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这个话题的口子一开,就不好收拢,尤其不屈不挠的猴哥,说服他超级难,因为这个话题,这两天坛子被关注,我也收到不少悄悄话询问,我真没太多精力在线上咨询,而且个人情况复杂,也不好乱开牙,所以还是开一帖,就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说说吧。
我感觉多瑙是真的幸福,好像住在世外桃源,有一个英国来的朋友,她来到北美后奶制品和gluten过敏,而她在英国是从小吃到大的,可能真的与污染和畜牧有关系,欧洲的比较有机,有个营养师建议我奶制品去找那些纯吃草的牛,而不是人工喂养的,我到超市转了一大圈,也没找到一块吃草牛的cheese,无所谓了,我可以不吃奶制品。我们华人本来就不是吃奶长大的。
国内现在也挺多的,我好朋友发来10几个视频,是她国内朋友的孩子,4岁,让我看看,我看过后说应该是A,家长带去看看医生吧,她告诉我已经拿到诊断,只是心里怀疑,让我确认一下。这孩子每个月的诊疗费十几万人民币。
如果对这一领域不了解的话,猴哥的几个论点是容易误导人的,而对这个领域了解的,有的一笑而过,有的可能会想削猴哥:)
“通过精神科医生治疗,结合药物孩子的病情得到控制,生活能自理”
可能猴哥认识的这个孩子去看精神科,猴哥就判断通过精神科医生治疗,而其实或许90%的自闭症不找精神科,如果你接触过大量的患者群,找精神科是因为可以开药,儿科医生也能开药,会吃药的自闭症儿童,可能伴有其他病症,或者很可能有癫痫,药物是控制癫痫的,对自闭症各种障碍和行为,没有药,主要靠行为治疗和语言辅导,还有一些复健(如果有需要的话),那么精神科医生为什么会接自闭症患者呢?Why not?$$$$$$$$$$$嘛。
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诊断医生是心理医生,而不是精神科医生,不同领域,孩子有了诊断,之后的所有行为干预计划是心理医生做的,不是精神科医生。
“自闭症孩子往往有某些天赋,荷西就能弹一手好钢琴,黑管也吹得十分专业,音乐是他心灵的港湾”
这可能是,很多家长也很自豪的说,孩子音乐好,美术好,手工好,因为这些事用脑不多,尤其逻辑思考,还有完成一件事的耐心和脑子的组织计划能力,一个自闭症的孩子,能信手涂鸦几个小时,但你让他坐下来好好写几个句子,他可能就翻脸,太累。
“有的孩子甚至很健谈,滔滔不绝,主动热情的与人搭讪,这个spectrum跨度很大,不能用一个“闭”字简单概括”
高功能的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尤其与成人,但与peer的互动就不行。有些家长抵抗也是这个原因,孩子在家跟我们和叔叔阿姨说话好好的,有啥问题。一是大人会开启引领话题,并能耐心聆听,孩子们比较自我,就不可能陪聊,而高功能的孩子,最难听别人说了什么,更难sustain话题,很跳跃,小孩子也不容易跟上他们的节奏。
“现在自闭儿童越来越多吗?恐怕因为现在诊断技术提高,而且诊断标准越来越细,很多过去被认为调皮捣蛋,好动的孩子在今天都会属于某种“自闭”或ADHD”
高功能自闭和ADHD有某种程度类似的症状,所以才要诊断区分,ADHD儿科医生就可以诊断了,并且药物可以控制,但那些药物对自闭症没用。行为干预的办法对调皮捣蛋一样奏效,对自闭症和ADHD效果更好,所以是无毒无害的。
“不幸的是,这些孩子一旦过早的被贴上一个标签,“mental illness”的心理暗示加上学校,家长和老师的“特别关照”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一般华人家长也不太愿意承认自己孩子有任何心理或精神疾患。”
我不清楚家长和老师的“特别关照”会给孩子带来很多怎样的负面影响?但家长和老师的“不特别关照”带来的惨痛后果比比皆是。高功能自闭症的父母可以要求学校保密的,所以其他孩子和家长可能根本不知道,只是学校和家长之间互动,怎会有被贴标签,甚至受到歧视等问题,有些孩子不是贴不贴标签的问题,是谁看到都一目了然有问题。而有些开明的家长,会希望让其他孩子和家长知道,这样更理解包容自己的孩子调皮捣蛋。
我知道一些有诊断的高功能孩子,父母是不甘不愿的,之所以愿意去诊断,是怕那个万一,万一真是,不耽误孩子,免得以后后悔。但即使拿到诊断,还是将信将疑的,大概到青春期,其他孩子在社交上已经像个小大人一样应对自如,而自己的孩子非常的涩,才终于肯低下倔强的头。
比如这张图,家长会铁齿说我的孩子会社交啊,也找朋友玩。假设个子矮的那个是高功能自闭症,他去找邻居的小哥一起去骑车,小哥说我今天有功课不去了。正常的社交是没关系,那下次再一起骑。而高功能自闭症的孩子可能一句话不说骑车就走了,所以干预治疗就是把社交的质量提上去,孩子还好,成人你这样二话不说遁了,你是让留下的那个人风中凌乱吗?
