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妮的文章我一直跟读,她让我想起另一个人,另一本书:郑念和她的上海生死录(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 总是不自觉地要比较一下。
郑念本身就是一个人物,30年代郑念留英,后随老公在驻澳使馆做,改朝换代的时候他们回国。50年代郑念接替病故的老公做了壳牌驻沪总经理。她以为从商不涉及政治就无事了,不幸的是疯狂时代的尘粒还是落在她和她女儿身上。郑念被关了6、7年,期间女儿也被害离世。放出来后,洋房也被瓜分了,家破人亡健康大伤的郑念选择了出走。她有计划有策略地拿到护照和签证,在65岁时来到美国,写出上海生死录做为对女儿的死的申诉。她应该和佩妮父亲是同时代人,不同的是佩妮父亲捐了身家建设祖国,郑念狡兔三窟,海外还有相当的资产,这使得她到了美国衣食无忧,还以女儿名义设立了奖学金,她在美国结识的朋友虽不及49年前的名流,但绝对比佩妮的圈子层次高很多,比如她过世后的葬礼是由她的好友,曾经驻华大使的女儿主持。
佩妮和郑念,同样被疯狂的时代折磨,佩妮其实情况好很多,没有坐牢还有大学读。但她们在美国的经历却天壤之别。是什么造就了这等不同?
笨拙如我也妥妥地看出来了,最关键就是恩朵不屑的粪土!最关键还是恩朵提到的“走关系”(a.k.a network )!
“遥想当年:除了都是老太,看不出任何可以类比的地方,完全不同世界的人。郑念的视野、修养、能力、境界让人敬佩,佩氏是天壤之别。
郑念是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硕士,长期供职外商公司(壳牌石油公司总经理助理),英语功底一流、生活精致、气质高雅、处事能力高超。她七十多岁英文写作的《上海生死劫》成为英美畅销书。65岁到美国后很快学会开车、使用ATM,... 等等生活独立。
去拜读一下《上海生死劫》,佩氏有郑念30%的英语能力和处事思维,早也就找到合适的工作自立,用不着赖上司了。”
醍醐灌顶!瞧我这拙眼只能看到俗事!所以只有向高智商的你们提问了:
民国时期那些儒雅的知识分子,哪些郑念,有视野、修养、能力、境界让人敬佩的,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我们曾有郑念这样的先辈,到了我们却只有上网吵架,咒骂讽刺一个生病的人打发时间?为什么?
其实我应该拿郑念和佩妮父亲比对,他们才是同时代人,甚至社会地位都差不多。不幸的是郑念的女儿没了,佩妮的父亲没了。郑念在书的结尾写到自己坐船离开上海去香港,她感到伤痛和内疚,多希望这是女儿的旅程啊。那个年轻天真的女孩,如果真是她替母亲留在世上去美国,她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
谁也不知道司,破山家是谁,当网上的小说看,不会对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有名誉的伤害。
看帖的人太投入了。
我只对我有兴趣的人和事情Google. 我不Google司,破山家。
品酒:为什么现在没有郑念了?
退休计划:....佩妮不承认自己有病……她不知道自由是有界限的...
品酒:我们现在没有郑念了,是因为佩妮不承认自己有病,她不知道自由是有界限的
曹雪芹写的小说红楼梦,据说是写他们大家族的故事,不一定都是写实,也都不是真名,甄士隐。
你不能举证的话,我任我我的猜测都是实情,你不能说我造谣。
她的无奈和挣扎就是人到老年才出国,没有美国文凭的底子造成的。她一个人打拼,能在美国生活着已经是她最低的梦想了。
她的世界和她的理想差了很多,所以她把自己泡在钢琴,舞厅,音乐,舞蹈这样的一个世外桃源里去营养自己的身心。这点是可以理解的。
她的个人性格到了老年似乎出现了幻觉,这点很多人老了都有类似的问题,我想并不一定和她的美国经历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就是她到了老年如果生活在北京,可能也同样会有类似的幻觉。只会对象不同而已。
在54岁的年龄,想拿绿卡生活在美国,确实不容易。所以我理解佩妮选择通过婚姻达到目的。
可拿到绿卡以后,她都是怎样规划自己的生活的呢?
一如既往的一意孤行,不听任何人的劝告,
1,到中国使馆把访问学者的花费还了,
2,把自己所有的钱都买股票输光了,
3,把结婚后政府给的社安金,都用于和司及家人世界游了。
幻想着司的房子给她住,司的钱保她衣食无忧。
在意识到这些可能达不到时,压力和恐惧使佩妮精神出了问题。
在牵扯房子和钱的事情里,佩妮多次的说谎,没法自圆其说。
世上很多事情都是因果关系,佩妮的情商智商人品,导致了她过现在的生活。
她忘记了即使结婚,自己依旧需要努力,司的财产早已规划好而且也告知过佩尼净身出户,如果司一旦出现意外,佩尼该怎么生活?
