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来了个朋友,席间聊天时我们引了两个红楼梦的典故,会心而笑。我家领导就犯嘀咕了,读了那么多孔孟程朱,他竟然没有读过红楼梦。但是他不是爱读小说的人,也确实没有时间读。我想红楼这种半文半白的文字,就是找到音频书,恐怕他也听不进去,所以就问他要不要跟我一道看红楼梦的剧。
还是颇有好感的,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总体忠实原著(当然内容也有一处严重疏漏,这里就不提了)。虽然各方对演员,服装,音乐,场景,旁白各种批评,但是我却觉得它独树一帜,不与其它电视剧雷同。至于演员选择,虽然并不理想,但有的还是可圈可点的。总之,我对红楼梦电视剧的期待,既严苛又开放,严苛是审视它是否忠实原著,开放是针对改编的风格。而李少红富有个人风格的诠释,以及叶锦添被人诟病的“丑发型”,我都可以买账,前提是,只要它不脱离原著的精神。相反,80年代的那个电视剧版本,对我来说是“耳熟能详”的红楼折子戏的汇编,失去了红楼梦作为一部完整作品的立意,刻薄地说,是更加逢迎了观众口味之作。我曾经试图分析过,旧剧粉和新剧粉的差别,那就是喜欢旧剧的通常是看了剧之后再去读红楼梦的,而喜欢新剧的,通常都是对红楼梦原著有所了解再看剧的,凡人嘛,都容易先入为主。
是对的。
对我来说,李少红这个版本我应该算是第3遍看。第一遍我是仔仔细细看过,第二遍则是一些关键章节重新捋过,而且当时还做了一些截屏,对黛玉这个角色做了一点分析,写了两篇长文。虽然时隔数年,到现在微博上还有人在转发点评。
不过不得不说,对于一个红楼小白来说,这部剧的进入门槛太高了。尤其我家这位,还是个脸盲,当初看琅玡榜头2集,竟然连太子誉王靖王都分不清,,,当时我说你要是这仨分不清,这剧没法看啊。而这部红楼梦呢,第一集基本是配乐说书,连头带尾45分钟,走马灯一样出场了恐怕有45个人,对我家领导来说,得架着云梯爬门槛
那时觉得还不错的,虽然已经读过原著,电视剧作为视觉化的作品,五颜六色的,总比没有强。但是随着年岁渐长,那一部我真的是一集也看不下去了,就是眼前播放着我都坐不住。。。
我原先看这个剧的时候,他对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这一段印象深刻。因为很难想像一部18世纪成书的小说,第一集竟然是魔幻仙境,特技穿越,非常具有当下青少年文学的特色,太出乎意料了。
第2集剧中人行动说话逐渐开始增加,说书人开始向后台逐渐隐身。但是即便如此,进入还是比较难。这一集结束,领导依然一头雾水,默默离去。我跟大娃总结了一下,红楼梦这本奇书,是一部充满谜语的故事,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第一次读它的时候,你的视角是游离的,从黛玉入荣国府开始,你开始随着黛玉的视角进入故事,之后你会切换到宝玉的视角,乃至于每一个重要的曾经有过视角的人物。可是,当你第二次阅读它,你已经知道故事的结局,所以你多了一个上帝的视角,但是你依然会附体到每一个人物身上通过他们的五感去感知,然后时不时灵魂出窍。
我觉得红楼梦里那种情愫从朦胧到洞明的过程写得特别好,我也希望他能感受到那种幽微含蓄。前些日子读过一篇报道,讲到如今青少年的性世界,已经非常直接而生猛,乃至于很多滋味还没有尝到就永远地失去了机会
那时候小伙伴约起来就是坐一道看电视啃西瓜,一到放假,电视台就播放“经典电视剧”,白天播晚上播,让我们打发时间。
说10遍也是夸张了,因为那时候能从头到尾追也是个事,得跟着电视节目表和重播时间很准时地追,所以除了一两遍非常准时地追看,其它的都是能看上一集就看上一集。而且那一部剧很短的。。。
琼瑶初中读过几本,一天一本的速度,基本也就都忘了
对不对,我家有四口人的阶段
哪本好呢?鹿鼎记?
