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没说他腿痛。但他当时肯定还在委屈的情绪中,觉得那个小朋友对不起他了,所以他耍情绪。耍到后来,才又说他腿痛,是摔倒的。当时教练也过来,叫他休息一下吧,他说不,他要练,其实是继续耍情绪。他说腿痛我有offer要按摩,他得到了教练和我两个人的attention, 叫他动动腿,往前动动,往后动动,扶着他,摸摸他。。。他昨天整个模式就是进入了耍负面情绪模式,别人怎么做都是对不起他。
为人父母之道第一条就是不能让孩子be dominant. 国内那些被孩子当街暴打的父母,是极致的失败典型。
本来就已经有妈妈提过,说他handful.
基于第三点,既然孩子有心参与社会活动承担角色并希望完成活动目标,我觉得妈妈不需要特别焦虑。起码孩子也愿意努力。
需要看到的是:孩子一次一次地抱怨,都是在要求关注。这个现象在三四岁孩子身上是很正常的;那时候如果家长给予适当满足,孩子就会从这种情绪中放松下来;进一步探索外界的儿童/少年世界。如果孩子的这种需求没有被适当地满足,孩子就会一遍一遍地不管不顾地向他认为可以满足他的对象索取这种关注,甚至放弃其他的需求,比如自己的面子,不如别人的笑话,等等等等,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需求。
比如有个孩子非常喜欢吃糖。而家里严格控制。在幼儿园里平时他还可以非常专注地与其他孩子游戏玩耍。但是一旦看到别的小朋友带了几块糖,他就忍不住地停下了游戏,千万百计地想办法从那孩子手里搞到糖。我们说吃糖的问题/平衡点没有搞好,已经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探索。这时候家长就应该考虑尺度的适当调整了。
硬性地重复性地告诉孩子能这样不能那样是简单的,学校里的老师大多这么多;作为家长完全可以给孩子多一点,搞清楚孩子的需求,给予适当地满足,帮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探索社会。
比如,一个孩子在幼儿园时, 老师提醒了妈妈很多遍,这个孩子需要妈妈很清楚地告诉他,他是妈妈最好的孩子。妈妈一开始不能接受:什么?我有好几个孩子,需要公平对待。我怎么能说他是最好的一个?那不是伤害其他的孩子吗?老师说但是他就是需要这个。后来妈妈就创造一些机会,与这个孩子单独出门买点东西,或者单独做点什么,独处的时候,妈妈就找机会告诉他,你真太厉害了;你真太棒了;哦,你真了不起!慢慢孩子就放松下来,再长大一些,他就愿意主动让着些弟弟妹妹了。
所谓适当满足,不是说完全满足。每个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比如孩子希望妈妈陪伴,他也明白妈妈需要上班。所以如果妈妈下班以后可以专心陪伴而不是去看电视看手机,陪着孩子玩玩具等,孩子就会得到适当满足。比如孩子需要妈妈陪伴,但是妈有好几个孩子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他。孩子心里也明白。但是如果妈妈可以在陪伴的时候专心,和不以自己的喜好影响孩子,孩子就会得到适当满足。
妈妈可以回想一下孩子从小到大以来,你们俩个之间的沟通方式,哪种方式是有效的孩子很开心或者很愿意听从引导?哪些沟通方式没有效果需要改变?
