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晚蝉鸣: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ZT】

老生常谈12
楼主 (文学峸)

https://www.kunlunce.com/e/wap/show.php?bclassid=0&classid=140&id=116628

风晚蝉鸣: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2017-06-10

          最近几天媒体在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铺天盖地的一致认为是邓的英明决策,好像在当时邓大人是一把手,什么事情都是他说了算,真的是这样吗?想到了有些人说过:历史往往是有胜利者撰写。也有人说,历史不是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经过经年沉淀,历史最终还是会回答这个问题。

 

一、文革前的高考也有政审条件。


在很多人看来,对参加高考的学子有条件限制源于文化大革命,其实是错误的。新中国建立以后,高考政审是以立法的形式.对于公民考试权利做出的制度性规定,在当时称之为“不宜录取”。也就是对一些考生要通过政审,政审不合格不能进入大学或者很难进入大学。比如父母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地富反坏右的,亲戚中有杀关管的,或者有海外关系港台关系一般通不过政审,即使能读大学也不能读保密专业(军事院校、军工院和校涉及军工的专业都属于保密专业)。

 

二、文革推迟高考始于刘少奇。


1966年6月的一天,北京四中初二学生刘源把一封反对教育考试制度的文章搁在了时任国家主席,中央一线领导人刘少奇的案头。

 

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并决定将一九六六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的通知。中央认为:鉴于目前大专学校和高中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兴起,要把这一运动搞深搞透,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行的。有不少大专学校和中学,资产阶级的统治还根深蒂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十分尖锐激烈。在大专学校和高中,把文化革命运动搞深搞透,将对今后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解放以来虽然不断地有所改进,但是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不利于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不利于更多地吸收工农兵革命青年进入高等学校。这种考试制度,必须彻底改革。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考虑到上述情况,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一方面,使高等学校和高中有足够的时间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另方面使实行新的招生办法有充分的时间作好一切准备。

 

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刘源的信和北京女一中高三四班的学生要求废除高考制度的文章。同时发表社论:《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提出‘现行的升学制度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旧科举制度的延续,是一种很落后的、很反动的教育制度。现行的升学制度是和毛主席给我们制定的教育方针相违抗”。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考虑到上述情况,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一方面,使高等学校和高中有足够的时间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另方面使实行新的招生办法有充分的时间作好一切准备。

 

正因为此,全国高等院校1966-1970年5年没有招收新生。

 

从时间上看,推迟高考正是刘少奇和邓小平主政文革和通过工作组控制高校的时期,对推迟高考负有领导责任,这也是邓小平虽然后来支持恢复高考,却对当年推迟高考没有垢病的原因。

 

三、文革中高考没有文化考试是误读。

 

1970年5月27日,北大、清华两所大学提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具体意见(修改稿)》。在集中了各大学意见的基础上,政府也形成了恢复办大学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恢复开办的大专院校,学制要缩短,要从工农兵中选拔、推荐学生。北大于当年6月4日开始在北京地区试行招生, 6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试行。这批学生后来称之为工农兵大学生,学制为2-3年。

 

1973年4月3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七三年招生工作的意见。中央决定恢复在招生当中的文化考试,注意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确保新生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由于邓小平是1973年3月10日由毛泽东决定重新出来工作,这个功劳一直戴在邓小平头上,其实邓小平是3月10日向毛泽东写信要求出来工作,毛泽东当天批准同意。此后中共中央正式作出一个决定,发至全国各基层党组织,将邓小平复出一事通报全党及党外群众。邓小平真正出来工作是4月12日,这次恢复高考文化考试与邓小平没半点关系。主政者是周恩来。

 

1973年6月份的高考时,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张铁生因生产忙没有时间复习文化知识,考试时语文38分,数学61分,物理化学得6分,心存不满在试卷上写下了一段话,提出“今天的物理化学考题,然很浅,但我印象也很浅,有两天的复习时间,我是能有保证把它答满分的”(张铁生是27号接到高考通知,30号进考场)。此事被后人称之为“白卷先生”,张铁生也因此名燥一时并在文革后身陷囹圄。

