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两方面的东西要作:首先是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经济现况, 让孩子对父母所作的一切有感激之心。我和女儿一向是敞开谈钱的事。我的目的除了让她知道家庭理财的重要外,也让她知道父母在她上大学的事情上是尽力支持的。所以女儿清楚知道老爸老妈的退休账户有多少钱,她上大学后老爸老妈得做出怎样的牺牲。在弟弟上私立的问题上,老爸也和女儿有交流。记得女儿的第一反应是“Dad, You don;t have to. I went through all the public schools system and I turned out fine.”在保证不减少对她的支持的情况下,说明了弟弟面临的不同问题,才让她感觉老爸老妈的决定是深思熟虑。
但正如许多这里的父母所说,让孩子去好学校,除了好的教育环境外,还有一个network值得利用。要利用network,孩子的社交是不能少的。所以,我也一直提倡在孩子的零用钱上,父母不能太节省,不必老是让我们当年是怎么来美国的作为“行为准则”。象Harvard新生的 group hike,作父母的还是要花这些钱。周末见到的老朋友,女儿在Harvard,就说实在不敢让孩子在野地里过几夜,但又不想让孩子失去这种可以深交朋友的机会,最后选择了让孩子去比较容易的group--白天hike,晚上在旅馆里过夜。所以,适当给孩子在零花钱上宽松一些,就会让孩子有更多的社交机会,也会让孩子少一些因家庭经济不宽裕而带来的自卑,更有力孩子变得阳光一些。
我老板还开过我玩笑呢:你去参加你女儿大学的活动,说不定坐你边上的就是国会议员参议院呢,给你在大城市找个工作都可能啊。那里很多富人家庭的孩子。。。可惜去得少,没机会搭讪上一个。
穷人家孩子的自卑 (2009-05-12 14:39:54)下一个 看了腾哥转的这片文章:The Harvard disadvantage:http://www.boston.com/news/education/higher/articles/2009/05/12/the_harvard_disadvantage/
其实对我很有感触,毕竟自己亲身经历过。只是我那个年代的中国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没有现代美国如此强烈,所以,大学的时代留下的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心底留下的一些痕迹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忘,但这些残缺不全的印记往往是我引导女儿的依据。
我的大学是在每月23块5毛钱的助学金下度过的。家里唯一寄过一次钱是大一的寒假。没有回家的路费,只能在学校过寒假,妈妈把家里的油烟菜米钱省下来,寄了16块5毛。学校的学费书本是免费的,助学金只需吃饭和暑假回家的开销。够不够,当然是够吃饭了。但买衣服和生活必需品后,其他需要钱的活动就基本免谈了。你可以问怎么会没有感激呢, 我能告诉你当然有。但人心理上的自卑是不可避免的。我相信大学时代的我比我女儿这一代心理上要成熟得多,心理的承受力也强得多,但当你为钱所困,只能以借口来搪塞一些同学的邀请和活动时,我唯一能安慰自己的是书本了。
穿过同学的衣服,生病也接受过同学的捐助,你也许不相信20年后,和老同学提起旧事,他们中大多数依然不知道的,或者他们只是有一些我和他们不一样的依稀印象。这和那篇文章里描写的从穷人家(家庭收入6万以下的,其实10万以下的也没有多少差别。)出来上哈佛的学生至少在心理上没有什么两样了。不是简单的不和群或者嫉妒,而是一种自卑。最后的出路当然是逃避和寻找别的寄托了。
对于我女儿这一代,我们这些作父母的毫无疑问可以比我的父母那一代作得更多些。对我来讲,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学会感激/感恩。培养这种感激之心就是让孩子在学校里少一些生活上的攀比。当孩子面临别的富裕家庭出来的孩子有这有那,她没有时,她也许不能处之泰然,但她至少知道父母和学校都在为她尽心尽力。