孩子焦虑于情感索取的时候大吼大叫可以让孩子从索要过程中停下来;但是是解决不了孩子的根本问题的。
如果妈妈确实有骄纵孩子,无论大事小事,让孩子都认为自己是应该受到照顾的,家庭中其他人和家庭外的所有人都是非常次要的,那么妈妈需要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尺度;
如果妈妈平时没有这么骄纵孩子,而是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搞不痛快(搞得别人不喜欢他他自己心里也不痛快),那就是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和别人好好相处,没有人会喜欢一次一次地搞得大家都不喜欢他。人都是有社交压力的。孩子更希望妈妈能够喜欢他。如果一个人不顾及社交压力,不顾及别人可能笑话他,而一次一次搞得大家都不接受他,他一定有什么更紧迫的需要需要满足。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饿了困了累了或者想睡觉要找妈妈,这些都是一些他自己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希望马上得到满足的事情。家长可能没有条件马上满足(食物,水,床,安静的室内环境等等)。这时候孩子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当中哭闹。家长无法满足直接需要,但是家长可以认同孩子的不舒服感。哦,你很饿了。真抱歉现在还不能离开;你想睡觉了,明白。真抱歉妈妈还需要等着超市结账后拿着东西我们回家。要不然你在妈妈怀里睡吧?。。。类似种种吧,适当满足。
孩子陷入情绪中的时候,家长即时不说话,但是心里火冒三丈,孩子也是会感觉出家长的不认同的。
孩子陷入情绪中的时候,是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真诚尝试帮助解决问题是对孩子最大的心理支持。所以即使大庭广众之下孩子陷进去了,家长也不用光火,只是关注孩子的苦恼,认同他的不舒服的感觉。然后在他可以倾听和沟通的时候,尝试引导他说出自己的苦恼。
比如哥哥不愿意和弟弟玩。弟弟非常难过,大哭。于是妈妈对弟弟说:哦,你好难过啊。妈妈知道了。到妈妈这里来吧?(拥抱一下或者摸摸他的肩膀等等 )。。不要?好吧,那妈妈在这里陪陪你。。(等他平静一些了)。。刚才哥哥不跟你玩对吗?你有时候也不想跟哥哥玩啊。。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对吗?有时候你也可以有你自己的想法。。。所以有时候哥哥也可以有他的想法。。(还是小哭)。。慢慢就不哭了。。。
孩子有时候难过可是难过得没有道理,我们不可能惯。只要认同他难过的情绪,孩子就会轻松很多了。慢慢就会学着理解周围环境其他人的节奏和要求。
有一女生,从小笨拙努力跟不上趟。长大后,努力且自卑。很多时候无法理解外界其他人的状态和节奏。有几个朋友。后来遇到了一个小伙子。小伙子因为自己之前恋爱受伤的经历,非常喜欢她的认真和不浮夸,把她当成宝贝追求,两个人结了婚。小伙子很善于哄她开心,从未跟她着急,非常耐心引导她理解别人。给她充足的安全感。慢慢地小女生自信起来,也练习着理解别人和别人沟通。成熟起来。
这个女生后来有了孩子。孩子恰巧也拙,经常被小伙伴们甩了,只好自己回家玩。女生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没过于紧张,而且在孩子伤心难过时与他共情,认同他的难过,一起接受他的独处,同时暗暗观察尝试找孩子感兴趣的项目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慢慢孩子也清晰接受了自己的强项弱项,也泰然接受了别人的強项,遇到自己弱时也会自嘲一下了。
面子是表象,内心焦虑的根源是真正障碍。到底孩子在焦虑什么?解表不若除根。
他也没说他腿痛。但他当时肯定还在委屈的情绪中,觉得那个小朋友对不起他了,所以他耍情绪。耍到后来,才又说他腿痛,是摔倒的。当时教练也过来,叫他休息一下吧,他说不,他要练,其实是继续耍情绪。他说腿痛我有offer要按摩,他得到了教练和我两个人的attention, 叫他动动腿,往前动动,往后动动,扶着他,摸摸他。。。他昨天整个模式就是进入了耍负面情绪模式,别人怎么做都是对不起他。
为人父母之道第一条就是不能让孩子be dominant. 国内那些被孩子当街暴打的父母,是极致的失败典型。
本来就已经有妈妈提过,说他handful.
基于第三点,既然孩子有心参与社会活动承担角色并希望完成活动目标,我觉得妈妈不需要特别焦虑。起码孩子也愿意努力。
需要看到的是:孩子一次一次地抱怨,都是在要求关注。这个现象在三四岁孩子身上是很正常的;那时候如果家长给予适当满足,孩子就会从这种情绪中放松下来;进一步探索外界的儿童/少年世界。如果孩子的这种需求没有被适当地满足,孩子就会一遍一遍地不管不顾地向他认为可以满足他的对象索取这种关注,甚至放弃其他的需求,比如自己的面子,不如别人的笑话,等等等等,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需求。
比如有个孩子非常喜欢吃糖。而家里严格控制。在幼儿园里平时他还可以非常专注地与其他孩子游戏玩耍。但是一旦看到别的小朋友带了几块糖,他就忍不住地停下了游戏,千万百计地想办法从那孩子手里搞到糖。我们说吃糖的问题/平衡点没有搞好,已经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探索。这时候家长就应该考虑尺度的适当调整了。
硬性地重复性地告诉孩子能这样不能那样是简单的,学校里的老师大多这么多;作为家长完全可以给孩子多一点,搞清楚孩子的需求,给予适当地满足,帮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探索社会。
比如,一个孩子在幼儿园时, 老师提醒了妈妈很多遍,这个孩子需要妈妈很清楚地告诉他,他是妈妈最好的孩子。妈妈一开始不能接受:什么?我有好几个孩子,需要公平对待。我怎么能说他是最好的一个?那不是伤害其他的孩子吗?老师说但是他就是需要这个。后来妈妈就创造一些机会,与这个孩子单独出门买点东西,或者单独做点什么,独处的时候,妈妈就找机会告诉他,你真太厉害了;你真太棒了;哦,你真了不起!慢慢孩子就放松下来,再长大一些,他就愿意主动让着些弟弟妹妹了。
所谓适当满足,不是说完全满足。每个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比如孩子希望妈妈陪伴,他也明白妈妈需要上班。所以如果妈妈下班以后可以专心陪伴而不是去看电视看手机,陪着孩子玩玩具等,孩子就会得到适当满足。比如孩子需要妈妈陪伴,但是妈有好几个孩子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他。孩子心里也明白。但是如果妈妈可以在陪伴的时候专心,和不以自己的喜好影响孩子,孩子就会得到适当满足。
妈妈可以回想一下孩子从小到大以来,你们俩个之间的沟通方式,哪种方式是有效的孩子很开心或者很愿意听从引导?哪些沟通方式没有效果需要改变?
