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篇副标题原为“小邻居”。属于第三组问题的第三小题“邻居”?[参见:沈仲章在武康大楼(7):近邻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沈仲章在武康大楼(9):紅與黑
陈保平(采访) 沈亚明(口述)
第三组答言(C)
十岁以前,我不跟同楼小朋友玩。跟我同班的同楼同学当中,干部子女要比出身不好的多好几倍。上课没啥机会交谈,回楼除了参加老师安排的课外小组,平常我在家跟书“玩”。
爹爹姆妈并没叫我勿要出去,小邻居也没排斥我,主要还是因为我喜欢在家看书。记得六楼走廊有人跳橡皮筋,我去过几趟,是我自己跳不动,缩回来看书。
十岁,文革开始。学生分成“红五类”跟“黑五类”,马上扩大到“黑七类”包括资本家。当时还没大片打倒走资派,干部子女全算“红”的。我是“黑”的,没资格当红小兵,但开始有同楼“红”的小朋友了。
奇怪了,“红”与“黑”是阶级敌人,哪能反而成朋友了呢?
有个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学校里。四年级刚刚开学,全班学生十岁。教室里没老师,红小兵要闹革命。革命的对象哪里来呢?就地选拔,班级里有“黑七类”同学。哪能革命呢?打。
我就坐在座位上,趴在课桌上,用手臂保护头。一群男小囡用棒头打我,记得打到腰部特别痛。后来因为其他“黑七类”都被打哭了,就是我一个人不哭,所以全部围过来,专打我一个人。
最后,大概有人来管了,或者他们打不动了,反正停了。我还是没哭,站起来准备走了。
迎面走过来六个女生,其中一个讲了一句给我印象极深的话:“从来没见过这么勇敢的女孩,我们要和你做朋友。”
六个女生全是武康大楼的,父母都是干部。我们七个女生从此以后,一直到中学毕业,上学结队,放学串门。我也从此开始,才走进大楼里干部子女的家。
我在学校被打,没告诉家里人。爹爹在外被打,也没对我讲,有辰光我会看出有点不对头。爹爹要监督劳动,我自觉去二楼花园,陪牛鬼蛇神们用烂泥做砖头。只去过几次,因为那几天爹爹早上起来,捂着心口,蛮难过的样子,我怕他心脏病发作。
我去的时候,好像只有我一个“可教育好的子女”。后来听同学讲,她们也做过砖头,当然不是监督劳动,而是备战任务。我倒不记得这桩事体,或者为“我军”备战的光荣任务轮不上还没教育好的“可教育好的子女”。
[未完] 上一篇:沈仲章在武康大楼(8):铁拖追踪记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下一篇:沈仲章在武康大楼(10):影剧界邻居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小系列编者按】2021年,沈亚明接受了一个采访。2022年3月4日《解放日报》刊发了经采访者整理的访谈稿件缩减版,而完整版见《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陈保平、陈丹燕,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征得采访者与口述者同意,从未经整理的2021年访谈纪录底本中,节选转载,口述者拙情增补修改。
【第三组答言编者按】訪談第三组问题:“你们住在武康大楼感觉如何?对这栋楼的历史有所了解么?与周围的邻居有来往么?对内部的装修有什么改动么?”四个问句,四小专题。现略去第一小题,而第二小题已见首篇(1)。第三小题分段转载,总称“第三组答言”,不一定按书中顺序。内容都有关邻居,但会取不同标题。第四小题独立,答言自成单篇或组文。
【相关阅读】 《众星何历历:沈仲章和他的朋友们》,中华书局2022(分别点击书名与出版社,各自链接一篇书评);纸质版(北美);电子版; Kindle版; AppleBook; 纸质/电子版(中国)
沈亚明《沈仲章与居延汉简:从北平到天津》中西书局2023 首本《沈仲章与居延汉简》出版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沈仲章在武康大楼(1):入住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武康大楼这艘船上的沈仲章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多才多艺的舅舅沈仲章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沈仲章在武康大楼(3):录音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上一篇: 沈仲章在武康大楼(8):铁拖追踪记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下一篇:沈仲章在武康大楼(10):影剧界邻居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上海小朋友当年除了小流氓,不太会这么做事说话吧?
怕是当前胡温国民党影子政权势力尚存形势所迫,又是资本家子弟,沈亚明不这么戏剧性或文学性言不由衷地说几句,然而也是反人类反社会反自然规律地表示一下,就不合当前对于当年描述的那手“流行套路”,更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缘故所为吧。。。。。。
另外,虽说不少干部子弟在家跟父母讲变种“普通话” 或山东普通话但和上海本地人说话,很自然地会用上海话对应。那么照沈亚明这个“老上海”的意思那六个红的要和她“做朋友”,上海话怎么讲?
