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UCB某系有100个教授。 2000个学生。
而BRown有10个教授, 50个学生。
那么从学术排名往往UCB占优(老师发论文总量是Brown没法比的)
但是,很可能Brown的学生从老师那里平均得到的更多。
当然系太小的话, 或许小专业不够全。 但是只要Size到达Critical Mass以后, 就不用太考虑这点。
还有, 同学的水平。
大公校的学生, (头部约1/4的学业是非常好)。 但是他们由于出身家庭平均要穷不少, 为人不太Sophisticated.
T20私校的学生, (大概3/4的学业是非常好)。 不少来自传统的上中产家庭。对美国社会的‘潜规则’比较了解。
小中因为自己父母是第一代移民, 关于如何在美国为人处世, 许多方面还得从同学那里学。 而这方面, T20私校的美国同学, 比较给力。
有见地
偶家娃学校的老师必须带学生一起出去吃饭(学校付钱)。
申请经费也不算难,几千的给。
应该是学生总数除以(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总数,要把不给本科生上课的冗余教授剔除才行。
研究生选校也一样,应该看平均每个教授发表的论文数(就是教授强度),而不是一个系发表论文的总数。
对于特别活跃喜欢善于去找资源的学生, 大公校足够好。
但是对于一般学生, 私校得到的关注更多。
比如,用high end equip 好私校本科生都有机会自己用做research,大公校研究生都不能随便用。差别很大的
藤校生得到的资源最多,但看看毕业后的情况,为什么这里没有什么藤校家长介绍孩子毕业后的出路,进展?
另外,是谁告诉你大公校top 25% 出身家庭要穷不少的?别忘了藤校自己宣称50-60%以上给资助的,难道这50-60%都是垫底的?
如果某人是州长副州长的孩子,那在州大往往能得到许多许多。
靠的是班里的老师还是主要靠的是自己?
事业上发展的好你们觉得是自己的努力占大多数还是别人的帮助占多数(即使提拔你的人,难道不是因为你的才能可以拿来交换?)
钱赚得多是靠别人教来的还是自己学习得来的?
句号。很多人出了高价到最后也不过尔尔的多的是。
他们的compensation does not depend on undergraduate student advising.
LAC的教授基本不是有名教授,但一定要advise students. LAC教授的tenure decision depends on students advising. As a result, their research suffers.
名校教授能不上课就不上课,都想course waive掉做research. 本科生都没啥用,完全浪费时间。所以基本是敷衍了事。
但一般藤校会雇比较多的专门做student advising的T100毕业生来帮助学生。
资源不在乎有教授多少,师生比多少,在乎有多少是你的孩子能真正享受和利用到的。 诺贝尔教授在你孩子身边簇拥着,你利用不了也是没用
这个世界胜者为王 败者为寇,再Sophisticated,如果没有真实力,最后也最多就是多吃几年老本罢了。
他意思是没有考虑方差说均值等于白说
教授首先要被你impressed.
但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同学间关系紧密。校友相对给力。
大公立很辛苦。但是朋友多,互相影响,也就不觉得有什么,糊涂娃也跟着努力。这点我觉得大公立有优势,对糊里糊涂的男生是好事。因为像我家这种混到哪儿算哪儿的男生,这种peer pressure其实很重要。机会少的确需要自己去开发去争取,无形中也是很珍贵的训练。私立的确机会多很多。但是好像竞争也挺激烈。而且混朋友圈有点辛苦。娃说去州大的朋友们人多热闹,天天过得可高兴了。娃很羡慕。LAC的话,什么都好就是太小也是个问题。而且深山老林的,大冬天真的郁闷起来也麻烦。
基本上3,4年纪后才能有点用,理工科那也是扔给postdoc。
这些都是教授之间传的经验,advising本科学生一点都不划算。
如果你的娃懂得如何利用资源,大学校或者说公校可能更适合。毕竟资源的绝对值高。
如果娃性格上的竞争力不够强,不知道如何争取资源,私校会好一些。
当然,以上的结论不适用于T5。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我们看过lac,实在是太小了。而且猜想不少学生是从小私立高中出来的,文化也不见得容易融入。反正孩子看了一圈嫌小没申请。
到现在为止看问题还这么单一的
感觉他现在很高兴, 和朋友老hangout, 看橄榄球去各个餐馆吃饭。
不太好的地方就是教授的水平不好说, 教得好的老师太少了。
他们学校也有mentor program, 各种academic的俱乐部, 其实有很多资源的。
我觉得fit是个恰当的词,太fit太虚渺,很多时候没有一个衡量的指标,不能量化,以至于很多理工科毕业的家长觉得是虚的。。。加上人的个性是有一个适应区间的,所以,真的为难了家长来评判。。。
