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报道: 每5个儿童就有可能有一个需要精神上的帮助;每5个成年人就有1个可能需要精神上的帮助。 青少年也要特别防范自杀。儿童和成人寻求精神上的帮助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如果只是交谈治疗可以找Licensed Clinical Social Worker (LCSW) 或psychologists (没有处方权)。 如果需要交谈治疗和一点药物干涉可以找Psychiatrists 或 mental health APRN (有处方权)。 可以在网上查找special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services.
可以消除他怕学校知道的顾虑?不过如果他不喜欢的话,不要push.
跟数学娃刷数学题没两样。帮他理解别人的感受。但是,我很怕我没有专业训练说错话。小孩现在是在关键时期。引导的好,他就走出来了。引导失误,会更糟糕。所以我也有可能自己去见therapist,让therapist培训我一下。
孩子不希望有心理医生的话,就先不要,知道孩子同学的家长就是听从医生的建议,没有push, 慢慢等那同学愿意和医生交流后才约时间的。
如果有,尽量多找点时间play date。我家俩孩子都盼望着早日回学校呢。觉得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有趣多了。你儿子这样不大对劲。
躲避。我儿子晚上学一年,在他同年级班里是年龄最大的。他可能也属于高智商一类(没测过IQ, 只是从他学业成绩和做事能力总是超过同龄人很高得出的结论,也许并不对)。他觉得大部分同学都没什么意思。建议他跳级,他又不干。最近他在选择网球集体课。同龄小孩的集体课网球程度比他低,他需要上大孩子的网球集体课,他担心大孩子会exclude他。是选择和自己能力相当的课,还是和自己年龄相当的。他好像一直在这两个矛盾中挣扎。
想接着在家工作不想进公司, 哎。。。。
鼓励他到校,同时让他有实在不行也可以back再on line的选项。如果他自己能克服过去"也没那么坏”是最好。
想太多,做太少,容易钻牛角尖。我老大也容易想太多。我就一个态度,甭想了,先去试。不试咋知道合不合适呢。
会有不良记录的。从小就有精神方面有困扰的记录。妈可以劝的,不需要外面什么专家。我知道有人找therapy 的狗血故事,网上不好说人隐私。
准备答应。但提了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去看therapist。特别强调不是他有什么问题,是像苦闷私课一样,加强(社交)技能型的。他还没答应呢。
所以我自个觉得和曾经熟悉的朋友同学一起上学说不定是个更好的开端。
Summer camp全是生人生环境,刚开始一两天谁都不认识谁,说不准就乱哄哄的,有他熟悉的伙伴一起,上以前上过熟悉的还能好一点。
他属于敏感娃。敏感娃会因为感受到的东西强度大,有时会夸大或想象一些不存在的东西,比如,别人一个眼神,不敏感的人可能根本就没感觉。但敏感的人就会感受到并怀疑对方对自己有反感。我觉得这需要做专业引导,否则会损害小孩自信心。
还是去看看专家怎么说。学校的Counselor很有经验。他们推荐的话,比较靠谱。
不愿意回去上学,这想法挺大众化的,我也不愿意开学,早上还得早起送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返校,就是缺乏同理心。家长给孩子压力太大,孩子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错的。家长如果有同理心,就应该理解谁都不愿意返校,谁都知道在家呆着舒服,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呀。有时候人不就是得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儿吗?不愿意返校一点错都没有。
去年秋季我就鼓励他回私校。私校班级小,可能对他更容易点。原来的私校他的好友都离开了,他不想再回去了。但有个私校可能很适合他,他每年夏令营都去那家。因为那家的program技能型居多,他觉得有趣。我建议他去那家。那家私校还有一个好处,可以一直上到12年级毕业。可惜我儿子拒绝。他觉得好不容易熟悉了大公校,不愿意再重新适应新校。其实他在这个大公校也没有几个朋友。离开损失不大。夏令营的确像你所说,可能并不是交友的好场所。只能是练习适应人多的环境。不要在秋季一开学不适应in person的学校环境。我儿子也是用只有一周无法交上朋友这个理由说服我不要非让他去夏令营。找小朋友一起去夏令营是个解决办法。不过,我询问了几个他平日的玩伴,没有人愿意去他想去的夏令营program。他想去chess,射箭和一个high rope(在高空中的绳子间行走),没有小孩感兴趣。也许这三样在小孩中都不popular吧。还有一个非常适合他的动手做过山车,桥等模型的工程类项目夏令营,就是因为有8年级大孩子参加,他拒绝。说明年他是8年级了,再参加。
有过记录去找心理医生,医保价钱和没有找过的不一样。
人生中不都是好事还有坏事,还有必须要干的事儿,上学就是必须要干的事儿,告诉他好日子结束了,坏日子开始了,必须得上学了,接受起来那么难吗?
