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去发掘双方历史经历里的common ground和common experience。从这common ground和common experience里产生对彼此的了解,谅解,与同情,而从这些产生从80年代开始的双方如火如荼的族群融合。那时代之前离开台湾的人往往无法了解台湾后来的社会。
到了90年代我读高中的时候我和本省籍的初恋男友谈恋爱时双方家长都没有反对,毕竟省籍观念那时候已经很淡薄了。那男孩出身台南的本省世家,有次假期他请我到台南见他的父母。他父母很热烈地欢迎我。他母亲很热情地拉着我的手对我赞赏有加。聊到后来他母亲谈到他们家族有人在228遇难。我也按照寻求common ground和common experience的方式提起山东流亡学生的澎湖事件以及外省人在50年代白色恐怖遭难的故事。谈到后来他母亲一直跟我说她太喜欢我了。
了解对方的历史经历,寻求common ground和common experience,从而产生了解,谅解,与同情。这样才能达到圣经所说的:Blessed are the peacemakers。
看了以后居然很感动。小姑娘单身一人跑去大山里, 也有动摇彷徨,小孩子们的歌声很真诚旋律很好听, 原来国民党腐朽政权下还有这么清新的电影 。。。 ;)
红二代,官官相互,腐败得不要太厉害哦
经过漫长的冷战和隔离,大家对不同阵营不同族群的人充满好奇,对民主满怀希望,都相信明天会更好,台湾那时候的文学作品有许多过去无处安放的悲情。
你提到谅解和同情,我觉得很有意思,令我联想到台湾文化作品里常有的悲情意识。我以前一直不解,为什么大陆历史经历远比台湾惨痛和丰富(单是文革和计划生育的苦楚,就是外人无法想象的),文学作品里会有反思愤懑痛苦,却很少有什么悲情意识。台湾文化作品里的那种悲情,有一种自怜自艾,惹人同情的味道,在大陆的文化作品里少见。所以我想,惹人同情,是不是就是一种台湾文化的特色呢
说,台湾电影, 不许看!
吓唬大家,再看, 要遣送回国哈 :)
再后来, 台湾80年代的政治进步, 全世界有目共睹。
那个时代的成年人,如今都已经迈入老境。我在台湾去的第一家工作室,主人当时73岁,幼年跟随父母从上海到台湾,娶的就是本省太太,话特别多,穿着谈吐都有点天真无邪的小女生的感觉--后来发现这个现象还挺普遍的。
后来在学校家长的互动会上,我遇见另外一个外省奶奶,也有70了,她的妈妈是南京人,所以她还能说一口南京话。虽然从来没有在大陆生活过,但故土心很重,她嫁的也是眷村出来的孩子,夫妻都是深蓝营,对政府很多激烈的批评。
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好象要等出国了才恍然大悟原来国外那么好,国内不咋样。。但是如果你们是真的相信土共的宣传,那怎么又会挤破头出国呢?自相矛盾啊。。。说明你们都是被假洗脑,既然没有被洗干净,那为什么要做出一副被欺骗的样子?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招牌,他们说我们也一样啊,经常偷窥你们的“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大家大笑,不过台湾那边的牌子立得比厦门的牌子历史悠久很多。
两个概念。先说欧美。
72年, 我在农村给生产队里农民讲我看过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国的电影,其中有运动员参观动物园。鸦雀无声良久, 突然队长说了一句国骂, 美国的动物比我们生活都好!那天很早就收工了。
当然我们那个年代, 考出来学习以后还是准备回去工作的。虽然我有很多美国亲戚劝说不要回去,可是 80年代百废待兴, 不少人还是被虐千百遍, 待之如初恋, 那时候叫学成归国。
但是, 六四改变了不少人的想法。
再说台湾。 台湾曾经是被独裁统治, 后来政治改革了。我们受的教育, 是国民党统治一片黑暗, 抗战是毛儿席领导的, 八路军新四军作为主力打的, 甚至交响乐沙家浜唱词,假抗日, 真反共, 屈膝投降。。。事实呢, 唉!当时我们对国民政府了解非常少。
那个电影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呢?就是那里并不是仅仅为少数人权贵服务的, 歌颂乡村教师好像苏联的题材。而大山里的乡村邮递员好像国内也拍了一个类似的, 那人那山那狗。
那时候我们虽然去看台湾电影, 还是很警惕台湾特务的:)
不同时代的人接受的信息不太一样,台湾在我们那年代一直是更富足更自由的代表,六四的时候我们那能收到台湾电台,天天听,听完还去班上讲给小伙伴听,现在想起来闹了很多笑话。学校里的教育从来没有入心入脑(这个词据说现在大陆已经开始使用了),可能也是有赖于我家亲戚里有不少中黑,那时候对教育是比较排斥的,所以也不觉得有受骗的感觉,政府嘛,不就是得按照自己的需要教育大家,接不接受是你自己的选择,很多人为了一己私利,不相信也装作相信,不是吗?
