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没报酬的?
好学校。上网随便一查就可知。见图。
我对金融行业是两眼一抹黑,外行一个。所有的信息来自跟闺女的一些零零星星聊天,信息肯定不全面,有些地方也不一定准确,写出来就是让那些想了解大学投行实习生申请的家长心里有个大致的概念。大家集思广益,欢迎补充和纠正,让有意做投行的孩子早作准备,少走冤枉路。
先了解一下美国顶尖投行、私募基金、对冲基金都有哪些(点这里https://www.wallstreetoasis.com/wso-company-database)能进这上面任何一家机构都是相当不错的。闺女学校想做金融方面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主要去investment bank(IB)、sales & trading 、consulting等等公司。女生更喜欢去sales这块,因为工作时间相对IB来说,没有那么辛苦,做trading的男孩子多,数理基础好的孩子比较适合 。学计算机、工程的同学也有很多去consulting公司。私募基金、对冲基金对本科生来说难了点,不是主流。闺女大一在一家基金公司实习,那里面的人不是在投行已经干过几年就是MBA毕业,只有两个本科生,还是家里特有背景的那种,工作氛围跟大投行很不一样,闺女在那的感觉就是不fit,跟推荐她去基金公司的老师商量之后决定先去投行历练两年。
投行到大学招收学生,大家最熟悉的词是target schools, TOP 20的投行每年都去target schools招募新人。网上有很多target schools的名单,大同小异,下面这个投行前台target schools名单可以作为参考,不一定全面,而且每个投行有自己的招人偏好,有些Semi-Target大学也许在某些投行眼里就成了Target。
Target : Ivies, MIT, Stanford, Duke, UChicago, Northwestern, NYU, Top LACs (Amherst, Williams)
Semi-Target : Rice, Vandy, Wash U, JHU, Georgetown, Emory, Notre Dame, Top state schools(Michigan, Texas, UVA, Berkeley, UCLA)
投行在target schools里招收学生也是蛮拼的,为了尽可能地把优秀学生收入囊中,有一个专门的recruiting小组每年去学校做3到4次的讲座(information sessions),小组一般有7、8个人,大部分是本校毕业的校友,职位有MD、VP、Associate、Analyst组成。一些有想法的女孩子从大一起和这些recruiting小组成员一直保持沟通,大二暑假就正式进入投行开始实习了。因为我家闺女大一已经有基金公司在手,所以她大一并没有参加这些讲座。在大二确定了要申请的投行之后,只要这些投行到学校作讲座,她每次都去,讲座结束后,找recruiting小组成员交流,问问题,要对方的联系方式,这是最好的networking机会,之后有事没事跟这些recruiting小组成员不定期地电话交流,联络感情,让他们记住你,这很重要,因为到了申请阶段,每一家热门投行通过本校career center申请的有二、三百人,第一轮刷掉大部分,只留四、五十个参加下一轮面试,人数太多,不可能一个个面试,那靠什么筛选呢?除了满足投行申请基本条件以外,主要是看你给面试官有没有留下印象,至少要让面试官把名字和你的面孔对得上号。如果他拿到一份简历,除了申请者的名字和一些硬件条件,其他一无所知,那申请者就很难有机会进入下一轮。和recruiting小组成员networking是很耗费时间精力的,一般申请3到5家投行就够了,多了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搞networking。如果你有幸从这几百个人中胜出,那么就进入第二轮学校面试,有1到2个面试官在学校对每一个入选者作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面试,从四、五十个人中选出5到10人左右进入最后一轮面试,即“Super day”。Super day可以到纽约投行总部,也可以是在校园进行。Super day结束后,最后拿到 offer的比率随当年的申请情况变化而波动,今年我家闺女想去的投行给offer的比率比往年低,只给了3个孩子offer,闺女是其中之一。有的投行当场就给offer,大多数投行最晚不会超过48小时告诉你结果。跟申请大学一样,投行也有很多重复申请,如果你等了一礼拜都没消息,多半是在waiting list上了,等前面的同学做完决定后,你才能知道是不是彻底没戏。从闺女的信息来看,投行前台申请跟大学申请一样,白男占主导地位,女孩和“弱势群体“有照顾,又是小中男最吃亏。女儿在学校business club认识两位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小中男,成绩杠杠的,气质谈吐和networking一点不输其他人,最后连一个Super day都没捞上,真是替他们惋惜。回家都好好抱抱咱家的小中男吧,他们不容易!不过,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投行招人结束后,consulting公司进驻,完了还有Corporate Finance 招人,好工作多得是!再过十年,指不定谁更好呢。
闺女的长远规划是自己创业,所以一开始想做wealth management,以便将来好找投资,我们也觉得挺好,后来跟学校老师讨论之后,还是决定先作IB,为什么这样选择?我不是很理解,难道IB是万金油,擦到哪里哪里亮?请行家给解解惑。坛子里有很多这方面的专家,贾探春就是一位,从她的帖子让我们这些妈妈们了解花街,非常好!就是希望少用简写,简写都看不懂啊:)我也就是当娘的瞎操心!总想着在暴风雨来临时,尽可能替孩子们挡一挡。其实闺女懂得比我们大人多得多,喜欢哪家投行,怎么申请,拿到几个offer之后怎么选择,她都是有主意的。投行的规模,投行的文化、气氛,投行最近几年的经营情况,拿到return offer的几率,她熟悉的教授在投行是不是有人脉,孩子都是深思熟虑的,比我在网上瞎咧咧靠谱得多。闺女虽然拿到投行的实习位置了,我却一直有担心她能不能适应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方式,已经跟闺女打过预防针了,不喜欢就赶紧换地,咱不死扛:)
说说我家闺女的专业,她对纯粹的science不感兴趣,大学主修经济专业,副修统计。她和其他三位投行的同学相约明年一起在纽约租房,其中一位还是学化学的,所以学什么专业不重要,关键是让面试官看到你对投行工作的热诚。闺女说面试官问的专业问题基本不能从课堂上学到,都是自己找参考书学习。有些面试官根本不问专业问题,只问behavioral问题,投行工作的辛苦大家都知道,每天十几个小时跟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当然要找一个容易相处的人共事。关于GPA,只要达到所在大学平均水平就行,完美GPA对申请有帮助,但并不能保证进入super day.