 

显然,笼统地讲文革中只有选拔推荐没有文化考试是不准确的。

 

四、文革后恢复高考是中央政治局集体讨论决定。

 

邓小平故居纪念馆有一个1977年全国高考决策过程的专题展览,除了历史图片外,文字说明基本以《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改变一代知识青年命运》为依据。

 

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不仅见于许多人的回忆文章里,而且主流媒体也是这种观点。其实细化分析,邓小平只是分管科技教育工作的党的副主席和国务院副总理,恢复高考既不是他提出来的,也无权拍板确定如此大的国家政策方针。恢复高考的决策是中央集体研究决定的。

 

邓小平恢复职务是1977年7月16日—21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关于追认华国锋同志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决议》;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通过了《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决定永远开除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党籍,撤销他们的党内外一切职务。

 

十届三中全会通过邓小平恢复职务的决定是7月21日,并于当天在会议上讲话。邓小平复出首次露面是9天后的7月30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北京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决赛现场。

 

“邓小平复出三天就恢复高考”见于许多文章中,这不是事实。恢复高考是1977年10月5日由华国锋主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原则批准了教育部长刘西尧报送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的意见》。文件经过教育部修改后,于10月12日由国务院正式批转下发。文件规定,从1977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恢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何来邓小平拍板决策!

 

 五、提出恢复高考的是查合性教授或温元凯教授。

 

邓小平重新复出后,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他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会议,是1977年8月4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33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

 

会议中的第三天,作会高校15位代表之一的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提出建议:“入学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改成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并要严防泄露试题。要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自愿选择专业。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报考。”

 

他的发言受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大珩、数学家吴文俊等著名科学家都的赞同。据说邓小平因此问在座的教育部负责人刘西尧:“还来不来得及?”刘西尧说,还来得及。邓小平说:“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这句话水分很大,许多文章对此提出质疑。因为邓小平当时没有资格敢说“今年就恢复高考”,事实是后来经过多次讨论才最终形成)

 

中国科技大学年轻助教温元凯的回忆则是另一种情况。据他的回忆文章中所述是他利用插话的机会说高考制度要改革,提出“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没想到邓小平听完我发言后当场讲,温元凯,至少采纳你3/4。我们大家都一愣,什么叫3/4?邓小平说,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我当时胆很小,不敢讲不要领导批准,听他这么一说,我们大家更高兴了。”“我记得邓小平说今年就改,当时的教育部长刘西尧说,工农兵招生方案已经发下去了。邓小平当场就说,发下去了可以收回来,推迟几个月。今年就恢复高考,不能再耽误一代人。邓小平做了决定以后,我们所有的代表,包括人民大会堂端水的女孩子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了整整5分钟。”(这种回忆属于艺术加工,人民大会堂端水的女孩子敢于在中央会议上鼓掌,也太没规矩了)

 

事实上此次会议之前的8月1日,邓小平在同方毅(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刘西尧(教育部长)的谈话中提出:“同意今年的招生基本上还按原来的办法。一年准备,从明年开始两条腿走路,一半直接招生,一半从别的路子来,特别是理工科。开学时间统一到秋季好。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学校可以搞多种形式,总的目标是尽快地培养一批人出来。今年先过渡一下。”显然,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之前,邓小平并无意在77年恢复高考。即使对78年的高考也是一半直接招生,一半从别的路子来。

 

8月13日至9月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招生工作会议。会议仍然坚持“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人民日报》记者穆扬将讨论的内容写成内参稿,由人民日报社以《情况汇编·特刊》的形式上报中央。显然,教育部正式的招生会议并没有采纳座谈会的意见,也不存在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

 

六、邓小平当时不具备拍板决策恢复高考的权力。

 

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中央政治局常委包括毛泽东、王洪文、叶剑英、朱德、李德生、张春桥、周恩来、康生、董必武。其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康生、董必武去世,王洪文、张春桥身陷囹圄。李德生辞职(1975年1月十届二中全会),73年又增补了邓小平入常。到1977年时,上届政治局常委只剩下叶剑英和增补的邓小平。

