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3,比昨天增加了230。所以这个周末过千简直不用押了。跟我当初估计的真是没差,一周过千,一月,,,(看看邻居就好了,可能根本用不了一个月,半个月恐怕)。
就在刚才那贴写完之后不久。侄子学校连夜发信给家长,说同在学校读书的兄弟俩,昨日父亲因为新冠住院了,情况相当严重,当日就确诊。所以今天两个孩子都没有能来上学,请各位家长密切关注自己的孩子未来几天的健康状况云云。
巴黎另一所学校也有孩子感染,但是学校并没有告知,同班同学的家长都还蒙在鼓里,知情后非常担心。
即便是这样,政府好像还是无意关闭学校。真是难以理解了,这样的情况,难道一定要等到连锁感染发生之后,才停课吗?不过照这情况,快了。不论怎样,周一我不会再让孩子去学校了。
第一线原本应该是免疫力最好的医生都战死疆场,很年轻的。
还是孩子的妈妈主动告知学校的。。。
今天还没有计入数据。那个知情的妈妈非常恼怒。我说也许是要double check才可以公布,也许不是确诊,还算疑似,但是不论怎样应该是会公布的。
一个是康复医生,一个是眼科医生,并不是感染科的。而且通常情况下,医生的免疫力要比我们常人好。
维也纳的法国学校停课了,因为有一名从法国度假回来的新教学生确诊。法国疫情严重的几个省的大中小学确实关了,但是巴黎人口这样密集,风险不是更大么?里尔有一个一年级小学生和父母都确诊了,但没有报学校是否停课。
他们都发出通知,从今天起关闭校门,网上授课。
主要的学校华大从上周就开始请愿,校长一直拖着。
这里各大科技龙头都开始出现感染病例,虽然是个位数的,但会增长的。
所以跟年纪没有必然联系。
确诊的只是孩子的爸爸。家庭成员目前都在隔离观察中。
昨天有个姑娘就写了她的未婚夫怎么在微信那一端跟她道别的。。。
因为我微信上没有看到这样的新闻,估计是我圈子太小,大家说得也少。
但是前天晚上我舅妈跟我通话,因为她看新闻说美国疫情爆发得厉害就赶紧问我家的情况,我谢过她,当然问候她那边的情况。她欲言又止,小声说,唉,死了很多人,有些是一家一家地死。。。我没接着问下去,怕给她惹麻烦。
她家不在重灾区,但是小区直到现在是封闭的,不让随便出入。我安慰她说,最坏的情况应该过去了,以后应该是日渐好转。
所以也不把这个病毒太当回事。。。文化使然?
我还记得有一个12岁的孩子,父母家人都没了,自己步行去了孤儿院。。。
那就是我家大娃的年龄啊。
反正我不想作,我家领导天天盼停课,这样他也不用去上班了。网课他都准备好了。
毕竟我们家里不是双职工上班的这种,没有需要一个人留守照看孩子这样的担忧。。。
太难受了。。。也不想说话。
根据他们建议, 到过疫区的 才去检查。 然后他们说, 啊, 大多数都是 曾经去过意大利或法国, 或接触过去那里的人。 这不是说傻话吗?
今天开始有 病源 不明的 患者了。。
还有, 他们认为 意大利人的恐慌是和 近年来人们对政府信任度有关。。这些都是转圈的话。。不是问题的 核心。
我现在基本不看了,太难受,也实在很无奈。。。
你说的这个故事我是在这里看到的,在微信里找,没找到。
遇到重大事情,大家集体给议员打电话发邮件什么的还是比较管用的。不了解法国的具体情况,到官网上申诉一下也许管用,当然只有少数是不行的,必须到达一定数量。
天晓得有没有用
还有老师爬到山顶找信号给学生上网课的。。。那篇虽然是赞颂运营商的,但是你能看到中国人的韧性,说实话很感动的。
心里会觉得尽力了,多少能安慰些。。。唉。
腰杆还是挺挺的,左边卫生部长,右边卫生局长,金刚护法一样。
1/ 都是 独生子, 儿童相对成年人/老人少。
2/ 国内是 学校放假期间。
3/ 中国孩子是 家里宝儿 , 被高度呵护。
看到这么多“闲人”走进瓶瓶罐罐的实验室,不穿白大褂,不戴口罩,“便装”,两手乱摸,口沫横飞。
这些桌面,有些相当干净,有超净台,有些很脏很毒。那个当官的就这么摸来摸去?
