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公派留学的。老留一般持L1 (?)
然后就是我这样的持F1留学的,多有奖学金。
再下来就多样化了
最后就是来全自费还开着宝马奔驰双车的。。
贝勒爷的老留,中留听着别扭。
我刚来听说老留们有的炒菜都舍不得放多油,节省可想而知。无忧辈分上算老留。。
不过无忧不是公派
远的就不说了。改革开放以前,基本是只有家里有海外关系的人才能出国留学。改开以后,稍微松动一些了。没有海外关系,但因着一些机缘巧合,能找着外国人给办担保的,也能出国了。估计无忧就是这种。还有不少的,是瞅着公派出国的机会,留下来转身份不走了。再后来,开始兴考托考G,大量国内名校的拿全奖出国读研读博了。这些应该都可以称为老留。
基本上吧,
70年代出国的 - 海外关系
80年代出国的 - 公派
90年代出国的 - 全奖读博
开学时我接待的朋友,她爹爹就是。她自己在这里念过初高中呢,80年代初。她爹爹是最早的一批研究生,硕士学位,比我大十多岁。她比我小十来岁。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硕士和博士是分开招生的,有硕士学位才能考博士。我赶上硕士研究生可以直接读博士,不用考试了。所以同一级有考进来的,也有我这样直接转的。我应该是可以直接转的第二批。我师兄那级开始,他早我一年。
我们出国基本没有公费了,都是自费公派。我还赶上了最早的一批公派拿因私出国护照。护照还是单位办理。所以,签证官拿着我的护照糊涂了,进里面问了才搞清楚。。。
我们也有不回国需要交培养费的问题。J-1签证,两国有合约,需要回国服务两年。拿到国家同意免除这两年服务期才能换H-1签证,需要国内所在单位同意,也就是要过培养费这一关。我们是单位公派,博士太多,回去单位其实没有可能都接受的。趁研究所所长在美国,我和师兄还有几个附件的校友请他吃顿饭,讲清楚了我们的问题,研究所也不在乎那点钱,就全部放一马,从此博士后自费出国的,都不交培养费,研究所也同意免除回国服务两年的要求。。。
有意思的是J-1签证,中美协议是三年不用交income税。三年后留下来也不回追三年的免税。印度和美国的协议是需要回追的,所以,很多印度博士后们很痛苦,要补交。。。
你讲的叫高访(高等访问学者),公费包办一切包括出国机会,出来后遇上千载难逢机会,学生项上人头换得手中红卡,于是自然不走。那个年代还有叛国的说法,后来应该算携款潜逃(机票、制装费、旅行费、学费、生活费等等都是公款)。不管怎么说,人是留下来了,然后就开始办理配偶和孩子出来。孩子已经半大,小学甚至初中毕业,转到国外继续高中学习,然后上大学。这些孩子中国烙印已经打下,明显特征就是中文比后来的留二代厉害不知多少,而高中和大学又是在国外完成。
这是我理解的中留(尽管他们上学时身份已经绿了)。
也是从他那里知道中美/印美J-1的差别。
但是还是没我早
我和奶奶1979-1980来洛杉矶探亲住了一年。我是连护照都没有的随行儿童
年代久具体有点记不清了,好像是三万培养费?那时就算城里人,家里父母一个人的工资也还不到500。相当于现在一个月挣$5000美元的,一下子拿出了三十万美元!狠呐!就这样还有一些粉红骂老留,什么国家白培养了你。啊呸!
交换学者
入境后当然是想方设法留下,J1转成F1就是途径之一。访问学者时限太短,转成留学身份后,又可观望几年,且行且等待。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就掉了个大馅饼。
7500,结果没拿到签证,又把钱拿回来继续读完第四年。毕业时再去签证前,LD趁机求婚,领了证沾他光就没有交培养费了。
每个月可以省下近3000美金
叫红顶学人不冤。
记得80年代初有国家教育部组织的40几个人才送到多伦多大学留学滴,有政治指导员有领队,国家先办学习班交思想学习报告,全国旅游进行爱国过教育后,国家置办西装旅行箱统一出国。一开始连吃饭都是集体排队去滴,出门要请假,大概和朝鲜今天到兲朝公派留学生差不多。这些人都是作为未来“国家栋梁”培养滴,归国后都在各部委行走,但据俺所知,没几个成了栋梁滴。
各大学拿J-1的,都是上面分配下来的“名额”,要各部系党委会讨论研究决定赏给哪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滴。基本上,不是党员的没份儿只有干咽口水的份。即使又红又专,也要看是哪位跟前的马仔,保持各派平衡,不行的话,就下次再说,大家都是心里有数滴。俺们系就有一位,只要系主任家里买煤饼,做家务活儿,这位研究生必到。作为回报,拿了J-1去了犹它大学。
党和国家是指望这些J-1们“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滴,其实,有点竹篮打水,回去的不多,特别是六四绿卡大开方便之门,很多人趁机就办了绿卡,祖国因此吃了一个大窝脖儿,甘苦自知,地主家的亲信家丁也不可靠哦。
拿F-1的,像俺这样的,就全靠自己一路TOEFL,GRE 打出山门,交给官家买路钱,裸出国,不带走一片云彩,背上一堆土共强加的债务,曾经一个星期的饭钱预算只有2刀,面包片儿数着吃,不然就得饿一顿。