我说几个家长顽强抵抗的例子吧
一个是我认识的人,算不上好友,就是认识,我看到她的孩子在公园玩,不与其他孩子互动(孩子小的时候没那么大分别心,很快能大成一片,而她的孩子总是溜边走,他的眼神有社交渴求,但不知道如何加入进来),实在进不来就自己躺草地望天空。
我提醒了一下,给孩子安排点play date 吧,让他有几个close的伴,孩子的妈妈很骄傲的说,我这个儿子啊,很有哲学家气质。显然她没懂我的意思。
后来一次我又提醒了爸爸,我发现孩子状况恶化,那种社交焦虑,在角落不停的走来走去。我一说,爸爸的脸都耷拉下来了,那意思是你什么意思,看我孩子不顺眼是不?
从那以后我闭嘴了,直到孩子14岁,妈妈打电话来求救,说孩子爆发了。问我咋办,我淡淡的说,看医生吧,后来她跟我提了一下,已经在排自闭症的诊断,我之后没问过,我心里已经有答案。后来好几次我在社区看到这个孩子,围着一个花池跑圈圈,边跑边张着大嘴,还傻笑。
还有我跟糯米提到有三个自闭症的妈妈,老大13岁才拿到诊断,就是因为妈妈不肯,学校也不知道,一开始还以为是多动症,让吃药,她跟学校打了好多年官司,把精神头耗费在司法战了,她说起来就一脸懊恼,等到有老二,老三,她不敢铁齿了,乖乖去诊断。
还有一个孩子,3年级了,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就跟父母反应,被无视,老师学生太多,也照顾不了他,他父母的态度,让老师也很郁闷,就把他塞在教室的角度,离其他孩子远点。我做他身边一个小时观察他,他脸上有小tic,手明显有repettive behaviour,还会不时的把手伸进裤子抓小GG。都3年级的孩子了哦。他跟我聊了很多大恐龙,聊的很high(但话题就是单一的恐龙,我试图引导他说别的,他马上拉回恐龙),当我把他带进其他孩子的活动,完全无互动,根本不与peer说一句话,老师反应的情况也是,跟大人能沟通,与孩子互动零),这么明显的孩子,家长就是不让步,只要家长不肯带去诊断,学校是不能强求的。
“有些症状在青春期可能消失”
猴哥接触过多少消失的?即使父母我们都不敢给false hope,只能说尽力,把这个gap 拉小,但高功能的人长大后也不可能变成一个八面玲珑的人,只能是少出社交车祸,他们往往独居或是继续跟父母同住。就像多动症的孩子,教他们管理技能,长大后生活有些条理,但决不能做到井井有条,还是会常丢三落四慌慌张张的样子。
我在接触的成人中,能发现他们的一些社交渴求和试探的信号,我去主动破冰,而我们很难期待所有人都这样,有的人看你不好玩不上道看起来贼遛遛闪闪躲躲的,就不愿意带你玩了。
我第一选BIO,就是有机,据说啊,如果标了这个必须保证牛吃的饲料都是有机的(但是也有报纸揭露说饲料里添加的玉米就不是,因为玉米是进口的)。然后是纯吃草的(这个都标着,有机贵一点点,纯吃草的便宜点),再然后是一般的(但是会说是哪里的牛,都是我们本地的啊差别是哪座山)。如果我当时图便宜那几分钱,也会买纯吃草的(看心情),有时候也随便拿一个普通的(也是看心情)。
其实我自己真没觉得差好多。
后来吧,我看说有机的会比普通的整个算下来便宜,不是标价标价差别不变,是整个生产成本,比如对土地的污染啦,对环境的影响啦,sustainable这些吧。所以我一般买BIO的了,具体差多少钱我说不上来,0,2-0,3欧?反正不多。
我们的确这方面比较原始,往好听了说是世外桃源也行,不过那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有点勉强了。
现在超市买的水果蔬菜很少看到虫了,都被农药灭了。
还有蛋,自从我吃有机的,就没了过敏问题。
还有鱼虾,我买泰国的老虎虾等,就有时皮肤痒,我去海边买直接捞出来的鲜货,就没问题。
尽量少吃加工食品,就像一个人,素颜是最纯净的,化了大浓妆就面目全非了:)
如果食物环境(包括外在物理环境和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能影响到比如身高啦这些,当然应该也能影响到大脑。所以我前一段看得另外一个纪录片就是讨论人是不是在变得越来越聪明,然后结论说,不是。
了点,咋把我们整进残疾了?
