的整体行为。

超出这个明显的限定,就不一样了。

比如,一名记者问科尔“内什么,球之外,球票太贵了,能降价15%吗?”

这种时刻,科尔就不会也不敢说“我们”如何如何了。那是他能“代表”的几名教练和15球员之外的“金州勇士队”的其他部门功能。他一定是答:我(I)不知道,但我可以给你去问一问。

这个呢,是“我们”的限定的授权问题。没授权,没“我们”。

所以,可以用“我们”说事儿,但不是开放限定的“无限授权”那种“我们”。一旦是脑门上印着开放限定而“无限授权”的那种“我们”,上午代表“我们中国”,下午代表“我们美国”,夜里说梦话“我们必胜”,别人拿你当作是咱宣部的“宣传员”也就自然了。

大部分情况下,“我”就好,没事儿别们不们的。

d
donau
呵呵

师兄你真是,那啥。。。

我本来要带孩子骑车,看着你这个,忍不住回一个。

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啊,初中吧,有个小男生,天天跟我搭讪,没话找话的那种,我不知道说了句什么,“。。。你们这种人。。。”

他立马得找机会,哎,你得说清楚了,我是哪个门,你是哪个门啊?!

这么些年过去了,连人长什么样都忘了,这个门的典故,倒是一直记得。

看客2010
宣传员嘴里的“我们”的“们”,根本就没宣传员啥事,不够资格;茶馆里的,就更不算数了,自作多情而已。
p
papyrus
自从上次传人兄提示,仔细观察过,“我们”语素果然是构成“宣传员”的必要条件之一。之所以不是充分条件,因为还有其他可能:

比如:

1)“pluralis majestatis”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传说中的“We are not amused”

2)还有这个,不妨称之为 pluralis gollumus  :-)

……

总之,如传人兄言,不是非有必要,“我”就好 :-)

 

平等性
传人兄好文,赞!这个“我”和“我们”,我也有点体会。以前在国内向领导反映问题,搞业务的头一般比较爽快;要是碰到党支书之类的,

那就不得了,先来一句,“你这个小同志,反映问题之前,有没有征求大家的意见?”

我说我只代表我个人。这下那好啦,先给我上半个小时的思想教育课,什么大家和小家,集体和个人,要揪出思想中的小我。

最后,反映的问题呢,“嗯,我们组织会好好考虑的。”从此就没下文了。

然后呢,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脚不知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大了。

 

 

d
donau
那你这个小同志

进步还是很大的嘛

土豆-禾苗
非常感慨前天快板网友的两个简单留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 “13亿”。

“语言系统”?“逻辑系统”?“文字系统”?不知道该用哪个词,反正觉得不经意中,我们(大多数?)都被那套体系感染了,或污染了,不知道该怎么说……

我把那些称为“手法”,胡锡进的“手法”……

土豆-禾苗
我就是那个小男生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你当初说“你们这种人就像一群苍蝇一样嗡嗡地……”,说到这里你停住了,改说:“你们这种人就像一群蝗虫一样……”

玩笑,周末快乐,:))

土豆-禾苗
一种嵌入大脑的“语言习惯”
核桃小丸子
“们”是当“我”心虚的时候用来壮胆的,周末愉快。
d
donau
同志

我可找到你了!

土豆-禾苗
不是心虚,而是一种事时。这就是这个“文化群体”的有趣“文人特性”。

当我看到5、6位网友说“我个人认为版主尽力了”、“她并非虚伪之人、我能认出她的善良,不忍伤人”、“我个人认为这个公开道歉是有诚意的”……那么,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用“我们”一词了!

