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音大酋长
穷山恶水,猴子不来,大汗也不来
公元 566 年,阿瓦尔(柔然残部)伯颜可汗的斥候队长带着精锐铁骑斥候小队,一路摸到莱茵河左岸。
回来交差的时候,他只用三句话就让伯颜把西征计划直接扔进垃圾桶:
“草原没有,全是沼泽,马跑两步就陷进去。”
“农民穷得连亚麻布都穿不起,光屁股晒太阳。”
“连只猴儿都没有!”
有猴儿的地方至少说明有水果、有树林、有贸易;没猴儿,那基本等于“穷得连树上都不长东西”。
于是伯颜一拍桌子:“撤!再往前一步算我输!”
草原军事经济的核心逻辑是“低成本、高收益”。
伯颜虽然不识字,但是心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进攻拜占庭城堡:城墙高,但城里丝绸、香料、金币堆成山,一次抢到手,十年不饿。
进攻法兰克部落:城墙没有,但家徒四壁,抢完一圈发现战利品还没自家马鞍值钱。
结论就是:抢十个法兰克村子,不如摸一把拜占庭的边角料。
有猴儿=有水果=有树林=有商路=有钱。
没猴儿=没树林=没水果=没商路=没钱。
西欧常常自带“古典文明”光环。
但现实是:
5 世纪的法兰克人还在用骨制梳子当奢侈品。
同一时期,西域龟兹国已经能用玻璃吹瓶子。
拜占庭皇帝一顿饭 30 道菜,法兰克国王能啃上黑麦面包就谢天谢地。
所以伯颜可汗的撤退不是怂,是草原经济理性人的必然选择。
——穷山恶水,猴子不来,大汗也不来。
看看当时欧亚大陆的经济带分布:
- 西域:塔里木盆地 36 国,家家做转口贸易,葡萄、玉石、葡萄干,肥得流油。
- 西欧:日耳曼人刚学会种小麦,产量低得可怜,一把麦粒数得过来。
一个龟兹商队交的过路费,就可能顶得上整个莱茵河流域一年的粮食税。
草原人抢劫也是要 ROI 的,投 1 万骑兵,回 10 万金币叫生意;投 1 万骑兵,回 500 斤发霉小麦,那叫精准扶贫。
时间快进到13世纪。
要是给 13 世纪的蒙古骑兵搞个 “职业规划问卷”,他们八成会在 “理想工作地点” 那一栏填 “撒马尔罕”“巴格达”,而不是 “巴黎”“罗马”。
不是因为西欧的城堡有多难打,也不是欧洲骑士多能打,那都不值一提,纯粹是 —— 那地方穷得让职业抢劫团伙都下不去手。
蒙古人西征不是来搞 “文明交流” 的,那只是副业,这伙人的主营业务是抢劫,是 “流动的财富收割机”。
他们的扩张逻辑特别实在:哪有金子往哪冲,哪有粮食往哪去,哪能抢着绸缎茶叶,马蹄子就往哪踩。
就像现在的创业者选赛道, “只做高净值目标” 。
蒙古骑兵横扫欧亚的战略,并不是乱打,而是做过精心的策划,核心是他们有套极其务实的 “成本核算体系”。
每次出兵前,侦察兵得先带回来三个关键数据:
第一,那地方有多少囤粮?
第二,城里有多少金银?
第三,能不能顺道抢点骆驼战马?
这三个数但凡有一个不达标,蒙古将领能当场把兵符扔地上 ——“折腾这趟图啥?”
1219 年成吉思汗打花剌子模,不是因为人家骂了他,也不是自己的商贾和使者被咔嚓被侮辱了,那都是借口,根本原因是花剌子模的撒马尔罕城光是商队仓库就堆着从中国来的丝绸、从印度来的香料、从波斯来的地毯。侦察兵回来报:“城里富商家里的银盘子能当盾牌用,姑娘们穿的金丝裙比咱们的盔甲还值钱。”
成吉思汗一听就拍板:“打!”
