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料告诉我们,所谓托勒密王国、罗马帝国,和塞琉古王国,统统是子虚乌有的。
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那时候,中国使臣来到了安息王国,受到安息国王超高规格的接待。
司马迁作为汉武帝时代的朝廷官员,亲身经历了那个时期。《史记•大宛列传》记录的是当时的事情:
“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於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
安息国王派2万骑兵在边界迎接汉武帝的使臣,然后一路护送,经过了几千里和数十座城市,才到达了安息都城。
自此,中国与安息之间,使臣往来不断,中国使臣的双脚,踏遍了安息即当今的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地的山山水水。中国的使臣,都是文化人,爱写日记,而且这些日记又被史官载入史册。所以,史书中将前往各国的路线和路程、各地的风俗物产气候等等,记录的清清楚楚。
中国的使臣,从没有见到过塞琉古王国。
中国的使臣,也没有见到过什么罗马帝国。
同时,中国使臣的记载中,明确涉及了当今的埃及。
《汉书•西域传》:
“安息国,……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接。”“……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
《后汉书•西域传》:
“自皮山西南经乌秅,涉悬度,历罽宾,六十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安息国居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接。……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英闻之乃止。……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
其中包含以下信息:
1、汉和帝永元九年,即97年,按照西方史书的说法,就是罗马帝国统治地中海东岸的时候,中国的官员班超派遣使臣甘英,来到了安息,要求甘英出使大秦。甘英来到了“临西海”的“安息西界”条支。甘英打算在这里度海,前往大秦。因为国籍属于安息的船夫的“海水广大”之类的一段话,甘英就此作罢。
2、从罽宾一直往南走,抵达印度洋边的乌弋山离国(《汉书》:“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然后,沿着海边,朝着西南方向,骑着马一直往西走一百多天,抵达安息的属国条支国都城。
3、条支国都城在地中海边。据《汉书》:“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可知,这个“西海”,绝非波斯湾或者红海,而是地中海。
4、从条支国都城出发,骑着马,朝东北方向,走六十多天,抵达安息国首都和椟城。
5、从条支乘船,可以去大秦。
6、大秦,在条支(安息)的南面。
由此可知,条支国都城,可能在当今以色列一带,甚至以色列以南的一个海滨城市。而大秦,则在此以南的地方。
再看裴松之引《魏略·西戎传》,这是与《后汉书》所载在时间上最为接近的信息:
“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有河出其国,西又有大海。海西有迟散城,……国有小城邑合四百馀,东西南北数千里。其王治,滨侧河海,以石为城郭。……泽散王属大秦,其治在海中央,北至驴分,水行半岁,风疾时一月到,最与安息安谷城相近,西南诣大秦都不知里数。驴分王属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绕海直西行。……于罗属大秦,其治在汜复东北,渡河,从于罗东北又渡河,斯罗,东北又渡河,斯罗国,属安息,与大秦接也。”
结合前面的《后汉书·西域传》中的内容,包含以下信息:
1、大秦的首都,位于河海交汇处,即大河口。
2、大秦与安息两国之间,有两个交界处:安息的安谷,与大秦的泽散;安息的斯罗,与大秦的于罗。安息在北,大秦在南。
3、无论是从于罗出发,还是从泽散、驴分出发,前往大秦的首都,均为一路向西南方向而行。
4、这段话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大秦国的国土,可以说,小岛星罗棋布。诸如泽散、驴分,皆为地中海里的小岛。由于岛屿岛之间相距不远,所以建起了无数座桥,连接起来,这“渡海飞桥”竟然长达二百三十里。
据此,已经十分清楚,大秦的首都,在当今的埃及一带。
我们知道,尼罗河三角洲,是冲积平原。沙洲众多,正是三角洲形成的早期的正常现象。由此可知,二、三千年前,埃及存在一个亚历山大城,有多么荒唐!
基督教的祖师爷景教的文献,也证实了上述事实。
总而言之:大秦国是一个囊括今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阿拉伯半岛南部广大地区的一个国家,与罗马帝国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详见《原创 大秦考:可能是中国人创建的国家,与罗马无关》。
https://www.ict88.com/page/view-post?id=194
在古埃及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亚历山大里亚”这个城市、罗塞塔石碑了。
亚历山大里亚,既是古希腊文明的传播基地,也是古罗马文明的文化中心。
某著名学者说:
古希腊文明的“第一阶段是所谓古典时期, ......第二阶段是亚历山大前期
事实上,如下图所示,在二千年前,亚历山大城所在地,远未形成成片的陆地,只是一个个相距遥远的沙洲。难道,托勒密王国的首都,是建在一个比巴掌还小、远离大陆的小岛上?