因为不能穿旗袍而离开华夏的张爱玲,她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我们”、一群实实在在的、会“客观分析”、且善良的“我们”。

时间久了,那群既非“我们”,也非你们的他人,由于他们只是“喜欢看文字”、而没有对“权力”的敏感度,他们反而会觉得你们是在矫情、是在搅局……这些就组成了我所说的“群体心理”。

明确一下,我不属于“我们”而属于你们,不信去看你们餐桌上有没有土豆,:))

核桃小丸子
有趣的分析,不过土豆也难独善其身,当你被我吃进肚子里,你我就融为一体了,这叫同化,或Blend in:)

我喜欢大部分知识分子,单纯,善良,有情怀操守,无毒无害小白兔一样。说不喜欢呢?

可悲的是,在历史中,他们又一次次的被善于玩弄权术的人给拉进盘中餐,稀里糊涂的做了土豆,不再特立独行,但却不断的给弄权者提供营养。

 

土豆-禾苗
不是“单纯善良”,是用另一种方式显示“自我”,“手法之一”、“手法之二”……

想起党史研究的高华,他的前期研究就是对一个个伟大“个体”的方方面面的、有血有肉的善的一面、以及犯错的一面的“客观分析”……

最后,也就是高华去世前没几年,他终于明白这些“客观分析”本身就是体系对你的强制性要求,(如同37开),让你(知识分子)自己左脚踩右脚,在不知所措之中维护着这个体系并维护着他们的权力,只因为你客观分析出了权力者们“善良”的一面、或曾经善良过……

至于那些消失的呢?曾经问过几位党史研究学者,那时到底死了多少人,他们说:我们要看到今天的进步,不能往后看,要看到今天的领导人的气魄与诚意;何况人都会犯错,如果你是那时的领导,说不定会死更多人……我对未来无忧无忧……

茶坛的无忧曾经写了一条:不把世界让给你鄙视的人。很多年了,这句话支撑着我在网络世界里不倒下。。。。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608883.html

现在,无忧呢??喜欢无忧的网友,可能现在更多地也在客观分析“版主们”善良的一面,以及没有版主的恶果……

多么有趣的群体啊。

   
核桃小丸子
高华看的很透,很烤问灵魂哈,是不是外焦里嫩:)

无忧看似嘻嘻哈哈,却是自尊心很强的,到了,还是把世界让给了她鄙视的人,离开了:)

以前对她了解不多,只是听说她在原创是话题人物,围绕着她总是打架争议。

她来茶馆后,才有机会拿显微镜仔细看看她,发现不少她的亮点。争议,或许很多是嫉妒她的才气吧。

她和龙叔都是好写手,文字抓人,很会安排文章的格局,让人想把文章读下去,就是一种天分和能力,有的文章很上头,读几行我就败下阵来。

她基本是从一个观察员的角度去揣摩世界,不先入为主很不容易,而且,她笔下的世界并不黑暗,即使漆黑的夜晚,她的笔触就像一盏小油灯,给人希望。虽然她的文章我不是都读,不过我想很多人还是会喜欢她写的,又高产,说实话,茶馆里很多才华横溢的,只不过很多都退居二线了,她能来茶轩常驻,本是这个坛子的福气,可惜。

虽然她常用自己家庭妇女自嘲,其实她的观点很有见地的,她对世间和自己的生活,已经练就了和平共处的豁达,坦然以对,接受放下。

 

三河匹夫
精粹!LOL。
文革传人
这边说“You guys”,没问题;说“You people”,得,麻烦大了,^_^。问好 donau。又及----

才明白过来你的“每天都能看日落”和我这边的不同意义,*_*。世界上的事儿,没有认真交流,misunderstanding 太容易了。享受长照。

文革传人
分母的分子感,*_*。问好看客姐。
文革传人
哈哈哈,“我们皇上”与“皇上我们”,*_*。问好古纸兄。
文革传人
哈哈哈,最早的“开放式凉鞋”就是这么发明的,^_^。问好平等兄。
文革传人
是“大一统”的“皇权系统”,很确定,^_^。问好土豆-禾苗。
文革传人
也有千年的“皇权积累”在里面,^_^。再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