相互间方言不同的,才用普通话交流。
北方干部的孩子,平时交流中知晓了对方是上海人讲上海话的,基本都改用上海话和对方交流。但也有上海同学喜欢用普通话和这些人讲话的,也是特例。这是我的观察结论。
所以要说这六个红的来自于北方的干部家庭,要跟沈这个上海人 ”扎朋友“ 或 “咯朋友”,照沈的回忆描述,就不太会是这般的来说了。。。。。。
好像北方小朋友要和别人要好,“做”朋友,也不会就这么说 ”我们做朋友“ 之类的吧?
原作者答:小孩有正义感是人类希望,戏剧性是切实所历。武康大楼是“船”,是受风浪影响的“文化岛”。人以群分,社会大,情况多。我只能分享我知,提到的武康大楼同学放学也用普通话交流。 出国年久,没听说过“胡温国民党影子政权”,也不了解“流行套路”。时代地区背景不同,不易沟通。因此,更需要把亲历说出来,也更欢迎各类反馈。感谢原评论,同意Argon_Argon已答,也感谢跟帖分享的情况。知道在人类社会里,存在不同经历与看法,本身就有益开阔眼界。
所谓难懂方言, 主要就是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人老师,一样直接开家乡话
中学生也不都斗老师。
口述者五点补充:1.跟我相熟的同楼同学都说普通话。零星“黑”的“灰”的没在一起玩。 2.想起三个不住武康大楼的同学:同学A,原住康平路市委/华东局大院,跟我谈得来,只说普通话。同学B,她父亲是对街一家店的私方经理,常来我家告知进新货或有积货需要出清,他跟我父母说上海话。如果我现在见到他女儿,会说上海话,但当时没什么机会。同学C,学校要学生种蓖麻,高楼没地方种,老师安排去同学C家院子种,跟同院邻居一起说话时用上海话。 3.一开始我被小朋友嘲笑,“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只好入境随俗,学周围“通行”的普通话。 4.老师来家访,好像跟家长说上海话。不过我不在场,是听哥哥模仿的,语调语气都像是直接复述。要把*味儿*翻译出来是不容易的,不记得我哥哥有这种特殊才能。 5.我小学时,兄姐已上中学。是考的,同学不一定同楼,常来我家的都说上海话。就五到六岁的差别,用语就不一样。 讨论引发挖掘记忆,很有意思。
虽然用上海话也能说,不妨试换对应词。
【编者按】本篇副标题原为“小邻居”。属于第三组问题的第三小题“邻居”?[参见:沈仲章在武康大楼(7):近邻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沈仲章在武康大楼(9):紅與黑
陈保平(采访) 沈亚明(口述)
第三组答言(C)
十岁以前,我不跟同楼小朋友玩。跟我同班的同楼同学当中,干部子女要比出身不好的多好几倍。上课没啥机会交谈,回楼除了参加老师安排的课外小组,平常我在家跟书“玩”。
爹爹姆妈并没叫我勿要出去,小邻居也没排斥我,主要还是因为我喜欢在家看书。记得六楼走廊有人跳橡皮筋,我去过几趟,是我自己跳不动,缩回来看书。
十岁,文革开始。学生分成“红五类”跟“黑五类”,马上扩大到“黑七类”包括资本家。当时还没大片打倒走资派,干部子女全算“红”的。我是“黑”的,没资格当红小兵,但开始有同楼“红”的小朋友了。
奇怪了,“红”与“黑”是阶级敌人,哪能反而成朋友了呢?
有个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学校里。四年级刚刚开学,全班学生十岁。教室里没老师,红小兵要闹革命。革命的对象哪里来呢?就地选拔,班级里有“黑七类”同学。哪能革命呢?打。
我就坐在座位上,趴在课桌上,用手臂保护头。一群男小囡用棒头打我,记得打到腰部特别痛。后来因为其他“黑七类”都被打哭了,就是我一个人不哭,所以全部围过来,专打我一个人。
最后,大概有人来管了,或者他们打不动了,反正停了。我还是没哭,站起来准备走了。
迎面走过来六个女生,其中一个讲了一句给我印象极深的话:“从来没见过这么勇敢的女孩,我们要和你做朋友。”
六个女生全是武康大楼的,父母都是干部。我们七个女生从此以后,一直到中学毕业,上学结队,放学串门。我也从此开始,才走进大楼里干部子女的家。
我在学校被打,没告诉家里人。爹爹在外被打,也没对我讲,有辰光我会看出有点不对头。爹爹要监督劳动,我自觉去二楼花园,陪牛鬼蛇神们用烂泥做砖头。只去过几次,因为那几天爹爹早上起来,捂着心口,蛮难过的样子,我怕他心脏病发作。
我去的时候,好像只有我一个“可教育好的子女”。后来听同学讲,她们也做过砖头,当然不是监督劳动,而是备战任务。我倒不记得这桩事体,或者为“我军”备战的光荣任务轮不上还没教育好的“可教育好的子女”。
[未完]
上一篇:沈仲章在武康大楼(8):铁拖追踪记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下一篇:沈仲章在武康大楼(10):影剧界邻居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小系列编者按】2021年,沈亚明接受了一个采访。2022年3月4日《解放日报》刊发了经采访者整理的访谈稿件缩减版,而完整版见《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陈保平、陈丹燕,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征得采访者与口述者同意,从未经整理的2021年访谈纪录底本中,节选转载,口述者拙情增补修改。
