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春天——宅家日子

铿锵猪
楼主 (文学峸)

渴望春天——宅家日子                                                                刘海鸥

 

从小我就会唱一首歌“快来吧,亲爱的五月,给树林穿上绿衣。让我们在小河边,看紫罗兰开放。我们是多么愿意,重见那紫罗兰。啊,来吧,亲爱的五月,让我们去游玩。”在瘟疫肆虐的今天,这支歌对我就有了更多的内涵。中国疫情闹得凶时,我把莫扎特这首歌曲发给中国的朋友以兹鼓励。轮到澳洲严重,它是我的心声。

随着各国力搏瘟疫,出现了无数封城日记,高屋建瓴,展示着人性,坚韧,大爱,希望……,激励人心。相比之下我的这篇在澳洲的《宅家日子》境界就差了很远,仅仅是个人化的生活记录,所以我一直不好意思拿出来和封城日记们相提并论。直到今天多地疫情缓解,我才敢放出这套画作,里面没有新鲜事了,如果你们呆着没事,就看看画解闷儿吧。

3月4日 确诊57例

早上正要陪老宋去医院做肠镜检查前的问诊,儿子来电话了,知道我们要上医院连忙制止,让我们马上取消预约。虽然心想没那么严重,我还是打电话把今日的问诊和25日的肠镜检查(排了半年才轮上的)取消了,医院还挺好,给延期了45天。我又把13日我们两人在公立牙科医院看牙的预约也取消了。老宋说我们反应过度了,没有那么严重。没听说过吗,小心驶得万年船。

然后去买口罩,跑了三个药房都没有,才知道中国的疫情一开始,澳洲的口罩就基本上卖光了。回家在网上看卖口罩的倒多得是,挑了一家广告看起来高大上的,下单买了100个,花了500澳元。

 

3月9日确诊91例

听说城里超市的手纸都卖光了,觉得很滑稽。去了超市,才知道厕纸,纸巾真的全部告罄。货架上只剩三五卷厨用纸巾,先买两卷存上。过去农村树枝,叶子都能用,厨用纸更没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人们买那么多手纸做什么?问收银员,她耸耸肩:“我们也在寻找答案。”

 

3月12日确诊156例

网上整天谈论维生素C、酒精洗手液和消毒剂,我好像也应该准备点,去药房问营业员,她说:“全卖完了,”接着教导,“不要担心,没有什么严重的事,这些东西你根本不需要,平时怎么过现在还怎么过就行了。”澳洲人一向大心大肺,到现在还没把这场大瘟疫当回事。

 

3月16日确诊376例

疫情已经开始了迅猛之势,上星期进城教课(每星期一次),火车座位旁边的人一路上咳嗽打喷嚏,弄得我的嗓子都痒痒起来。想起坐火车上课来回要三个小时,十分犹豫,给学生发了一个电邮,问他们是否应该暂停上课?都回信表示同意。有一个学生说刚从邮轮下来,正在家隔离,一个学生说马上就要从墨西哥回来。只有一个学生有点不以为然,说停课不停课,病毒都在。不管怎样,停课了还是个好主意。

 

3月18日确诊566例

园子里的蔬菜到了收获的季节,每天摘下大量的丝瓜豆角辣椒韭菜,还有大南瓜,我俩根本吃不了,装了两大口袋,给孩子们送去。儿子说,以后不要来送菜了,我还在外面工作,身上可能带病毒,会传给你们。又叮嘱不要去女儿家,她在大学工作,那个大学已经有好几个病例了。我们答应着,转脸就去了女儿家。

 

3月20日确诊875例

 

儿子天天打电话叮嘱各种注意事项,特别是不要出门,需要什么他们可以送来放在门口。我在家呆烦了,找个茬——没有大蒜了,去商店买了大包小包的东西。还没进门就听见电话铃在响,赶紧冲进去接,是儿子的,问怎么打了几次电话都不接?不敢跟他说出去买东西,假说在后院除草,没听见。

 

3月22日确诊1352例

本来以为我的牙病等疫情过去后再看也来得及,不想越来越疼,吃饭困难,这些天竟然体重都减了。必须得看牙了,今天给一个牙医打电话,他说正好从今天起诊所关闭,因为19日红宝石公主号靠岸,近2700人下船后当即解散,各回各家。目前已经有一百多名乘客确诊,牙医预计悉尼的疫情高潮会随这个事件马上到来,所以匆匆关门(后据4月中旬疫情报告已有超过650旅客感染新肺,21人死亡)。