再说说闺女回上海实习。闺女实习的单位不公开招实习生,她是朋友介绍去的。她用的十年往返签证,在上海呆了两月,没有机构来过问,就这么顺顺利利进出了,没有碰到问题。
我知道的投行申请细节就这些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咱做事善始善终,以前秀过我家足球小子,有人对我闺女长啥样比较好奇今天秀秀我家闺女吧。左上第一张是我带着闺女到密林中的小破屋练习人像摄影时的习作,其他都是闺女在Instagram上的手机照片。
还是没报酬的?
好学校。上网随便一查就可知。见图。
我对金融行业是两眼一抹黑,外行一个。所有的信息来自跟闺女的一些零零星星聊天,信息肯定不全面,有些地方也不一定准确,写出来就是让那些想了解大学投行实习生申请的家长心里有个大致的概念。大家集思广益,欢迎补充和纠正,让有意做投行的孩子早作准备,少走冤枉路。
先了解一下美国顶尖投行、私募基金、对冲基金都有哪些(点这里https://www.wallstreetoasis.com/wso-company-database)能进这上面任何一家机构都是相当不错的。闺女学校想做金融方面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主要去investment bank(IB)、sales & trading 、consulting等等公司。女生更喜欢去sales这块,因为工作时间相对IB来说,没有那么辛苦,做trading的男孩子多,数理基础好的孩子比较适合 。学计算机、工程的同学也有很多去consulting公司。私募基金、对冲基金对本科生来说难了点,不是主流。闺女大一在一家基金公司实习,那里面的人不是在投行已经干过几年就是MBA毕业,只有两个本科生,还是家里特有背景的那种,工作氛围跟大投行很不一样,闺女在那的感觉就是不fit,跟推荐她去基金公司的老师商量之后决定先去投行历练两年。
投行到大学招收学生,大家最熟悉的词是target schools, TOP 20的投行每年都去target schools招募新人。网上有很多target schools的名单,大同小异,下面这个投行前台target schools名单可以作为参考,不一定全面,而且每个投行有自己的招人偏好,有些Semi-Target大学也许在某些投行眼里就成了Target。
Target : Ivies, MIT, Stanford, Duke, UChicago, Northwestern, NYU, Top LACs (Amherst, Williams)
Semi-Target : Rice, Vandy, Wash U, JHU, Georgetown, Emory, Notre Dame, Top state schools(Michigan, Texas, UVA, Berkeley, UCLA)
投行在target schools里招收学生也是蛮拼的,为了尽可能地把优秀学生收入囊中,有一个专门的recruiting小组每年去学校做3到4次的讲座(information sessions),小组一般有7、8个人,大部分是本校毕业的校友,职位有MD、VP、Associate、Analyst组成。一些有想法的女孩子从大一起和这些recruiting小组成员一直保持沟通,大二暑假就正式进入投行开始实习了。因为我家闺女大一已经有基金公司在手,所以她大一并没有参加这些讲座。在大二确定了要申请的投行之后,只要这些投行到学校作讲座,她每次都去,讲座结束后,找recruiting小组成员交流,问问题,要对方的联系方式,这是最好的networking机会,之后有事没事跟这些recruiting小组成员不定期地电话交流,联络感情,让他们记住你,这很重要,因为到了申请阶段,每一家热门投行通过本校career center申请的有二、三百人,第一轮刷掉大部分,只留四、五十个参加下一轮面试,人数太多,不可能一个个面试,那靠什么筛选呢?除了满足投行申请基本条件以外,主要是看你给面试官有没有留下印象,至少要让面试官把名字和你的面孔对得上号。如果他拿到一份简历,除了申请者的名字和一些硬件条件,其他一无所知,那申请者就很难有机会进入下一轮。和recruiting小组成员networking是很耗费时间精力的,一般申请3到5家投行就够了,多了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搞networking。如果你有幸从这几百个人中胜出,那么就进入第二轮学校面试,有1到2个面试官在学校对每一个入选者作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面试,从四、五十个人中选出5到10人左右进入最后一轮面试,即“Super day”。Super day可以到纽约投行总部,也可以是在校园进行。Super day结束后,最后拿到 offer的比率随当年的申请情况变化而波动,今年我家闺女想去的投行给offer的比率比往年低,只给了3个孩子offer,闺女是其中之一。