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跟风发个旧帖,说说当年申请签证的事

月城
楼主 (文学峸)

那年申请来美国读书,因为动手晚了,直到开学前一个多月才拿到I-20, 更不利的是因为得到录取晚了,系里本学期的RA, TA 也都各有所属,所以只能作自费生了。那时这种情况被拒签的甚多,所以自我感觉是凶多吉少,好在自己国内本科的学校不算差,托福也考得不错,去就读的美国学校也算在公立大学里名列前茅,只能以此来碰去碰运气了。

说来凑巧,签证的前几天,老爸去北大办事,中午到他的一个老同学李叔叔家里去噌饭,无意中聊到我的事,就有了后来的一段故事: 

老爸的这个同学,和他同届不同系,但前两年的公共课都在一起上,加上两个人当时都是校田径队的,后来读研究生时又住在同一层楼里,所以关系很好。毕业后,李叔叔留在北大任教,老爸到了部队工作。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都生活得比较清贫,而老爸由于常年在国外工作,所以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还偶尔能从国外带回些小礼品去看望过去的老师和同学,大家一直都有来往。

李叔叔听老爸讲了我的事后,主动说,我可以尽些力,但不知道能不能起作用。当时美国驻京大使馆的一个参赞,曾经在北的留学,是李叔叔的学生,而他到北京赴任后,和李叔叔联系很多,还通过李叔叔参加一些社会上的文化交流活动,而这个参赞的太太,记得是叫 Karen,就是使馆签证组的负责人。李叔叔说,正好明天我们会见面,我一定会向他提这个事。

第二天下午,李叔叔来到我家,告诉老爸已经和这个参赞说过我的情况,还替我吹了一番,说这个孩子是我看着从小长大的,一直都很优秀,如果能去美国深造是对两国都有益的事。他的那个学生回答说,很感谢李教授的推荐,招收各国优秀人才就读是美国大学最基本的目标之一,所以他很乐见其成。但是批准签证与否是有综合的评估,而且是签证部的工作,即使他太太是签证部的负责人,他也无权涉及,但如果我有什么疑问,或是需要合理的帮助,他可以帮助沟通,为此他记下了我的名字和预约时间。还留下一张名片。

签证的那天,一切都非常顺利,不到5分钟整个过程就结束,至今我也不知道这和李叔叔的学生有没有关系。

多年以后,有一天突然在台湾新闻上看到一个名字,他是以新任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的身份出现在媒体上,依然用的是当年那个中文的复姓名字。

往事如烟,他可能根本不会记得当年他老师托他帮忙的事,更不会知道,当年那个中国留学生,已经在美国完成学业,生活多年,和他一样,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员了。

T
TakeMyTime
在众多符合条件的而名额有限的情况下,能认识领事馆的人是你的运气。相信它、感恩它
b
borisg
William Stanton
c
coach1960
赞月城兄分享真实经历。求人相帮,又不失体面(原则),好也
华府采菊人
老美对熟人的熟人照顾照顾很普遍,李叔叔的话绝对起了作用
老生常谈12
关系太铁了

签证这个事就是一闪念,使馆内部可能每天大约签多少个。

申芝堂主
你爸可能是特意找李叔。维基上司徒78年博士毕业进入国务院,一年德国留学。台北办事处处长。太太凯伦8平方在北京。95-98
i
ireadwrite
办签证的经办人的决定

是关键,如果事先有人关照了,肯定有帮助。广州美领事馆在中美建交后初年是处理移民和非移民签证的最重要的领事馆,很多申请(特别是依亲移民)当时北京大使馆不办,各省的申请人要到广州办。而且听说每天一般只批准一定数额,肯定有很多人可能会被筛出来。

签发学生签证,对经办人员来说,理论上来说,只着重于审看几点:发I-20的学校的是否符合资格;申请人的经济支持是否足以支持;申请人是否有移民倾向。前两项是客观的,符合就行,至于学校的名气,学生考分的高低,经济支持的方式,等,理论上不造成区别(即:去哈佛还是去一般大学不应该区别对待,托福550还是650不应该区别对待,经济支持是由奖学金还是其它方式不应该区别对待)。但判断是否有移民倾向是有很大的主观因素的,不少人被这个卡了。而且当年(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申请时,如果以有移民倾向而拒绝申请时,不需要给出具体的理由,并且还要你等六个月后才能再来申请。但如果有人事先关照,经办人完全可以忽略这一条,毕竟从事实上来说,很多人到了美国后都想移民。

据说据说
你爸去李叔叔家里噌饭还随便帮你蹭到了签证。
月城
谢谢上面各位, 周一太忙就不一一回复了


我也觉得李叔叔事先的打招呼是起了作用的

w
wanttosaysomething
司徒文(William A. Stanton)? 美在台协会主席里复姓就这一位
郭大平
如果你不去找李叔叔,说不定也可以拿到签证,对吗?这就是中国人思维和美国人思维的高下之分!
郭大平
那么问题来了:你应该去找李叔叔吗?李叔叔说情,到底起没起作用?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H
HenryLi
司徒文
F
FollowNature
俺还保存着三十几年前收到的I-20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