猛跺三脚,永不回头。可以想得到,当年共产党是咬碎钢牙,恨恨地瞅着咱们一去不回头滴。后来还来信劝俺回去,直接丢进垃圾桶。就是要来到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打出一片新天地。如今回头看,做到了,很庆幸当年做出这个破釜沉舟的决定。
当年就是和奶奶拍了一张合影,粘在奶奶护照上。老爸带着奶奶去北京拿了签证。1979秋天,我奶奶带着我从上海途径香港到美国。当时洛杉矶海关把我们关进了小黑屋,说我根本没有签证,LOL。可怜了一个英文字都不会的祖孙俩。后来还是我洛杉矶的姑父签下保证书说我们一定会按时回国,才把我们放了出来。
一旦一个学期不报到,学校就报告移民局。可是,俺走出机场,兜儿里只有60刀。
打工求生存比做学问要紧。俺做过学校的锁匠,助教,家庭教师,校园保安,图书馆助理,实验室助理,有时一天要打3份工,一天睡3个小时都算是奢侈滴。
远离中国人和中国留学生,洋下乡就得有洋下乡的样子,和美国人民打成一片,从家有3辆英国皇室罗伊斯罗尔斯的阔佬到和俺穷得差不多的穷鬼,都是俺的美国朋友,英语最困难的听说坎儿,也是那时节顺便解决滴。
有趣的是,以前在国内受的教育面临被彻底摧毁的趋势。当年俺虽然穷得要死,周围美国佬木有一个歧视而是大大赞许支持。俺live-in的美国家庭,男主人特地给俺买了一件厚重的防寒防水大衣,用于冬天骑摩托车上学。告诉俺,他以前也是穷鬼一个,做修车工谋生,后来发财滴,只要努力这片土地不会亏待任何人。俺的一个台湾学生本来要学成回台湾谋生,看到俺这副模样,要给台湾“争口气”居然自带盒饭打工,最后混进JPL做事去廖。
虽然后来混得还好,但总觉得当年拼命三郎很值得回忆。就像出门旅游,别的都很快就忘记廖,唯独丢钱包陷入绝境出洋相的倒霉记,却是永世不忘,值得回味滴。
我家里有人就是自费公派。要求学校送的表不是I-20,我本人不是公派的,所以也不记得。
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公派留学的。老留一般持L1 (?)
然后就是我这样的持F1留学的,多有奖学金。
再下来就多样化了
最后就是来全自费还开着宝马奔驰双车的。。
贝勒爷的老留,中留听着别扭。
我刚来听说老留们有的炒菜都舍不得放多油,节省可想而知。无忧辈分上算老留。。
不过无忧不是公派
远的就不说了。改革开放以前,基本是只有家里有海外关系的人才能出国留学。改开以后,稍微松动一些了。没有海外关系,但因着一些机缘巧合,能找着外国人给办担保的,也能出国了。估计无忧就是这种。还有不少的,是瞅着公派出国的机会,留下来转身份不走了。再后来,开始兴考托考G,大量国内名校的拿全奖出国读研读博了。这些应该都可以称为老留。
基本上吧,
70年代出国的 - 海外关系
80年代出国的 - 公派
90年代出国的 - 全奖读博
开学时我接待的朋友,她爹爹就是。她自己在这里念过初高中呢,80年代初。她爹爹是最早的一批研究生,硕士学位,比我大十多岁。她比我小十来岁。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硕士和博士是分开招生的,有硕士学位才能考博士。我赶上硕士研究生可以直接读博士,不用考试了。所以同一级有考进来的,也有我这样直接转的。我应该是可以直接转的第二批。我师兄那级开始,他早我一年。
我们出国基本没有公费了,都是自费公派。我还赶上了最早的一批公派拿因私出国护照。护照还是单位办理。所以,签证官拿着我的护照糊涂了,进里面问了才搞清楚。。。
我们也有不回国需要交培养费的问题。J-1签证,两国有合约,需要回国服务两年。拿到国家同意免除这两年服务期才能换H-1签证,需要国内所在单位同意,也就是要过培养费这一关。我们是单位公派,博士太多,回去单位其实没有可能都接受的。趁研究所所长在美国,我和师兄还有几个附件的校友请他吃顿饭,讲清楚了我们的问题,研究所也不在乎那点钱,就全部放一马,从此博士后自费出国的,都不交培养费,研究所也同意免除回国服务两年的要求。。。
有意思的是J-1签证,中美协议是三年不用交income税。三年后留下来也不回追三年的免税。印度和美国的协议是需要回追的,所以,很多印度博士后们很痛苦,要补交。。。
你讲的叫高访(高等访问学者),公费包办一切包括出国机会,出来后遇上千载难逢机会,学生项上人头换得手中红卡,于是自然不走。那个年代还有叛国的说法,后来应该算携款潜逃(机票、制装费、旅行费、学费、生活费等等都是公款)。不管怎么说,人是留下来了,然后就开始办理配偶和孩子出来。孩子已经半大,小学甚至初中毕业,转到国外继续高中学习,然后上大学。这些孩子中国烙印已经打下,明显特征就是中文比后来的留二代厉害不知多少,而高中和大学又是在国外完成。
这是我理解的中留(尽管他们上学时身份已经绿了)。
也是从他那里知道中美/印美J-1的差别。
但是还是没我早
我和奶奶1979-1980来洛杉矶探亲住了一年。我是连护照都没有的随行儿童
年代久具体有点记不清了,好像是三万培养费?那时就算城里人,家里父母一个人的工资也还不到500。相当于现在一个月挣$5000美元的,一下子拿出了三十万美元!狠呐!就这样还有一些粉红骂老留,什么国家白培养了你。啊呸!