罗塞塔石碑,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据说,1799年,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港口城市罗塞塔,发现了“罗塞塔石碑”。据说,该石碑是公元前196年由托勒密王朝时代的祭司制作。石上刻有三种文字,分别是圣书体、世俗体和古希腊文。1822年9月29日,法国学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向学术界公布了他对罗塞塔石碑的研究成果。这一天,埃及学诞生了。
最令人惊奇的是:罗塞塔,是埃及一个滨海城市,又称拉希德。
至今,罗塞塔这个地方,距离大海,才5-7公里。
完全可以肯定,2000多年前,罗塞塔这块陆地,要么在海底,要么是星星点点的沙洲。
难道,这块石碑,是被尼罗河水冲击到这里来的?果如是,这碑,该被泥沙磨成无字碑吧?
这块竖立海边的石碑,经过2000多年海风、沙漠风的洗礼,100行 “蝇头小楷”几乎完好无损!
驳斥人家,而不是谩骂,。。。
他可是出生在384 BC,还在用羊皮记录文字。中国的造纸术是大约在12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在14世纪晚期开始在欧洲广泛使用的。
永乐的大典
古希腊时期
罗马时期
? 中世纪欧洲
文艺复兴与近代早期
17—18世纪:无穷级数的时代
这个就能解释清楚了。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先驱,能在2000多年前,设立学院进行科学研究,确实比我们的祖先要看得远。
看得远。中华民族被2000多年的大一统的帝制所累,没有能创造出现代科学,是历史的必然性。
自由,是发明创造之母。中华大一统的帝制,束缚了人民的思维,导致春秋战国后,中华大地几乎成为新思维荒漠。
加上满人愚昧,致使中国缺席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业革命。
汉朝时,平均10亩地才能养活一人。希腊那个穷山恶水,地中海气候的破地方,15亩养活1人已经高估了。
没法生产那么多粮食,没法养活那么多人口,也就根本无法产生文明,直接就把西方文明的基本盘给否定
继而还衍生了其他问题,比如说欧洲农业技术非常落后,中国汉朝就掌握的很多耕种技术,欧洲到了十四十五世纪还闻所未闻,那么在古罗马古希腊时期到底怎么支撑大量脱产人口去思考科学技术问题的?类似这样的伪史论。
伪史主要是从欧洲的15世纪开始构建起来,这也是为什么伪史拥趸者要一再强调,中世纪的欧洲十分黑暗。
从15世纪末开始,古希腊著作、古罗马著作就呈几何级增长,作为今天的我们,自然就能看到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其实,欧美文化仍停留在一个非常糟糕的阶段,他们的文化基础里是没有辨伪学、考据学、版本学、目录学的。
为了伪造古希腊历史,官科他们杜撰了希腊原本失传说。
其实失传说就是一个非常可笑的谬论。
按照失传说的说法,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在5世纪已失传,12世纪重返欧洲。Almagest便是从阿拉伯语那里借用过来的。
可古希腊学者不是又说,托勒密地心说统治了欧洲学界千年之久,直到哥白尼、布鲁诺等人站了出来,托勒密地心说的错误理论才得到了纠正?
一个业已失传的东西,一个已被基督教所驱赶的东西,如何统治基督教世界?
既然Almagest(《天文学大成》)和Algebra(代数)一样,都是从阿拉伯语借用过来的,那么,古希腊人使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代数呢?
没有代数的话,又该如何表达勾股定理(a的平方+b的平方=c的平方)、乘法交换律等关联的代数问题呢?
原来欧美人和古希腊拥趸者说话都是不需要逻辑的,那又哪里来的勇气宣称逻辑来自古希腊呢?