后来知道原来台湾也有文化审查制度,很是吃了一惊。至于他们以前是独裁,也的确是真的,两岸半斤八两。
朱天心的老公谢材俊当年就是自己从宜兰到台北读建中的。
也去发掘双方历史经历里的common ground和common experience。从这common ground和common experience里产生对彼此的了解,谅解,与同情,而从这些产生从80年代开始的双方如火如荼的族群融合。那时代之前离开台湾的人往往无法了解台湾后来的社会。
到了90年代我读高中的时候我和本省籍的初恋男友谈恋爱时双方家长都没有反对,毕竟省籍观念那时候已经很淡薄了。那男孩出身台南的本省世家,有次假期他请我到台南见他的父母。他父母很热烈地欢迎我。他母亲很热情地拉着我的手对我赞赏有加。聊到后来他母亲谈到他们家族有人在228遇难。我也按照寻求common ground和common experience的方式提起山东流亡学生的澎湖事件以及外省人在50年代白色恐怖遭难的故事。谈到后来他母亲一直跟我说她太喜欢我了。
了解对方的历史经历,寻求common ground和common experience,从而产生了解,谅解,与同情。这样才能达到圣经所说的:Blessed are the peacemakers。
看了以后居然很感动。小姑娘单身一人跑去大山里, 也有动摇彷徨,小孩子们的歌声很真诚旋律很好听, 原来国民党腐朽政权下还有这么清新的电影 。。。 ;)
红二代,官官相互,腐败得不要太厉害哦
经过漫长的冷战和隔离,大家对不同阵营不同族群的人充满好奇,对民主满怀希望,都相信明天会更好,台湾那时候的文学作品有许多过去无处安放的悲情。
你提到谅解和同情,我觉得很有意思,令我联想到台湾文化作品里常有的悲情意识。我以前一直不解,为什么大陆历史经历远比台湾惨痛和丰富(单是文革和计划生育的苦楚,就是外人无法想象的),文学作品里会有反思愤懑痛苦,却很少有什么悲情意识。台湾文化作品里的那种悲情,有一种自怜自艾,惹人同情的味道,在大陆的文化作品里少见。所以我想,惹人同情,是不是就是一种台湾文化的特色呢
说,台湾电影, 不许看!
吓唬大家,再看, 要遣送回国哈 :)
再后来, 台湾80年代的政治进步, 全世界有目共睹。
那个时代的成年人,如今都已经迈入老境。我在台湾去的第一家工作室,主人当时73岁,幼年跟随父母从上海到台湾,娶的就是本省太太,话特别多,穿着谈吐都有点天真无邪的小女生的感觉--后来发现这个现象还挺普遍的。
后来在学校家长的互动会上,我遇见另外一个外省奶奶,也有70了,她的妈妈是南京人,所以她还能说一口南京话。虽然从来没有在大陆生活过,但故土心很重,她嫁的也是眷村出来的孩子,夫妻都是深蓝营,对政府很多激烈的批评。
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好象要等出国了才恍然大悟原来国外那么好,国内不咋样。。但是如果你们是真的相信土共的宣传,那怎么又会挤破头出国呢?自相矛盾啊。。。说明你们都是被假洗脑,既然没有被洗干净,那为什么要做出一副被欺骗的样子?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招牌,他们说我们也一样啊,经常偷窥你们的“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大家大笑,不过台湾那边的牌子立得比厦门的牌子历史悠久很多。
两个概念。先说欧美。
72年, 我在农村给生产队里农民讲我看过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国的电影,其中有运动员参观动物园。鸦雀无声良久, 突然队长说了一句国骂, 美国的动物比我们生活都好!那天很早就收工了。
当然我们那个年代, 考出来学习以后还是准备回去工作的。虽然我有很多美国亲戚劝说不要回去,可是 80年代百废待兴, 不少人还是被虐千百遍, 待之如初恋, 那时候叫学成归国。
但是, 六四改变了不少人的想法。
再说台湾。 台湾曾经是被独裁统治, 后来政治改革了。我们受的教育, 是国民党统治一片黑暗, 抗战是毛儿席领导的, 八路军新四军作为主力打的, 甚至交响乐沙家浜唱词,假抗日, 真反共, 屈膝投降。。。事实呢, 唉!当时我们对国民政府了解非常少。
那个电影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呢?就是那里并不是仅仅为少数人权贵服务的, 歌颂乡村教师好像苏联的题材。而大山里的乡村邮递员好像国内也拍了一个类似的, 那人那山那狗。
那时候我们虽然去看台湾电影, 还是很警惕台湾特务的:)
不同时代的人接受的信息不太一样,台湾在我们那年代一直是更富足更自由的代表,六四的时候我们那能收到台湾电台,天天听,听完还去班上讲给小伙伴听,现在想起来闹了很多笑话。学校里的教育从来没有入心入脑(这个词据说现在大陆已经开始使用了),可能也是有赖于我家亲戚里有不少中黑,那时候对教育是比较排斥的,所以也不觉得有受骗的感觉,政府嘛,不就是得按照自己的需要教育大家,接不接受是你自己的选择,很多人为了一己私利,不相信也装作相信,不是吗?
后来知道原来台湾也有文化审查制度,很是吃了一惊。至于他们以前是独裁,也的确是真的,两岸半斤八两。
朱天心的老公谢材俊当年就是自己从宜兰到台北读建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