后来城破的时候,蒙古兵光是从贵族家里搜出来的珍珠,就够给每个骑兵串两串项链。
反观同一时期的西欧,蒙古侦察兵(当时跟着拔都西征的先遣队)回来的报告堪称 “劝退指南”。
1241 年拔都打到匈牙利平原时,派了支小队往德国方向探路,回来的人说:“过了多瑙河全是沼泽,马走三步陷一步,草长得比狗还矮。村里的农民穿的不是布,是麻和羊毛混的破片,瞅着跟麻袋片似的。问他们有啥存粮,掀开地窖就看见半袋发霉的黑面包,连咱们随军带的炒米都比这强。”
这不是夸张。中世纪西欧的农业水平放在欧亚大陆就是 “垫底选手”。
中国华北已经用曲辕犁深耕,波斯农民会修灌溉渠,而西欧农民还在用 “二圃制”—— 把地分成两块,一块种一块荒,一年就收一季。
加上西欧多丘陵沼泽,能种的地本来就少,13 世纪的法国农民人均粮食产量还不到中国北宋农民的三分之一。
这种生产力水平,别说攒金银,能不饿死就不错了。
蒙古人是现实主义者,他们知道抢劫这行当 “选对目标比跑得快重要”。
你让他们去抢花剌子模,等于去海湖庄园抢川普;让他们去抢西欧,等于去贫民窟翻垃圾桶 —— 不是抢不到,是性价比太低。
蒙古人眼里的 “财富地图”,西域和中亚是浓墨重彩的红,西欧是淡到看不见的灰。
西域那些城邦小国,看着不起眼,其实是丝绸之路的 “收费站”。比如喀什噶尔,别看就一个绿洲城,每天从这里过的商队能排三里地。中国的茶叶、瓷器到这换波斯的玻璃、印度的宝石,再往西运。
城里的商人光是靠换汇(不同地区的货币折算)就能发家,蒙古人 1221 年打下来的时候,光是从商铺里搜出来的丝绸就装了五百多骆驼。
再往西的巴格达,当时是阿拔斯王朝的都城,城里的图书馆比西欧所有修道院加起来的书还多,不是因为人家爱读书,是因为有钱建图书馆。市场上能买到从中国来的生姜、从非洲来的象牙,贵族家里的地毯用金丝绣着花纹,洗澡用的铜盆都刻着古兰经经文。蒙古人 1258 年破城时,士兵们发现有些富商的地窖里,银币是用筐装的,一筐能压死马。
这些地方的 “油水”,西欧根本比不了。
13 世纪的巴黎算是西欧大城市了,但城里最富的商人(比如卖葡萄酒的),家里的总资产还不如撒马尔罕一个中等商人。当时西欧贵族炫耀财富的方式特别寒酸:能穿上纯羊毛的衣服就算体面,要是有件带亚麻衬里的外套,能在城堡里显摆半个月。至于金银,除了国王和大领主,骑士家里能有个银戒指就不错了,普通贵族的餐具都是木头的。
蒙古人最在乎的 “硬通货”—— 粮食、战马、布匹,西欧也拿不出。
蒙古骑兵一人带三匹战马,得吃上好的牧草,西欧那破草地长的草连羊都不爱吃;蒙古人需要的棉布(轻便好携带),西欧根本不会织,农民穿的粗毛布硬得能扔地上立起来个人影儿;就连最基本的粮食,西欧产的黑面包又硬又涩,蒙古兵试过一次就吐了 —— 还不如吃自己带的肉干。
所以当拔都的大军在匈牙利平原休整时,手下将领问要不要继续往西打(当时离德国已经不远),拔都算了笔账:“打过去得穿过沼泽,战马至少得损失三成;就算打下来,抢的粮食还不够补充损失的草料;至于金银,估计还不够给兄弟们打新箭簇。”