请儿子帮我联系他的牙医苏珊,苏珊的医术高明,病人特别多,看牙的已经排到了十月份。我本没抱多大希望,儿子晚上打电话来说,苏珊的牙科诊所明天关闭,但上午还要做一些收尾工作,可以给我安插上午一个小时。

 

3月23日确诊1716例

给我看牙的是苏珊的学生,说需要拔掉。这个学生技术差点,给我打了五次麻药针还是疼,出了我一身大汗。折腾了一个小时还拔不下来,只好去叫苏珊,苏珊来了,我还没感觉什么牙齿已经拔掉了。花了211澳刀,解决了我的大问题。

中午十二点,拔牙结束,同时总理发布的全面lockdown令开始实行。Lockdown 这个词华人称为“封城”。实际上没那么严重,确切说是限制令或封锁令。限制令有很多内容,对我们老人来说就是老实在家待着,没有正当理由别在外边晃荡,否则罚款1000元起步。

 

3月25日确诊2146例

今天牙床消肿了,也不再疼了。本可以心无旁骛地画“我的一生”连环画,一坐下小黑小白就来捣乱,在我身上爬来爬去,在颜色和画本间钻来钻去。我们整天呆在家里,小黑小白变得特别粘人。

 

3月27日确诊3179例

每天都在家后的小山坡散步(在居家一公里内的路程锻炼身体允许的),对面来人,双方就都提前离开山路各自绕开一个半圆弧,确保社交距离保持在直径至少1.5米的圆周上。居家的人多了,锻炼的人也多了,一路上划着弧线走,还要一个个打着招呼。这几天确诊病例飞涨,决定明天不走路了。

 

3月28日确诊3639例

网上无数宅家健身法,我选了一种去大肚腩和水桶腰的健身动作,跳得正酣,一回头发现一黑一白看着我懵呆了。

 

3月30日确诊4205例

每天几乎花四五个小时看消息,身在蜗居,放眼世界,常常看到凌晨一两点。今天遭大风沙,信号受阻,索性扔下iPad,睡个安生觉。   

 

4月1日确诊4864例

丝瓜发疯了似的长,每天摘四五个,顿顿吃,换着花样吃,丝瓜烩海鲜,丝瓜炒火腿,丝瓜炖骨汤,丝瓜鸡蛋羹,丝瓜糊塌子,丝瓜不烂子(山西面食),丝瓜疙瘩汤,丝瓜擀面条,丝瓜烙盒子,丝瓜饭,丝瓜粥,丝瓜丝糕……眼睛都吃绿了。吃不完的,留在架上晒丝瓜瓤了。

 

4月2日确诊5136例

快一个月了,网购的口罩终于到了,外包装盒已经挤压破裂,是从中国来的,怪不得那么久。网上介绍测试口罩真假有个简单办法,撕一些薄纸碎屑看是否可以被口罩内层的静电吸上来。试了试,一个纸屑也吸不上来。安慰自己,非典那会儿我正在中国,天天到家附近的非典病人专治医院去给妈妈充氧气袋,不过就带一个棉纱口罩,不也没事吗?就当普通口罩使吧,好歹也能抵挡一阵呢。

不管怎样我今天还是很高兴的,因为澳洲疫情的发展趋向平缓,3月份曾预测到4月1日确诊人数将达到一万两千。而现在仅仅是预期的一半。好势头。

 

4月3日确诊5358例

一个多月没理发了,今天我先给老宋剃了一个秃头,省事,反正也不出门。然后给自己剪发,老宋自报奋勇,要帮我剪,我一口拒绝。四十多年前他第一次给我剪发,越剪越短,最后剪成一个鸭舌帽状,上课时笑坏全班学生,从此绝不让他再染指我的头发。

 

4月5日确诊5687例

秋季已到,几个月前弟妹来访时送了一条漂亮的长裙,今年还有机会穿出去吗?看来只能在镜子前面比划比划了。

 

