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病程序越来越复杂,其实陪老人去诊所医院只是一小部分,很多前后手续繁复,要电话网上操作,很多老人搞不清楚。下面这些都是可以帮助的地方。
1. 首先预约,除非有家医推荐,要自己上网查找合适医生。现在专科医生难求,有时候要打好几个电话才能约到。预约之后要填一堆表格,往往是网上填好,我会当面或电话和老人一起填好表格,省得到时候在诊所来不及抓瞎。
2. 老人正在吃的药,最好让老人照片药瓶,否则他们一般记不清药名和药量。这个在看医生的时候要告知。
3. 症状。不要等医生来了才问症状,因为很多老人思维有些乱,比如说背痛,会扯到四十年前的什么事情上。在前一天,或路上或等医生的时候就帮老人理清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程度,具体表现,最好量化表达。还有很多华裔老人会把病情往轻里说,一定不要忽视任何小症状,任何不对的都和医生讲,让医生决定有没有关系。见医生的时候鼓励老人问问题,最好把心中疑问都问出来,千万别不好意思。
4. 之后帮老人办好 Patient portal, 这样病历和医生note 都可以看到。好几个老人的portal都是我帮他们manage。以后去看其他医生也可以自己把病历打印出来。去看医生的时候最好自己带着打印好的之前有关test, imaging和病例资料,让医生一目了然。
5. 提醒和帮助老人约回访。比如背痛看了医生,要做CT和超声再回访,最好帮老人约好,或者提醒他们约好,然后带着CD和报告回访。
6. 付账。现在insurance复杂,老人往往搞不清,而且经常有骗子寄假账单。提醒老人在日历上记好那天看了什么医生做了什么测试,来了账单核对。
7. 现在Google translate很不错,帮老人把英文report输入自动翻成中文,这样就是不懂英文也心中有数。
8. 医药决定要和老人讲清楚,都让他们自己决定,大事的话如果能联系上亲人,最好拉亲人来一起决定,我们到底不是家人,不能越俎代庖。
其实很多美国老人也糊里糊涂的,不光是语言的障碍。
再说什么决定都是病人自己。如果是陌生人,应该要把文书先做好
这种翻译的中文有口音,医学知识有限,和病人也不熟悉,其实是无奈下的选则。每次都是她们坐旁边呆着旁观,其实浪费资源。不过要是真的没有亲友帮忙,总比没人强。
我等于是个老人看病的project manager.
其实我帮的老人只有两个老中老人,另外还有一个老美老头,英国老太,现在又收了个美国老太,他们需要不同程度的帮助,提醒,跑腿,等等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想法,而不是通过亲友,因为亲友很难做到不加入自己的理解,而亲友的理解未必是患者和医生的本意。
其实可以用医院的翻译,如果发现翻译有误,可以再跟医生沟通,这样可能平添了些麻烦。但应该更稳妥。
我只是针对翻译一事。。。如你所说,帮老人的事很多,联系医生,带他们去看医生,叮嘱他们看处方,和其他跑腿的事。你很棒!
不是私自帮几个老人。
你如果觉得当地的翻译质量不好,而你自己懂些医学知识和英文的话,可以去考个翻译的证书,每年再修些学分继续保持这个证书的有效性,然后通过一个机构去服务,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这么做比较规范,也保护了自己。收入不多,可以捐出去。
医生急急忙忙攒人头做paperwork,根本没有时间和耐心仔细问病史,能专心给你个十分钟就很不错了,要是老人忘这忘那说不清楚,好则浪费时间,坏则误诊 (这个我见过N次)。孤身老人没人代言的话是很无助的。这些年我跑的医院多了去了,包括 Johns Hopkins, Georgetown这些著名大医院。
现在的医疗系统被保险公司搞得江河日下,真是 don't get me started...
