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房市是在大约2年前了,用连贯的思路更容易看清当下的市场。
这两年市场的明显变化大致为:库存越来越多,销售量越来越低,市场停留时间越来越长。两年前全美只有很少地区房价跌,目前大约有一半地区在跌。
前几月zillow房价预测下调今年预期,一个月前redfin也下调,大致都由预计小幅上涨改变为小幅度下跌。不大看数据的朋友可能会问,为何我看到的市场情况跟数据不太一样?简单解释一下。一是因为数据统计的依据和方法不一样,比如两房(范尼美和房地美)的统计基础是所申请的房贷,那么可以推理,它们贷款多为自住房,各网站的统计数据来自其网站的买卖,包括现金购房及待修房,统计不到未经网站的交易。都有其局限性。 二是市场并不平衡,大到全美州与州,小到一个城市里的不同邮编区,同一邮编区内的不同社区,都存在差异,甚至有涨跌并存的情况。
当下全美房市的整体状况为:东北,中西部(库存依然偏低,持有费用也保持在较低位的城市)依然为卖方市场,房价上涨;三四年前大涨的地区都经历或正在经历回调;疫情中最热门的地区(几乎都有机构参与),受冲击最大。全美大多市场趋“冷”,这变化自去年出现并逐渐明显,成为买方市场。冷,即市场不活跃,从成交量可清楚明白地看到,已降至30年最低水平。这样的市场可谓波云诡谲,如一团乱麻让人理不清头绪。
我们来看看这两年多时间里发生了什么。
需求方面。2年前,房市表面看还挺好,但潜在问题其实已然产生,最令我担忧的就是房屋的可负担性。这并非简单地假设人总是要住房,就能得出有刚需就一定会买房的结论。因为买不起就是买不起,这是最基本的逻辑。两年间,可负担性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可负担性由三个主要因素决定:房价,利率,收入(租房群体则为:租金与收入,今天不谈租房市场),不幸,第四杀手“持房成本”陡增也浮出水面。
供给方面。两三年前,我们看到的数据显示,房屋供不应求,全美差着5百万套房。我提出一个观点,人们在负担不起房价/租金时,会合租或搬去父母家借住(那么对房屋的需求量就会减少), 该推测其实是对5年前的推测的延续。可还有朋友记得疫情初期,坦里人心惶惶,我提出了“家户数”会增加的观点---即人们会最大化地分开居住(那么房屋需求不会减少而会增加)?这两个推测一放一收,都能对实际房屋需求量调整。短短数年间,我们有幸地见证了房屋大生产运动,建商出力,机构和投资人出钱,一片片新房拔地而起,地貌日新月异。
房价方面。房价是供需关系的结果,影响房价的因素除收入还与土地与建筑成本密切相关。两三年前利率上升通道开启,我不认为房市会崩盘的理由之一,是预测会出现“惜售” 。“惜售”现象确实出现并起到其支撑作用,可是,目前这局面在慢慢转变,究其原因,普通美国百姓与聚集在坛里要投资的特殊群体想法不同,他们当房东或坚持两年不换房不搬家的打算仅为权宜之计, 两三年对他们来说已经很长,部分不再惜售的卖家陆续上市,正遇新屋大量上市却消化不了的市场,建商的原则是有房必卖,用降价找买家,房价跌的市场就出现了。(关于建材人工上涨,大规模建筑成本似乎并未同步上升这点我也挺好奇---下篇里我会提出证据,我的隐忧是科技推动成本一路向下)。
说完现状,未来房市如何走?(这可能是很多朋友关心的事。未来的事没个定数, 这里特别提醒,此文仅为个人观点,不做投资引导。)
我坚持认为房屋的可负担性是影响未来房市的关键。 我推测九月会再次开启降息通道, 会缓慢地降(这是指大体轨道,中途还会产生变化,坡坡坎坎),这对房市有正面影响。但我认为不会大反转,房市随即又火起来。理由有三:1,依然负担不起。2,租比买划算(待到投资人有兴趣入场---即买比租划算时,市场就有动力了)。3 “惧买”与房价下行预期心理。
“惧买”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次贷危机房市崩盘后,普通民众就出现过这种心理,在一些复苏缓慢的州市,甚至顽固地惧了十年之久。这跟当时的可负担性无关,只是一种惧怕心理。原因是买房为普罗大众一生中最大的投资,有些人不愿或承受不起风险。大约2017年后,美国民众才彻底消除这种心理,房市只会涨不会跌又成为普遍认知。直到近期亲眼看见房价也会跌,买房也会亏,这种惧怕感或将复燃。