孩子焦虑于情感索取的时候大吼大叫可以让孩子从索要过程中停下来;但是是解决不了孩子的根本问题的。
如果妈妈确实有骄纵孩子,无论大事小事,让孩子都认为自己是应该受到照顾的,家庭中其他人和家庭外的所有人都是非常次要的,那么妈妈需要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尺度;
如果妈妈平时没有这么骄纵孩子,而是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搞不痛快(搞得别人不喜欢他他自己心里也不痛快),那就是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和别人好好相处,没有人会喜欢一次一次地搞得大家都不喜欢他。人都是有社交压力的。孩子更希望妈妈能够喜欢他。如果一个人不顾及社交压力,不顾及别人可能笑话他,而一次一次搞得大家都不接受他,他一定有什么更紧迫的需要需要满足。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饿了困了累了或者想睡觉要找妈妈,这些都是一些他自己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希望马上得到满足的事情。家长可能没有条件马上满足(食物,水,床,安静的室内环境等等)。这时候孩子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当中哭闹。家长无法满足直接需要,但是家长可以认同孩子的不舒服感。哦,你很饿了。真抱歉现在还不能离开;你想睡觉了,明白。真抱歉妈妈还需要等着超市结账后拿着东西我们回家。要不然你在妈妈怀里睡吧?。。。类似种种吧,适当满足。
孩子陷入情绪中的时候,家长即时不说话,但是心里火冒三丈,孩子也是会感觉出家长的不认同的。
孩子陷入情绪中的时候,是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真诚尝试帮助解决问题是对孩子最大的心理支持。所以即使大庭广众之下孩子陷进去了,家长也不用光火,只是关注孩子的苦恼,认同他的不舒服的感觉。然后在他可以倾听和沟通的时候,尝试引导他说出自己的苦恼。
比如哥哥不愿意和弟弟玩。弟弟非常难过,大哭。于是妈妈对弟弟说:哦,你好难过啊。妈妈知道了。到妈妈这里来吧?(拥抱一下或者摸摸他的肩膀等等 )。。不要?好吧,那妈妈在这里陪陪你。。(等他平静一些了)。。刚才哥哥不跟你玩对吗?你有时候也不想跟哥哥玩啊。。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对吗?有时候你也可以有你自己的想法。。。所以有时候哥哥也可以有他的想法。。(还是小哭)。。慢慢就不哭了。。。
孩子有时候难过可是难过得没有道理,我们不可能惯。只要认同他难过的情绪,孩子就会轻松很多了。慢慢就会学着理解周围环境其他人的节奏和要求。
有一女生,从小笨拙努力跟不上趟。长大后,努力且自卑。很多时候无法理解外界其他人的状态和节奏。有几个朋友。后来遇到了一个小伙子。小伙子因为自己之前恋爱受伤的经历,非常喜欢她的认真和不浮夸,把她当成宝贝追求,两个人结了婚。小伙子很善于哄她开心,从未跟她着急,非常耐心引导她理解别人。给她充足的安全感。慢慢地小女生自信起来,也练习着理解别人和别人沟通。成熟起来。
这个女生后来有了孩子。孩子恰巧也拙,经常被小伙伴们甩了,只好自己回家玩。女生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没过于紧张,而且在孩子伤心难过时与他共情,认同他的难过,一起接受他的独处,同时暗暗观察尝试找孩子感兴趣的项目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慢慢孩子也清晰接受了自己的强项弱项,也泰然接受了别人的強项,遇到自己弱时也会自嘲一下了。
面子是表象,内心焦虑的根源是真正障碍。到底孩子在焦虑什么?解表不若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