大公校的资源,平均数肯定低。但资源是有的,就是要会找,愿意找。我从不带本科生,但我们实验室本科生很多的。本科生带起来麻烦,浪费时间,没有一两年不可能当我的帮手的。持我这样观点的人很多的,也不是我们的责任范围。但是,有人愿意,有教授会指挥手下人带。。。这些稀缺资源就靠学生找关系,修课套近乎(上课的教授,TA)。。。本科生能干的实验室放心让干的,都会比较简单,没有passion不会耐心干下去的。所以,找这些稀有资源本身就是一种本事,和个性相关,就是一种fit的指标,也是一种历验。我们实验室我扳手指算算,至少有5个从本科生干起,有的毕业后还留下来干过一两年,去读医的:Ann, Claire,Nicole。。。我也经常收到朋友的朋友父母的关照,给孩子找机会。。。
好的小私校资源多一些,不用走出校门就有很多机会,所以不需要那么多“闯劲”就能找到机会。我家两个不属于能闯的类型,至少不是特外向的那种。所以,机会多不需要太费劲就找得到。上手了,学没有问题,还能在熟悉的环境里折腾折腾。。。这种个性去小私立其实不错。
我高中就对他们放手了。我push他们去了磁校读高中就是为了早放手。我以前说过,易子而教,我知道我的局限性。我钱不多,在孩子上学上面,我不计较,我会尽最大努力支持他们,哪怕这会让我在个人生活方式上做出牺牲。所以,公校私校,不应该太在乎。孩子喜欢的学校,就选对了。走过了,更不必回头,在意当时是不是没选对。。。
往前看,孩子还有啥,你能帮的。能给予,也是一种幸福。。。
州大两年毕业去FAANG。
资源很重要,看你咋么用 LOL
非bio专业,比如CS,busines专业的教授,如果认识教授朋友,可以让加入科研团队,如果做的好,可以署名文章上,尤其理工这种一串作者的。
但我观察,基本上是bio/chem要人多。
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俺去linked in 核实了每个CS大藤娃工作的公司。被紫檀几个ID讥讽为周大妈心理阴暗,几年了还在跟踪人家孩子。
上一门物理课教室隔壁就是一诺奖老头儿,能碰上一面都难,虽然在他们学校教授房间可以敲门而入。。
“UCB某系有100个教授,2000个学生 vs BRown有10个教授,50个学生”
UCB有巨大的优势. 100教授如果有80个搞项目,4年光是到处随便听一听,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就会开阔的很多,大学4年,刚入行就有机会开阔眼界对人的一生事业的发展很重要,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每年UCB就比Brown多1950个校友。十年就是19,500。这些校友都是你的同行,遍布大小公司,走到哪里和他们聊起当年系里的事,立马就成了圈内人。我曾经就有多次这样的经历,一听是系友,于是就扯上那门那门课和教授的事,扯完了就告诉你回去等通知吧。还有公司内部提拔,系友很占便宜,人多势大。
假如UCB某系有100个教授。 2000个学生。
而BRown有10个教授, 50个学生。
那么从学术排名往往UCB占优(老师发论文总量是Brown没法比的)
但是,很可能Brown的学生从老师那里平均得到的更多。
当然系太小的话, 或许小专业不够全。 但是只要Size到达Critical Mass以后, 就不用太考虑这点。
还有, 同学的水平。
大公校的学生, (头部约1/4的学业是非常好)。 但是他们由于出身家庭平均要穷不少, 为人不太Sophisticated.
T20私校的学生, (大概3/4的学业是非常好)。 不少来自传统的上中产家庭。对美国社会的‘潜规则’比较了解。
小中因为自己父母是第一代移民, 关于如何在美国为人处世, 许多方面还得从同学那里学。 而这方面, T20私校的美国同学, 比较给力。
有见地
偶家娃学校的老师必须带学生一起出去吃饭(学校付钱)。
申请经费也不算难,几千的给。
应该是学生总数除以(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总数,要把不给本科生上课的冗余教授剔除才行。
研究生选校也一样,应该看平均每个教授发表的论文数(就是教授强度),而不是一个系发表论文的总数。
对于特别活跃喜欢善于去找资源的学生, 大公校足够好。
但是对于一般学生, 私校得到的关注更多。
比如,用high end equip 好私校本科生都有机会自己用做research,大公校研究生都不能随便用。差别很大的
藤校生得到的资源最多,但看看毕业后的情况,为什么这里没有什么藤校家长介绍孩子毕业后的出路,进展?
另外,是谁告诉你大公校top 25% 出身家庭要穷不少的?别忘了藤校自己宣称50-60%以上给资助的,难道这50-60%都是垫底的?
如果某人是州长副州长的孩子,那在州大往往能得到许多许多。
靠的是班里的老师还是主要靠的是自己?
事业上发展的好你们觉得是自己的努力占大多数还是别人的帮助占多数(即使提拔你的人,难道不是因为你的才能可以拿来交换?)
钱赚得多是靠别人教来的还是自己学习得来的?
句号。很多人出了高价到最后也不过尔尔的多的是。
他们的compensation does not depend on undergraduate student advising.
LAC的教授基本不是有名教授,但一定要advise students. LAC教授的tenure decision depends on students advising. As a result, their research suffers.
