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妮的文章我一直跟读,她让我想起另一个人,另一本书:郑念和她的上海生死录(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 总是不自觉地要比较一下。她们同样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敏锐的头脑,同样被时代的尘粒所伤,但是在美国的命运截然不同。
郑念本身就是一个人物,30年代留英,后随老公在驻澳使馆做事,改朝换代的时候他们回国。50年代末郑念接替病故的老公做了壳牌驻沪总经理。她以为从商不涉政治就无事了,不幸的是疯狂时代的风暴还是把她和她女儿卷了进来。郑念被关了6、7年,期间女儿也被害离世也未通知她!直到放出来后,才知道日思夜想的女儿已经没了!洋房也被瓜分了,家破人亡健康大伤的郑念选择了出走。她有计划有策略地拿到护照和签证,在65岁时来到美国,写出上海生死录做为对女儿的死的申诉。
她应该和佩妮父亲是同时代人,不同的是佩妮父亲捐了身家建设祖国,郑念狡兔三窟,海外还有相当的资产,这使得她到了美国不仅衣食无忧,还以女儿名义设立了奖学金,她在美国结识的朋友虽不及49年前的名流,但绝对比佩妮层次高很多,比如她过世后的葬礼是由她的好友,曾经驻华大使的女儿主持。
佩妮和郑念,同样被疯狂的时代折磨,佩妮期间的情况其实好很多,没有坐牢还有大学读。但她们在美国的经历却天壤之别。是什么造就了这等不同?
笨拙如我也妥妥地看出来了,最关键就是恩朵不屑的粪土!最关键还是恩朵提到的“走关系”(a.k.a network )!
其实我应该拿郑念和佩妮父亲比对,他们才是同时代人,社会地位也差不多。不幸的是郑念的女儿没了,佩妮的父亲没了。郑念在书的结尾写到自己坐船离开上海去香港,她感到伤痛和内疚,多希望这是女儿的旅程啊。那个年轻天真的女孩,如果真是她替母亲留在世上去美国,她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
有时候人往往会把资源的光环误以为能力和努力。我们做工程的,亲见在国内其投资任何工程都挣钱,可是一旦退休了马上被人骗了几百万;博导招了证券公司的副总读博士,总是跟我们说不要存钱,要在投资市场打个滚儿再出来,等其学生毕业之后,投进去的钱就不是打个滚儿出来了,是挨一刀出来。这个论坛里捧的还是国内那一套,权力和钱。佩妮,国内没有官商的兄长,国外没有响当当的名头,一个孤老,所以这些渣渣们放心大胆不后怕地踩。当然,佩妮还是文化人,能写出来让人看见,唐人街里我们不知道的故事更多。
我知道她是因为她女儿是我的朋友。 这个老太太来美国60多年了,还是不怎么讲英文。只会粤语。
她小学都没毕业家里穷的上不起,但是拉扯4个女儿长大的同时,人家最早发明了超市里卖的环保编织袋,后来做到快要垄断某些超市的时候有太多的竞争者,只能把生意卖给了更大的公司。
然后90年代的时候用这些钱买了纽约的多家房地产。 她的四个女儿有两个从来没有上过班,另外两个40多岁就退休啦。 我朋友啃老啃得理直气壮,哈哈。
88岁了,最近看重纽约某店面,人家要开馄饨馆呢。
她有啥背景人脉吗? 88岁了,还能开面馆。
别说你的佩妮60岁就干不动了, 80多了还能写作,老干妈70多了还在工作直播带货呢,人家还不差钱。
别总拿教育背景说事儿,人能活成啥样子自己的努力和眼界才是最重要的。
郑念是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硕士,长期供职外商公司(壳牌石油公司总经理助理),英语功底一流、生活精致、气质高雅、处事能力高超。她七十多岁英文写作的《上海生死劫》成为英美畅销书。65岁到美国后很快学会开车、使用ATM,... 等等生活独立。
去拜读一下《上海生死劫》,佩氏有郑念30%的英语能力和处事思维,早也就找到合适的工作自立,用不着赖上司了。
比如你朋友的妈妈小学毕业能让你朋友财务自由,是否也可以质问你的妈妈为什么不能让你财务自由?别人能让他的孩子上哈佛,你为什么不能让你的孩子上哈佛?因为人的成功靠资源和天赋,也靠恰当的时机和预备。人的资源与天赋,有关系、金钱、智商、情商、恒心、毅力,人和人,不能比,不是因为差距不能比,而是因为上帝造人的差别不能比。为什么这么乐于以成功学来衡量别人是否努力,是否值得佩服?究其根本,还是拜高踩低,看见有钱人磕头,看见穷人开踢,总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不是文明社会的规则,要承认不同,接纳失败。
在文明社会,不问出处,老有所养,中国人不行,要数算一下,你过去为什么不成功,是奸懒谗猾?还是奸懒谗猾?
