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提到了沙地阿拉伯,再查,发现现在的翻译法,是“沙特”阿拉伯。觉得奇怪,沙乌地,怎么就沙特了呢?
沙乌地,沙漠和石油之地。即是译音,又是译意,信达雅。至于后面的“阿拉伯王国”,那个是通用的全称。记得以前是用简称“沙地阿拉伯”的。查了下,马来西亚、香港、澳门还继续叫“沙地阿拉伯”,台湾继续用“沙乌地”。但现在新加坡已经和大陆一样,改用“沙特”。
不知道这个“特”哪儿来的。Saudi,不论是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德语等等都是“地”。再查汉语,“特”字在各大方言里也不是“地”这个音。最后终于有了个解释,说以前的翻译人员水平有限,就翻译成沙特了。我估计还是翻译的时候不认真,这不,14亿人,就大家一起用错的,代代传。
小学时学过两年俄语,所以对俄语的翻译也有兴趣。那时的领导人叫“戈尔巴乔夫”,因为苏联在他手上弄没的,所以有人叫“狗尾巴樵夫”。但是台湾却翻译成“戈巴切夫”。这怎么回事?那个“E”上面还有两个点,念“腰”,不是“耶”。后来才弄明白,台湾是从英语里转译的,Gorbachev。所以就看不到那两个点了。
这就不应该了。那时台湾的“国母”是蒋方良,Фаина,俄国人。怎么就没人翻一下俄语呢。
我对蒋方良的印象特别好。温文尔雅,相夫教子。你个第一夫人,嫁给了一个政治家,但你自己并不一定是政治家,何必那么锋芒,自以为也有政治头脑? 这方面比较闹的,是阿根廷别哭泣的Evita。不过她自己确实有点玩政治的头脑。江青有没有?我仔细想了想,应该没有。宋美龄呢?我觉得她有背景和资历。有些时候,尤其到了洋人地界,老公说不上话,就由她独当一面。
闲话完毕,该上床了。
关灯前,再读一下蒋方良去世后的《褒扬令》,字字玑珠,津津有味,应属楷模之类。
蒋故总统经国先生夫人方良女士,志节贞固,蕙质婉约。原籍俄罗斯,自幼困学勉行,襟怀开朗,卒业乌拉重机械厂附设工人技术学校。
民国二十四年,与留俄之经国先生结缡,执手砥砺,相互扶持。嗣随夫婿遄返中土,乡关万里,入境随俗;相夫教子,侍奉翁姑,赢得国人“贤良慈孝”赞誉。
虽为第一家庭成员,平居操持勤奋,厉行简约质朴,锋芒尽藏,弗涉政治;劳谦恺悌,律己达人。曾创办私立三军托儿所,积极照护军眷遗孤,德泽溥乎赤子,仁爱播于宇内。晚岁遭遇人世至痛,迭撄痼疾所苦,坚忍刚毅,横逆无畏。
中华传统矩范“温良恭俭让”,斯人有之。综其生平,宁静澹泊,廉洁恪慎,懿德淑世,朝野同钦。遽闻溘逝,殊深轸悼,应予明令褒扬,以示政府崇念馨德之至意。
她的三个儿子说被人害的。
武则天为了身后避免武李两家恶斗,遂联姻。娶了李家女儿做媳妇。
后来事变武则天灭了骨肉,“网传”李家媳妇也被害了。多年以后,才知道,她是悲痛过度难产死的。
神经受刺激太大。我当时看的还描写的挺真实的。
也许哈拉滨有更多俄式建筑。
我看完挺同情的,莫名有点感同身受的感觉。而且也知道,多高大上的人物,家里面关上门,一地鸡毛也不足为奇,不必多惊诧,也许还未必有村野农夫家庭温馨欢乐。
现在不知道怎样,但是应该还是一直有俄罗斯歌舞表演的。
东方华人小伙子,就稀里糊涂进入这么大国家的最高的权力层。对蒋方良来说,也无非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我是绝对相信她永远有自己的初心,为了爱情,家庭,丈夫,孩子。。。。她肯定不关心也搞不懂咱们中国人搞政治那些花花肠子。但是丈夫外遇的暴露,应该对她是致命的打击。我感觉俄罗斯男人是酗酒打老婆,但是似乎外遇不是他们的标签。也许从蒋方良的眼里,蒋经国还不如酗酒打老婆,比出轨生出两个儿子搞得天下皆知,更让她痛苦
您如果让我翻译一下,我肯定做不到。 这么给一个为了爱情背井离乡的俄罗斯大妈,玩味这些咱们中国人都搞不懂的词汇,咱不是欺负人家嘛?不如给她一个好好过日子的安稳家庭,对她更有意义吧。可能咱草民眼界低了,哈哈
不知道是不是跟她的教育方式有关。
因史志与墓志描述不符,现在还在研究分析。根据永泰公主的骨盆,合难产征。
李家女儿,是指李家的女儿。是孙女和侄孙。同父异母兄弟的孙子。有点复杂,要去画个图来。
要是有个经历了世界大战、国共大战的国家元首的爷爷,母亲再文雅也关不住啊。
我英文不会,真不会翻译。就是中文让我翻译成普通话,不会,period。您要不要示范一下?