当我先生确诊晚期肺癌,才发觉连我这个在药物公司工作的博士都难以应对各种看病程序,包括选择合适的医疗保险,选专科医生,及时约诊,和医生讨论治疗方案,看急诊,住院,医疗账单,选择加入临床实验,等等。这个过程学习了很多,深觉学会得太晚了。还好我先生有我替他全权处理这些事,作为病人哪有这个精力操心这些事。希望将来用我学到的帮助别人。
我们家里有一个桌子,专门放他父亲的药的。美国人真邪乎,一天能吃20多种药。每年去看医生,至少有几十次。家里那位忙得不可开交,不仅帮助他父亲,还经常帮助他父亲的女朋友。顾得护工,这类事儿都不干。
从去年年底搬进assisted-living, 有一点好处就是她们安排给药。其他的还都得有他儿子照顾。另外雇的护工只是帮他爸拿吃的和聊天。
所以老人有亲人在身边和不在身边,真是不一样。如果遇见一些好人真是太幸运了。
也是因为多年家里老人癌症治疗的切身体验,我也是在医药公司工作的博士。你说的我都经历过,我上面说的都是最基本的皮毛。其实不光老人,一般人有什么疑难杂症看病也很难,要有人帮助advocate。
要是我能忙上忙的,你直接和我联系吧。
祝福你先生!
就叫老人在医生进来的时候把手机打到 speaker。
你上面讲的我都同意。你先生和老父有你是福气。
不但是老人很难,就连我们这样的专业人士也很难。我现在正经历着加入临床实验的过程。最早确诊时已经签了知情同意,过了几天医生告知试验关闭,不招人了。昨天医生告诉我肯定可以参加一个新的试验,结果今天又说适合他的那个组名额满了。我们现在医生在UCSF,也联系了斯坦福,和负责试验的药物公司。我打了所有能打的电话,发了很多电邮。真是步步惊心。
我现在看病的医院有非常好的病历系统,每次看完病的总结,处方,结果都在那儿,自己可以下载收藏。用药等等都在第一页,无论那位医生,一上来就看得见。
医生的履历在医院网站上也查的到,什么时候毕业的,在那个学校毕业的,在哪儿做的fellow,从前在什么医院工作过。。。一目了然。而且还有照片,看着不顺眼的不找。
大家都非常满意,再谢!
现在看病程序越来越复杂,其实陪老人去诊所医院只是一小部分,很多前后手续繁复,要电话网上操作,很多老人搞不清楚。下面这些都是可以帮助的地方。
1. 首先预约,除非有家医推荐,要自己上网查找合适医生。现在专科医生难求,有时候要打好几个电话才能约到。预约之后要填一堆表格,往往是网上填好,我会当面或电话和老人一起填好表格,省得到时候在诊所来不及抓瞎。
2. 老人正在吃的药,最好让老人照片药瓶,否则他们一般记不清药名和药量。这个在看医生的时候要告知。
3. 症状。不要等医生来了才问症状,因为很多老人思维有些乱,比如说背痛,会扯到四十年前的什么事情上。在前一天,或路上或等医生的时候就帮老人理清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程度,具体表现,最好量化表达。还有很多华裔老人会把病情往轻里说,一定不要忽视任何小症状,任何不对的都和医生讲,让医生决定有没有关系。见医生的时候鼓励老人问问题,最好把心中疑问都问出来,千万别不好意思。
4. 之后帮老人办好 Patient portal, 这样病历和医生note 都可以看到。好几个老人的portal都是我帮他们manage。以后去看其他医生也可以自己把病历打印出来。去看医生的时候最好自己带着打印好的之前有关test, imaging和病例资料,让医生一目了然。
5. 提醒和帮助老人约回访。比如背痛看了医生,要做CT和超声再回访,最好帮老人约好,或者提醒他们约好,然后带着CD和报告回访。
6. 付账。现在insurance复杂,老人往往搞不清,而且经常有骗子寄假账单。提醒老人在日历上记好那天看了什么医生做了什么测试,来了账单核对。
7. 现在Google translate很不错,帮老人把英文report输入自动翻成中文,这样就是不懂英文也心中有数。
8. 医药决定要和老人讲清楚,都让他们自己决定,大事的话如果能联系上亲人,最好拉亲人来一起决定,我们到底不是家人,不能越俎代庖。
其实很多美国老人也糊里糊涂的,不光是语言的障碍。
再说什么决定都是病人自己。如果是陌生人,应该要把文书先做好
这种翻译的中文有口音,医学知识有限,和病人也不熟悉,其实是无奈下的选则。每次都是她们坐旁边呆着旁观,其实浪费资源。不过要是真的没有亲友帮忙,总比没人强。
我等于是个老人看病的project manager.