儒家文化里没有真正的善,没有真正的众生平等,没有真正的慈悲与良善。所以既看不见西人里的理性和克制,也看不见印度人的平和和认命,还是成王败寇的一群暴民。无论在中国 街上砸日本车的文盲二流子,还是在文学城里砸佩妮的专家教授,都是一路人。
当然,从佩妮的字里行间,你也可以看见她的思维逻辑其实也是这样,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文明人,宁肯去挑战自高自大的强者,也不能对一个孤老恶意狂欢,无论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现在不是你要去维护道德准则的时候,这是你需要怀有的是慈悲恩典。
一个总想着靠父母打下来人脉的人当然得看别人眼色。
我举得可不是万里挑一的例子。
地铁里面那么多卖水果和自制小吃的老太太都比你的佩妮活得有骨气。
佩尼写的自传体在这小小的论坛,大家都实在不忍看不下去,忍了又忍,不得不说,可劝了又劝,实在是绝望。
有没有想一想,民国时期那些儒雅的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我们曾有风骨有勇气的一辈,到了我们却只有上网吵架,咒骂讽刺一个生病的人来打发时间?
可见她的同情是多么廉价和无用。
佩妮的文章我一直跟读,她让我想起另一个人,另一本书:郑念和她的上海生死录(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 总是不自觉地要比较一下。她们同样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敏锐的头脑,同样被时代的尘粒所伤,但是在美国的命运截然不同。
郑念本身就是一个人物,30年代留英,后随老公在驻澳使馆做事,改朝换代的时候他们回国。50年代末郑念接替病故的老公做了壳牌驻沪总经理。她以为从商不涉政治就无事了,不幸的是疯狂时代的风暴还是把她和她女儿卷了进来。郑念被关了6、7年,期间女儿也被害离世也未通知她!直到放出来后,才知道日思夜想的女儿已经没了!洋房也被瓜分了,家破人亡健康大伤的郑念选择了出走。她有计划有策略地拿到护照和签证,在65岁时来到美国,写出上海生死录做为对女儿的死的申诉。
她应该和佩妮父亲是同时代人,不同的是佩妮父亲捐了身家建设祖国,郑念狡兔三窟,海外还有相当的资产,这使得她到了美国不仅衣食无忧,还以女儿名义设立了奖学金,她在美国结识的朋友虽不及49年前的名流,但绝对比佩妮层次高很多,比如她过世后的葬礼是由她的好友,曾经驻华大使的女儿主持。
佩妮和郑念,同样被疯狂的时代折磨,佩妮期间的情况其实好很多,没有坐牢还有大学读。但她们在美国的经历却天壤之别。是什么造就了这等不同?
笨拙如我也妥妥地看出来了,最关键就是恩朵不屑的粪土!最关键还是恩朵提到的“走关系”(a.k.a network )!