 

1977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由中央委员会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五人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当时的分工是华国锋负责全面工作,叶剑英负责军队,邓小平负责科技和教育,李先念负责经济,汪东兴负责宣传工作。由于常委人数少了,一些工作由政治局委员分工负责。

 

邓小平成为核心从而实现的“一言堂”是在胡耀邦时期,是华国锋和叶剑英相继离开后才形成的。

 

七、恢复高考是分管工作的邓小平多次汇报请示后中央研究决定的。

 

1977年8月18日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闭幕后,邓小平将教育部《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报送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并附言:“这是经过考虑,为了保证重点大学质量而商定的,拟同意。” 18日当天,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等圈阅同意该请示报告。

 

9月6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招生问题很复杂。据调查,现在北京最好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只有过去初中一年级的水平(特别是数学),所以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须在社会上招考,才能保证质量。如何才能避免大的波动,办法正在研究,方案拟定后,拟先送请批准。”

 

邓小平写这封信的起因,是9月5日收到教育部长刘西尧的一份书面报告,其中提到,招生涉及城乡知识青年和高中应届毕业生3000万人,招生办法又涉及一些方针政策问题,需要考虑周到,以防对当前工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和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引起波动。

 

10月3日,邓小平将刘西尧报送的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的请示报告》和教育部代拟的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批示稿等文件批送华国锋:“此事较急,请审阅后,批印政治局会议讨论批准。建议近几日内开一次政治局会议,连同《红旗》杂志关于教育的评论员文章(前已送阅)一并讨论”。华国锋很快批示汪东兴将上述文件印送中央政治局各委员。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开会原则性通过了教育部《意见》,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当天与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一起接见了出席全国招生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

 

10月7日,邓小平在教育部修改后(两处修改:一、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留的研究生年龄,从28岁改为30岁。二、考虑到国家正式职工被录取为研究生后,原来的福利劳保待遇不致降低,“将工资关系转入培养单位”一句改为“学习期间由原单位发给原工资”。)的意见上批示:“我看可以。华主席、剑英、先念、东兴、方毅同志指示。退教育部办”。当天,华国锋等圈阅同意。10月12日,国务院转发了《意见》。至此,高考制度正式恢复。

 

从上面的论述看,恢复高考并非是邓小平拍板决策。而是经过了几次讨论修改,中央多次研究才决定下来。那儿看得出是邓小平拍板决策的。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模糊了中央领导集体的作用,是贪天之功。就当时而言,邓小平只是分管科技和教育的党的负责人,负责科技和教育工作是职务行为。作为刚刚恢复职务的邓小平,只是党的核心层,却不是党中央的实际领导核心,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在中央,而最终决策权在华国锋。

 

华国锋在1977年被称作是“英明领袖”,党的主席、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三权于一身,威望正如日中天。连1977年4月10日尚未复出的邓小平给华国锋写信,信起首为“华主席叶副主席并党中央”,其中表示:“我完全拥护华主席最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完全拥护华主席抓纲治国的方针和对当前各种问题的工作部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最后一段话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团结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根本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这种情况下,像恢复高考这种历史性的转变,没有华国锋和叶剑英的同意,邓小平根本办不成。

 

邓小平确实在恢复高考的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虽然他主持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的参加人员是有选择的,但提出和形成了恢复高考的意见,为最终恢复高考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就像1966年刘源递信要求取消高考,1977年又向邓小平写信要求参加高考一样。邓小平1966年参预决策取消高考,1977年又积极推动恢复高考。

 

历史总是这样开一些人的玩笑。

 