最后决定:“撤,去南俄草原建萨莱城(金帐汗国都城),那边至少能养马,还能盯着拜占庭的商队。”
这不是蒙古人 “仁慈”,是商业头脑在线 —— 抢劫也是门生意,赔本的买卖不能干。
蒙古人还真给过西欧一次机会 ——1241 年打波兰的时候,顺手端了个叫莱格尼察的小城。
按说这该是 “西欧攻略” 的开始,结果成了 “到此一游”。
波兰当时属于西欧边缘,莱格尼察算是个有城堡的地方。
蒙古兵打下来之后,搜遍了城堡和周边村庄,最后清点战利品时都懵了:粮食就那么点,金银加起来不够给十个百夫长发奖金,布匹是粗麻布,战马瘦得跟驴似的。最让他们费解的是,农民家里除了个破陶罐,啥值钱东西都没有,有个蒙古兵想抓个牲口回去,结果全村就找着一头瘸腿的牛。
带队的将领回去跟拔都汇报:“那地方穷得邪乎,农民穿的衣服还没咱们的麻袋片结实,小孩光脚丫子在泥里跑。抢回来的东西还不够路上吃的,还不如去抢波斯的商队。”
拔都听完就笑了:“早说过别去,白费劲。”
对比一下蒙古人在中亚的 “收获”,就知道为啥西欧被嫌弃了。
打花剌子模时,光是从玉龙杰赤城抢的粮食,就够十万大军吃一年;打巴格达时,搜出来的金银能堆成小山,连普通士兵都能分到几锭银子。
而在西欧,别说银子,能抢着把好点的铁剑都算运气。
更关键的是,蒙古人扩张不仅为了抢东西,还为了控制贸易线。
中亚和西域是丝绸之路的核心,控制了就能收过路费,比如金帐汗国后来靠向俄罗斯王公收贡、向波斯商队收税,日子过得很滋润。而西欧当时没什么像样的贸易,除了往南跟拜占庭换点东西,基本是 “自给自足” 的穷日子,蒙古人就算占了也收不到税,纯属浪费兵力。
欧洲后来总吹自己 “古典文明多辉煌”,但 13 世纪的蒙古人根本没感觉。
他们见过巴格达的图书馆,见过撒马尔罕的天文台,见过长安的集市,从早到晚人声鼎沸。
再看西欧,当时最大的 “文化中心” 是巴黎大学,其实就是几个神父在教堂里讲老掉渣的不知所谓的经,学生连课本都没有,全靠死记硬背。所谓的 “城堡”,跟中亚的石头堡垒比简直就是土坯房,蒙古兵用投石机砸一下就塌。当时的西欧政治那更不值一提,还处于“前国家”的村级部落联盟时代,所谓“民族国家”根本就没影子,比大象群踩过的干脆面还稀碎。
至于 “艺术”,除了教堂里的壁画(现在到底大多数是不是当时画的都存疑,反正欧洲文物是修旧如新),就没别的了,还不如波斯地毯上的花纹好看。
后来欧洲人自己也承认当时穷。
13 世纪的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去了中国,回来写游记说 “杭州城里的普通市民都穿丝绸,吃饭用瓷器”,欧洲人还不信,说他吹牛逼 —— 不是马可.波罗夸张,是欧洲人当时穷怕了,想象不出当时中国人过的是什么日子。
蒙古人虽然没打进西欧,但这事儿成了个 “历史参照系”:不是所有扩张都靠 “文明对抗”,有时候就是单纯的 “经济选择”。
西欧穷得叮当响,别说吸引大汗,连猴子都吸引不来 —— 这不是调侃,是 13 世纪的真实写照。
马其顿就敢吹庞大骑兵
历史渊源匈奴自称夏裔
蒙古黄金家族可能是唐边军后代
他们为什么要扶贫?