所以18岁前会再做一次评估,很多高功能干预效果好的,就脱帽了,对政府和家庭都皆大欢喜,孩子可以像其他人一样生活,政府也不用烧钱给他们了。
有个老师班里有6个,五花八门的情况,老师快疯了。
说来说去,还是文明和资源多。到非洲大草原的部落里,用土豆的话说,达尔文必胜:)
也就是说基本大家都能接触到----又或者自己就是?想想都有点糁得慌。不过研究也说家人伴侣朋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业余时间都有帮助。也就是说环境还是很重要的。
只能远离,但要先认清这样的人特征。
他们常是玩弄人高手,有时候还会表现出温情脉脉的一面,挺会迷惑人的。
我一个朋友的前夫是,离婚了。男的跑没影了。孩子长大了,也好像随爹,tmd,好像还遗传:(
给小丸子打听一下:心理医生的英语对应是Pyschlogist, 还是Psychiatrist? 对了,还有therapist, 这三者不一样,是吗?
这三个英语词,觉得第一个是心理医生,第二个是精神医生,第三个是心理咨询师? 但不确信? 第二个才开处方药,是吗?第二个上医学院,另两个是学心理学,是吗?
1,小时候先残害洋娃娃,然后杀小动物
2,然后放火
3,然后杀第一个受害者
4,然后那种捕猎的thrill, 让他们连续杀人
每一个serial killer都是psycho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9657-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
antisocial 有4%可以说通
有需要的人他们可以自己选。
我知道这个话题的口子一开,就不好收拢,尤其不屈不挠的猴哥,说服他超级难,因为这个话题,这两天坛子被关注,我也收到不少悄悄话询问,我真没太多精力在线上咨询,而且个人情况复杂,也不好乱开牙,所以还是开一帖,就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说说吧。
我感觉多瑙是真的幸福,好像住在世外桃源,有一个英国来的朋友,她来到北美后奶制品和gluten过敏,而她在英国是从小吃到大的,可能真的与污染和畜牧有关系,欧洲的比较有机,有个营养师建议我奶制品去找那些纯吃草的牛,而不是人工喂养的,我到超市转了一大圈,也没找到一块吃草牛的cheese,无所谓了,我可以不吃奶制品。我们华人本来就不是吃奶长大的。
国内现在也挺多的,我好朋友发来10几个视频,是她国内朋友的孩子,4岁,让我看看,我看过后说应该是A,家长带去看看医生吧,她告诉我已经拿到诊断,只是心里怀疑,让我确认一下。这孩子每个月的诊疗费十几万人民币。
如果对这一领域不了解的话,猴哥的几个论点是容易误导人的,而对这个领域了解的,有的一笑而过,有的可能会想削猴哥:)
“通过精神科医生治疗,结合药物孩子的病情得到控制,生活能自理”
可能猴哥认识的这个孩子去看精神科,猴哥就判断通过精神科医生治疗,而其实或许90%的自闭症不找精神科,如果你接触过大量的患者群,找精神科是因为可以开药,儿科医生也能开药,会吃药的自闭症儿童,可能伴有其他病症,或者很可能有癫痫,药物是控制癫痫的,对自闭症各种障碍和行为,没有药,主要靠行为治疗和语言辅导,还有一些复健(如果有需要的话),那么精神科医生为什么会接自闭症患者呢?Why not?$$$$$$$$$$$嘛。
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诊断医生是心理医生,而不是精神科医生,不同领域,孩子有了诊断,之后的所有行为干预计划是心理医生做的,不是精神科医生。