不明所以的东西上了。
这两件,都是方良要承受的人生滔天劫难啊。
横:孤身一人来到万里之外的国度,经常独守空房,老公在外养两娃,节外生“横枝”。几个女人受得了这个打击。
逆:亲手养大的三个儿子,都中年早夭。与自然规律相逆。世上有几个母亲如此苦难。
方良心里该多么强大。敬佩她的坚强。
第八个孩子, 16岁念技校当工人, 本本分分老老实实的,对她后来的地位根本没有准备。
八十年代碰到个在台湾学过中文的德国人, 他说, 台湾最可怜的人就是蒋方良。当然有些夸张。那时她的三个儿子还没有过世。
http://news.sina.com.cn/cul/2004-12-16/2079.html?from=wap
她媳妇我不怕,可以一起聊很久。
温良贤淑的旧时妇女,贡献局限于家庭,对于命运的安排,都是温顺服从的。
这样当然很好,说实话,比当代很多只要权力不要义务的自诩“现代”女性强多了。
觉得那个“褒扬令”拔得过高,本质上说就是第一家庭的光环
我认为她的示弱,是一种坚强。
下午提到了沙地阿拉伯,再查,发现现在的翻译法,是“沙特”阿拉伯。觉得奇怪,沙乌地,怎么就沙特了呢?
沙乌地,沙漠和石油之地。即是译音,又是译意,信达雅。至于后面的“阿拉伯王国”,那个是通用的全称。记得以前是用简称“沙地阿拉伯”的。查了下,马来西亚、香港、澳门还继续叫“沙地阿拉伯”,台湾继续用“沙乌地”。但现在新加坡已经和大陆一样,改用“沙特”。
不知道这个“特”哪儿来的。Saudi,不论是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德语等等都是“地”。再查汉语,“特”字在各大方言里也不是“地”这个音。最后终于有了个解释,说以前的翻译人员水平有限,就翻译成沙特了。我估计还是翻译的时候不认真,这不,14亿人,就大家一起用错的,代代传。
小学时学过两年俄语,所以对俄语的翻译也有兴趣。那时的领导人叫“戈尔巴乔夫”,因为苏联在他手上弄没的,所以有人叫“狗尾巴樵夫”。但是台湾却翻译成“戈巴切夫”。这怎么回事?那个“E”上面还有两个点,念“腰”,不是“耶”。后来才弄明白,台湾是从英语里转译的,Gorbachev。所以就看不到那两个点了。
这就不应该了。那时台湾的“国母”是蒋方良,Фаина,俄国人。怎么就没人翻一下俄语呢。
我对蒋方良的印象特别好。温文尔雅,相夫教子。你个第一夫人,嫁给了一个政治家,但你自己并不一定是政治家,何必那么锋芒,自以为也有政治头脑? 这方面比较闹的,是阿根廷别哭泣的Evita。不过她自己确实有点玩政治的头脑。江青有没有?我仔细想了想,应该没有。宋美龄呢?我觉得她有背景和资历。有些时候,尤其到了洋人地界,老公说不上话,就由她独当一面。
闲话完毕,该上床了。
关灯前,再读一下蒋方良去世后的《褒扬令》,字字玑珠,津津有味,应属楷模之类。
蒋故总统经国先生夫人方良女士,志节贞固,蕙质婉约。原籍俄罗斯,自幼困学勉行,襟怀开朗,卒业乌拉重机械厂附设工人技术学校。
民国二十四年,与留俄之经国先生结缡,执手砥砺,相互扶持。嗣随夫婿遄返中土,乡关万里,入境随俗;相夫教子,侍奉翁姑,赢得国人“贤良慈孝”赞誉。
