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大程度上是天赋的因素?中国人那么多,努力的人多的去了。能当学霸都有点绝活儿吧?我大学一学姐是她那一年我们直辖市的高考状元,高考成绩离满分很近了。估计在全国也数得上。她在大学也是科科成绩在系里挂帅,经常上校黑板报表扬榜。我问她你从小就爱学习吗?她说才不是呢。她喜欢玩儿,讨厌做作业。我问她那你怎么成绩那么好?你总是第一吗?她说每次考试前她会琢磨老师会出什么题,老师想要什么答案。她说她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我当时看着她比我还小几号的脑袋瓜,觉得她是开了天眼了。她说她只有一次在高二时考过一次第二,那次失利让她特别难过,刻骨铭心。她没有选择出国,在国内早早当了教授。
她非常有数学天赋, 大学的全校大班数学, 就她能和留英回来的教授切磋。
数学考试几百人大课平均不到50, 她得80多。而且是不太努力的状态。
其它课程能逃就逃, 每隔一周一定要旷掉周五, 坐8小时火车回家去追高中校草, 四年坚持不懈, 终于抱得帅哥归。
这同学是真的聪明。
不然这些不值一提
没有更大的成就了吗
总是回忆这些陈年破事干啥
结果高考全省前几名。这种平时复习时间肯定少的
理科学霸应该是教科书上的都弄懂了,经常自己琢磨点超过大纲的东西,考试没有满分通常不是不会,而是粗心丢分。
越顶尖越需要天赋,top10%靠努力可以达到,1%就需要一些天赋了,越往上天赋的重要性越高,当然努力始终是需要的,然后运气和资源也是需要的。
我对这样纯靠自己成功的人很佩服。
那几个理科超级强的男生真的都很nerdy
y硕物,p博计算机。脑子很快,但又有童真。
这跟我认识的理科学霸不同。后来 当官了。
人家班考试他在楼道里唱北方的狼。现在是博导。lol。这俩放美国高中肯定进不了好学校。GPA够呛。就靠高考一锤子买卖。
文科的,当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故意让自己学习中流,参加很多活动,后来慢慢就习惯了不优秀的自己,没有心理压力了。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考量轻重的时候到了
我主要就是初三和高一认真高效学习了两年。天赋起主要作用。最后实力大概全省五十名左右。
如果我家老大在中国去参加高考的话, 应该成绩比我好。
我们高考成绩好的最后都没有特别出彩。特别出彩的往往是那些成绩中等偏上的, 包括做学术的。职业上 我觉得motivation and consistency 比天赋更重要。
那时候小学初中高中大家都一样的学习时间和一样的老师,比拼的就是学习习惯和技巧,专注度以及效率。
同一个大学的学生其实智力相仿,这时候比拼的就是自律和目标管理了。大学里没有班主任和家长了,很多聪明人离开家不自律,课也不去上,作业也不做,怎么跟自律的孩子比。社会上工作上,比拼的又是其他东西了,但是前两个阶段优胜的孩子,绝大部分工作也不会差的,好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已经彻底养成。
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你这个学姐厉害,神人啊。我算老留了,那时候念书没刷过那么多题,老师和家里人特别强调要理解透彻,举一反三。当时也年轻觉得没有做不出来的题,答案一定在那里,用你的理解一定能找到。
前几名就不用考研了。 所以我就撒开了玩。。。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是不知能干啥?
正常人必有其专长,或叫做”长项“,只是99.99%的人,活了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何所长,就挂廖。
会读书的人,未必会做事。会赚钱的人,未必会读书。
在人人皆是“太平犬”的时代,人人都得去读书。于是,“学霸”应运显摆,“会读书”的本事木有被忽略而已。
改开朝代,会赚钱的商人于是发财出名,这个“总”那个“总”,其实以前的文革时代,以后的习近平主义的后文革时代,也有商业天才,只是被压制住,终于被“闷死”了而已。就像那个任正非,若不是遇上邓小平时代外加娶了高官公主,哪来的华为?
