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下雪了,一片一片 白色的无声的孤独
岩层堆积,重力场的拳头收紧 低垂的无力的,光
一整个春天的温度剥开一场 冰河世纪下无数憔悴的 绿色的蜷伏慢慢舒展
只有一次崩天的地震会发现 史前坚硬的化石里 黒暗闪亮年青的密码: ----------- 我们爱着
时间可以老去 爱情永远年青
倦匐?你是想说蜷伏?
大师们都不露面了,只有俺这样的来不揣暧昧的揣摩一下。爱是人的本性,超越时间和空间,如涛涛江水从来不断绝,所以永远年轻。爱当然要先从和自己有缘的人开始,所以有婚姻。如果觉得婚姻已经老了,大概需要再检查一下自己的爱是否还是本来完具的爱,还是成了岁月的奴,已经变成了以爱为名义的爱。
要不先回忆一下当时的爱 .......
感觉不读《少年往事》好像不能和无忧说话,不读《失去爱》能和立共鸣。事实是,俺哪个也没读 ...
俺既不大也不师,只有一个小小的做学生的愿望 ... 所以有学习的机会总是好事。
一定得先少年往事,再尘凡无忧
请一灯大师查看,原文在下面的链结里
https://bbs.wenxuecity.com/health/940470.html
"只有无缘起的永恒的不依赖任何条件的不变的存在才是有,而无论物我都不离因果,因此是空。但空不是虚无幻觉,而是实实在在的因果。因此,一方面色即是空,另一方面空即是色。许多信徒只讲色即是空,却忘了空即是色。按照龙树菩萨所说,这种虚无主义比把物我看成实有的危害更大!不踏踏实实地坚守善意善行,而是寄托于某一天回归,大错特错!龙树: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万事万物都是因果,因果是相,真正证得根本的人当然“不昧因果”了。
“只有无缘起的永恒的不依赖任何条件的不变的存在才是有 ”,这里一般不说“有”,因为世界的根本不是有也不是无,既是有也既是无。严格意义上,说出来的都不对,因为说出来本身也已经落在因果里了。
禅宗里的公案也许可以字面上解释,但是解释也经常有很多种,听起来也都很有道理。但是真正明白的人一看就明白,一看没明白再去想,就已经不可能真明白了。
记得有一桩公案是一位比丘没开悟的时候被问了一个问题,然后他回答了。然后那个开悟的问问题的人把他痛斥了一顿。几年后开悟了,同样的人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他做出了同样的回答,结果那个早已开悟的人这次却大加赞赏。
有人问印光法师,说他几乎参透了所有的禅宗公案,就剩下几个还没明白。印光法师的回答是:如果真正参透一个,就参透了所有的。如果有一个没参透,就所有的都没有参透。
大迦叶尊者为什么一笑就得到了世尊的肯定,俺不明白。但是世人总是对公案有兴趣却忘记了禅师平日的修行却是问题。大迦叶尊者是佛陀众弟子中苦行第一,一般人不能像他那样参透世尊的拈花微笑,大概重要原因是没有他那样的修行功夫吧。
1)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这些能看到摸到的物质的东西,他统称为“相”。相是随着时间流逝不断变化的,也就是所谓的缘起缘灭,或者因果,也就是有生死的。相是相对的,两千多年后,爱因斯坦因此成名,其实属于剽窃知识产权。
除了能看到摸到的物质的东西,想的到的和想不到的也是”相“。换句话说,人可以感知和思考的都是”相“。
2)相与相之间的空间,他称之为“空”。空就是恒在的,无生无死,不增不减,无得无失。无论是太阳爆炸,恒星毁灭,虚空无损。空是绝对的恒在。
这是”虚空“,不是空性的”空“。虚空似乎是永恒的,但是还是有生灭的。
3)还有一样东西,和空一样是绝对的恒在。释迦牟尼称之为佛性,简称“性”。佛弟子要参的,就是性到底是什么。但是至少我已经给了你一个例子。这个宇宙是有绝对的恒在存在的。
空性没有什么实例 - 非要说的话,只能说什么不是,不能说什么是。
"记得有一桩公案是一位比丘没开悟的时候被问了一个问题,然后他回答了。然后那个开悟的问问题的人把他痛斥了一顿。几年后开悟了,同样的人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他做出了同样的回答,结果那个早已开悟的人这次却大加赞赏。"--->如果可以悟的话,是不是说这个比丘开悟后对那问题已经无所谓。完了,要理解的时候就着相了。
前两天还认为懂了些啥,现在又糊涂了。咋办呢?