从保姆摇身变成女主人,佩尼忘记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只惦记自己该享受什么。
和女儿单独去外国旅游两次,这些钱本身可以省下来以备后用,司婚后给她的零用钱,她也应该谨慎使用。
居安思危,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只有自己。
先对你自己的父母慈悲良善一下吧!该给钱给钱、该关心关心,该承担的责任承担起来,别光顾自己潇洒,把老人推向社会不管了。
能开开心心捡破烂过一生,也比寄生在富豪身上生活强。
佩妮的文章我已经不看了,只看评论。
认识到这点,就不会在这儿无理搅三分了。
佩妮的文章我一直跟读,她让我想起另一个人,另一本书:郑念和她的上海生死录(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 总是不自觉地要比较一下。
郑念本身就是一个人物,30年代郑念留英,后随老公在驻澳使馆做,改朝换代的时候他们回国。50年代郑念接替病故的老公做了壳牌驻沪总经理。她以为从商不涉及政治就无事了,不幸的是疯狂时代的尘粒还是落在她和她女儿身上。郑念被关了6、7年,期间女儿也被害离世。放出来后,洋房也被瓜分了,家破人亡健康大伤的郑念选择了出走。她有计划有策略地拿到护照和签证,在65岁时来到美国,写出上海生死录做为对女儿的死的申诉。她应该和佩妮父亲是同时代人,不同的是佩妮父亲捐了身家建设祖国,郑念狡兔三窟,海外还有相当的资产,这使得她到了美国衣食无忧,还以女儿名义设立了奖学金,她在美国结识的朋友虽不及49年前的名流,但绝对比佩妮的圈子层次高很多,比如她过世后的葬礼是由她的好友,曾经驻华大使的女儿主持。
佩妮和郑念,同样被疯狂的时代折磨,佩妮其实情况好很多,没有坐牢还有大学读。但她们在美国的经历却天壤之别。是什么造就了这等不同?
笨拙如我也妥妥地看出来了,最关键就是恩朵不屑的粪土!最关键还是恩朵提到的“走关系”(a.k.a network )!
“遥想当年:除了都是老太,看不出任何可以类比的地方,完全不同世界的人。郑念的视野、修养、能力、境界让人敬佩,佩氏是天壤之别。
郑念是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硕士,长期供职外商公司(壳牌石油公司总经理助理),英语功底一流、生活精致、气质高雅、处事能力高超。她七十多岁英文写作的《上海生死劫》成为英美畅销书。65岁到美国后很快学会开车、使用ATM,... 等等生活独立。
去拜读一下《上海生死劫》,佩氏有郑念30%的英语能力和处事思维,早也就找到合适的工作自立,用不着赖上司了。”
醍醐灌顶!瞧我这拙眼只能看到俗事!所以只有向高智商的你们提问了:
民国时期那些儒雅的知识分子,哪些郑念,有视野、修养、能力、境界让人敬佩的,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我们曾有郑念这样的先辈,到了我们却只有上网吵架,咒骂讽刺一个生病的人打发时间?为什么?
其实我应该拿郑念和佩妮父亲比对,他们才是同时代人,甚至社会地位都差不多。不幸的是郑念的女儿没了,佩妮的父亲没了。郑念在书的结尾写到自己坐船离开上海去香港,她感到伤痛和内疚,多希望这是女儿的旅程啊。那个年轻天真的女孩,如果真是她替母亲留在世上去美国,她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
谁也不知道司,破山家是谁,当网上的小说看,不会对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有名誉的伤害。
看帖的人太投入了。
我只对我有兴趣的人和事情Google. 我不Google司,破山家。
品酒:为什么现在没有郑念了?
退休计划:....佩妮不承认自己有病……她不知道自由是有界限的...
品酒
:我们现在没有郑念了,是因为佩妮不承认自己有病,她不知道自由是有界限的
曹雪芹写的小说红楼梦,据说是写他们大家族的故事,不一定都是写实,也都不是真名,甄士隐。
你不能举证的话,我任我我的猜测都是实情,你不能说我造谣。
她的无奈和挣扎就是人到老年才出国,没有美国文凭的底子造成的。她一个人打拼,能在美国生活着已经是她最低的梦想了。
她的世界和她的理想差了很多,所以她把自己泡在钢琴,舞厅,音乐,舞蹈这样的一个世外桃源里去营养自己的身心。这点是可以理解的。
她的个人性格到了老年似乎出现了幻觉,这点很多人老了都有类似的问题,我想并不一定和她的美国经历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就是她到了老年如果生活在北京,可能也同样会有类似的幻觉。只会对象不同而已。
在54岁的年龄,想拿绿卡生活在美国,确实不容易。所以我理解佩妮选择通过婚姻达到目的。
可拿到绿卡以后,她都是怎样规划自己的生活的呢?
一如既往的一意孤行,不听任何人的劝告,
1,到中国使馆把访问学者的花费还了,
2,把自己所有的钱都买股票输光了,
3,把结婚后政府给的社安金,都用于和司及家人世界游了。
幻想着司的房子给她住,司的钱保她衣食无忧。
在意识到这些可能达不到时,压力和恐惧使佩妮精神出了问题。
在牵扯房子和钱的事情里,佩妮多次的说谎,没法自圆其说。
世上很多事情都是因果关系,佩妮的情商智商人品,导致了她过现在的生活。
她忘记了即使结婚,自己依旧需要努力,司的财产早已规划好而且也告知过佩尼净身出户,如果司一旦出现意外,佩尼该怎么生活?
从保姆摇身变成女主人,佩尼忘记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只惦记自己该享受什么。
和女儿单独去外国旅游两次,这些钱本身可以省下来以备后用,司婚后给她的零用钱,她也应该谨慎使用。
居安思危,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只有自己。
先对你自己的父母慈悲良善一下吧!该给钱给钱、该关心关心,该承担的责任承担起来,别光顾自己潇洒,把老人推向社会不管了。
能开开心心捡破烂过一生,也比寄生在富豪身上生活强。
佩妮的文章我已经不看了,只看评论。
认识到这点,就不会在这儿无理搅三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