所以啦,那些企盼后代成龙成凤的爹妈们,下点功夫,从自家基因开始,深挖你家娃娃有啥子奇才,然后,发扬光大,就是下一个谷爱凌小姐。否则,照搬照抄走人家的路,自己的鞋不对号,小心崴了脚。嘿嘿。
看得很重,使劲学习钻研的人给人“笨”的感觉
所以就有了耍小聪明一说,有些学霸为了得到“聪明”的赞美,表明自己高分不费力,不惜偷偷地学 呵呵
当然任何事情包括考试要达到某些高度,不是只靠努力就能做到
不努力是不行的,光靠努力无天赋是万万不可能的。
哈哈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
有很大程度上是天赋的因素?中国人那么多,努力的人多的去了。能当学霸都有点绝活儿吧?我大学一学姐是她那一年我们直辖市的高考状元,高考成绩离满分很近了。估计在全国也数得上。她在大学也是科科成绩在系里挂帅,经常上校黑板报表扬榜。我问她你从小就爱学习吗?她说才不是呢。她喜欢玩儿,讨厌做作业。我问她那你怎么成绩那么好?你总是第一吗?她说每次考试前她会琢磨老师会出什么题,老师想要什么答案。她说她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我当时看着她比我还小几号的脑袋瓜,觉得她是开了天眼了。她说她只有一次在高二时考过一次第二,那次失利让她特别难过,刻骨铭心。她没有选择出国,在国内早早当了教授。
她非常有数学天赋, 大学的全校大班数学, 就她能和留英回来的教授切磋。
数学考试几百人大课平均不到50, 她得80多。而且是不太努力的状态。
其它课程能逃就逃, 每隔一周一定要旷掉周五, 坐8小时火车回家去追高中校草, 四年坚持不懈, 终于抱得帅哥归。
这同学是真的聪明。
不然这些不值一提
没有更大的成就了吗
总是回忆这些陈年破事干啥
结果高考全省前几名。这种平时复习时间肯定少的
理科学霸应该是教科书上的都弄懂了,经常自己琢磨点超过大纲的东西,考试没有满分通常不是不会,而是粗心丢分。
越顶尖越需要天赋,top10%靠努力可以达到,1%就需要一些天赋了,越往上天赋的重要性越高,当然努力始终是需要的,然后运气和资源也是需要的。
我对这样纯靠自己成功的人很佩服。
那几个理科超级强的男生真的都很nerdy
y硕物,p博计算机。脑子很快,但又有童真。
这跟我认识的理科学霸不同。后来 当官了。
人家班考试他在楼道里唱北方的狼。现在是博导。lol。这俩放美国高中肯定进不了好学校。GPA够呛。就靠高考一锤子买卖。
文科的,当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故意让自己学习中流,参加很多活动,后来慢慢就习惯了不优秀的自己,没有心理压力了。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考量轻重的时候到了
我主要就是初三和高一认真高效学习了两年。天赋起主要作用。最后实力大概全省五十名左右。
如果我家老大在中国去参加高考的话, 应该成绩比我好。
我们高考成绩好的最后都没有特别出彩。特别出彩的往往是那些成绩中等偏上的, 包括做学术的。职业上 我觉得motivation and consistency 比天赋更重要。
那时候小学初中高中大家都一样的学习时间和一样的老师,比拼的就是学习习惯和技巧,专注度以及效率。
同一个大学的学生其实智力相仿,这时候比拼的就是自律和目标管理了。大学里没有班主任和家长了,很多聪明人离开家不自律,课也不去上,作业也不做,怎么跟自律的孩子比。社会上工作上,比拼的又是其他东西了,但是前两个阶段优胜的孩子,绝大部分工作也不会差的,好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已经彻底养成。
你这个学姐厉害,神人啊。我算老留了,那时候念书没刷过那么多题,老师和家里人特别强调要理解透彻,举一反三。当时也年轻觉得没有做不出来的题,答案一定在那里,用你的理解一定能找到。
前几名就不用考研了。 所以我就撒开了玩。。。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是不知能干啥?
正常人必有其专长,或叫做”长项“,只是99.99%的人,活了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何所长,就挂廖。
会读书的人,未必会做事。会赚钱的人,未必会读书。
在人人皆是“太平犬”的时代,人人都得去读书。于是,“学霸”应运显摆,“会读书”的本事木有被忽略而已。
改开朝代,会赚钱的商人于是发财出名,这个“总”那个“总”,其实以前的文革时代,以后的习近平主义的后文革时代,也有商业天才,只是被压制住,终于被“闷死”了而已。就像那个任正非,若不是遇上邓小平时代外加娶了高官公主,哪来的华为?
所以啦,那些企盼后代成龙成凤的爹妈们,下点功夫,从自家基因开始,深挖你家娃娃有啥子奇才,然后,发扬光大,就是下一个谷爱凌小姐。否则,照搬照抄走人家的路,自己的鞋不对号,小心崴了脚。嘿嘿。
看得很重,使劲学习钻研的人给人“笨”的感觉
所以就有了耍小聪明一说,有些学霸为了得到“聪明”的赞美,表明自己高分不费力,不惜偷偷地学 呵呵
当然任何事情包括考试要达到某些高度,不是只靠努力就能做到
不努力是不行的,光靠努力无天赋是万万不可能的。
哈哈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