虽为第一家庭成员,平居操持勤奋,厉行简约质朴,锋芒尽藏,弗涉政治;劳谦恺悌,律己达人。曾创办私立三军托儿所,积极照护军眷遗孤,德泽溥乎赤子,仁爱播于宇内。晚岁遭遇人世至痛,迭撄痼疾所苦,坚忍刚毅,横逆无畏。
中华传统矩范“温良恭俭让”,斯人有之。综其生平,宁静澹泊,廉洁恪慎,懿德淑世,朝野同钦。遽闻溘逝,殊深轸悼,应予明令褒扬,以示政府崇念馨德之至意。
她的三个儿子说被人害的。
武则天为了身后避免武李两家恶斗,遂联姻。娶了李家女儿做媳妇。
后来事变武则天灭了骨肉,“网传”李家媳妇也被害了。多年以后,才知道,她是悲痛过度难产死的。
神经受刺激太大。我当时看的还描写的挺真实的。
也许哈拉滨有更多俄式建筑。
我看完挺同情的,莫名有点感同身受的感觉。而且也知道,多高大上的人物,家里面关上门,一地鸡毛也不足为奇,不必多惊诧,也许还未必有村野农夫家庭温馨欢乐。
现在不知道怎样,但是应该还是一直有俄罗斯歌舞表演的。
东方华人小伙子,就稀里糊涂进入这么大国家的最高的权力层。对蒋方良来说,也无非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我是绝对相信她永远有自己的初心,为了爱情,家庭,丈夫,孩子。。。。她肯定不关心也搞不懂咱们中国人搞政治那些花花肠子。但是丈夫外遇的暴露,应该对她是致命的打击。我感觉俄罗斯男人是酗酒打老婆,但是似乎外遇不是他们的标签。也许从蒋方良的眼里,蒋经国还不如酗酒打老婆,比出轨生出两个儿子搞得天下皆知,更让她痛苦
您如果让我翻译一下,我肯定做不到。 这么给一个为了爱情背井离乡的俄罗斯大妈,玩味这些咱们中国人都搞不懂的词汇,咱不是欺负人家嘛?不如给她一个好好过日子的安稳家庭,对她更有意义吧。可能咱草民眼界低了,哈哈
不知道是不是跟她的教育方式有关。
因史志与墓志描述不符,现在还在研究分析。根据永泰公主的骨盆,合难产征。
李家女儿,是指李家的女儿。是孙女和侄孙。同父异母兄弟的孙子。有点复杂,要去画个图来。
要是有个经历了世界大战、国共大战的国家元首的爷爷,母亲再文雅也关不住啊。
我英文不会,真不会翻译。就是中文让我翻译成普通话,不会,period。您要不要示范一下?
不明所以的东西上了。
这两件,都是方良要承受的人生滔天劫难啊。
横:孤身一人来到万里之外的国度,经常独守空房,老公在外养两娃,节外生“横枝”。几个女人受得了这个打击。
逆:亲手养大的三个儿子,都中年早夭。与自然规律相逆。世上有几个母亲如此苦难。
方良心里该多么强大。敬佩她的坚强。
第八个孩子, 16岁念技校当工人, 本本分分老老实实的,对她后来的地位根本没有准备。
八十年代碰到个在台湾学过中文的德国人, 他说, 台湾最可怜的人就是蒋方良。当然有些夸张。那时她的三个儿子还没有过世。
http://news.sina.com.cn/cul/2004-12-16/2079.html?from=wap
她媳妇我不怕,可以一起聊很久。
温良贤淑的旧时妇女,贡献局限于家庭,对于命运的安排,都是温顺服从的。
这样当然很好,说实话,比当代很多只要权力不要义务的自诩“现代”女性强多了。
觉得那个“褒扬令”拔得过高,本质上说就是第一家庭的光环
我认为她的示弱,是一种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