萌音大酋长
穷山恶水,猴子不来,大汗也不来
公元 566 年,阿瓦尔(柔然残部)伯颜可汗的斥候队长带着精锐铁骑斥候小队,一路摸到莱茵河左岸。
回来交差的时候,他只用三句话就让伯颜把西征计划直接扔进垃圾桶:
“草原没有,全是沼泽,马跑两步就陷进去。”
“农民穷得连亚麻布都穿不起,光屁股晒太阳。”
“连只猴儿都没有!”
有猴儿的地方至少说明有水果、有树林、有贸易;没猴儿,那基本等于“穷得连树上都不长东西”。
于是伯颜一拍桌子:“撤!再往前一步算我输!”
草原军事经济的核心逻辑是“低成本、高收益”。
伯颜虽然不识字,但是心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进攻拜占庭城堡:城墙高,但城里丝绸、香料、金币堆成山,一次抢到手,十年不饿。
进攻法兰克部落:城墙没有,但家徒四壁,抢完一圈发现战利品还没自家马鞍值钱。
结论就是:抢十个法兰克村子,不如摸一把拜占庭的边角料。
有猴儿=有水果=有树林=有商路=有钱。
没猴儿=没树林=没水果=没商路=没钱。
西欧常常自带“古典文明”光环。
但现实是:
5 世纪的法兰克人还在用骨制梳子当奢侈品。
同一时期,西域龟兹国已经能用玻璃吹瓶子。
拜占庭皇帝一顿饭 30 道菜,法兰克国王能啃上黑麦面包就谢天谢地。
所以伯颜可汗的撤退不是怂,是草原经济理性人的必然选择。
——穷山恶水,猴子不来,大汗也不来。
看看当时欧亚大陆的经济带分布:
- 西域:塔里木盆地 36 国,家家做转口贸易,葡萄、玉石、葡萄干,肥得流油。
- 西欧:日耳曼人刚学会种小麦,产量低得可怜,一把麦粒数得过来。
一个龟兹商队交的过路费,就可能顶得上整个莱茵河流域一年的粮食税。
草原人抢劫也是要 ROI 的,投 1 万骑兵,回 10 万金币叫生意;投 1 万骑兵,回 500 斤发霉小麦,那叫精准扶贫。
时间快进到13世纪。
要是给 13 世纪的蒙古骑兵搞个 “职业规划问卷”,他们八成会在 “理想工作地点” 那一栏填 “撒马尔罕”“巴格达”,而不是 “巴黎”“罗马”。
不是因为西欧的城堡有多难打,也不是欧洲骑士多能打,那都不值一提,纯粹是 —— 那地方穷得让职业抢劫团伙都下不去手。
蒙古人西征不是来搞 “文明交流” 的,那只是副业,这伙人的主营业务是抢劫,是 “流动的财富收割机”。
他们的扩张逻辑特别实在:哪有金子往哪冲,哪有粮食往哪去,哪能抢着绸缎茶叶,马蹄子就往哪踩。
就像现在的创业者选赛道, “只做高净值目标” 。
蒙古骑兵横扫欧亚的战略,并不是乱打,而是做过精心的策划,核心是他们有套极其务实的 “成本核算体系”。
每次出兵前,侦察兵得先带回来三个关键数据:
第一,那地方有多少囤粮?
第二,城里有多少金银?
第三,能不能顺道抢点骆驼战马?
这三个数但凡有一个不达标,蒙古将领能当场把兵符扔地上 ——“折腾这趟图啥?”
1219 年成吉思汗打花剌子模,不是因为人家骂了他,也不是自己的商贾和使者被咔嚓被侮辱了,那都是借口,根本原因是花剌子模的撒马尔罕城光是商队仓库就堆着从中国来的丝绸、从印度来的香料、从波斯来的地毯。侦察兵回来报:“城里富商家里的银盘子能当盾牌用,姑娘们穿的金丝裙比咱们的盔甲还值钱。”
成吉思汗一听就拍板:“打!”