这有两方面的东西要作:首先是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经济现况, 让孩子对父母所作的一切有感激之心。我和女儿一向是敞开谈钱的事。我的目的除了让她知道家庭理财的重要外,也让她知道父母在她上大学的事情上是尽力支持的。所以女儿清楚知道老爸老妈的退休账户有多少钱,她上大学后老爸老妈得做出怎样的牺牲。在弟弟上私立的问题上,老爸也和女儿有交流。记得女儿的第一反应是“Dad, You don;t have to. I went through all the public schools system and I turned out fine.”在保证不减少对她的支持的情况下,说明了弟弟面临的不同问题,才让她感觉老爸老妈的决定是深思熟虑。
第二是对学校的感激。我在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上是提前3年准备的,对EFC的计算和调整,都一一和女儿说明。所以我所作的调整都一定是合法和合理的。在女儿拿到学校的资助后,虽然数量比我计算的要少,在我自己估计能负担的情况下,也没有让女儿再找学校(估计当时也没有时间了),而是明确告诉孩子学校没有义务来帮她。这么慷慨的资助她该感激,以后应该回报。
但正如许多这里的父母所说,让孩子去好学校,除了好的教育环境外,还有一个network值得利用。要利用network,孩子的社交是不能少的。所以,我也一直提倡在孩子的零用钱上,父母不能太节省,不必老是让我们当年是怎么来美国的作为“行为准则”。象Harvard新生的 group hike,作父母的还是要花这些钱。周末见到的老朋友,女儿在Harvard,就说实在不敢让孩子在野地里过几夜,但又不想让孩子失去这种可以深交朋友的机会,最后选择了让孩子去比较容易的group--白天hike,晚上在旅馆里过夜。所以,适当给孩子在零花钱上宽松一些,就会让孩子有更多的社交机会,也会让孩子少一些因家庭经济不宽裕而带来的自卑,更有力孩子变得阳光一些。
我们生活在一个离不开钱的社会里,而他/她们这个年龄还不会对人性的弱点有多少体会, 作父母的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引导他/她们一步一步走进社会。这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作父母的一种乐趣。
(5/12/2009)
尤其孩子们, 在乎家里穷富的不多吧?比中国好多了。
很难的你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一次两次可以,交往讲究和礼尚往来,但人家出手阔,自己无法长期如此人情往来,时间常了要么不来往,要么逐渐安然接受朋友馈赠,也就变成跟班了。相互尊重就是要平等的交往,要么就是你有杀手决,换来平等交往
不经历贫穷,很多心理过程不会经历,自然不理解的。。。这个我和同时代的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比较有同感。当然,成熟了回头看,感觉会不一样。。。
骨子里都有点看不起别人,觉得没自己聪明,但实际上思维和视角都比较有局限性。LOL
财富的difference和别的differences一样,生来就存在,泰然处之就好
阿猫一直是楷模
去参加了孩子的family weekend, 家长们有穷有富, 没觉得孩子因为没钱而自卑,她自己打工挣个零花钱对物质生活也没有追求。年轻人还是志趣相同才玩在一起。趋炎附势的交往最终彼此都不会有真正的友谊。
贴个游记,各位看出学校的火眼精金的家长们请手下留情别写出来了,不知道的也别猜了,一般的小私校而已。老朋友的祝福心领了。
https://www.kotalpa.com/blog/1016/post/6476
有人要去纽约,中城现在都有哪些好吃的餐馆属于一定要尝尝的?
算算就知道了。娃N年前就大藤了。现在老顽固该多大岁数?lol 都是只认自己一个理的主。人老了都一样。自己看不见自己。尤其娃这么成功。自己肯定是比娃还有见识!lol
有具体的餐馆推荐吗?
我没看完就迷糊了, 醒来又认真读了一遍。
猫姐还是猫二?终于来加州了
我们当知青的时候, 也有过两天没有饭吃的时候, 平常也是喝稀饭, 吃不饱。
阿毛对子女家人都是特别好的。佩服。
富不矫正在富裕中不馁
衣服化妆品和我一起出去买的我来出,她和朋友一起出去买的她自己出。现在上大学了也是这样,圣诞节回来几个星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朋友一起出去吃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