多谢一灯大师解惑
再次感谢一灯大师花时间解释,,我还没到能理解大师的境界,只能读读简单易懂的
不着相是从着相开始的,所以禅宗的公案还是可以作为对佛法的深入理解的方式。开悟有不同的层次,禅宗里说的应该至少是没有执着了,但是没有执着不是一定没有执着 - 执着于没有执着还是执着。既然俺没有开悟,对于那个具体的公案也不明白。但是至少有一点“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文字只是指引一个方向,而非目的地。
没听说过佛陀的领悟和空间有什么直接联系。也许有经典讲过?不知道。
一切物质的有,都是生于虚空。从物理上,大概夸克再分就到虚空了。物质不是可以无限分下去的。所以物质的有,其实和虚空是一回事。一个物体放在哪里,都是占据了相应的虚空。挪走之后,原来占据的虚空又似乎恢复到虚空 - 其实不是虚空在恢复,而是物体本身就是虚空。但是这个虚空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
想起来我们常说的“性命双修”,放到宇宙就是空相?这就算是小宇宙跟宇宙之间的一个关联?我们所谓的修就是要修到空相?
一直也懵懵懂懂,不过一直也似悟非悟~~~
感觉“性命双修”还是有些着相,不知道其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是对于身体和思维的改善,那还不是究竟的”空“。
宇宙无大小,一粒微尘可以容纳无数大千世界。当然,大千世界也容纳无数微尘。所以大小一如,互相含摄。因为所有的一切其性相皆空。2)说的是可以看得见的空间 - 当然事实上人类可以造出的空间也没有真正的虚空,里面总有东西。但是就算什么都没有,这也是从"相“上一般人说的空,而非其性相一如的空。3)空性可以说是绝对存在,但这只是一种方便说。不需要看着什么都没有的空间来作为空,所有的一切物体本身当下就是空。为什么人可以感觉到物体?因为人的感觉也是空。可以回到梦的比喻,梦里看到的有和空,其本性都是空,因为梦本身就是空。虽然是空,但是在梦里又有各种各样的情景,所以又不是空。所以空既是有又是空。
2)我不覺得原作者的空是指的“空間”,是“空”
3)有啓發~~~
又下雪了,一片一片
白色的无声的孤独
岩层堆积,重力场的拳头收紧
低垂的无力的,光
一整个春天的温度剥开一场
冰河世纪下无数憔悴的
绿色的蜷伏慢慢舒展
只有一次崩天的地震会发现
史前坚硬的化石里
黒暗闪亮年青的密码:
----------- 我们爱着
时间可以老去 爱情永远年青
倦匐?你是想说蜷伏?
大师们都不露面了,只有俺这样的来不揣暧昧的揣摩一下。爱是人的本性,超越时间和空间,如涛涛江水从来不断绝,所以永远年轻。爱当然要先从和自己有缘的人开始,所以有婚姻。如果觉得婚姻已经老了,大概需要再检查一下自己的爱是否还是本来完具的爱,还是成了岁月的奴,已经变成了以爱为名义的爱。
要不先回忆一下当时的爱 .......
感觉不读《少年往事》好像不能和无忧说话,不读《失去爱》能和立共鸣。事实是,俺哪个也没读 ...
