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教授谈他一生最重要的工作

g
gweipwu
楼主 (文学峸)

 

明初
杨教授在美帝浸淫多年,普通话还是讲得这么好,比如汉语的句子组合或句式等,不容易啊。
r
rmny
可能也和方舟子说的那样,从来就没在美国待过只是在去和离开物理实验室的路上路过了美国
明初
有这个意思但杨教授不同于肘子之流;杨教授在美帝搞到这个地步,应该是有不少社交活动的比如拜见名流拍马屁以及鸡尾酒会闲扯等等
波粒子3
他的英文也是一流的,寫了幾百篇論文都是用英文寫的,還常常參加學術討論會用英文發表
明初
这个讲法角度,和肘子之说属于异曲同工。我指的是由于杨教授在美帝多年日常工作的英语思维及交流习惯,势必会影响他的汉语表达。
华府采菊人
那一代人中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惹,中英文都很好,纽约五六七十年代,有个业余京剧团,拉京胡的十九岁来的美国

老派北京话京腔十足,最后老了老了,一百岁时中文能听不能说了。

c
coach1960
早年来美国的专业人士,教授医生之类的,90岁以后英文突然不大会讲了,只讲中文的比比皆是
波粒子3
杨振宁中學時候讀到詹姆斯·金斯的《神秘的宇宙》(The Mysterious Universe)

父亲楊武之是留美数学博士对英文不陌生吧。

华府采菊人
要看英语是不是铭刻在了脑海里,英语有没有熔化在血液中
十具
大脑与肌肉一样,use it or lose it。越早被第二语言淹没的人的母语能力越容易退化;外语学得迟后来又用得少

就容易退化,乃至完全忘记。有研究说,双语可抵抗老年痴呆。

十具
40多年前,我不相信语言影响思维的理论。后来,慢慢转变了看法。
信笔由墨
民国时期的理工人才大多爱好文学,不少人的文笔也很好。如,苏步青、魏荣爵、朱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