我想说的“惧买”可能出现,并非指这类有惧怕心理的群体能左右市场,而是真实的房主们正感受到的恐惧对尚未买房者的影响。
有个抽样统计叫“买房后悔率”。可能出乎你的预料,初次买房者的后悔率一直很高,我记得即使在房市最火时期,也超过50%,这两三年非常高,达80-90%,持房费用超过预期,是一大原因。
近几年在房价利率双高,收入增长跟不上的情况下,许多买房者拼尽全力才买下房,已达到负担极限,非常不幸,我前面提到的第四杀手---持房费用大涨跟随而来。 买房除了贷款还包括持有费用:地税,保险,HOA,房屋保养与维修,我看到报道称,涨幅高的地区短短数年间超200%,涨幅少的也在30%以上。这些费用无法锁定,如同未来路上随时会跳将出来的野兽,这种恐惧感已在许多地区蔓延开来。情况糟糕的州,政府正考虑政策方面的援助。
“惧买”写得有点多有点啰嗦,因为我猜这因素在许多朋友的思考之外,是陌生玩意。本帖我的立意是拉粗线条。(*****“惜售”与“惧买”不是正规房市理论里的词,我自己发明的 ,只是便于说与理解,其实心里也发虚,不肯定其准确性。恳请看官只在坛子里用,对呀错的自家人消化,若说到别处还与人争对错,被质疑,贻笑大方,就狼狈了。因为我确实哪根葱都不是。*****)
上面说的主要是自住房市场,这两三年里,是这些自住买家在支撑市场。对投资房来说,简单许多,不赚钱就没动力,赔钱的买卖更是避之不及,没市场很正常。房屋市场彻底转暖还需多久?这肯定要看大环境的改变,我自己不认真地比较随意的估摸,可能还需两年。
在目前这种波诡云谲的市场里,要买和要卖的投资决定我都能理解,每个人的投资目的目标不同,各地市场又差异颇大,需具体分析和判断。下一篇会写我是如何分析具体市场,我关注的是“不好”的市场,经历了火箭式上涨与房屋大生产运动,有一定代表性。
(写得头晕脑胀,相信错误遗漏处不少,欢迎批评指正。也希望抛砖引玉,有自己看法的朋友都写写,七个盲人也能摸出一头大象。)
上次写房市是在大约2年前了,用连贯的思路更容易看清当下的市场。
这两年市场的明显变化大致为:库存越来越多,销售量越来越低,市场停留时间越来越长。两年前全美只有很少地区房价跌,目前大约有一半地区在跌。
前几月zillow房价预测下调今年预期,一个月前redfin也下调,大致都由预计小幅上涨改变为小幅度下跌。不大看数据的朋友可能会问,为何我看到的市场情况跟数据不太一样?简单解释一下。一是因为数据统计的依据和方法不一样,比如两房(范尼美和房地美)的统计基础是所申请的房贷,那么可以推理,它们贷款多为自住房,各网站的统计数据来自其网站的买卖,包括现金购房及待修房,统计不到未经网站的交易。都有其局限性。 二是市场并不平衡,大到全美州与州,小到一个城市里的不同邮编区,同一邮编区内的不同社区,都存在差异,甚至有涨跌并存的情况。
当下全美房市的整体状况为:东北,中西部(库存依然偏低,持有费用也保持在较低位的城市)依然为卖方市场,房价上涨;三四年前大涨的地区都经历或正在经历回调;疫情中最热门的地区(几乎都有机构参与),受冲击最大。全美大多市场趋“冷”,这变化自去年出现并逐渐明显,成为买方市场。冷,即市场不活跃,从成交量可清楚明白地看到,已降至30年最低水平。这样的市场可谓波云诡谲,如一团乱麻让人理不清头绪。
我们来看看这两年多时间里发生了什么。
需求方面。2年前,房市表面看还挺好,但潜在问题其实已然产生,最令我担忧的就是房屋的可负担性。这并非简单地假设人总是要住房,就能得出有刚需就一定会买房的结论。因为买不起就是买不起,这是最基本的逻辑。两年间,可负担性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可负担性由三个主要因素决定:房价,利率,收入(租房群体则为:租金与收入,今天不谈租房市场),不幸,第四杀手“持房成本”陡增也浮出水面。