有的投行当场就给offer,大多数投行最晚不会超过48小时告诉你结果。跟申请大学一样,投行也有很多重复申请,如果你等了一礼拜都没消息,多半是在waiting list上了,等前面的同学做完决定后,你才能知道是不是彻底没戏。从闺女的信息来看,投行前台申请跟大学申请一样,白男占主导地位,女孩和“弱势群体“有照顾,又是小中男最吃亏。女儿在学校business club认识两位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小中男,成绩杠杠的,气质谈吐和networking一点不输其他人,最后连一个Super day都没捞上,真是替他们惋惜。回家都好好抱抱咱家的小中男吧,他们不容易!不过,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投行招人结束后,consulting公司进驻,完了还有Corporate Finance 招人,好工作多得是!再过十年,指不定谁更好呢。
闺女的长远规划是自己创业,所以一开始想做wealth management,以便将来好找投资,我们也觉得挺好,后来跟学校老师讨论之后,还是决定先作IB,为什么这样选择?我不是很理解,难道IB是万金油,擦到哪里哪里亮?请行家给解解惑。坛子里有很多这方面的专家,贾探春就是一位,从她的帖子让我们这些妈妈们了解花街,非常好!就是希望少用简写,简写都看不懂啊:)我也就是当娘的瞎操心!总想着在暴风雨来临时,尽可能替孩子们挡一挡。其实闺女懂得比我们大人多得多,喜欢哪家投行,怎么申请,拿到几个offer之后怎么选择,她都是有主意的。投行的规模,投行的文化、气氛,投行最近几年的经营情况,拿到return offer的几率,她熟悉的教授在投行是不是有人脉,孩子都是深思熟虑的,比我在网上瞎咧咧靠谱得多。闺女虽然拿到投行的实习位置了,我却一直有担心她能不能适应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方式,已经跟闺女打过预防针了,不喜欢就赶紧换地,咱不死扛:)
说说我家闺女的专业,她对纯粹的science不感兴趣,大学主修经济专业,副修统计。她和其他三位投行的同学相约明年一起在纽约租房,其中一位还是学化学的,所以学什么专业不重要,关键是让面试官看到你对投行工作的热诚。闺女说面试官问的专业问题基本不能从课堂上学到,都是自己找参考书学习。有些面试官根本不问专业问题,只问behavioral问题,投行工作的辛苦大家都知道,每天十几个小时跟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当然要找一个容易相处的人共事。关于GPA,只要达到所在大学平均水平就行,完美GPA对申请有帮助,但并不能保证进入super day.
再说说闺女回上海实习。闺女实习的单位不公开招实习生,她是朋友介绍去的。她用的十年往返签证,在上海呆了两月,没有机构来过问,就这么顺顺利利进出了,没有碰到问题。
我知道的投行申请细节就这些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咱做事善始善终,以前秀过我家足球小子,有人对我闺女长啥样比较好奇
今天秀秀我家闺女吧。左上第一张是我带着闺女到密林中的小破屋练习人像摄影时的习作,其他都是闺女在Instagram上的手机照片。
怎么融洽同子女的关系?
·不要监控孩子的电话,尊重其隐私权。
·对孩子的朋友要和蔼可亲,但不要同他们过于亲近。不要侵入他(她)的天地。
·不要在他人面前夸奖孩子,这样会使其尴尬。
·不要在他人面前批评或斥责孩子。如果必须要这样做的话,应该在无人的时候。
·母亲在他人面前要注意服饰。母亲的形象不整洁,孩子会感到羞耻。
·如果你的孩子参加学校的演出,他(她)在舞台上时你不要打手势,这样会令他(她)紧张,甚至出错。
·孩子和你一起坐自己家的车出门时,不要把汽车收音机调到你所喜爱的频道。让孩子挑选电台,但可要求他调低音量。
·在子女需要帮助时要给予帮助,但要注意方法。
·子女在一定的阶段就像需要食品一样需要爱抚,但是爱抚要适可而止,不要在公开场合这样做,更不要在朋友面前这样做。
·不要让你的孩子在外人面前表现他的“本事”,如朗诵、唱歌、跳舞或弹钢琴。如果你为他的本领自豪并希望让人家看到,那就对他提出请求。如果父母坚持让他们在外人面前表现本领,有的孩子会感觉自己像马戏团的猴子。
·不要向他的朋友和亲属讲他的怪癖,尤其不要当他的面前。任何孩子都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
·不要让他失去对你的信赖。他向你透露的秘密,你不要告诉别人。你一定要完全尊重他的意愿。
·在他面前不要说谎。他看到自己的父母说谎或弄虚作假,就会感觉不好。例如,父母在某人背后说坏话,而当面又装出热情的样子,孩子就会反感。
下页:父母教育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