4月6日确诊5795例

打开女儿的Face Book,又见她晒在一个大山的林间的照片,前几天的照片是在海边。女儿一向我行我素,除了改为在家授网课,一切生活都没变。对我们带口罩囤粮食买手纸的劝告嗤之以鼻。随她去吧,各人有各人的活法,等叫警察抓住了罚一个结实的就老实了。

 

4月8日确诊6013例

网上看到比利时首先发现猫也会得新肺,马上看紧了一黑一白,对它们开放了我们的卧室,以免半夜它们出去开猫会。俩家伙在家被惯得没样,占领床铺,睡得四仰八叉,以为自己是家里的大爷了。

 

4月9日确诊6103例

小黑越来越不像话,把一个小蓝舌蜥蜴抓进屋来了。院子里有个大蓝舌蜥蜴,多年来和我们友好相处,现在小黑抓来的大概是她的孩子。小蜥蜴的右后腿已经被咬断,仍是勇敢地仰头张大嘴吐着蓝舌,倒把小黑吓得不敢下嘴,胆小的小白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捧起小蓝舌训斥小黑:“这是我们的好朋友,你们要友好相处!”然后把小蓝舌送到院子里隐秘的地方。 

 

4月10日确诊6203例

在家拘了三个星期了,找了个去买面粉的借口,出门购物。据封锁令在家附近购物是允许的。超市早八点以前是老年人购货时间,一早带上新买的口罩去了一公里外的小型购物中心。 Woolies很多货架都空了,没有米也没有面。再去Coles,面粉还有,限买两袋(2公斤/袋)。买的东西人逐渐多了起来,我们尴尬地发现,无论营业员还是顾客没有一个人戴口罩,只有我和老宋在众目睽睽之下像两个从医院跑出来的病人!

 

4月13日确诊6359例

其实坐在家里也可以创造价值,比如说补袜子,翻出所有破了洞的袜子,两天工夫补了十几只,又可以穿两三年了。边补边想着小时候用的补袜板,心里唱着“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噢噢噢……”。

 

4月16日确诊6468例

今天把我的《画说一生》第十六期“枪一响,上战场……”放到网上了,距离上期已经三个半月了,有好多人问我为什么不继续发了。其实我早就画好了,但先是看到中国人民正在与瘟疫做艰苦卓绝的斗争,觉得不适于发,待中国平息,澳洲又闹起来了,还是不适合发。今澳洲疫情放缓,《画说一生》又和朋友们见面了。

 

4月17日确诊6523例

怕老宋整天坐着看电视手脚僵化,建议他改造一下鸡窝,我们俩很快就建造了一个宫殿式的鸡窝,有客厅有卧室,还有一个产房。东邻西邻也都传来叮叮当当的干活声,宅家的男人现在能做的就是建设家园了。

 

4月19日确诊6606例

因为手指伤残,十多年没摸过钢琴了,今天试试弹琴。琴声一响,小白十分不赞同地钻出猫洞,小黑则窜到一个角落,吓得簌簌发抖,没想到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黑也有一怕。我急忙抚慰她,不忍心再弹了。

 

4月22日确诊6654例

这两天迷上了给项链照艺术相。多年前我自己做项链卖,后来不卖了,还剩了几百条,家人朋友来了随便挑,想要多少给多少。最后留下的这些十分不出色了。突然想给它们摆个姿势,加个陪衬照个相留纪念。照出来效果真的很好。照了好几天,上千张了,择优录取。可惜卖掉的那些好看的项链没有留下玉照。将来等我把照片整理出来,再加上我摆摊的故事,放在网上给喜爱这一口的朋友解闷。

 

4月24日确诊6657例

消息大好,昨天全国新增病例仅3个,胜利可待。

近几日带着小雏果的南瓜雌花纷纷开放,天已渐凉,怕没有飞虫传授花粉,我热心地拿着毛笔蘸完雄花粉刷雌花蕊,谁知没两天人工授粉的小南瓜果都死了,真是皇上不急太监急,对不起了小南瓜。好在没遭荼毒的南瓜蓬蓬勃勃生长,数都数不清,过一阵子脸怕是要吃成南瓜色了。

 

