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乐层次不同,即使是独奏,可以听个响声,也可以听乐章乐段的结构,也可以再体会音域的宽度节奏的变换合声。钢琴和弦乐的不同是因为它们本身硬件和手的结构决定了各自表现的极限。
下面菊花八十还学吹打呢,咱三四五十还不能推自己一把也成个家立个业?
这么多弦呢。
好像钢琴只有在乐队才被认作打击乐器
这个说法可以理解;但是这个世界值得欣赏的好的美的东西太多了,找一两个喜欢的深入欣赏就好了。你不需要懂得欣赏所有的东西。
我在网上看一个人讲拍电影,学了一些所谓“镜头语言”,如何打光、远中近景如何配置等等,从那以后再也没法好好看电影了。
就像听相声,能笑出来的都不是说相声的,人家专业的相声演员,那些段子从小就背,哪里还笑得出来?
小时候看一个罗马尼亚电影‘橡树十万火急’,里面第一次听到Bach Cello Suite第一首开始的一段, 一下喜欢上了, 找了好几年才搞清楚是啥曲子。
或许得有点Nature, 有点Nurture。
后悔没跟着一起练,退休后可以捡起来。虽然没动手拉过,但是讲乐理,基本技术肯定没问题了。
都是说古尔德弹巴赫最能诠释他的作品,可是你听他1955和1980弹得同样的古登堡变奏曲,每个时期赋予的情感并不一样。1980是完美的,但是多了点忧伤,有演奏家个人的阅历在哪里沉淀着。
所以林妹妹才告诉香菱:“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这个方法就是:你和孩子一起学习钢琴。
你肯定会说孩子年轻灵巧记忆力好,家长怎么可能追得上孩子?
那就设定不同标尺啦,比如孩子弹二级,你弹一级。这样坚持下来(主要看你能否坚持),孩子弹到十级水平时,你差不多也有五级了。
这样的好处是教孩子学钢琴时更加有的放矢,因为你自己亲身经历了这种从痛苦到享受的全过程,而娃也会大大缩短冲上十级的时间。
还有一个附带好处,就是娃升大学以后,琴不会成为摆设,家里也不会断了琴声,因为这时你替代娃在享受钢琴。
这主意怎样?
中国80年代初掀起了一场知识竞赛热。大概在81年,中国青年报登了几个整版的一套赛题,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一个题是给了一段简谱,问是奥地利小提琴家克莱斯勒的哪个作品。我用multiple choices 的办法解出来的。就是把他的几首最出名的曲子挨个往谱上套。发现'美丽的罗斯马琳'能套上
欢乐音乐的细水长流者
“这样的好处是教孩子学钢琴时更加有的放矢,因为你自己亲身经历了这种从痛苦到享受的全过程”
都得先会了才能enjoy。
首先就被老师要么骂死要么放弃了。其实大概率自己就早放弃了。
所以能练到‘琴师’水平的,都是有很高造诣的了。随便弹个巴赫莫扎特,不放感情进去不可能的。
她不如郎朗弹的好,我指的是情感层面的。她复杂的拉赫玛尼诺夫能弹, 但是我的感觉没有自己对作品理解和诠释,弹得非常机械,她的很多作品我听了一点情绪的触动都没有。
朗朗也是年进40,才开始弹巴赫,以前也不是不会弹,但是情感领悟还上不到一个更高境界(match或是surpass Glenn Gould),或者说自身阅历经历还不够体会巴赫情感。(要知道巴赫好像一生有20个孩子,死了一半,他一生非常悲苦,很多曲子写出来是治愈自己受伤的灵魂。)
就比如拉提琴的马友友和俄罗斯大提琴大师Mischa Maisky都弹 Bach Cello Suite No.1 in G ,我还是只爱俄罗斯人的演绎。要说对于作品的理解,我现在还是觉得很多俄罗斯的古典音乐大师的演绎更加细腻到位。你不妨去油管上嗖嗖这两个大师弹得 Bach Cello Suite No.1 in G ,告诉我那个弹得更好。
她的拉赫玛尼诺夫有几个人能比啊。她已经炉火纯青了。俺娃弹过拉二,所以知道啊。
巴赫你喜欢Richter吗?更有自己情绪在里面, 让人感动。Gould是好。但是他才是机械呢。当然我也喜欢Gould。那你肯定不喜欢 Andras Schiff. 和Gould 是两极。我们有个老师喜欢Shiff 让听。我就是喜欢不起来巴赫弹成那风格。
就是音乐怎么断句,微控...
这首古尔德的巴赫,每次听完我都是泪流满面.music keep me alive. 如果你在apple音乐上下载这首曲子当年录音,效果更加棒。每次一听开头,就goose bump全身。
这段伯恩斯坦介绍古尔德,从乐理解释为何古尔德对于巴赫的诠释才是最适合的..
Many Michelin reviewers do not cook but they do apprciate fine dining.