辨伪是中国人提升自信的唯一办法。
中国史料告诉我们,所谓托勒密王国、罗马帝国,和塞琉古王国,统统是子虚乌有的。
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那时候,中国使臣来到了安息王国,受到安息国王超高规格的接待。
司马迁作为汉武帝时代的朝廷官员,亲身经历了那个时期。《史记•大宛列传》记录的是当时的事情:
“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於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
安息国王派2万骑兵在边界迎接汉武帝的使臣,然后一路护送,经过了几千里和数十座城市,才到达了安息都城。
自此,中国与安息之间,使臣往来不断,中国使臣的双脚,踏遍了安息即当今的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地的山山水水。中国的使臣,都是文化人,爱写日记,而且这些日记又被史官载入史册。所以,史书中将前往各国的路线和路程、各地的风俗物产气候等等,记录的清清楚楚。
中国的使臣,从没有见到过塞琉古王国。
中国的使臣,也没有见到过什么罗马帝国。
同时,中国使臣的记载中,明确涉及了当今的埃及。
《汉书•西域传》:
“安息国,……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接。”“……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
《后汉书•西域传》:
“自皮山西南经乌秅,涉悬度,历罽宾,六十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安息国居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接。……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英闻之乃止。……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
其中包含以下信息:
1、汉和帝永元九年,即97年,按照西方史书的说法,就是罗马帝国统治地中海东岸的时候,中国的官员班超派遣使臣甘英,来到了安息,要求甘英出使大秦。甘英来到了“临西海”的“安息西界”条支。甘英打算在这里度海,前往大秦。因为国籍属于安息的船夫的“海水广大”之类的一段话,甘英就此作罢。
2、从罽宾一直往南走,抵达印度洋边的乌弋山离国(《汉书》:“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然后,沿着海边,朝着西南方向,骑着马一直往西走一百多天,抵达安息的属国条支国都城。
3、条支国都城在地中海边。据《汉书》:“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可知,这个“西海”,绝非波斯湾或者红海,而是地中海。
4、从条支国都城出发,骑着马,朝东北方向,走六十多天,抵达安息国首都和椟城。
5、从条支乘船,可以去大秦。
6、大秦,在条支(安息)的南面。
由此可知,条支国都城,可能在当今以色列一带,甚至以色列以南的一个海滨城市。而大秦,则在此以南的地方。
再看裴松之引《魏略·西戎传》,这是与《后汉书》所载在时间上最为接近的信息:
“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有河出其国,西又有大海。海西有迟散城,……国有小城邑合四百馀,东西南北数千里。其王治,滨侧河海,以石为城郭。……泽散王属大秦,其治在海中央,北至驴分,水行半岁,风疾时一月到,最与安息安谷城相近,西南诣大秦都不知里数。驴分王属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绕海直西行。……于罗属大秦,其治在汜复东北,渡河,从于罗东北又渡河,斯罗,东北又渡河,斯罗国,属安息,与大秦接也。”
结合前面的《后汉书·西域传》中的内容,包含以下信息:
1、大秦的首都,位于河海交汇处,即大河口。
2、大秦与安息两国之间,有两个交界处:安息的安谷,与大秦的泽散;安息的斯罗,与大秦的于罗。安息在北,大秦在南。
3、无论是从于罗出发,还是从泽散、驴分出发,前往大秦的首都,均为一路向西南方向而行。
4、这段话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大秦国的国土,可以说,小岛星罗棋布。诸如泽散、驴分,皆为地中海里的小岛。由于岛屿岛之间相距不远,所以建起了无数座桥,连接起来,这“渡海飞桥”竟然长达二百三十里。
据此,已经十分清楚,大秦的首都,在当今的埃及一带。
我们知道,尼罗河三角洲,是冲积平原。沙洲众多,正是三角洲形成的早期的正常现象。由此可知,二、三千年前,埃及存在一个亚历山大城,有多么荒唐!
基督教的祖师爷景教的文献,也证实了上述事实。
总而言之:大秦国是一个囊括今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阿拉伯半岛南部广大地区的一个国家,与罗马帝国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详见《原创 大秦考:可能是中国人创建的国家,与罗马无关》。
https://www.ict88.com/page/view-post?id=194
在古埃及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亚历山大里亚”这个城市、罗塞塔石碑了。
亚历山大里亚,既是古希腊文明的传播基地,也是古罗马文明的文化中心。
某著名学者说:
古希腊文明的“第一阶段是所谓古典时期, ......第二阶段是亚历山大前期
事实上,如下图所示,在二千年前,亚历山大城所在地,远未形成成片的陆地,只是一个个相距遥远的沙洲。难道,托勒密王国的首都,是建在一个比巴掌还小、远离大陆的小岛上?