这么看问题。因为还有太多的人在suffer。另外,他说新冠致死的人是他们自己不smart的结果,因为他们不愿意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虽然这可能是事实,但我还是希望他能对因新冠而去世的人和家庭有同情心同理心。新冠不仅导致很多家庭失去至亲,还让很多家庭面对经济损失有生计问题。具体到我们家,我们也多出很多压力和工作量。对女儿这样年龄的大学生的损害也很大。我希望他能看到这一点。我跟他说即便没有新冠,你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去年我家双胞胎也是在家呆了10个月(3月到一月初),他们一开始也觉得返校上课不喜欢,喜欢在家可以随时打游戏。而且他们有自己的小小朋友圈,5,6个小孩经常一起玩。
但是临近开学,我女儿开始改变主意,早早把书包,饭盒买好。开学前一天兴奋地睡不着觉。
我儿子,一直到开学的早上,都哭哭啼啼,觉得不想回学校,在家更自在。
结果。。哈哈,,,回家头一天,两个高兴坏了,觉得还是学校比家里好玩。
不需要通勤,轻轻松松四个小时可以学掉学校一天的内容。想想以前儿子早晨5点半出门读书的苦,我还不想他去学校上课呢?其实,新冠除了那些不幸挂掉的,对纽约底层的老百姓真没有什么不好。他们挂掉,就是听信了CDC那帮人胡扯什么不戴口罩,是付了智商税。
你儿子想法很正常,你要为了这个给他找找心理医生?!
我觉得关键点在加强他交友能力,让他能感受到和一群同学在一起的乐趣。
他就是幸运的那一个。做妈妈的应该祝贺他呀,非常幸运,他又没做什么坏事,怎么庆幸自己幸运也不行了。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事情要结束了,生活要回归了,情况变了,自己的生活要做出调整,这是必须的。你只要教好儿子,面对生活的变化,要自我调整就行了。
孩子就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普普通通的人。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虽说不是大爱,但是绝对没有错误,不是问题,不要太拔高,给孩子施加压力。
友在一起的快乐。这个年龄,不仅要学新功课新技能,还应该学会怎么和人互动,要欣赏友情。
这个引导和你说的事实是两回事。培养小孩同情心同理心应该是另外一个话题。我这里顺提了一下,没想到把你们confuse了。跑题了。
我的确不想通过学校找心理咨询。
高年级私校看心理医生很普遍,学生老师之间都不care,直接说的,今天去看THERAPIST所以来晚了之类的。it is common and nothing shamed about it.
感觉好几个自杀的藤娃应该早就有迹象,应该早得到帮助,化解问题,不让问题积累起来发生质变。我儿子有可能只是一个slow warmer。问题不大。如果我自己有把握给予他正确引导,我应该不用找专业人士。BTW,我有点搞不清楚心理咨询的医生级别。好像是分三级。第一级是社会工作者或counselor。第二级是therapist。第三级才是心理医生psychologist。我理解不对的地方麻烦你纠正一下。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报道: 每5个儿童就有可能有一个需要精神上的帮助;每5个成年人就有1个可能需要精神上的帮助。 青少年也要特别防范自杀。儿童和成人寻求精神上的帮助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如果只是交谈治疗可以找Licensed Clinical Social Worker (LCSW) 或psychologists (没有处方权)。 如果需要交谈治疗和一点药物干涉可以找Psychiatrists 或 mental health APRN (有处方权)。 可以在网上查找special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services.
我家娃对陌生环境会有点胆怯,我每次都是做些情景演练,很有帮助。
不过如果孩子上中学了,可能家长需要衡量一下如何做,毕竟网友看到的信息是很少的。
我孩子看过心理医生,还是他同学推荐的,很多美国学生看心理医生,就像感冒发烧看医生一样。为什么忌讳心理医生?
我i孩子看心理医生,他觉得自己着急,比赛紧张,想放松自己。我孩子喜欢去学校,在家网课烦,喜欢交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看医生,没啥害怕让同学知道,我孩子都公开说,与同学交流,这样效果很好,因为每个人多少都有心理问题。譬如考试压力。比赛紧张,不爱社交等等。
有严重心里障碍的更不要害怕看医生。
朋友一般是找自己相类似的同学。我孩子也很多大一两岁的高年级朋友,因为一起上课,课外活动,大家熟悉。我家这个属于年龄比较小的,也小不多,与最大的最多小1岁,但人长的高大,不觉得交朋友有啥问题。
只要孩子觉得好就好。我儿子说心理医生让他放松,不那么着急了,考试发挥好,压力减轻,全是好事。看了医生,放松心态申请,发挥他最佳状态,藤校顺利录取。一到重要比赛,考试我孩子经常去看看心理医生,减轻焦虑。美国学生很多看心理医生,相互推荐哪个医生好。
娃如果把自己说的严重一些,就是忧郁症记录。娃的事情,还有政府的儿童部门参与,拿医保的心理医生因为有看病记录,他就有法律责任,把他认为应该上报的情况报出去。
只要走医保,都有不良记录。 跟你讲吧,大医院里主治医生如果心理焦虑,他自己就绝对不去走医保,一定找私人看,不留记录。,因为影响他的career.
她老大上大学不适应,也看了心理医生。这个是老二。两个孩子都是敏感娃。敏感娃在美国这种丛林法则社会文化里生存不易。做为少数民族更不易。需要支持。
我孩子看过的那个心理医生说麻省理工很多学生焦虑,很普遍。
学习生活现在对小孩本来竞争就激烈,如果竞争意识强的,很正常的现象,至少我孩子每次比赛都想拿冠军,今年藤校录取顺利。
他感觉心理医生帮助很好,告诉小孩怎么放松。
心理医生一说麻省的情况,这也是我们不申请麻省理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