【第三组答言编者按】訪談第三组问题:“你们住在武康大楼感觉如何?对这栋楼的历史有所了解么?与周围的邻居有来往么?对内部的装修有什么改动么?”四个问句,四小专题。现略去第一小题,而第二小题已见首篇(1)。第三小题分段转载,总称“第三组答言”,不一定按书中顺序。内容都有关邻居,但会取不同标题。第四小题独立,答言自成单篇或组文。
【相关阅读】
《众星何历历:沈仲章和他的朋友们》,中华书局2022(分别点击书名与出版社,各自链接一篇书评);纸质版(北美);电子版; Kindle版; AppleBook; 纸质/电子版(中国)
沈亚明《沈仲章与居延汉简:从北平到天津》中西书局2023
首本《沈仲章与居延汉简》出版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沈仲章在武康大楼(1):入住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武康大楼这艘船上的沈仲章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多才多艺的舅舅沈仲章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沈仲章在武康大楼(3):录音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上一篇: 沈仲章在武康大楼(8):铁拖追踪记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下一篇:沈仲章在武康大楼(10):影剧界邻居 - 博客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首本《沈仲章与居延汉简》出版 住在武康大楼的“国宝守护人” 烽火中的居延汉简 沈仲章1936年譯《漢音源流考》 沈仲章在武康大楼(11):隔音板
上海小朋友当年除了小流氓,不太会这么做事说话吧?
怕是当前胡温国民党影子政权势力尚存形势所迫,又是资本家子弟,沈亚明不这么戏剧性或文学性言不由衷地说几句,然而也是反人类反社会反自然规律地表示一下,就不合当前对于当年描述的那手“流行套路”,更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缘故所为吧。。。。。。
另外,虽说不少干部子弟在家跟父母讲变种“普通话” 或山东普通话但和上海本地人说话,很自然地会用上海话对应。那么照沈亚明这个“老上海”的意思那六个红的要和她“做朋友”,上海话怎么讲?
相互间方言不同的,才用普通话交流。
北方干部的孩子,平时交流中知晓了对方是上海人讲上海话的,基本都改用上海话和对方交流。但也有上海同学喜欢用普通话和这些人讲话的,也是特例。这是我的观察结论。
所以要说这六个红的来自于北方的干部家庭,要跟沈这个上海人 ”扎朋友“ 或 “咯朋友”,照沈的回忆描述,就不太会是这般的来说了。。。。。。
好像北方小朋友要和别人要好,“做”朋友,也不会就这么说 ”我们做朋友“ 之类的吧?
原作者答:小孩有正义感是人类希望,戏剧性是切实所历。武康大楼是“船”,是受风浪影响的“文化岛”。人以群分,社会大,情况多。我只能分享我知,提到的武康大楼同学放学也用普通话交流。
出国年久,没听说过“胡温国民党影子政权”,也不了解“流行套路”。时代地区背景不同,不易沟通。因此,更需要把亲历说出来,也更欢迎各类反馈。感谢原评论,同意Argon_Argon已答,也感谢跟帖分享的情况。知道在人类社会里,存在不同经历与看法,本身就有益开阔眼界。
所谓难懂方言, 主要就是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人老师,一样直接开家乡话
中学生也不都斗老师。
口述者五点补充:1.跟我相熟的同楼同学都说普通话。零星“黑”的“灰”的没在一起玩。
2.想起三个不住武康大楼的同学:同学A,原住康平路市委/华东局大院,跟我谈得来,只说普通话。同学B,她父亲是对街一家店的私方经理,常来我家告知进新货或有积货需要出清,他跟我父母说上海话。如果我现在见到他女儿,会说上海话,但当时没什么机会。同学C,学校要学生种蓖麻,高楼没地方种,老师安排去同学C家院子种,跟同院邻居一起说话时用上海话。
3.一开始我被小朋友嘲笑,“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只好入境随俗,学周围“通行”的普通话。
4.老师来家访,好像跟家长说上海话。不过我不在场,是听哥哥模仿的,语调语气都像是直接复述。要把*味儿*翻译出来是不容易的,不记得我哥哥有这种特殊才能。
5.我小学时,兄姐已上中学。是考的,同学不一定同楼,常来我家的都说上海话。就五到六岁的差别,用语就不一样。
讨论引发挖掘记忆,很有意思。
虽然用上海话也能说,不妨试换对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