其实我应该拿郑念和佩妮父亲比对,他们才是同时代人,社会地位也差不多。不幸的是郑念的女儿没了,佩妮的父亲没了。郑念在书的结尾写到自己坐船离开上海去香港,她感到伤痛和内疚,多希望这是女儿的旅程啊。那个年轻天真的女孩,如果真是她替母亲留在世上去美国,她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
有时候人往往会把资源的光环误以为能力和努力。我们做工程的,亲见在国内其投资任何工程都挣钱,可是一旦退休了马上被人骗了几百万;博导招了证券公司的副总读博士,总是跟我们说不要存钱,要在投资市场打个滚儿再出来,等其学生毕业之后,投进去的钱就不是打个滚儿出来了,是挨一刀出来。这个论坛里捧的还是国内那一套,权力和钱。佩妮,国内没有官商的兄长,国外没有响当当的名头,一个孤老,所以这些渣渣们放心大胆不后怕地踩。当然,佩妮还是文化人,能写出来让人看见,唐人街里我们不知道的故事更多。
我知道她是因为她女儿是我的朋友。 这个老太太来美国60多年了,还是不怎么讲英文。只会粤语。
她小学都没毕业家里穷的上不起,但是拉扯4个女儿长大的同时,人家最早发明了超市里卖的环保编织袋,后来做到快要垄断某些超市的时候有太多的竞争者,只能把生意卖给了更大的公司。
然后90年代的时候用这些钱买了纽约的多家房地产。 她的四个女儿有两个从来没有上过班,另外两个40多岁就退休啦。 我朋友啃老啃得理直气壮,哈哈。
88岁了,最近看重纽约某店面,人家要开馄饨馆呢。
她有啥背景人脉吗? 88岁了,还能开面馆。
别说你的佩妮60岁就干不动了, 80多了还能写作,老干妈70多了还在工作直播带货呢,人家还不差钱。
别总拿教育背景说事儿,人能活成啥样子自己的努力和眼界才是最重要的。
郑念是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硕士,长期供职外商公司(壳牌石油公司总经理助理),英语功底一流、生活精致、气质高雅、处事能力高超。她七十多岁英文写作的《上海生死劫》成为英美畅销书。65岁到美国后很快学会开车、使用ATM,... 等等生活独立。
去拜读一下《上海生死劫》,佩氏有郑念30%的英语能力和处事思维,早也就找到合适的工作自立,用不着赖上司了。
比如你朋友的妈妈小学毕业能让你朋友财务自由,是否也可以质问你的妈妈为什么不能让你财务自由?别人能让他的孩子上哈佛,你为什么不能让你的孩子上哈佛?因为人的成功靠资源和天赋,也靠恰当的时机和预备。人的资源与天赋,有关系、金钱、智商、情商、恒心、毅力,人和人,不能比,不是因为差距不能比,而是因为上帝造人的差别不能比。为什么这么乐于以成功学来衡量别人是否努力,是否值得佩服?究其根本,还是拜高踩低,看见有钱人磕头,看见穷人开踢,总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不是文明社会的规则,要承认不同,接纳失败。
在文明社会,不问出处,老有所养,中国人不行,要数算一下,你过去为什么不成功,是奸懒谗猾?还是奸懒谗猾?
儒家文化里没有真正的善,没有真正的众生平等,没有真正的慈悲与良善。所以既看不见西人里的理性和克制,也看不见印度人的平和和认命,还是成王败寇的一群暴民。无论在中国 街上砸日本车的文盲二流子,还是在文学城里砸佩妮的专家教授,都是一路人。
当然,从佩妮的字里行间,你也可以看见她的思维逻辑其实也是这样,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文明人,宁肯去挑战自高自大的强者,也不能对一个孤老恶意狂欢,无论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现在不是你要去维护道德准则的时候,这是你需要怀有的是慈悲恩典。
一个总想着靠父母打下来人脉的人当然得看别人眼色。
我举得可不是万里挑一的例子。
地铁里面那么多卖水果和自制小吃的老太太都比你的佩妮活得有骨气。
佩尼写的自传体在这小小的论坛,大家都实在不忍看不下去,忍了又忍,不得不说,可劝了又劝,实在是绝望。
有没有想一想,民国时期那些儒雅的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我们曾有风骨有勇气的一辈,到了我们却只有上网吵架,咒骂讽刺一个生病的人来打发时间?
有没有想一想,民国时期那些儒雅的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我们曾有风骨有勇气的一辈,到了我们却只有上网吵架,咒骂讽刺一个生病的人来打发时间?
有没有想一想,民国时期那些儒雅的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我们曾有风骨有勇气的一辈,到了我们却只有上网吵架,咒骂讽刺一个生病的人来打发时间?
可见她的同情是多么廉价和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