黛玉葬花那段,鬼片音乐背景,旁白“女鬼挖坟”,太形象了。不说演员的形象,光看演技,黛玉出场那段,新片就已直落下风了
原因:配角都是有血有肉,真实的人性社会。
而主角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
肯定被法国人吐槽
87版的花花绿绿的比较热闹,当时服化道已经很努力了不过还是比较花哨
如今清平调这种剧把服化道雅致情调都做到了极致,但是故事的脚本还是不够。
李少红那个版本画面是这个调调,有点刻意剧场化,模糊时代感
射雕神雕这种,英雄养成,打怪升级的脚本比较容易有读者吧
如果真要读,一定是原文,怎么可能花时间读我的烂译文
李少红导的剧都是一个调的,什么太平公主橘子红了,看一部就够了。。红楼梦更是哗众取宠,演员也选得过于稚嫩
我家领导原先觉得读红楼梦太辛苦,看了这2集之后我看他把书又翻出来了哈哈哈哈
他的工作就是读书读书读书,,,假如休闲还是读书,那真的要废掉了
要不你找个家族谱的树型图, 把主要人物关系弄清楚, 按图看剧
前几天来了个朋友,席间聊天时我们引了两个红楼梦的典故,会心而笑。我家领导就犯嘀咕了,读了那么多孔孟程朱,他竟然没有读过红楼梦。但是他不是爱读小说的人,也确实没有时间读。我想红楼这种半文半白的文字,就是找到音频书,恐怕他也听不进去,所以就问他要不要跟我一道看红楼梦的剧。
还是颇有好感的,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总体忠实原著(当然内容也有一处严重疏漏,这里就不提了)。虽然各方对演员,服装,音乐,场景,旁白各种批评,但是我却觉得它独树一帜,不与其它电视剧雷同。至于演员选择,虽然并不理想,但有的还是可圈可点的。总之,我对红楼梦电视剧的期待,既严苛又开放,严苛是审视它是否忠实原著,开放是针对改编的风格。而李少红富有个人风格的诠释,以及叶锦添被人诟病的“丑发型”,我都可以买账,前提是,只要它不脱离原著的精神。相反,80年代的那个电视剧版本,对我来说是“耳熟能详”的红楼折子戏的汇编,失去了红楼梦作为一部完整作品的立意,刻薄地说,是更加逢迎了观众口味之作。我曾经试图分析过,旧剧粉和新剧粉的差别,那就是喜欢旧剧的通常是看了剧之后再去读红楼梦的,而喜欢新剧的,通常都是对红楼梦原著有所了解再看剧的,凡人嘛,都容易先入为主。
是对的。
对我来说,李少红这个版本我应该算是第3遍看。第一遍我是仔仔细细看过,第二遍则是一些关键章节重新捋过,而且当时还做了一些截屏,对黛玉这个角色做了一点分析,写了两篇长文。虽然时隔数年,到现在微博上还有人在转发点评。
不过不得不说,对于一个红楼小白来说,这部剧的进入门槛太高了。尤其我家这位,还是个脸盲
,当初看琅玡榜头2集,竟然连太子誉王靖王都分不清,,,当时我说你要是这仨分不清,这剧没法看啊。而这部红楼梦呢,第一集基本是配乐说书,连头带尾45分钟,走马灯一样出场了恐怕有45个人,对我家领导来说,得架着云梯爬门槛
那时觉得还不错的,虽然已经读过原著,电视剧作为视觉化的作品,五颜六色的,总比没有强。但是随着年岁渐长,那一部我真的是一集也看不下去了,就是眼前播放着我都坐不住。。。
我原先看这个剧的时候,他对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这一段印象深刻。因为很难想像一部18世纪成书的小说,第一集竟然是魔幻仙境,特技穿越,非常具有当下青少年文学的特色,太出乎意料了。
第2集剧中人行动说话逐渐开始增加,说书人开始向后台逐渐隐身。但是即便如此,进入还是比较难。这一集结束,领导依然一头雾水,默默离去。我跟大娃总结了一下,红楼梦这本奇书,是一部充满谜语的故事,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第一次读它的时候,你的视角是游离的,从黛玉入荣国府开始,你开始随着黛玉的视角进入故事,之后你会切换到宝玉的视角,乃至于每一个重要的曾经有过视角的人物。可是,当你第二次阅读它,你已经知道故事的结局,所以你多了一个上帝的视角,但是你依然会附体到每一个人物身上通过他们的五感去感知,然后时不时灵魂出窍。
我觉得红楼梦里那种情愫从朦胧到洞明的过程写得特别好,我也希望他能感受到那种幽微含蓄。前些日子读过一篇报道,讲到如今青少年的性世界,已经非常直接而生猛,乃至于很多滋味还没有尝到就永远地失去了机会
那时候小伙伴约起来就是坐一道看电视啃西瓜,一到放假,电视台就播放“经典电视剧”,白天播晚上播,让我们打发时间。
说10遍也是夸张了,因为那时候能从头到尾追也是个事,得跟着电视节目表和重播时间很准时地追,所以除了一两遍非常准时地追看,其它的都是能看上一集就看上一集。而且那一部剧很短的。。。
琼瑶初中读过几本,一天一本的速度,基本也就都忘了
对不对,我家有四口人的阶段
黛玉葬花那段,鬼片音乐背景,旁白“女鬼挖坟”,太形象了。不说演员的形象,光看演技,黛玉出场那段,新片就已直落下风了
原因:配角都是有血有肉,真实的人性社会。
而主角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
肯定被法国人吐槽
87版的花花绿绿的比较热闹,当时服化道已经很努力了不过还是比较花哨
如今清平调这种剧把服化道雅致情调都做到了极致,但是故事的脚本还是不够。
李少红那个版本画面是这个调调,有点刻意剧场化,模糊时代感
射雕神雕这种,英雄养成,打怪升级的脚本比较容易有读者吧
如果真要读,一定是原文,怎么可能花时间读我的烂译文
李少红导的剧都是一个调的,什么太平公主橘子红了,看一部就够了。。红楼梦更是哗众取宠,演员也选得过于稚嫩
我家领导原先觉得读红楼梦太辛苦,看了这2集之后我看他把书又翻出来了哈哈哈哈
他的工作就是读书读书读书,,,假如休闲还是读书,那真的要废掉了
要不你找个家族谱的树型图, 把主要人物关系弄清楚, 按图看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