我的那些pipettes,打的都是多少毫克多少微克的东西。。。。
你们装装样子么。都出去,出去。
记得俺去食品厂的仓库, 都要从头到脚包严才能进入的哈。。
就是那些死亡数字是deflated, 误导其他国家都认为死亡率并不高,上上下下都不当回事儿,照片上看到华州的医务人员处理新冠患者的尸体时只穿了普通防护服,不像国内医护人员穿的生化战那种防护服。只能是叹口气
有些去世的,也不算年龄很大的,50出头的。。北京第一个去世的,还有那个导演,另外华中大的教授,都是那个年龄段的。
这些都不是医护人员,也没啥基础病。
已经属于亚健康那种?平时酒色财气,其实身体的真实健康状态都不堪一击的那种。
比如到现在为止相当多的人还抽烟,更不要说二手烟,他们的肺脏大概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华州其实一直是米国的小州,直到最近十年左右才因为高科技发达引人注目起来。其实这个州一直算是小政府的,除了西雅图,剩下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是保守人士占领的,很红的那种。从这个角度看,整个州的基础建设和公众服务都有待提高,虽然西雅图理念上特别超前,那完全是另一种状况。
北京第一,他可是锻炼很好的,他微信里都有他爬山和锻炼的信息。这人在武汉出差过,然后在北京发病。。。
他是我一个熟人的朋友。。。她说他是很注意锻炼身体,很fit的。
不说了,人都走了。。。
我们隔壁办公楼的一个女的,也是运动狂,特fit - 至少我这辈子没那么fit过,然后有一天就猝死在办公室里,当时还不到四十岁。
应该不具备代表性,个例总是有的,统计数字更有说服力。看报表说年纪越大,被感染后的死亡率就越高,八十几岁的百分之二十多,九十几岁就百分之三四十了。。。
当然,都是相对的。命大的就没事。
653,比昨天增加了230。所以这个周末过千简直不用押了。跟我当初估计的真是没差,一周过千,一月,,,(看看邻居就好了,可能根本用不了一个月,半个月恐怕)。
就在刚才那贴写完之后不久。侄子学校连夜发信给家长,说同在学校读书的兄弟俩,昨日父亲因为新冠住院了,情况相当严重,当日就确诊。所以今天两个孩子都没有能来上学,请各位家长密切关注自己的孩子未来几天的健康状况云云。
巴黎另一所学校也有孩子感染,但是学校并没有告知,同班同学的家长都还蒙在鼓里,知情后非常担心。
即便是这样,政府好像还是无意关闭学校。真是难以理解了,这样的情况,难道一定要等到连锁感染发生之后,才停课吗?不过照这情况,快了。不论怎样,周一我不会再让孩子去学校了。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第一线原本应该是免疫力最好的医生都战死疆场,很年轻的。
还是孩子的妈妈主动告知学校的。。。
今天还没有计入数据。那个知情的妈妈非常恼怒。我说也许是要double check才可以公布,也许不是确诊,还算疑似,但是不论怎样应该是会公布的。
一个是康复医生,一个是眼科医生,并不是感染科的。而且通常情况下,医生的免疫力要比我们常人好。
维也纳的法国学校停课了,因为有一名从法国度假回来的新教学生确诊。法国疫情严重的几个省的大中小学确实关了,但是巴黎人口这样密集,风险不是更大么?里尔有一个一年级小学生和父母都确诊了,但没有报学校是否停课。
他们都发出通知,从今天起关闭校门,网上授课。
主要的学校华大从上周就开始请愿,校长一直拖着。
这里各大科技龙头都开始出现感染病例,虽然是个位数的,但会增长的。
所以跟年纪没有必然联系。
确诊的只是孩子的爸爸。家庭成员目前都在隔离观察中。
昨天有个姑娘就写了她的未婚夫怎么在微信那一端跟她道别的。。。
因为我微信上没有看到这样的新闻,估计是我圈子太小,大家说得也少。
但是前天晚上我舅妈跟我通话,因为她看新闻说美国疫情爆发得厉害就赶紧问我家的情况,我谢过她,当然问候她那边的情况。她欲言又止,小声说,唉,死了很多人,有些是一家一家地死。。。我没接着问下去,怕给她惹麻烦。
她家不在重灾区,但是小区直到现在是封闭的,不让随便出入。我安慰她说,最坏的情况应该过去了,以后应该是日渐好转。
所以也不把这个病毒太当回事。。。文化使然?