听乐层次不同,即使是独奏,可以听个响声,也可以听乐章乐段的结构,也可以再体会音域的宽度节奏的变换合声。钢琴和弦乐的不同是因为它们本身硬件和手的结构决定了各自表现的极限。
下面菊花八十还学吹打呢,咱三四五十还不能推自己一把也成个家立个业?
这么多弦呢。
好像钢琴只有在乐队才被认作打击乐器
这个说法可以理解;但是这个世界值得欣赏的好的美的东西太多了,找一两个喜欢的深入欣赏就好了。你不需要懂得欣赏所有的东西。
我在网上看一个人讲拍电影,学了一些所谓“镜头语言”,如何打光、远中近景如何配置等等,从那以后再也没法好好看电影了。
就像听相声,能笑出来的都不是说相声的,人家专业的相声演员,那些段子从小就背,哪里还笑得出来?
小时候看一个罗马尼亚电影‘橡树十万火急’,里面第一次听到Bach Cello Suite第一首开始的一段, 一下喜欢上了, 找了好几年才搞清楚是啥曲子。
或许得有点Nature, 有点Nurture。
后悔没跟着一起练,退休后可以捡起来。虽然没动手拉过,但是讲乐理,基本技术肯定没问题了。
都是说古尔德弹巴赫最能诠释他的作品,可是你听他1955和1980弹得同样的古登堡变奏曲,每个时期赋予的情感并不一样。1980是完美的,但是多了点忧伤,有演奏家个人的阅历在哪里沉淀着。
所以林妹妹才告诉香菱:“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这个方法就是:你和孩子一起学习钢琴。
你肯定会说孩子年轻灵巧记忆力好,家长怎么可能追得上孩子?
那就设定不同标尺啦,比如孩子弹二级,你弹一级。这样坚持下来(主要看你能否坚持),孩子弹到十级水平时,你差不多也有五级了。
这样的好处是教孩子学钢琴时更加有的放矢,因为你自己亲身经历了这种从痛苦到享受的全过程,而娃也会大大缩短冲上十级的时间。
还有一个附带好处,就是娃升大学以后,琴不会成为摆设,家里也不会断了琴声,因为这时你替代娃在享受钢琴。
这主意怎样?
中国80年代初掀起了一场知识竞赛热。大概在81年,中国青年报登了几个整版的一套赛题,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一个题是给了一段简谱,问是奥地利小提琴家克莱斯勒的哪个作品。我用multiple choices 的办法解出来的。就是把他的几首最出名的曲子挨个往谱上套。发现'美丽的罗斯马琳'能套上
欢乐音乐的细水长流者
“这样的好处是教孩子学钢琴时更加有的放矢,因为你自己亲身经历了这种从痛苦到享受的全过程”
都得先会了才能enjoy。
首先就被老师要么骂死要么放弃了。其实大概率自己就早放弃了。
所以能练到‘琴师’水平的,都是有很高造诣的了。随便弹个巴赫莫扎特,不放感情进去不可能的。
她不如郎朗弹的好,我指的是情感层面的。她复杂的拉赫玛尼诺夫能弹, 但是我的感觉没有自己对作品理解和诠释,弹得非常机械,她的很多作品我听了一点情绪的触动都没有。
朗朗也是年进40,才开始弹巴赫,以前也不是不会弹,但是情感领悟还上不到一个更高境界(match或是surpass Glenn Gould),或者说自身阅历经历还不够体会巴赫情感。(要知道巴赫好像一生有20个孩子,死了一半,他一生非常悲苦,很多曲子写出来是治愈自己受伤的灵魂。)
就比如拉提琴的马友友和俄罗斯大提琴大师Mischa Maisky都弹 Bach Cello Suite No.1 in G ,我还是只爱俄罗斯人的演绎。要说对于作品的理解,我现在还是觉得很多俄罗斯的古典音乐大师的演绎更加细腻到位。你不妨去油管上嗖嗖这两个大师弹得 Bach Cello Suite No.1 in G ,告诉我那个弹得更好。
她的拉赫玛尼诺夫有几个人能比啊。她已经炉火纯青了。俺娃弹过拉二,所以知道啊。
巴赫你喜欢Richter吗?更有自己情绪在里面, 让人感动。Gould是好。但是他才是机械呢。当然我也喜欢Gould。那你肯定不喜欢 Andras Schiff. 和Gould 是两极。我们有个老师喜欢Shiff 让听。我就是喜欢不起来巴赫弹成那风格。
就是音乐怎么断句,微控...
这首古尔德的巴赫,每次听完我都是泪流满面.music keep me alive. 如果你在apple音乐上下载这首曲子当年录音,效果更加棒。每次一听开头,就goose bump全身。
这段伯恩斯坦介绍古尔德,从乐理解释为何古尔德对于巴赫的诠释才是最适合的..
Many Michelin reviewers do not cook but they do apprciate fine d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