罗塞塔石碑,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据说,1799年,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港口城市罗塞塔,发现了“罗塞塔石碑”。据说,该石碑是公元前196年由托勒密王朝时代的祭司制作。石上刻有三种文字,分别是圣书体、世俗体和古希腊文。1822年9月29日,法国学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向学术界公布了他对罗塞塔石碑的研究成果。这一天,埃及学诞生了。
最令人惊奇的是:罗塞塔,是埃及一个滨海城市,又称拉希德。
至今,罗塞塔这个地方,距离大海,才5-7公里。
完全可以肯定,2000多年前,罗塞塔这块陆地,要么在海底,要么是星星点点的沙洲。
难道,这块石碑,是被尼罗河水冲击到这里来的?果如是,这碑,该被泥沙磨成无字碑吧?
这块竖立海边的石碑,经过2000多年海风、沙漠风的洗礼,100行 “蝇头小楷”几乎完好无损!
驳斥人家,而不是谩骂,。。。
他可是出生在384 BC,还在用羊皮记录文字。中国的造纸术是大约在12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在14世纪晚期开始在欧洲广泛使用的。
永乐的大典
古希腊时期
人们就已注意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例是恒定不变的。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
他是最早用严密方法逼近π的人。他用96边形内接和外切圆的方法估算:
3\frac{10}{71}<\pi<3\frac{1}{7}
(约等于 3.1408 ~ 3.1429)。
阿基米德因此常被誉为圆周率之父。
罗马时期
在天文学著作《天文学大成》(Almagest)中,采用了 π ≈ 3.1416。
? 中世纪欧洲
文艺复兴与近代早期
17—18世纪:无穷级数的时代
\frac{\pi}{4}=1-\frac{1}{3}+\frac{1}{5}-\frac{1}{7}+\cdots
虽然收敛很慢,但意义重大。 牛顿用二项式展开求π,算到15位小数。 欧拉研究与ζ函数、无理性等问题,证明:
\sum_{n=1}^\infty \frac{1}{n^2} = \frac{\pi^2}{6}
并首次明确用希腊字母“π”表示圆周率。
这个就能解释清楚了。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先驱,能在2000多年前,设立学院进行科学研究,确实比我们的祖先要看得远。
看得远。中华民族被2000多年的大一统的帝制所累,没有能创造出现代科学,是历史的必然性。
自由,是发明创造之母。中华大一统的帝制,束缚了人民的思维,导致春秋战国后,中华大地几乎成为新思维荒漠。
加上满人愚昧,致使中国缺席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业革命。
汉朝时,平均10亩地才能养活一人。希腊那个穷山恶水,地中海气候的破地方,15亩养活1人已经高估了。
没法生产那么多粮食,没法养活那么多人口,也就根本无法产生文明,直接就把西方文明的基本盘给否定
继而还衍生了其他问题,比如说欧洲农业技术非常落后,中国汉朝就掌握的很多耕种技术,欧洲到了十四十五世纪还闻所未闻,那么在古罗马古希腊时期到底怎么支撑大量脱产人口去思考科学技术问题的?类似这样的伪史论。
伪史主要是从欧洲的15世纪开始构建起来,这也是为什么伪史拥趸者要一再强调,中世纪的欧洲十分黑暗。
从15世纪末开始,古希腊著作、古罗马著作就呈几何级增长,作为今天的我们,自然就能看到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其实,欧美文化仍停留在一个非常糟糕的阶段,他们的文化基础里是没有辨伪学、考据学、版本学、目录学的。
为了伪造古希腊历史,官科他们杜撰了希腊原本失传说。
其实失传说就是一个非常可笑的谬论。
按照失传说的说法,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在5世纪已失传,12世纪重返欧洲。Almagest便是从阿拉伯语那里借用过来的。
可古希腊学者不是又说,托勒密地心说统治了欧洲学界千年之久,直到哥白尼、布鲁诺等人站了出来,托勒密地心说的错误理论才得到了纠正?
一个业已失传的东西,一个已被基督教所驱赶的东西,如何统治基督教世界?
既然Almagest(《天文学大成》)和Algebra(代数)一样,都是从阿拉伯语借用过来的,那么,古希腊人使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代数呢?
没有代数的话,又该如何表达勾股定理(a的平方+b的平方=c的平方)、乘法交换律等关联的代数问题呢?
原来欧美人和古希腊拥趸者说话都是不需要逻辑的,那又哪里来的勇气宣称逻辑来自古希腊呢?
辨伪是中国人提升自信的唯一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