4月26日确诊6709例

最近在“文学城”(网站)上发帖有瘾。一些压抽屉底无处可发的文章贴在上网,反映很好,备受鼓舞。我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半壁家园》拆开重组,变成一个个独立故事放在网上,几乎篇篇加精,感谢编辑!这本书在国内找不到出版社,我自费印了二百本,很傻,见人就送,后来才知道很多人是不看书的,送给他们白瞎了,真正爱读书的人却索要不得。现在放在网上世界各地都可以阅读(除了“文学城”延伸不到的地方),我写这本书的目的达到了。(这本书的封面是我设计制作的,书名是我四妹书写)

 

4月27日确诊6721例

整理电脑上储存的照片是个巨大的工程,这些年用坏的和正在使用的电脑有七八个,每个里面都存有大量照片。好在坏了的电脑硬盘都卸下来了,基本都是好的,照片还都在,加起来有几万张(大量重复的),利用宅家日子沉下心来分门别类,但是太乱了,每次做不到一个钟头,就烦了。下次再整,忘了上次弄到哪了,又重来。最大的成果是做了一个妈妈一生的纪念册,等母亲节的时候放到网上。

 

5月1日确诊6766例

重大利好!总理宣布从今天起部分解封,可以去探望亲人了,我们第一时间跳上汽车,去看孩子们喽!

 

生活走向正轨,但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我是这样过母亲节的(不是今年的) 妈妈在国民党十二集团军 人生极致——妈妈的遗嘱 一生——母亲节忆妈妈 我的曾祖父母和广顺药房
雨女
谢谢来这里分享!你的画和文字都那么美。非常专业。

我那天在博客区浏览,无意中看到你的一篇《半壁家园》。你的家庭故事多,你的文笔也好。我被那些故事深深吸引。一口气读完了你博客里所有的篇章。希望你能继续贴来。令我和其他读者饱眼福。文学城藏龙卧凤。今天又见一位。

祝你母亲节快乐!

雨女
谢谢来这里分享!你的画和文字都那么美。非常专业。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寂寞的烟花
以前就读过一篇,记得还点赞了,有时间慢慢读,写得很好。
z
zhuangqiushui
读过楼主写的的戴维的故事,很有意思,还有自梳女阿巧也很好看

我们这里有个美国大兵的家属,对澳洲人有很特别的感情,经常见了我就问候一下澳洲人,我很想把你写的戴维的故事介绍给她看。。。

螺丝螺帽
写,画,可读性强,画的生动有趣,楼主才华大大的,大赞!多来发,我会跟读,谢谢!
喜喜哈哈
文笔和画画都不错. 这里人才济济!
p
purple123
谢谢分享这么精美的疫情记录。从3月23日限制令罚款(才1700例)到五月一号可以探望家人。效果显著。做的好
g
greenlawn
娓娓道来,吃丝瓜脸都吃绿了还有猫猫上床只能一动不动印象最深:) 画得写得太棒了!会给我父母转去
L
Lovenature
有才!这样的记录非常有意思
b
better.life
画的有趣,非常传神,立意也贴近生活,赞
月下猫
文章写的写的活灵活现。好喜欢你的插图,尤其两只猫画的惟妙惟肖!谢谢分享。
X
Xingfujiaren
这个journal真不错
咪呜
大赞!谢谢你分享这样才华横溢精心制作的帖子
p
petiteune
太有菜啦。
g
gzlady
太有才了, 猫和你这样亲近, 真幸福。
军大衣
这贴好多干货啊,可以细细看上半天!

疫情日记我也写的,怎么没想起来画个插图呢?

明天就解禁了,来不及啦,等下次封禁再说

a
aklei
有真才!
严惠姗
很有特点!很好!
禾口
+1,我居然漏看这个美贴。
铿锵猪
不必遗憾,

我的帖子相对于澳洲来说,也是马后炮。现在就补画,什么时候发表都不迟,因为这是记录历史。可别说等下次,不吉利。

铿锵猪
谢谢众人热情的回复

我的帖子不知应该发在那个论坛,一个个找,看到本坛谈论疫情的最多,就进来了。再想为什么大家都聚集在跨国婚姻呢?猛然觉悟,呀,一定是另一半跨了国吧,是不是我误打误撞进错了门?我和老伴仅仅是跨省婚姻呀。但是我在此受到了众人的热情接待,很高兴,很感动,我会常来串门的。

D
DoraDora2008
画家啊
肖蔚为
很有趣!记录下去哦!
s
shidai
太厉害啦,点赞!
海儿
画的真好!请继续!
S
Summerdeer
画的太好了,写得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