作者:风晚蝉鸣
老生常谈12
有理有据,讲的非常清楚,澄清了一些误传,

 特别是胜利者所写的历史以及一些当事者自然而然地附和讴歌胜利者。

方外居士
邓是关键推动者。
老生常谈12
推动者和决策者拍板者是有区别的。
风铃99
哪里来的刘源的信?明明是四中高三学生写的信,当年也是沸沸扬扬的,还有女一中高三学生。都是好学校啊。
风铃99
73年是有个文化考试,不是被张铁生造反了吗?还扯上邓,够不着吧。:)
风铃99
2021年,中共百年瞬间,有恢复高考一节,提到了推动者邓,没见决策者,拍板者。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1-09/23/c_1211380056.htm

https://www.12371.cn/2021/10/23/VIDE1634958601257812.shtml

 

老生常谈12
"刘源把一封反对教育考试制度的文章搁在了时任国家主席,中央一线领导人刘少奇的案头。"
老生常谈12
邓是胜利者,会有人提失败者华国锋吗?现在李光羲原唱的“祝酒歌”都把歌词华主席拿掉了。
空城之主
浊化历史的文章。邓小平一出山立即组织专业人才讨论恢复高考的可能,用他们的嘴提出恢复高考,自己再补上一拳:今年就干,晚一个

学期比晚一年好。并且加上三项条件:年龄放宽到35岁,不政审,所在单位必须同意(这三条在1977年只能姓邓)。然后把方案写成报告呈华国锋批准。因为说好了教育归邓小平管,华没有改动就批了,也没有力量逐一批驳。此时的华自己正在组织陈永贵邢燕子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制定争当大寨县的考评标准,内容和条件与邓的高考宗旨完全相反。到了1980年,这个马大哈运动随着华的倒台无疾而终,而邓小平冒着政治危险推动的全国人才计划造就了你我今天可以在大洋彼岸随意发言,也奠定了中国40年起飞的技术基础。

老生常谈12
能确认你读文章了吗?说张铁生和邓有关系吗?说的是73年增加文化考试和邓没有关系。
风铃99
“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刘源的信和北京女一中高三四班的学生要求废除高考制度的文章 ” :)
衡山老道
73年恢复大学文化考试,是周主持下搞的,见内。

老生常谈12
刘源是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五)班?

https://cn.govopendata.com/renminribao/1966/6/18/2/#357338

北京四中全体革命师生响应女一中同学的革命倡议 向毛主席表示赞成废除旧的升学制度

第2版()
专栏:

北京四中全体革命师生响应女一中同学的革命倡议
向毛主席表示赞成废除旧的升学制度
我们打碎的决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制度,我们打碎的是几千年来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文化桎梏,我们打碎的是产生精神贵族和高薪阶层的温床,我们打碎的是产生现代修正主义的阶石。
新华社十七日讯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五)班革命学生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以及北京市第四中学全体革命师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全市师生的倡议书。全文如下: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看了女一中同学给您的信,我们非常赞成她们的观点。经过讨论,我们又补充了几点意见。这些意见在全校广播后,得到了全体革命师生的热烈响应,并一致决定,将它做为向全市师生的倡议。
我们给您抄送一份,我们热切盼望您给我们指示。
祝您万寿无疆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五)班革命同学
一九六六年六月十一日
敢教日月换新天
我们最热烈地欢呼女一中建议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倡议书。我们完全拥护这一伟大的革命创举。我们认为这个倡议提得及时,提得好,它长了革命青年的志气,灭了资产阶级“权威”老爷们的威风,给了资产阶级“学阀”们狠狠一棒。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发展,现行高考制度的反动本质越来越暴露无遗了。它的流毒极广,影响甚大。多少年来它一直是剥削阶级愚昧人民,培养统治阶级接班人的工具。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它又成为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进行修正主义复辟的重要手段。
它,严重地违反了党的阶级路线。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分数挂帅,不是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而是培养资产阶级的接班人。
它,突出业务、贬低政治,鼓励走“个人奋斗”、追逐个人名利地位的资产阶级的“白专”道路,严重地阻碍了青年的革命化。
它,是新的科举制度,束缚了革命青年的思想,使他们不能按照毛主席指出的,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深入开展的今天,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我们决不能容忍这种罪恶制度再毒害新中国的青年一天,我们要坚决打倒它。我们建议:
一、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二、高中毕业生先到工农兵中去锻炼,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得到工农兵的批准,取得他们给予的“思想毕业证书”。
三、大量从工农兵中吸收在阶级斗争中经过考验的坚强的革命者入学深造。
四、加速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教育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方向。
五、从应届毕业生中挑选在文化大革命中立场坚定、表现积极的同学升学。
毛主席教导我们: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破资本主义之旧,立社会主义之新。我们打碎的决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制度,我们打碎的是几千年来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文化桎梏,我们打碎的是产生精神贵族和高薪阶层的温床,我们打碎的是产生现代修正主义的阶石。我们这一革命行动是给资产阶级的致命打击。困兽犹斗,资产阶级必然要作垂死的挣扎,负隅顽抗,死斗到底。他们骂我们这是“造反”,这是要“翻天”。资产阶级老爷们,你们说对了,我们就是要造资产阶级旧制度的反,就是要翻资本主义复辟之天,他们要骂就随他们骂去吧!真理是骂出来的,胜利是斗出来的。没有今天的大破,就没有无产阶级光辉灿烂的明天。同学们,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革命的道路上将会遇到无数的急流险滩,狂飚雷电。同学们,同志们!革命的前辈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党能舍己,热血换新天。今天难道我们还能为个人的前途忧虑?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的利益不能抛弃吗?我们的一切属于党,属于人民,除了党的前途,人民的前途,我们没有任何另外的个人前途。国家的需要,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就是我们最高的理想。符合毛泽东思想的,我们就坚决去做,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就坚决反对。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同学们,同志们!我们一致决定:
高考不作彻底的改革,没有党中央,没有毛主席的命令,我们坚决不进考场。我们誓作社会主义的工农兵,决不当资产阶级的大学生!
我们这一代,是革命的一代。我们只有把社会主义革命的大旗接过来、传下去的义务,决没有其他的任何权利。我们向党宣誓:我们永远跟着党走,跟着毛主席走,走与工农兵结合的革命道路,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重任!
革命的同志们,起来吧!高高举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在文化革命的斗争中冲锋陷阵,作无产阶级革命的闯将。
同志们,中国的前途,世界的前途,属于我们,属于永远革命的青年!
现在北京四中全体革命师生向全市革命的同志倡议: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
北京市第四中学全体革命师生
一九六六年六月十日

  领导干部更要自觉学习毛主席著作改造思想 东北三省财贸部门领导干部谈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体会

第2版()
专栏:

领导干部更要自觉学习毛主席著作改造思想
东北三省财贸部门领导干部谈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体会
据新华社沈阳十七日电 财贸部门领导干部怎样带头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在思想革命化上狠下功夫?最近,在中共中央东北局财贸政治部召开的三省财贸部门领导干部会议上进行了讨论。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财贸部门领导干部能不能学好用好毛主席著作,进行自我革命,自我改造,不只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部门、一个地区能不能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办好人民财贸的大问题。
会上,三省财贸部门许多领导干部都谈了自己是怎样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回答了某些财贸部门领导干部靠“老本”吃饭行不行、要不要改造思想以及怎样进行自我革命等问题。
正视缺点,放下包袱,不断革命
在讨论中一致感到,当前财贸部门领导干部在思想革命化问题上的主要思想障碍,是骄傲自满情绪;背上“老来红”的包袱,不敢正视缺点,缺乏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勇气。不少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同志都说,老干部同样要不断革命不断改造,不承认这一点,必然会放松自我改造,就不能有所前进。
辽宁省供销社副主任谢学武深有所感地说:过去总认为自己当过红军,经受过艰苦环境的考验,世界观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由于背上“老革命”、“老来红”的包袱,对思想改造逐渐放松了。因而,在工作中就滋长了主观主义、指手划脚、“官气”等毛病,工作也越来越被动。当全国人民大学解放军的时候,自己同解放军一比,才感到差距太大了。我就带着自己思想和工作上的问题,重读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等文章。毛主席的话,句句打动我的心。经过一段学习,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问题的根子,深刻认识到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只有勇于正视缺点,勇于放下包袱,才能坚持不断革命。吉林省长春市税务局长刘洁如说,过去一直错误地认为,靠“老本”,凭老经验,狠抓业务,工作一定能有起色。现在才体会到,客观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再靠“老本”吃饭不行啦!必须从零开始,不断革命。
放下“官”架子,敢于亮思想
学习毛主席著作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能不能放下“官”架子,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严格要求自己,把思想亮出来,真正做到“暴露思想不怕丑,分析批判不怕痛”,这是能否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改造自己思想的首要关键。
辽宁省沈阳市供销社党委书记张翰卿在介绍体会时谈到,要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就得真心诚意地改造自己,而改造自己就必须做到“三敢三不怕”:敢于把自己摆进去亮思想,不怕丑;敢于和“我”字斗,不怕痛;敢于改正错误,见诸行动,不怕苦不怕难。张翰卿说:一九六四年我从政府机关调到供销社工作,刚来时想法很多,如认为供销社的牌子没有政府机关“亮”,强调业务生疏工作不好做等等。由于思想上很多问题没解决,机关里的许多问题也没法解决。后来在供销社领导干部中用毛泽东思想进行了一次小整风,整风开始时还没有全部亮出自己的思想,后来带着这个问题读了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按照毛主席的“……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的教导,在整风会上我把自己的脏思想亮了出来以后,不少同志也都把自己的问题摆了出来,联系思想活学活用了毛主席著作。
领导干部参加学习不能以改造者自居,为了教育别人,首先要改造自己的思想。吉林省财委副主任、财政厅长边裕鲲说,学习毛主席著作,首先要抓自己,抓自己的活思想,进行自我改造。自己思想改造不好,是不可能把“班子”带好的。许多同志都谈了自己这方面的体会。有些领导干部所以学得好,用得活,根本一条就是决心改造自己的思想,带着自己的活思想学习毛主席著作。
实践中学,实践中用,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许多同志都谈到,要真正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必须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不能分家。不能关起门来死读书,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黑龙江省供销社副主任何首伦谈了自己是怎样在实践中尝到了学习甜头的。他说:在一九六四年解决磷肥供应问题时,有的县嫌分配得少,有的县又不愿要。我没有去调查研究,主观地认为这是因为宣传工作做的不够,就决定大力宣传磷肥的效能。结果,不要的仍是不要,照样把磷肥退回来。问题到底在那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毛主席著作,按照毛主席的教导,深入到有代表性的县去做实际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肇东、密山等县盐碱地较多,上了磷肥能起到松土、治碱的作用,增产效果显著;而另外那几个县不是盐碱地,使用磷肥并不见效。实际情况弄清了,很快就合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这一事件,也挖出了自己的主观主义,认识到只有在实践中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才能学好用好。
学习离开实践,就等于学而不用,达不到改造自己、改造自然、改进工作的目的。辽宁省沈阳市税务局党委书记靳治国说:过去我蹲在机关学了几年《矛盾论》,就是运用不到实践中去,抓不住主要矛盾。去年六月间,我走出办公室,到铁西区税务局蹲点,下去后同职工们实行“三同”,不久就发现那里有重业务轻政治的偏向。怎样下手解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重读了《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按照毛主席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教导,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提高职工们的思想觉悟入手。于是用两个月的时间,组织领导干部反复学习《为人民服务》、《反对自由主义》、《论联合政府》等毛主席著作和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启发他们自觉革命。由于运用了毛主席思想指导工作、解决问题,这个单位的工作很快出现了新局面。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感到只有在实践中活学活用,才能加深对毛主席思想的理解,才能越学越精,才能真正把毛主席思想学到手。
身体力行才能带动群众
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怎样才能当好“班长”,带好一班人,带出一个非常无产阶级化,非常革命化的队伍来呢?大家一致感到,关键问题在于领导干部能不能带头学好毛主席著作,突出政治,以政治统帅业务。领导干部的学习,能不能以身作则,做出样子,对群众的影响是很大的。张翰卿说,近两年来,自己越来越感到自己学好学坏对群众学习有很大影响。去年我们有些干部不愿意下乡,我自己下乡的时间也很少,就是下去也是“走马观花”。我带着这个问题重新学了“老三篇”,边学边对照自己,发现自己还有怕艰苦、图安逸的个人主义思想作怪。根据毛主席的教导,我在干部会议上带头检查和批判了自己的私心杂念。然后,就带着行李,带着毛主席著作,走出办公室,下到农村基层供销社蹲点。这样做以后,我们机关的一些同志也带上行李,带着毛主席著作下去蹲点,在农村挑起了货郎担。也有一些同志带着为什么不能面向农村的问题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亮思想,挖根子,自觉革命。
会议强调指出,目前东北三省财贸部门,正在开展政治和业务关系的大讨论,能否搞好的关键在于提高领导干部的认识,端正态度,真正把毛主席著作学习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首先自己带头学好用好。