“自闭症孩子往往有某些天赋,荷西就能弹一手好钢琴,黑管也吹得十分专业,音乐是他心灵的港湾”
这可能是,很多家长也很自豪的说,孩子音乐好,美术好,手工好,因为这些事用脑不多,尤其逻辑思考,还有完成一件事的耐心和脑子的组织计划能力,一个自闭症的孩子,能信手涂鸦几个小时,但你让他坐下来好好写几个句子,他可能就翻脸,太累。
“有的孩子甚至很健谈,滔滔不绝,主动热情的与人搭讪,这个spectrum跨度很大,不能用一个“闭”字简单概括”
高功能的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尤其与成人,但与peer的互动就不行。有些家长抵抗也是这个原因,孩子在家跟我们和叔叔阿姨说话好好的,有啥问题。一是大人会开启引领话题,并能耐心聆听,孩子们比较自我,就不可能陪聊,而高功能的孩子,最难听别人说了什么,更难sustain话题,很跳跃,小孩子也不容易跟上他们的节奏。
“现在自闭儿童越来越多吗?恐怕因为现在诊断技术提高,而且诊断标准越来越细,很多过去被认为调皮捣蛋,好动的孩子在今天都会属于某种“自闭”或ADHD”
高功能自闭和ADHD有某种程度类似的症状,所以才要诊断区分,ADHD儿科医生就可以诊断了,并且药物可以控制,但那些药物对自闭症没用。行为干预的办法对调皮捣蛋一样奏效,对自闭症和ADHD效果更好,所以是无毒无害的。
“不幸的是,这些孩子一旦过早的被贴上一个标签,“mental illness”的心理暗示加上学校,家长和老师的“特别关照”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一般华人家长也不太愿意承认自己孩子有任何心理或精神疾患。”
我不清楚家长和老师的“特别关照”会给孩子带来很多怎样的负面影响?但家长和老师的“不特别关照”带来的惨痛后果比比皆是。高功能自闭症的父母可以要求学校保密的,所以其他孩子和家长可能根本不知道,只是学校和家长之间互动,怎会有被贴标签,甚至受到歧视等问题,有些孩子不是贴不贴标签的问题,是谁看到都一目了然有问题。而有些开明的家长,会希望让其他孩子和家长知道,这样更理解包容自己的孩子调皮捣蛋。
我知道一些有诊断的高功能孩子,父母是不甘不愿的,之所以愿意去诊断,是怕那个万一,万一真是,不耽误孩子,免得以后后悔。但即使拿到诊断,还是将信将疑的,大概到青春期,其他孩子在社交上已经像个小大人一样应对自如,而自己的孩子非常的涩,才终于肯低下倔强的头。
比如这张图,家长会铁齿说我的孩子会社交啊,也找朋友玩。假设个子矮的那个是高功能自闭症,他去找邻居的小哥一起去骑车,小哥说我今天有功课不去了。正常的社交是没关系,那下次再一起骑。而高功能自闭症的孩子可能一句话不说骑车就走了,所以干预治疗就是把社交的质量提上去,孩子还好,成人你这样二话不说遁了,你是让留下的那个人风中凌乱吗?
我说几个家长顽强抵抗的例子吧
一个是我认识的人,算不上好友,就是认识,我看到她的孩子在公园玩,不与其他孩子互动(孩子小的时候没那么大分别心,很快能大成一片,而她的孩子总是溜边走,他的眼神有社交渴求,但不知道如何加入进来),实在进不来就自己躺草地望天空。
我提醒了一下,给孩子安排点play date 吧,让他有几个close的伴,孩子的妈妈很骄傲的说,我这个儿子啊,很有哲学家气质。显然她没懂我的意思。
后来一次我又提醒了爸爸,我发现孩子状况恶化,那种社交焦虑,在角落不停的走来走去。我一说,爸爸的脸都耷拉下来了,那意思是你什么意思,看我孩子不顺眼是不?
