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西汉时文字(汉隶),古文: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秦国:大篆,后经李斯据此创小篆)。
《今文尚书》是由伏生所传(秦朝焚书,伏生凭记忆保全)原来共29篇,汉景帝时期,派晁错(就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那位)去济南郡向伏生笔录《尚书》,那时伏生已90余岁,因晁错听不懂伏生的话(年老抑或方言?),由伏生女儿口授,晁错笔录。这就是《今文尚书》由来。西汉末大乱,遗失一篇故存28篇。
差不多同时,发现孔子后代藏在夹墙内的简书,含《尚书》,因用先秦文字书写,故称《古文尚书》。后各地均报称有《古文尚书》的发现。由于西汉一直立“今文经学”为官学(不仅是尚书,还有其它书),排斥“古文经学”如《古文春秋》、《古文诗【经】)等,所以《古文经学》一直是私下传授(师徒相传),只在民间流传。
西汉末刘向父子“校书”发现大量“古文”文献(如《左传》),所以父子俩一直想把《古文经学》也立为官学,因招到朝臣几乎一致的反对而失败。后王莽执政,支持刘歆(刘向子),终于把《古文经学》立成官学。投桃报李,刘歆帮助王莽篡夺、成了新(莽)的重臣。
好景不长,短命的新朝被推翻后,本着“凡是敌人支持的,我们就要反对”的原则,新起的东汉废止《古文经学》的官学地位,使其重新回到私下传授的状态。
由于两汉之交出现大量“谶书、谶言”,都打着《今文经学》(孔子及其儒学)的旗号(《古文经学》不涉“谶”》。东汉光武帝因“谶言”暗示,当了皇帝,所以大力支持“谶书”,后来的皇帝发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谶书”也可被造反者所用。
所以从中期开始,《古文经学》又开始流行,并向出现“古、今”合并的趋势,其代表人物是马融、(特别是)郑玄,“古、今经学”从此不再争执。
西晋永嘉大乱,《古文尚书》失传,现今的《古文尚书》是东晋梅赜献给朝廷的。
宋朝朱熹就怀疑梅氏的《古文尚书》是伪书,后来历代都有人指出其中作伪之处。清康熙年间,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力证梅氏《古文尚书》为魏、晋时代所造的伪书,为人们广泛接受,书名也由《古文尚书》变成了《伪古文尚书》。
顺便提一句,清末康有为仿阎若璩作《新学伪经考》,试图证明所有的“古文经学”书都是刘歆为帮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当今有很多人把康氏此书中的“新学”(莽新之学)误认为是那时传入中国的“新学”——现代自然、社会科学,其实《新学伪经考》无一字涉及西方文化。
再补充一点,“春秋三传”——谷梁、公羊、左传,前两个是“今文”,之前全凭师徒口耳相传,汉景帝时才落纸成书。而左传是“古文”原不和春秋相连,是后人把它们放在一起的。现在出版的“三传”都是“经”——春秋原文在前,传(解释之意)在后。其实“三传”的“春秋(经)”也不完全一样,“谷梁”“公羊”到鲁哀公十四年“狩猎获麟”为止(其传也是如此),“左传(经)”到鲁哀公十六年(其传已入战国时代——延后数十年),孔丘去世止。
南宋以前哪有《四书》?还三代呢?
“五经”原是“六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乐(经)。司马迁时代乐(经)就已经失传了!所以称“五经”
帝尧者,(【正义】:徐广云:号陶唐。帝王纪云: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括地志云:今晋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平阳河水一名晋水也。)放勋。……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
今文:西汉时文字(汉隶),古文: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秦国:大篆,后经李斯据此创小篆)。
《今文尚书》是由伏生所传(秦朝焚书,伏生凭记忆保全)原来共29篇,汉景帝时期,派晁错(就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那位)去济南郡向伏生笔录《尚书》,那时伏生已90余岁,因晁错听不懂伏生的话(年老抑或方言?),由伏生女儿口授,晁错笔录。这就是《今文尚书》由来。西汉末大乱,遗失一篇故存28篇。
差不多同时,发现孔子后代藏在夹墙内的简书,含《尚书》,因用先秦文字书写,故称《古文尚书》。后各地均报称有《古文尚书》的发现。由于西汉一直立“今文经学”为官学(不仅是尚书,还有其它书),排斥“古文经学”如《古文春秋》、《古文诗【经】)等,所以《古文经学》一直是私下传授(师徒相传),只在民间流传。
西汉末刘向父子“校书”发现大量“古文”文献(如《左传》),所以父子俩一直想把《古文经学》也立为官学,因招到朝臣几乎一致的反对而失败。后王莽执政,支持刘歆(刘向子),终于把《古文经学》立成官学。投桃报李,刘歆帮助王莽篡夺、成了新(莽)的重臣。
好景不长,短命的新朝被推翻后,本着“凡是敌人支持的,我们就要反对”的原则,新起的东汉废止《古文经学》的官学地位,使其重新回到私下传授的状态。
由于两汉之交出现大量“谶书、谶言”,都打着《今文经学》(孔子及其儒学)的旗号(《古文经学》不涉“谶”》。东汉光武帝因“谶言”暗示,当了皇帝,所以大力支持“谶书”,后来的皇帝发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谶书”也可被造反者所用。
所以从中期开始,《古文经学》又开始流行,并向出现“古、今”合并的趋势,其代表人物是马融、(特别是)郑玄,“古、今经学”从此不再争执。
西晋永嘉大乱,《古文尚书》失传,现今的《古文尚书》是东晋梅赜献给朝廷的。
宋朝朱熹就怀疑梅氏的《古文尚书》是伪书,后来历代都有人指出其中作伪之处。清康熙年间,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力证梅氏《古文尚书》为魏、晋时代所造的伪书,为人们广泛接受,书名也由《古文尚书》变成了《伪古文尚书》。
顺便提一句,清末康有为仿阎若璩作《新学伪经考》,试图证明所有的“古文经学”书都是刘歆为帮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当今有很多人把康氏此书中的“新学”(莽新之学)误认为是那时传入中国的“新学”——现代自然、社会科学,其实《新学伪经考》无一字涉及西方文化。
再补充一点,“春秋三传”——谷梁、公羊、左传,前两个是“今文”,之前全凭师徒口耳相传,汉景帝时才落纸成书。而左传是“古文”原不和春秋相连,是后人把它们放在一起的。现在出版的“三传”都是“经”——春秋原文在前,传(解释之意)在后。其实“三传”的“春秋(经)”也不完全一样,“谷梁”“公羊”到鲁哀公十四年“狩猎获麟”为止(其传也是如此),“左传(经)”到鲁哀公十六年(其传已入战国时代——延后数十年),孔丘去世止。
南宋以前哪有《四书》?还三代呢?
“五经”原是“六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乐(经)。司马迁时代乐(经)就已经失传了!所以称“五经”
帝尧者,(【正义】:徐广云:号陶唐。帝王纪云: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括地志云:今晋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平阳河水一名晋水也。)放勋。……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