其实我帮的老人只有两个老中老人,另外还有一个老美老头,英国老太,现在又收了个美国老太,他们需要不同程度的帮助,提醒,跑腿,等等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想法,而不是通过亲友,因为亲友很难做到不加入自己的理解,而亲友的理解未必是患者和医生的本意。
其实可以用医院的翻译,如果发现翻译有误,可以再跟医生沟通,这样可能平添了些麻烦。但应该更稳妥。
我只是针对翻译一事。。。如你所说,帮老人的事很多,联系医生,带他们去看医生,叮嘱他们看处方,和其他跑腿的事。你很棒!
不是私自帮几个老人。
你如果觉得当地的翻译质量不好,而你自己懂些医学知识和英文的话,可以去考个翻译的证书,每年再修些学分继续保持这个证书的有效性,然后通过一个机构去服务,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这么做比较规范,也保护了自己。收入不多,可以捐出去。
医生急急忙忙攒人头做paperwork,根本没有时间和耐心仔细问病史,能专心给你个十分钟就很不错了,要是老人忘这忘那说不清楚,好则浪费时间,坏则误诊 (这个我见过N次)。孤身老人没人代言的话是很无助的。这些年我跑的医院多了去了,包括 Johns Hopkins, Georgetown这些著名大医院。
现在的医疗系统被保险公司搞得江河日下,真是 don't get me started...
当我先生确诊晚期肺癌,才发觉连我这个在药物公司工作的博士都难以应对各种看病程序,包括选择合适的医疗保险,选专科医生,及时约诊,和医生讨论治疗方案,看急诊,住院,医疗账单,选择加入临床实验,等等。这个过程学习了很多,深觉学会得太晚了。还好我先生有我替他全权处理这些事,作为病人哪有这个精力操心这些事。希望将来用我学到的帮助别人。
我们家里有一个桌子,专门放他父亲的药的。美国人真邪乎,一天能吃20多种药。每年去看医生,至少有几十次。家里那位忙得不可开交,不仅帮助他父亲,还经常帮助他父亲的女朋友。顾得护工,这类事儿都不干。
从去年年底搬进assisted-living, 有一点好处就是她们安排给药。其他的还都得有他儿子照顾。另外雇的护工只是帮他爸拿吃的和聊天。
所以老人有亲人在身边和不在身边,真是不一样。如果遇见一些好人真是太幸运了。
也是因为多年家里老人癌症治疗的切身体验,我也是在医药公司工作的博士。你说的我都经历过,我上面说的都是最基本的皮毛。其实不光老人,一般人有什么疑难杂症看病也很难,要有人帮助advocate。
要是我能忙上忙的,你直接和我联系吧。
祝福你先生!
就叫老人在医生进来的时候把手机打到 speaker。
你上面讲的我都同意。你先生和老父有你是福气。
不但是老人很难,就连我们这样的专业人士也很难。我现在正经历着加入临床实验的过程。最早确诊时已经签了知情同意,过了几天医生告知试验关闭,不招人了。昨天医生告诉我肯定可以参加一个新的试验,结果今天又说适合他的那个组名额满了。我们现在医生在UCSF,也联系了斯坦福,和负责试验的药物公司。我打了所有能打的电话,发了很多电邮。真是步步惊心。
我现在看病的医院有非常好的病历系统,每次看完病的总结,处方,结果都在那儿,自己可以下载收藏。用药等等都在第一页,无论那位医生,一上来就看得见。
医生的履历在医院网站上也查的到,什么时候毕业的,在那个学校毕业的,在哪儿做的fellow,从前在什么医院工作过。。。一目了然。而且还有照片,看着不顺眼的不找。
大家都非常满意,再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