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回忆录《安之如仪》,感觉很不错

f
freemanli01
楼主 (文学峸)

非历史大事,而是个人琐事和真实的心路历程(心理过程可能更合适,不搞那么大)。

张幼仪确实是个平常人,但是也很亲近,从她在德国选择专业也可看出来,非常务实,就是要选一个能养活自己的职业---幼教。

======

要说起来,没有徐志摩,大概没人会知道张幼仪。但另一方面,因为徐志摩,聚光灯让人看见一个普通人的坚持和生活,以及日常的琐事。

读徐志摩,让人心沸腾不平静,读张幼仪,又让人心态平静下来,看见日常不过如此。多一句诗少一句诗,有那么不得了吗?

张幼仪家的几个哥哥也是很牛的,张君劢起草了45年民国宪法。。。(仁人志士,欣赏一下)

徐志摩年纪轻轻能写出那么多好的诗和游记,也确实有才华。不过,要说深入,也不能说就非常深刻。

要说学佛,反而是张幼仪的心态更合适。当然也不一定,她也许就是满足于日常的生活,工作之外,时常也打几圈麻将。认定了生活就是尽己尽责地把日子过下去。。。  世间大部分体面的人生,大概也就是这样的了。。。

=======

读了这本书,勾起了再读几本类似书籍的心思。。。

 

 

 

颤音
徐志摩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白话里,感觉比较好,这样的传记好,真实
颤音
沙发
西
西东人8
开个玩笑:张幼仪与林徽茵谁好看?:)徐志摩为何变了心:)?有时 一个人的心不得不静,动更痛苦。。。
f
freemanli01
我也感觉到徐志摩他们的白话诗有心理解放,古体诗有时会变成单纯的填字。。。顺便又看了一下徐志摩的苏联游记
f
freemanli01
要说撩动人心,应该说张幼仪比不上林徽因和陆小曼。。。不过。。呵呵
f
freemanli01
确实也引起关于人生观的问题,就是说如果“如果动痛苦,那我就选择静”,不也是智慧?除非能知道,那个痛苦后面带来更大的利益。

然后就开始:什么是利益-->谁的利益--->谁是这个谁--->。。。一串问题。。。

对我来讲,所有关于人生观的根本解,最后都引到佛教=:)。那时,才能彻底解决。

k
kirn
张不简单吧,接手一个公司,很快转亏为盈。到现在,贴贴的大公司追着聘的CEO。比如脸书就可以雇她
k
kirn
开啥玩笑呢?男人说女人,半天也逃不过一个相貌。呵呵呵。普世的真理
k
kirn
当今世界大公司的女CEO也没几个, Walgreens前面是女ceo不过也下了。徐志摩到了今天写诗的这么多,他只怕会饿死

也挺会败家的

f
freemanli01
具体成就没来的及追看。不过感觉家教、身教对他的兄弟姐妹真是很重要。类似搞电脑的,富家子弟是Protocal从小都熟了

穷人就要慢慢学了,甚至,都不知道某些Protocal的存在,也可能。。。难以入网

f
freemanli01
感觉她基本上是顺势而为,也没有强求。对比一下AMD CEO那样的
l
ling_yin_shi
看来张是实力派,家风正。徐志摩是偶像派,喜欢前台操作,泰戈尔的事,被当时几位大佬,比如鲁迅,林语堂,陈独秀,都批过。:)
f
freemanli01
感觉徐志摩是有语言天才的。但是涉及到“解放”到底啥意思,就是随心所欲?大概这里有个坑。后来林徽因陆小曼身体都不好,挥霍?
k
kirn
不和穷人去比,就算都是白领,把好的公司做坏很容易,把坏的公司做好不容易的,不是看电视看电影的,最多40集就好了还卖大价钱
f
freemanli01
那书里没怎么吹她自己,也是留下了很多空白和想象。只提到客户信任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出嫁后对老爷太太的“晨昏定省”

婚礼当天连续跪下、起来,对不同来宾磕头几个小时,快累散架了。第二天早上也没别的想法,还是早早起来梳妆打扮,晨昏定省。。。

k
kirn
自轉一般并不吹的啦啊。你看马斯克和川普都找别人写传记。川普想漏了,找了恨他的侄女写。这就是写书和读书的不二法门:))
k
kirn
看不到大局的人,自然不可能放下自己来成全别人。当然人也可以说,徐同学等浪漫自由。要是他来领导革命,中国人都灭的没渣了
f
freemanli01
刚刚看了陆小曼的《泰戈尔在我家》,才知道这或许和老兄提到的典故有关。。。还是不太清楚。这里转下陆小曼的文字先

《泰戈尔在我家 --- 陆小曼》

谁都想不到今年泰戈尔先生的八十大庆倒由我来提笔庆祝。人事的变迁太幻妙得怕人了。若是今天有了志摩,一定是他第一个高兴。只要看十年前老头儿七十岁的那一年,他在几个月前就坐立不安思念着怎样去庆祝,怎样才能使老头满意,所以他一定要亲自到印度去,而同时环境又使他不能离开上海,直急得搔头抓耳连笔都懒得动;一直到去的问题解决了,才慢慢的安静下来,后来费了几个月的工夫,才从欧洲一直转到印度,见到老头的本人,才算了足心愿。归后他还说,这次总算称了我的心;等他八十岁的时候,请老人家来上海才好玩呢!谁知一个青年人倒先走在老人的前头去了。 