交换学者
入境后当然是想方设法留下,J1转成F1就是途径之一。访问学者时限太短,转成留学身份后,又可观望几年,且行且等待。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就掉了个大馅饼。
7500,结果没拿到签证,又把钱拿回来继续读完第四年。毕业时再去签证前,LD趁机求婚,领了证沾他光就没有交培养费了。
每个月可以省下近3000美金
叫红顶学人不冤。
记得80年代初有国家教育部组织的40几个人才送到多伦多大学留学滴,有政治指导员有领队,国家先办学习班交思想学习报告,全国旅游进行爱国过教育后,国家置办西装旅行箱统一出国。一开始连吃饭都是集体排队去滴,出门要请假,大概和朝鲜今天到兲朝公派留学生差不多。这些人都是作为未来“国家栋梁”培养滴,归国后都在各部委行走,但据俺所知,没几个成了栋梁滴。
各大学拿J-1的,都是上面分配下来的“名额”,要各部系党委会讨论研究决定赏给哪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滴。基本上,不是党员的没份儿只有干咽口水的份。即使又红又专,也要看是哪位跟前的马仔,保持各派平衡,不行的话,就下次再说,大家都是心里有数滴。俺们系就有一位,只要系主任家里买煤饼,做家务活儿,这位研究生必到。作为回报,拿了J-1去了犹它大学。
党和国家是指望这些J-1们“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滴,其实,有点竹篮打水,回去的不多,特别是六四绿卡大开方便之门,很多人趁机就办了绿卡,祖国因此吃了一个大窝脖儿,甘苦自知,地主家的亲信家丁也不可靠哦。
拿F-1的,像俺这样的,就全靠自己一路TOEFL,GRE 打出山门,交给官家买路钱,裸出国,不带走一片云彩,背上一堆土共强加的债务,曾经一个星期的饭钱预算只有2刀,面包片儿数着吃,不然就得饿一顿。
猛跺三脚,永不回头。可以想得到,当年共产党是咬碎钢牙,恨恨地瞅着咱们一去不回头滴。后来还来信劝俺回去,直接丢进垃圾桶。就是要来到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打出一片新天地。如今回头看,做到了,很庆幸当年做出这个破釜沉舟的决定。
当年就是和奶奶拍了一张合影,粘在奶奶护照上。老爸带着奶奶去北京拿了签证。1979秋天,我奶奶带着我从上海途径香港到美国。当时洛杉矶海关把我们关进了小黑屋,说我根本没有签证,LOL。可怜了一个英文字都不会的祖孙俩。后来还是我洛杉矶的姑父签下保证书说我们一定会按时回国,才把我们放了出来。
一旦一个学期不报到,学校就报告移民局。可是,俺走出机场,兜儿里只有60刀。
打工求生存比做学问要紧。俺做过学校的锁匠,助教,家庭教师,校园保安,图书馆助理,实验室助理,有时一天要打3份工,一天睡3个小时都算是奢侈滴。
远离中国人和中国留学生,洋下乡就得有洋下乡的样子,和美国人民打成一片,从家有3辆英国皇室罗伊斯罗尔斯的阔佬到和俺穷得差不多的穷鬼,都是俺的美国朋友,英语最困难的听说坎儿,也是那时节顺便解决滴。
有趣的是,以前在国内受的教育面临被彻底摧毁的趋势。当年俺虽然穷得要死,周围美国佬木有一个歧视而是大大赞许支持。俺live-in的美国家庭,男主人特地给俺买了一件厚重的防寒防水大衣,用于冬天骑摩托车上学。告诉俺,他以前也是穷鬼一个,做修车工谋生,后来发财滴,只要努力这片土地不会亏待任何人。俺的一个台湾学生本来要学成回台湾谋生,看到俺这副模样,要给台湾“争口气”居然自带盒饭打工,最后混进JPL做事去廖。
虽然后来混得还好,但总觉得当年拼命三郎很值得回忆。就像出门旅游,别的都很快就忘记廖,唯独丢钱包陷入绝境出洋相的倒霉记,却是永世不忘,值得回味滴。
我家里有人就是自费公派。要求学校送的表不是I-20,我本人不是公派的,所以也不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