历史上的人民日报(1946-2003): 查看     1966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1966年6月17日参考消息 1966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 2025 cn.govopendata.com - 公开数据查询平台

 分享到Twitter

返回顶部

   
风铃99
刘源是四中初二的学生,他是受托转交高三学生的信。
老生常谈12
谢谢!

我认识刘源大学同班同学。

有言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多提。-:)
过路京京
1977年教育部招生会议先在太原举行,会议坚持推荐入学。老邓不满意,会议转北京重开,才有今日的高考。没有老邓就没有高考。

英雄创造了历史。历史决不容篡改。

j
jin_yin_hua
看来恢复高考在中央没什么争议的事情. 华不是一个开拓性的统帅,而是一个被别人推着走的人,这和他的资历有关

粉碎四人帮是叶和汪在推,他只是顺势而为. 四人帮得罪人太多太多,华要是不感到威胁也不会采取行动. 

绝对匿名
说华是拍板者而占据功劳,犹如说当初成功联系出国单位没卡放行后,其中几个头儿变成促成出国一事的拍板者一样好笑。
少壮军人
文革时大量不经考试,只要政治上可靠的工农兵就可以通过推荐上大学,这种工农兵大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差,四人帮被打倒,高考恢复
老生常谈12
选华为接班人就是因为华是中立的,大约能被左右两派接受,不到迫不得已,他没有理由打破平衡。实际上正是由打破平衡,他才轻易被
老生常谈12
中央专门发文件承认95万工农兵学员的学历。只是对在科研和高等教育岗位上不合格的进行调离岗位另行安排
老生常谈12
比喻不恰当。你私人出国不是单位的业务,除非公派。高教是像外交农业工业国防治安金融等华必做的事之一,是通过分管下属来做的事

分管业务的副总理直接管理相关各部委去具体抓和做。

绝对匿名
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国际人才交流,改革开放,是绝大多数单位都挂得上边的本体合乎时代的业务,何况还有专职人事部
g
gweipwu
感谢邓公,在恢复高考决策上起了关键作用。感谢老毛对邓公的不杀之恩。好像是两次打倒都不开除邓公的

xxx党籍。把邓公当作他死后的一个重要棋子。果然邓公不负所望,。。。

绝对匿名
你在把两个概念混淆:拍板促进某件事的发生,和拍板不反对某件事的发生。没细看帖,大概印象如此。
老生常谈12
赞同没有老邓就没有高考,但是最后拍板是最高领导人华。

高考如何恢复的?看看这份华国锋批阅件  2015-07-21 11:51 来源: 搜狐历史_discard    

1977年10月2日,教育部长刘西尧报送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的意见》给国务院当时主管外交、文教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

邓副主席:

 

遵照您十月一日批示和方毅同志审阅后的指示,全国招生考试文件作了修改,方毅同志嘱送呈您审阅指示。招收研究生的意见,因来不及复印,先呈送审阅。以上文件,除另送方毅同志一份外,均未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待您审阅指示后再上报。

刘西尧 1977年10月2日

1977年10月3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向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致信。

华主席:

此事较急,请审定后,批印政治局会议讨论批准。建议近日内开一次政治局会议,连同《红旗》杂志关于教育的评论员文章(前已送阅)一并讨论如何,请酌定。

邓小平10月3日

1977年10月4日,给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圈阅邓小平的来信并作出批示。

东兴同志请印中央讨论,文件反政治局同志。 10月4日

10月5日,华国锋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原则批准了这个文件。文件经过教育部修

改后,于10月12日由国务院政治批转下发。文件规定,从1977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恢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1977年冬天,高考制度从此恢复,延续到今。

 

 

    1977年恢复高考是邓小平拍板决定的吗? [几曾回首] - 毛囡(11163 bytes ) 2022-10-09
 
 

  1977年的邓小平 [几曾回首] - 毛囡(3188 bytes ) 2023-03-14

老生常谈12
两者有区别也有共同之处,不同之处是谁是推动者,共同之处就是拍板是决策者有决定权做最终决策让事情发生或者不发生。
老生常谈12
三起三落
绝对匿名
所以华的作用仅是没否定该事而已,主要功劳在邓。就像你因私留学,人事没卡你。你会把此成绩归于自己,人事处长属可提可不提程度
i
ireadwrite
这一点我知道。我有些中学同学

是七六级工农兵学员。据他们说,起初他们的学历是被当作"大学专科",简称"大专"。若干年后又有文件下来,他们的学历被定为"大学普通班",简称"大普"。这个学历名称是专为那些在普通高校(不是七二一,共大等)的工农兵学员而定的。它不同于普通高校本科学历(简称"大本"),也不同于普通大学专科("大专")学历。

而我认识的留校工农兵学员(七五、七六级),全部都通过学校组织安排的方式进行深造,获得更高的最后学历,其中主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本系组织的"助教进修班",二是"在职研究生"。所以他们的最后学历都不是"大普"。

老生常谈12
华有最终决定权,也对决定的后果承担责任,他有权决定恢复还是不恢复高考,而邓是推动者并无最终决定权。

你单位CEO和VP谁有最终决定权还不清楚?不会是CEO代替VP亲自管VP所负责的每一件事吧?

风铃99
女一中和男四中高三学生的信是写给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你怎么知道毛不知此信?推迟高考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
蒋闻铭
把高考归功于华国锋,把中断高等教育的责任推给刘少奇。真是疯了。
老生常谈12
然后把方案写成报告呈华国锋批准。因为说好了教育归邓小平管,华没有改动就批了
绝对匿名
承担责任?依老共体制,毛与习谁为错误决策承担了啥责任?
老生常谈12
文中并没有否认邓小平的对恢复高考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作为最高领导人华是最后拍板人。至于刘的作用,你最好拿出证据反驳转贴文
老生常谈12
你就说华和邓谁是最高领导人,谁有最后决定权和否定权?绕车轱辘话没有意思。
老生常谈12
刘不同意推迟高考?请拿出证据反驳原帖,我们都可以学习一下。

是否是刘推迟高考,我也不清楚。

绝对匿名
你不在谈承担责任以表明重担压在华身上说明华的功劳吗,责任说是另种错。对此事的同意没啥了不得功劳,因即使错了不会有啥损失。
风铃99
原贴不提66年4月毛泽东对高考的批评指示,不讲女一中高三学生反对高考给毛泽东写信的政治背景,却在刘源转信上大做文章
风铃99
你转的贴文有何证据说明高考推迟是始于刘少奇,风晚蝉鸣什么人,还有理有据,你挺信的。:)
老生常谈12
我只对原帖的内容进行讨论,无法对没说的内容进行反驳他,他没说的不是原文的内容,请补充
老生常谈12
没有证据表明我信,但是我没有证据不信,有谁能提出证据反驳最好,我也学习了。

其实文革前刘也很左,很多政策和措施是很左的,邓和刘是由却别的。

风铃99
刘少奇多年来一直提倡两种j教育制度,文革前的半工半读学校很有现实意义。后看到德国教育系统,会想到刘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