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第十军不撤,完全有可能全歼志愿军9兵团,一举解决朝鲜问题。

h
hkzs
楼主 (文学峸)

事后诸葛亮来看。第十军当时是有全歼9兵团的能力和士气的。关键是9兵团当时本身已经被冻得失去了战斗力了。

如果华野头号主力兵团在朝鲜全军覆没,对中共军的打击足以让其老实退出朝鲜战争。

麦克阿瑟愚蠢。

l
laworderus
这是事后的结论,当时谁也没想到中国方面没有冬衣,以为都是38军39军的作战水平
l
laworderus
而且那里是高原,美军的防寒能力在那里也大打折扣,西线美军就没遇到类似情况
老柏树
也就是知己不知彼。最关键是上层已做出撤出北韩的决定,美第十军只能服从。hkzs这里是从战术层面出发的分析

现实中战略层面的决定肯定更重要。就像志愿军在沈阳不能停车多点时间换冬装一样,因为停车时间长了怕错过伏击陆战一师的机会了。

晶体管发射极
看看看看…..完全有可能全歼志愿军的能力,却自己吓半死先撤了,这等脓包如何和共军作战……不过话说回来,HK的话,十句里能信半句么
晶体管发射极
俺早说过:共军说打胜仗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美军说打胜仗离不开HK的嘴….俺觉得后半句比前半句更靠谱
5
547788
如果志愿军有美军相当的装备,美军将输的更惨,马后炮谁不会呀.说麦克阿瑟愚蠢的人,可能比他更愚蠢
杨别青
你这个属于裁判骂下暗棋的当事人笨
飞天鹰
HK兄,志愿军被冻成那样,居然还能向美军发起冲锋,我觉得这些军人已经是神仙级别的了。我怀疑那个时候枪栓都可能拉不开。
铁流两万里
美军要不是有制空权,别说陆战一师,就是美十军也得全部玩完。美军南撤时,志愿军20军与27随后猛追,同时宋时轮动用战略预备队第26

配属炮兵团全部是骡马炮兵,在美军几十架飞机扫射下,骡马目标大,不懂隐蔽,大多被打死,造成炮兵团尚未接敌就失去战斗力。美军第一航空队从空中掩护美军撤退,阻挡26军前进。否则,美第十军估计就会全军覆灭。说到底,志愿军的装备与后勤与美军相差几代,战士们几天几夜没有吃上一口热饭,没有喝上一碗热汤,仅有的几个黑土豆也冻得像铁一样,只能在胸口捂一会儿再吃。即使这样,志愿军战士仍然保持了高昂的士气和战斗意志。美国人如果有勇气与今日解放军开展,其结果只会更惨。

h
hkzs
知我者,老柏树也。
h
hkzs
中国官方战史记载,此时这两个军能继续作战的兵只能凑出几个连了。

因为9兵团绝大部分部队已经弹尽粮绝,损失惨重且冻伤大半而已失去战斗力,这两个军要作为军一级建制部队再上战场,要等到半年以后了。你看文献要看仔细。

中国官方军史这么记载的本意是想突出志愿军英勇顽强和美军的贪生怕死,志愿军几个连也要追下去,美军已经吓破了胆。但这给我们提供的战场真实情况就是,9兵团实际已危在旦夕,只要美军一个反击,基本上就全完了。

 

l
laworderus
中国对越南也是占压倒性装备优势,结果打得及其艰苦,过了几十年,军队早就换了,还幻想历史代替现在
h
hkzs
这种宣传你也能信?真要连枪都打不响,志愿军拿着烧火棍冲到美军那里干吗去?向联合国军投诚?

现实一点。要分清艺术创作和实际情况的区别。

h
hkzs
是这样。作为裁判可以证明当时美军高估了志愿军的战斗力,而志愿军低估了美军的实力。
东田枫叶
历史不存在假设。所有的假设,都纯属书生政治幼稚病类一厢情愿、自欺欺人。假设可以成立,我可以假设另一个结局。呵呵呵
老柏树
如果你的假设成立,美军没有飞机,可能到古土里前美军就全军投降了。回到现实,美军古土里集结往南后,实际上20,27军都已打残了

一线的20军58师全师只能凭凑出两个连到黄草岭反击,指挥的师参谋长胡乾秀就是因为这时指挥所被美军飞机发现后用火箭弹打中身亡,这是央视去年公开报道的(在这之前,胡是如何牺牲的,整整瞒了70年)。这样的残兵,已不可能改变战局了。要记得美军飞机一直在美军的椭圆形车队上盘旋的,有点动静就炸的草木不剩 --- 跟上甘岭不一样,零下二三十度,又累又饿又没有工具,根本不可能挖坑道的。

至于26军,同意你自己的说法,重武器已被炸完。白天部队一露面美军飞机就会追着炸。即使上来些,也挡不住美军南行了。

如果客观点复盘的话,志愿军唯一的机会是有个10门20门中大口径的炮,12月1日前将下竭隅里的美军飞机场轰到瘫痪---夜里轰,躲过美军飞机轰炸。现实中这个假设都不成立,这样的炮有的话也早被美军飞机炸完了,也就剩点小口径的迫击炮,弹药还很有限。

老柏树
这不正是《网上谈兵》存在的理由吗?本来就不是让你和hk一人一把刀一把枪的决斗

老柏树
凤凰卫视10年拍的《冰湖雪战》,是中方拍的纪录片中最客观的,其中就采访了26军参战的几个指战员(26军被认为是此战的狗熊)

实际上26军接到命令后还是一路向前的,只不过因为美军的轰炸影响了行程,最后这个预备队等于没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g_m-3kvsAQ&t=1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