后来城破的时候,蒙古兵光是从贵族家里搜出来的珍珠,就够给每个骑兵串两串项链。
反观同一时期的西欧,蒙古侦察兵(当时跟着拔都西征的先遣队)回来的报告堪称 “劝退指南”。
1241 年拔都打到匈牙利平原时,派了支小队往德国方向探路,回来的人说:“过了多瑙河全是沼泽,马走三步陷一步,草长得比狗还矮。村里的农民穿的不是布,是麻和羊毛混的破片,瞅着跟麻袋片似的。问他们有啥存粮,掀开地窖就看见半袋发霉的黑面包,连咱们随军带的炒米都比这强。”
这不是夸张。中世纪西欧的农业水平放在欧亚大陆就是 “垫底选手”。
中国华北已经用曲辕犁深耕,波斯农民会修灌溉渠,而西欧农民还在用 “二圃制”—— 把地分成两块,一块种一块荒,一年就收一季。
加上西欧多丘陵沼泽,能种的地本来就少,13 世纪的法国农民人均粮食产量还不到中国北宋农民的三分之一。
这种生产力水平,别说攒金银,能不饿死就不错了。
蒙古人是现实主义者,他们知道抢劫这行当 “选对目标比跑得快重要”。
你让他们去抢花剌子模,等于去海湖庄园抢川普;让他们去抢西欧,等于去贫民窟翻垃圾桶 —— 不是抢不到,是性价比太低。
蒙古人眼里的 “财富地图”,西域和中亚是浓墨重彩的红,西欧是淡到看不见的灰。
西域那些城邦小国,看着不起眼,其实是丝绸之路的 “收费站”。比如喀什噶尔,别看就一个绿洲城,每天从这里过的商队能排三里地。中国的茶叶、瓷器到这换波斯的玻璃、印度的宝石,再往西运。
城里的商人光是靠换汇(不同地区的货币折算)就能发家,蒙古人 1221 年打下来的时候,光是从商铺里搜出来的丝绸就装了五百多骆驼。
再往西的巴格达,当时是阿拔斯王朝的都城,城里的图书馆比西欧所有修道院加起来的书还多,不是因为人家爱读书,是因为有钱建图书馆。市场上能买到从中国来的生姜、从非洲来的象牙,贵族家里的地毯用金丝绣着花纹,洗澡用的铜盆都刻着古兰经经文。蒙古人 1258 年破城时,士兵们发现有些富商的地窖里,银币是用筐装的,一筐能压死马。
这些地方的 “油水”,西欧根本比不了。
13 世纪的巴黎算是西欧大城市了,但城里最富的商人(比如卖葡萄酒的),家里的总资产还不如撒马尔罕一个中等商人。当时西欧贵族炫耀财富的方式特别寒酸:能穿上纯羊毛的衣服就算体面,要是有件带亚麻衬里的外套,能在城堡里显摆半个月。至于金银,除了国王和大领主,骑士家里能有个银戒指就不错了,普通贵族的餐具都是木头的。
蒙古人最在乎的 “硬通货”—— 粮食、战马、布匹,西欧也拿不出。
蒙古骑兵一人带三匹战马,得吃上好的牧草,西欧那破草地长的草连羊都不爱吃;蒙古人需要的棉布(轻便好携带),西欧根本不会织,农民穿的粗毛布硬得能扔地上立起来个人影儿;就连最基本的粮食,西欧产的黑面包又硬又涩,蒙古兵试过一次就吐了 —— 还不如吃自己带的肉干。
所以当拔都的大军在匈牙利平原休整时,手下将领问要不要继续往西打(当时离德国已经不远),拔都算了笔账:“打过去得穿过沼泽,战马至少得损失三成;就算打下来,抢的粮食还不够补充损失的草料;至于金银,估计还不够给兄弟们打新箭簇。”
最后决定:“撤,去南俄草原建萨莱城(金帐汗国都城),那边至少能养马,还能盯着拜占庭的商队。”