从那以后我闭嘴了,直到孩子14岁,妈妈打电话来求救,说孩子爆发了。问我咋办,我淡淡的说,看医生吧,后来她跟我提了一下,已经在排自闭症的诊断,我之后没问过,我心里已经有答案。后来好几次我在社区看到这个孩子,围着一个花池跑圈圈,边跑边张着大嘴,还傻笑。
还有我跟糯米提到有三个自闭症的妈妈,老大13岁才拿到诊断,就是因为妈妈不肯,学校也不知道,一开始还以为是多动症,让吃药,她跟学校打了好多年官司,把精神头耗费在司法战了,她说起来就一脸懊恼,等到有老二,老三,她不敢铁齿了,乖乖去诊断。
还有一个孩子,3年级了,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就跟父母反应,被无视,老师学生太多,也照顾不了他,他父母的态度,让老师也很郁闷,就把他塞在教室的角度,离其他孩子远点。我做他身边一个小时观察他,他脸上有小tic,手明显有repettive behaviour,还会不时的把手伸进裤子抓小GG。都3年级的孩子了哦。他跟我聊了很多大恐龙,聊的很high(但话题就是单一的恐龙,我试图引导他说别的,他马上拉回恐龙),当我把他带进其他孩子的活动,完全无互动,根本不与peer说一句话,老师反应的情况也是,跟大人能沟通,与孩子互动零),这么明显的孩子,家长就是不让步,只要家长不肯带去诊断,学校是不能强求的。
“有些症状在青春期可能消失”
猴哥接触过多少消失的?即使父母我们都不敢给false hope,只能说尽力,把这个gap 拉小,但高功能的人长大后也不可能变成一个八面玲珑的人,只能是少出社交车祸,他们往往独居或是继续跟父母同住。就像多动症的孩子,教他们管理技能,长大后生活有些条理,但决不能做到井井有条,还是会常丢三落四慌慌张张的样子。
我在接触的成人中,能发现他们的一些社交渴求和试探的信号,我去主动破冰,而我们很难期待所有人都这样,有的人看你不好玩不上道看起来贼遛遛闪闪躲躲的,就不愿意带你玩了。
我第一选BIO,就是有机,据说啊,如果标了这个必须保证牛吃的饲料都是有机的(但是也有报纸揭露说饲料里添加的玉米就不是,因为玉米是进口的)。然后是纯吃草的(这个都标着,有机贵一点点,纯吃草的便宜点),再然后是一般的(但是会说是哪里的牛,都是我们本地的啊差别是哪座山)。如果我当时图便宜那几分钱,也会买纯吃草的(看心情),有时候也随便拿一个普通的(也是看心情)。
其实我自己真没觉得差好多。
后来吧,我看说有机的会比普通的整个算下来便宜,不是标价标价差别不变,是整个生产成本,比如对土地的污染啦,对环境的影响啦,sustainable这些吧。所以我一般买BIO的了,具体差多少钱我说不上来,0,2-0,3欧?反正不多。
我们的确这方面比较原始,往好听了说是世外桃源也行,不过那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有点勉强了。
现在超市买的水果蔬菜很少看到虫了,都被农药灭了。
还有蛋,自从我吃有机的,就没了过敏问题。
还有鱼虾,我买泰国的老虎虾等,就有时皮肤痒,我去海边买直接捞出来的鲜货,就没问题。
尽量少吃加工食品,就像一个人,素颜是最纯净的,化了大浓妆就面目全非了:)
如果食物环境(包括外在物理环境和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能影响到比如身高啦这些,当然应该也能影响到大脑。所以我前一段看得另外一个纪录片就是讨论人是不是在变得越来越聪明,然后结论说,不是。
了点,咋把我们整进残疾了?
所以18岁前会再做一次评估,很多高功能干预效果好的,就脱帽了,对政府和家庭都皆大欢喜,孩子可以像其他人一样生活,政府也不用烧钱给他们了。
有个老师班里有6个,五花八门的情况,老师快疯了。
说来说去,还是文明和资源多。到非洲大草原的部落里,用土豆的话说,达尔文必胜:)
也就是说基本大家都能接触到----又或者自己就是?想想都有点糁得慌。不过研究也说家人伴侣朋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业余时间都有帮助。也就是说环境还是很重要的。
只能远离,但要先认清这样的人特征。
他们常是玩弄人高手,有时候还会表现出温情脉脉的一面,挺会迷惑人的。
我一个朋友的前夫是,离婚了。男的跑没影了。孩子长大了,也好像随爹,tmd,好像还遗传:(
给小丸子打听一下:心理医生的英语对应是Pyschlogist, 还是Psychiatrist? 对了,还有therapist, 这三者不一样,是吗?
这三个英语词,觉得第一个是心理医生,第二个是精神医生,第三个是心理咨询师? 但不确信? 第二个才开处方药,是吗?第二个上医学院,另两个是学心理学,是吗?
1,小时候先残害洋娃娃,然后杀小动物
2,然后放火
3,然后杀第一个受害者
4,然后那种捕猎的thrill, 让他们连续杀人
每一个serial killer都是psycho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9657-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
antisocial 有4%可以说通
有需要的人他们可以自己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