名校教授能不上课就不上课,都想course waive掉做research. 本科生都没啥用,完全浪费时间。所以基本是敷衍了事。
但一般藤校会雇比较多的专门做student advising的T100毕业生来帮助学生。
资源不在乎有教授多少,师生比多少,在乎有多少是你的孩子能真正享受和利用到的。 诺贝尔教授在你孩子身边簇拥着,你利用不了也是没用
这个世界胜者为王 败者为寇,再Sophisticated,如果没有真实力,最后也最多就是多吃几年老本罢了。
他意思是没有考虑方差说均值等于白说
教授首先要被你impressed.
但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同学间关系紧密。校友相对给力。
大公立很辛苦。但是朋友多,互相影响,也就不觉得有什么,糊涂娃也跟着努力。这点我觉得大公立有优势,对糊里糊涂的男生是好事。因为像我家这种混到哪儿算哪儿的男生,这种peer pressure其实很重要。机会少的确需要自己去开发去争取,无形中也是很珍贵的训练。私立的确机会多很多。但是好像竞争也挺激烈。而且混朋友圈有点辛苦。娃说去州大的朋友们人多热闹,天天过得可高兴了。娃很羡慕。LAC的话,什么都好就是太小也是个问题。而且深山老林的,大冬天真的郁闷起来也麻烦。
基本上3,4年纪后才能有点用,理工科那也是扔给postdoc。
这些都是教授之间传的经验,advising本科学生一点都不划算。
如果你的娃懂得如何利用资源,大学校或者说公校可能更适合。毕竟资源的绝对值高。
如果娃性格上的竞争力不够强,不知道如何争取资源,私校会好一些。
当然,以上的结论不适用于T5。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我们看过lac,实在是太小了。而且猜想不少学生是从小私立高中出来的,文化也不见得容易融入。反正孩子看了一圈嫌小没申请。
到现在为止看问题还这么单一的
感觉他现在很高兴, 和朋友老hangout, 看橄榄球去各个餐馆吃饭。
不太好的地方就是教授的水平不好说, 教得好的老师太少了。
他们学校也有mentor program, 各种academic的俱乐部, 其实有很多资源的。
我觉得fit是个恰当的词,太fit太虚渺,很多时候没有一个衡量的指标,不能量化,以至于很多理工科毕业的家长觉得是虚的。。。加上人的个性是有一个适应区间的,所以,真的为难了家长来评判。。。
大公校的资源,平均数肯定低。但资源是有的,就是要会找,愿意找。我从不带本科生,但我们实验室本科生很多的。本科生带起来麻烦,浪费时间,没有一两年不可能当我的帮手的。持我这样观点的人很多的,也不是我们的责任范围。但是,有人愿意,有教授会指挥手下人带。。。这些稀缺资源就靠学生找关系,修课套近乎(上课的教授,TA)。。。本科生能干的实验室放心让干的,都会比较简单,没有passion不会耐心干下去的。所以,找这些稀有资源本身就是一种本事,和个性相关,就是一种fit的指标,也是一种历验。我们实验室我扳手指算算,至少有5个从本科生干起,有的毕业后还留下来干过一两年,去读医的:Ann, Claire,Nicole。。。我也经常收到朋友的朋友父母的关照,给孩子找机会。。。
好的小私校资源多一些,不用走出校门就有很多机会,所以不需要那么多“闯劲”就能找到机会。我家两个不属于能闯的类型,至少不是特外向的那种。所以,机会多不需要太费劲就找得到。上手了,学没有问题,还能在熟悉的环境里折腾折腾。。。这种个性去小私立其实不错。
我高中就对他们放手了。我push他们去了磁校读高中就是为了早放手。我以前说过,易子而教,我知道我的局限性。我钱不多,在孩子上学上面,我不计较,我会尽最大努力支持他们,哪怕这会让我在个人生活方式上做出牺牲。所以,公校私校,不应该太在乎。孩子喜欢的学校,就选对了。走过了,更不必回头,在意当时是不是没选对。。。
往前看,孩子还有啥,你能帮的。能给予,也是一种幸福。。。
州大两年毕业去FAANG。
资源很重要,看你咋么用 LOL
非bio专业,比如CS,busines专业的教授,如果认识教授朋友,可以让加入科研团队,如果做的好,可以署名文章上,尤其理工这种一串作者的。
但我观察,基本上是bio/chem要人多。
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俺去linked in 核实了每个CS大藤娃工作的公司。被紫檀几个ID讥讽为周大妈心理阴暗,几年了还在跟踪人家孩子。
上一门物理课教室隔壁就是一诺奖老头儿,能碰上一面都难,虽然在他们学校教授房间可以敲门而入。。
“UCB某系有100个教授,2000个学生 vs BRown有10个教授,50个学生”
UCB有巨大的优势. 100教授如果有80个搞项目,4年光是到处随便听一听,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就会开阔的很多,大学4年,刚入行就有机会开阔眼界对人的一生事业的发展很重要,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每年UCB就比Brown多1950个校友。十年就是19,500。这些校友都是你的同行,遍布大小公司,走到哪里和他们聊起当年系里的事,立马就成了圈内人。我曾经就有多次这样的经历,一听是系友,于是就扯上那门那门课和教授的事,扯完了就告诉你回去等通知吧。还有公司内部提拔,系友很占便宜,人多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