这不是蒙古人 “仁慈”,是商业头脑在线 —— 抢劫也是门生意,赔本的买卖不能干。
蒙古人还真给过西欧一次机会 ——1241 年打波兰的时候,顺手端了个叫莱格尼察的小城。
按说这该是 “西欧攻略” 的开始,结果成了 “到此一游”。
波兰当时属于西欧边缘,莱格尼察算是个有城堡的地方。
蒙古兵打下来之后,搜遍了城堡和周边村庄,最后清点战利品时都懵了:粮食就那么点,金银加起来不够给十个百夫长发奖金,布匹是粗麻布,战马瘦得跟驴似的。最让他们费解的是,农民家里除了个破陶罐,啥值钱东西都没有,有个蒙古兵想抓个牲口回去,结果全村就找着一头瘸腿的牛。
带队的将领回去跟拔都汇报:“那地方穷得邪乎,农民穿的衣服还没咱们的麻袋片结实,小孩光脚丫子在泥里跑。抢回来的东西还不够路上吃的,还不如去抢波斯的商队。”
拔都听完就笑了:“早说过别去,白费劲。”
对比一下蒙古人在中亚的 “收获”,就知道为啥西欧被嫌弃了。
打花剌子模时,光是从玉龙杰赤城抢的粮食,就够十万大军吃一年;打巴格达时,搜出来的金银能堆成小山,连普通士兵都能分到几锭银子。
而在西欧,别说银子,能抢着把好点的铁剑都算运气。
更关键的是,蒙古人扩张不仅为了抢东西,还为了控制贸易线。
中亚和西域是丝绸之路的核心,控制了就能收过路费,比如金帐汗国后来靠向俄罗斯王公收贡、向波斯商队收税,日子过得很滋润。而西欧当时没什么像样的贸易,除了往南跟拜占庭换点东西,基本是 “自给自足” 的穷日子,蒙古人就算占了也收不到税,纯属浪费兵力。
欧洲后来总吹自己 “古典文明多辉煌”,但 13 世纪的蒙古人根本没感觉。
他们见过巴格达的图书馆,见过撒马尔罕的天文台,见过长安的集市,从早到晚人声鼎沸。
再看西欧,当时最大的 “文化中心” 是巴黎大学,其实就是几个神父在教堂里讲老掉渣的不知所谓的经,学生连课本都没有,全靠死记硬背。所谓的 “城堡”,跟中亚的石头堡垒比简直就是土坯房,蒙古兵用投石机砸一下就塌。当时的西欧政治那更不值一提,还处于“前国家”的村级部落联盟时代,所谓“民族国家”根本就没影子,比大象群踩过的干脆面还稀碎。
至于 “艺术”,除了教堂里的壁画(现在到底大多数是不是当时画的都存疑,反正欧洲文物是修旧如新),就没别的了,还不如波斯地毯上的花纹好看。
后来欧洲人自己也承认当时穷。
13 世纪的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去了中国,回来写游记说 “杭州城里的普通市民都穿丝绸,吃饭用瓷器”,欧洲人还不信,说他吹牛逼 —— 不是马可.波罗夸张,是欧洲人当时穷怕了,想象不出当时中国人过的是什么日子。
蒙古人虽然没打进西欧,但这事儿成了个 “历史参照系”:不是所有扩张都靠 “文明对抗”,有时候就是单纯的 “经济选择”。
西欧穷得叮当响,别说吸引大汗,连猴子都吸引不来 —— 这不是调侃,是 13 世纪的真实写照。
——穷山恶水,猴子不来,大汗也不来。
马其顿就敢吹庞大骑兵
历史渊源匈奴自称夏裔
蒙古黄金家族可能是唐边军后代
他们为什么要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