本来我同泰戈尔是很生疏的,他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我还未曾遇见志摩;虽然后来志摩同我认识之后,第一次出国的时候,就同我说此去见着泰戈尔一定要介绍给你,还叫我送一张照片给他;可是我脑子里一点感想都没有。一直到去了见着老人之后,寄来一张字条,是老人的亲笔;当然除了夸赞几句别无他话,而在志摩心里所说的话,却使我对这位老人发生了奇怪的感想。他说老人家见了我们的像〔相〕片之后,就将我的为人,皮〔脾〕气,性情都说了一个清清楚楚,好像已见着我的人一样;志摩对于这一点尤其使他钦佩得五体投地,恨不能立刻叫我去见他老人家。同时他还叫志摩告诉我,一二年后,他一定要亲自来我家,希望能够看见我,叫我早一点预备。自从那时起,我心里才觉得老人家真是一个奇人,文学家而同时又会看相!也许印度人都能一点幻术的罢。我同志摩结婚后不久,他老人家忽然来了一个电报,说一个月后就要来上海,并且预备在我家下榻。好!这一下可忙坏了我们了;俩〔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对。房子又小;穷书生的家里当然没有富丽堂皇的家俱〔具〕,东看看也不合意,西看看也不称心,简单的楼上楼下也寻不出一间可以给他住的屋子。回绝他,又怕伤了他的美意;接受他,又没有地方安排。一个礼拜过去还是一样都没有预备,只是两个人相对发愁。正在这个时候,电报又来了,第二天的下午船就到上海。这一下可真抓了瞎了,一共三间半屋子,又怕他带的人多,不够住,一时搬家也来不及,结果只好硬着头皮去接了再说。一到码头,船已经到了。我们只见码头上站满了人,五颜六色的人头,在阳光下耀得我眼睛都觉得发花!我奇怪得直叫起来:怎么今天这儿尽是印度阿三呀!他们来开会么?志摩说:“你真糊涂,这不是来接老人家的么?”我这才明白过来,心里不由的暗中发笑,志摩怎么喜欢同印度人交朋友。我心里一向钦佩之心到这时候竟有一点儿不舒服起来,因为我平时最怕看见的是马路上的红头阿三,今天偏要叫我看见这许多的奇形怪状的人,绿沉沉的眼珠子,一个个对着我们俩〔两〕个人直看,看得我躲在志摩的身边连动也不敢动。那时除了害怕,别的一切都忘怀了,连来做甚么的都有点糊涂。一直到挤进了人丛,来到船板上,我才喘过一口气来,好像大梦初醒似的,经过船主的招呼,才知道老人家的房间。志摩是高兴得连跑带跳的一直往前走,简直连身后的我都忘了似的,一直往一间小屋子就钻,我也只好悄悄的跟在后边;一直走进一间小房间,我才看见他正在同一个满头白发老人握手亲近,我才知道那一定就是他一生最崇拜的老诗人。留心上下的细看,同时心里感着一阵奇特的意味,第一感觉的,就是怎么这个印度人生得一点也不可怕?满脸一点也不带有普通印度人所有的凶恶的目光,脸色也不觉得奇黑,说话的音调更带有一种不可言喻的美,低低的好似出谷的黄莺,在那儿婉转娇啼,笑迷迷的对着我直看。我那时站在那儿好像失掉了知觉,连志摩在旁边给我介绍的话都听不见,也不上前,也不退后,只是直着眼对他看;连志摩在家中教好我的话都忘记说,还是老头儿看出我反常的情形,慢慢的握着我的手细声低气的向我说话。在船里我们就谈了半天,老头儿对我格外的亲近,他一点也没有骄人的气态,我告诉他我家里实在小得不能见人,他反说他愈小愈喜欢,不然他们同胞有得是高厅大厦请他去住,他反要到我家里去吗?这一下倒使我不能再存丝毫客气的心,只能遵命陪他回到我们的破家。他一看很满意,我们特别为他预备的一间小印度房间他反不要,倒要我们让他睡我们俩人睡的破床。他看上了我们那顶有红帐子的床,他说他爱它的异乡风味。他们的起居也同我们一样,并没有欧美人特别好洁的样子,甚么都很随便。只是早晨起得特别早,五时一定起身了,害得我也不得安睡。他一住一个星期,倒叫我见识不少,每次印度同胞请吃饭,他一定要带我们同去,从未吃过的印度饭,也算吃过几次了,印度的阔人家里也去过了,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同时还要在老头儿休息的时候,陪他带来的书记去玩;那时情况真是说不出的愉快,志摩是更乐得忘其所以,一天到夜跟着老头子转。虽然住的时间不长,可是我们三人的感情因此而更加亲热了。这个时候志摩才答应他到八十岁的那年一定亲去祝寿。谁知道志摩就在去的第二年遭难。老头子这时候听到这种霹雳似的恶信,一定不知怎样痛惜的罢。本来也难怪志摩对他老人家特别的敬爱,他对志摩的亲挚也是异乎平常,不用说别的,一年到头的信是不断的。只可惜那许多难以得着的信,都叫我在摩故后全部遗失了,现在想起来也还痛惜!因为自得恶〔噩〕耗后,我是一直在迷雾中过日子,一切身外之物连问都不问,不然今天我倒可以拿出不少的纪念品来,现在所存的,就是附印在这里泰戈尔为我们两人所作的一首小诗[2]和那幅名贵的自画像[3]而已。 

《志摩日记》由陆小曼编辑,除徐志摩日记外,书中还收入了不少当时名人的手迹与照片,以及一批名流,如胡适、蔡元培、闻一多、泰戈尔等为二人所作的诗画,诗与字画总题为“一本没有颜色的书”。该文是陆小曼为1947年3月晨光版《志摩日记》所作序文。 

l
ling_yin_shi
陆小曼的视角,有点猎奇的心态。:)泰戈尔的首次中国行被众人责骂,非常不快。我有篇文章,有点争议,有空发一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