我还记得有一个12岁的孩子,父母家人都没了,自己步行去了孤儿院。。。
那就是我家大娃的年龄啊。
反正我不想作,我家领导天天盼停课,这样他也不用去上班了。网课他都准备好了。
毕竟我们家里不是双职工上班的这种,没有需要一个人留守照看孩子这样的担忧。。。
太难受了。。。也不想说话。
根据他们建议, 到过疫区的 才去检查。 然后他们说, 啊, 大多数都是 曾经去过意大利或法国, 或接触过去那里的人。 这不是说傻话吗?
今天开始有 病源 不明的 患者了。。
还有, 他们认为 意大利人的恐慌是和 近年来人们对政府信任度有关。。这些都是转圈的话。。不是问题的 核心。
我现在基本不看了,太难受,也实在很无奈。。。
你说的这个故事我是在这里看到的,在微信里找,没找到。
遇到重大事情,大家集体给议员打电话发邮件什么的还是比较管用的。不了解法国的具体情况,到官网上申诉一下也许管用,当然只有少数是不行的,必须到达一定数量。
天晓得有没有用
还有老师爬到山顶找信号给学生上网课的。。。那篇虽然是赞颂运营商的,但是你能看到中国人的韧性,说实话很感动的。
心里会觉得尽力了,多少能安慰些。。。唉。
腰杆还是挺挺的,左边卫生部长,右边卫生局长,金刚护法一样。
1/ 都是 独生子, 儿童相对成年人/老人少。
2/ 国内是 学校放假期间。
3/ 中国孩子是 家里宝儿 , 被高度呵护。
看到这么多“闲人”走进瓶瓶罐罐的实验室,不穿白大褂,不戴口罩,“便装”,两手乱摸,口沫横飞。
这些桌面,有些相当干净,有超净台,有些很脏很毒。那个当官的就这么摸来摸去?
我的那些pipettes,打的都是多少毫克多少微克的东西。。。。
你们装装样子么。都出去,出去。
记得俺去食品厂的仓库, 都要从头到脚包严才能进入的哈。。
就是那些死亡数字是deflated, 误导其他国家都认为死亡率并不高,上上下下都不当回事儿,照片上看到华州的医务人员处理新冠患者的尸体时只穿了普通防护服,不像国内医护人员穿的生化战那种防护服。只能是叹口气
有些去世的,也不算年龄很大的,50出头的。。北京第一个去世的,还有那个导演,另外华中大的教授,都是那个年龄段的。
这些都不是医护人员,也没啥基础病。
已经属于亚健康那种?平时酒色财气,其实身体的真实健康状态都不堪一击的那种。
比如到现在为止相当多的人还抽烟,更不要说二手烟,他们的肺脏大概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华州其实一直是米国的小州,直到最近十年左右才因为高科技发达引人注目起来。其实这个州一直算是小政府的,除了西雅图,剩下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是保守人士占领的,很红的那种。从这个角度看,整个州的基础建设和公众服务都有待提高,虽然西雅图理念上特别超前,那完全是另一种状况。
北京第一,他可是锻炼很好的,他微信里都有他爬山和锻炼的信息。这人在武汉出差过,然后在北京发病。。。
他是我一个熟人的朋友。。。她说他是很注意锻炼身体,很fit的。
不说了,人都走了。。。
我们隔壁办公楼的一个女的,也是运动狂,特fit - 至少我这辈子没那么fit过,然后有一天就猝死在办公室里,当时还不到四十岁。
应该不具备代表性,个例总是有的,统计数字更有说服力。看报表说年纪越大,被感染后的死亡率就越高,八十几岁的百分之二十多,九十几岁就百分之三四十了。。。
当然,都是相对的。命大的就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