俺既不大也不师,只有一个小小的做学生的愿望 ... 所以有学习的机会总是好事。
一定得先少年往事,再尘凡无忧
请一灯大师查看,原文在下面的链结里
https://bbs.wenxuecity.com/health/940470.html
"只有无缘起的永恒的不依赖任何条件的不变的存在才是有,而无论物我都不离因果,因此是空。但空不是虚无幻觉,而是实实在在的因果。因此,一方面色即是空,另一方面空即是色。许多信徒只讲色即是空,却忘了空即是色。按照龙树菩萨所说,这种虚无主义比把物我看成实有的危害更大!不踏踏实实地坚守善意善行,而是寄托于某一天回归,大错特错!龙树: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https://bbs.wenxuecity.com/joke/1200073.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joke/1200044.html
万事万物都是因果,因果是相,真正证得根本的人当然“不昧因果”了。
“只有无缘起的永恒的不依赖任何条件的不变的存在才是有 ”,这里一般不说“有”,因为世界的根本不是有也不是无,既是有也既是无。严格意义上,说出来的都不对,因为说出来本身也已经落在因果里了。
禅宗里的公案也许可以字面上解释,但是解释也经常有很多种,听起来也都很有道理。但是真正明白的人一看就明白,一看没明白再去想,就已经不可能真明白了。
记得有一桩公案是一位比丘没开悟的时候被问了一个问题,然后他回答了。然后那个开悟的问问题的人把他痛斥了一顿。几年后开悟了,同样的人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他做出了同样的回答,结果那个早已开悟的人这次却大加赞赏。
有人问印光法师,说他几乎参透了所有的禅宗公案,就剩下几个还没明白。印光法师的回答是:如果真正参透一个,就参透了所有的。如果有一个没参透,就所有的都没有参透。
大迦叶尊者为什么一笑就得到了世尊的肯定,俺不明白。但是世人总是对公案有兴趣却忘记了禅师平日的修行却是问题。大迦叶尊者是佛陀众弟子中苦行第一,一般人不能像他那样参透世尊的拈花微笑,大概重要原因是没有他那样的修行功夫吧。
1)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这些能看到摸到的物质的东西,他统称为“相”。相是随着时间流逝不断变化的,也就是所谓的缘起缘灭,或者因果,也就是有生死的。相是相对的,两千多年后,爱因斯坦因此成名,其实属于剽窃知识产权。
除了能看到摸到的物质的东西,想的到的和想不到的也是”相“。换句话说,人可以感知和思考的都是”相“。
2)相与相之间的空间,他称之为“空”。空就是恒在的,无生无死,不增不减,无得无失。无论是太阳爆炸,恒星毁灭,虚空无损。空是绝对的恒在。
这是”虚空“,不是空性的”空“。虚空似乎是永恒的,但是还是有生灭的。
3)还有一样东西,和空一样是绝对的恒在。释迦牟尼称之为佛性,简称“性”。佛弟子要参的,就是性到底是什么。但是至少我已经给了你一个例子。这个宇宙是有绝对的恒在存在的。
空性没有什么实例 - 非要说的话,只能说什么不是,不能说什么是。
"记得有一桩公案是一位比丘没开悟的时候被问了一个问题,然后他回答了。然后那个开悟的问问题的人把他痛斥了一顿。几年后开悟了,同样的人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他做出了同样的回答,结果那个早已开悟的人这次却大加赞赏。"--->如果可以悟的话,是不是说这个比丘开悟后对那问题已经无所谓。完了,要理解的时候就着相了。
前两天还认为懂了些啥,现在又糊涂了。咋办呢?
多谢一灯大师解惑
再次感谢一灯大师花时间解释,,我还没到能理解大师的境界,只能读读简单易懂的
不着相是从着相开始的,所以禅宗的公案还是可以作为对佛法的深入理解的方式。开悟有不同的层次,禅宗里说的应该至少是没有执着了,但是没有执着不是一定没有执着 - 执着于没有执着还是执着。既然俺没有开悟,对于那个具体的公案也不明白。但是至少有一点“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文字只是指引一个方向,而非目的地。
没听说过佛陀的领悟和空间有什么直接联系。也许有经典讲过?不知道。
一切物质的有,都是生于虚空。从物理上,大概夸克再分就到虚空了。物质不是可以无限分下去的。所以物质的有,其实和虚空是一回事。一个物体放在哪里,都是占据了相应的虚空。挪走之后,原来占据的虚空又似乎恢复到虚空 - 其实不是虚空在恢复,而是物体本身就是虚空。但是这个虚空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
想起来我们常说的“性命双修”,放到宇宙就是空相?这就算是小宇宙跟宇宙之间的一个关联?我们所谓的修就是要修到空相?
一直也懵懵懂懂,不过一直也似悟非悟~~~
感觉“性命双修”还是有些着相,不知道其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是对于身体和思维的改善,那还不是究竟的”空“。
宇宙无大小,一粒微尘可以容纳无数大千世界。当然,大千世界也容纳无数微尘。所以大小一如,互相含摄。因为所有的一切其性相皆空。2)说的是可以看得见的空间 - 当然事实上人类可以造出的空间也没有真正的虚空,里面总有东西。但是就算什么都没有,这也是从"相“上一般人说的空,而非其性相一如的空。3)空性可以说是绝对存在,但这只是一种方便说。不需要看着什么都没有的空间来作为空,所有的一切物体本身当下就是空。为什么人可以感觉到物体?因为人的感觉也是空。可以回到梦的比喻,梦里看到的有和空,其本性都是空,因为梦本身就是空。虽然是空,但是在梦里又有各种各样的情景,所以又不是空。所以空既是有又是空。
2)我不覺得原作者的空是指的“空間”,是“空”
3)有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