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projects/college-mobility/brown-university?
感兴趣的部分是Family income vs. student income at age 34。颜色特别标出来的有十二个学校。
最有意思的三个学校是Brown,UChicago 和 MIT
UChicago,个人和家庭收入中位数都是ivy+里最低的。UChicago如果不改进学生来源,早晚会掉出ivy+
Brown的个人收入是第二低的,但家庭收入是最高的。估计B的毕业生很多都不工作,导致median individual income低。 看来B的毕业生通过家庭向上流动。
MIT的个人收入中位数是最高的,符合作为理工科学校毕业生的收入,但是家庭收入中位数是ivy+里的第二低,看来MIT毕业的学生都要靠自己养家。
其它一些不太有名的学校家庭收入中位数是在ivy+之上,将来申请学校也是考虑因素之一。
解释一下收入中位数,就是50%的人收入在这之上,50%在这之下。不是平均数。
个人理解是,从低收入到中产,理工学校表现更好,从中产再向上,唱歌跳舞和文科学校反而站优。
同理家庭收入也一样,东西部学校本地学生多,家庭收入也就相对高些
专业设置不好,都是不好找工作的,亦或太理论,和招生没关系。
applied sciences/ eng simply do not present,平均工资肯定最低。
看样子U Chicago最水,MIT学生质量最好, Brown嫁的最好。
按钱论英雄? 藤校出来的最后还是钱挂钩。 那录取时说好了的make world for better呢? 还是最后还是要靠钱make the world better? lol, just saying and kidding.
MIT的孩子是穷人翻身得解放。
Top 3 median family income: Brown, Dartmouth and Penn
Top 3 median individual income: MIT, Penn and Princeton
尽量去纵轴家庭背景相似的,学生收入横轴高的学校,普大和油盆在家庭轴差不多,麻理家庭轴有些距离。
当然上中产小富该选P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projects/college-mobility/brown-university?
感兴趣的部分是Family income vs. student income at age 34。颜色特别标出来的有十二个学校。
最有意思的三个学校是Brown,UChicago 和 MIT
UChicago,个人和家庭收入中位数都是ivy+里最低的。UChicago如果不改进学生来源,早晚会掉出ivy+
Brown的个人收入是第二低的,但家庭收入是最高的。估计B的毕业生很多都不工作,导致median individual income低。 看来B的毕业生通过家庭向上流动。
MIT的个人收入中位数是最高的,符合作为理工科学校毕业生的收入,但是家庭收入中位数是ivy+里的第二低,看来MIT毕业的学生都要靠自己养家。
其它一些不太有名的学校家庭收入中位数是在ivy+之上,将来申请学校也是考虑因素之一。
解释一下收入中位数,就是50%的人收入在这之上,50%在这之下。不是平均数。
个人理解是,从低收入到中产,理工学校表现更好,从中产再向上,唱歌跳舞和文科学校反而站优。
同理家庭收入也一样,东西部学校本地学生多,家庭收入也就相对高些
专业设置不好,都是不好找工作的,亦或太理论,和招生没关系。
applied sciences/ eng simply do not present,平均工资肯定最低。
看样子U Chicago最水,MIT学生质量最好, Brown嫁的最好。
按钱论英雄? 藤校出来的最后还是钱挂钩。 那录取时说好了的make world for better呢? 还是最后还是要靠钱make the world better? lol, just saying and kidding.
MIT的孩子是穷人翻身得解放。
Top 3 median family income: Brown, Dartmouth and Penn
Top 3 median individual income: MIT, Penn and Princeton
尽量去纵轴家庭背景相似的,学生收入横轴高的学校,普大和油盆在家庭轴差不多,麻理家庭轴有些距离。
当然上中产小富该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