供给方面。两三年前,我们看到的数据显示,房屋供不应求,全美差着5百万套房。我提出一个观点,人们在负担不起房价/租金时,会合租或搬去父母家借住(那么对房屋的需求量就会减少), 该推测其实是对5年前的推测的延续。可还有朋友记得疫情初期,坦里人心惶惶,我提出了“家户数”会增加的观点---即人们会最大化地分开居住(那么房屋需求不会减少而会增加)?这两个推测一放一收,都能对实际房屋需求量调整。短短数年间,我们有幸地见证了房屋大生产运动,建商出力,机构和投资人出钱,一片片新房拔地而起,地貌日新月异。
房价方面。房价是供需关系的结果,影响房价的因素除收入还与土地与建筑成本密切相关。两三年前利率上升通道开启,我不认为房市会崩盘的理由之一,是预测会出现“惜售” 。“惜售”现象确实出现并起到其支撑作用,可是,目前这局面在慢慢转变,究其原因,普通美国百姓与聚集在坛里要投资的特殊群体想法不同,他们当房东或坚持两年不换房不搬家的打算仅为权宜之计, 两三年对他们来说已经很长,部分不再惜售的卖家陆续上市,正遇新屋大量上市却消化不了的市场,建商的原则是有房必卖,用降价找买家,房价跌的市场就出现了。(关于建材人工上涨,大规模建筑成本似乎并未同步上升这点我也挺好奇---下篇里我会提出证据,我的隐忧是科技推动成本一路向下)。
说完现状,未来房市如何走?(这可能是很多朋友关心的事。未来的事没个定数, 这里特别提醒,此文仅为个人观点,不做投资引导。)
我坚持认为房屋的可负担性是影响未来房市的关键。 我推测九月会再次开启降息通道, 会缓慢地降(这是指大体轨道,中途还会产生变化,坡坡坎坎),这对房市有正面影响。但我认为不会大反转,房市随即又火起来。理由有三:1,依然负担不起。2,租比买划算(待到投资人有兴趣入场---即买比租划算时,市场就有动力了)。3 “惧买”与房价下行预期心理。
“惧买”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次贷危机房市崩盘后,普通民众就出现过这种心理,在一些复苏缓慢的州市,甚至顽固地惧了十年之久。这跟当时的可负担性无关,只是一种惧怕心理。原因是买房为普罗大众一生中最大的投资,有些人不愿或承受不起风险。大约2017年后,美国民众才彻底消除这种心理,房市只会涨不会跌又成为普遍认知。直到近期亲眼看见房价也会跌,买房也会亏,这种惧怕感或将复燃。
我想说的“惧买”可能出现,并非指这类有惧怕心理的群体能左右市场,而是真实的房主们正感受到的恐惧对尚未买房者的影响。
有个抽样统计叫“买房后悔率”。可能出乎你的预料,初次买房者的后悔率一直很高,我记得即使在房市最火时期,也超过50%,这两三年非常高,达80-90%,持房费用超过预期,是一大原因。
近几年在房价利率双高,收入增长跟不上的情况下,许多买房者拼尽全力才买下房,已达到负担极限,非常不幸,我前面提到的第四杀手---持房费用大涨跟随而来。 买房除了贷款还包括持有费用:地税,保险,HOA,房屋保养与维修,我看到报道称,涨幅高的地区短短数年间超200%,涨幅少的也在30%以上。这些费用无法锁定,如同未来路上随时会跳将出来的野兽,这种恐惧感已在许多地区蔓延开来。情况糟糕的州,政府正考虑政策方面的援助。
“惧买”写得有点多有点啰嗦,因为我猜这因素在许多朋友的思考之外,是陌生玩意。本帖我的立意是拉粗线条。(*****“惜售”与“惧买”不是正规房市理论里的词,我自己发明的 ,只是便于说与理解,其实心里也发虚,不肯定其准确性。恳请看官只在坛子里用,对呀错的自家人消化,若说到别处还与人争对错,被质疑,贻笑大方,就狼狈了。因为我确实哪根葱都不是。*****)
上面说的主要是自住房市场,这两三年里,是这些自住买家在支撑市场。对投资房来说,简单许多,不赚钱就没动力,赔钱的买卖更是避之不及,没市场很正常。房屋市场彻底转暖还需多久?这肯定要看大环境的改变,我自己不认真地比较随意的估摸,可能还需两年。
在目前这种波诡云谲的市场里,要买和要卖的投资决定我都能理解,每个人的投资目的目标不同,各地市场又差异颇大,需具体分析和判断。下一篇会写我是如何分析具体市场,我关注的是“不好”的市场,经历了火箭式上涨与房屋大生产运动,有一定代表性。
(写得头晕脑胀,相信错误遗漏处不少,欢迎批评指正。也希望抛砖引玉,有自己看法的朋友都写写,七个盲人也能摸出一头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