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入朝后分为3个阶段。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第1阶段 1950-1951:能不能打(就是敢不敢打) 这个阶段很多人害怕美军,认为美军不可战胜。(如林彪,粟裕都害怕美军)经过2,3次战役,大家不怕了,觉得美军不过如此,甚至有些人犯了另一极端的错误,轻视美军。
第2阶段 1951-1952年底:能不能守。 美军炮火,飞机轰炸很猛烈,比国民党军队猛烈的多。一开始经常防守部队全部牺牲,结果阵地丢了。(如杨根思,汉江阻击战,铁原阻击战)。 后来底层战士发明了坑道,结果能不能守的问题解决了 (如上甘岭)。这个方法还教给了越南使得越南在越战时期挖了大量的地道,使得美军800万吨炸弹(超过二战所有参战国家投弹量总和)都没有办法。 这个时期(1951-1953)也解决了补给线挨炸的问题,因为高炮,飞机多了。
第3阶段 1952年底-1953.7:能不能攻。(就是能不能攻取坚固设防的阵地,在美军炮火,飞机猛烈轰炸下)。这个问题在金城战役中解决了。此役历时15天,向南扩展阵地160多平方公里。并解除了上甘岭的威胁。至于有人说伤亡大,这根本不重要。进攻方一般都比防守方伤亡大。但一般进攻方不会有成建制的损失,而防守方会的。另外伤亡根本不是胜负的标准。例如二战中苏方比德方伤亡大但是最终打赢了。
到1953年7月中国军队已经解决了,敢打,能守,能攻 3个问题。再往下就立于不败之地了。签停战协议大概是由于经济。想减少军费。进行经济建设。
类似东北共军从秀水河子之战开始,慢慢从小到大集中兵力消灭孤立的敌人,迫使敌人失去野战的信心,不得不龟缩在几个要点城市,最后困死孤城。
但美军的强大远超毛泽东所能想象,志愿军拼了老命也从来没有做到秀水河子那样的结果。然后就只能屈服,放弃自己的停火要求,全面单方面地接受美军的停火条件了。
炮灰而已,不惜。
就金城战役而言,以6个军打韩军5个师,15天推进10公里都不到,如果不是对方不打算纠缠,会不会倒吐出10公里还不一定。
就算攻势,金城战役志愿军的进展还不如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那打得还是美军。
这样,可以避免中国在苏联与美国之间脚踩两只船,从而牢牢控制中国。
他因此认识到钢铁的重要性。这是他搞大炼钢铁的核心原因,直接导致大跃进。
他学的再好也没办法,最后还是基本按美军的要求签了停战协议,最打脸的是2万出头的志愿军战俘,3分之2选择不回大陆而是去了台湾!
他万万想不到送到志愿军司令部的儿子能被美军炸死,从他身边的人回忆他知晓毛岸英死讯时的表现就能看出来(一言不发的慢慢抽完一根烟,然后抬起头说:打仗吗,总要死人的)。
毛岸英本人为国牺牲,确实是光荣的烈士,这是另一码事。
超级合算的大买卖。
抗战严格说已是现代战争,如淞沪会战。但老毛抗战中没指挥过对日本的战役,所以朝鲜战争是他真正第一次面对现代战争。
down,直到身败名裂。
这好意思吗?
狭隘的毛一辈子都敌视受过正规教育的人,韩战后马上批刘伯承的教条主义。
楼主认为“林彪,粟裕都害怕美军”。其实他们对美军能力的认识清楚一些。他们和美械装备的国军直接交过手。另外,杨根思在1950年的长津湖战役牺牲,而不是楼主说的不1951年到1952年底。
讨论都不行。
头学起,他大儿子就是第一笔学费。你看看长津湖战役他发给宋时轮的电报就知道了,有时根本不知道战场态势就套用国内战争的围点打援,围而不攻,钓鱼。柳潭里的美军撤了十好几个小时了,还要宋时轮围而不攻,以利钓鱼。
有时间我再搞他几封电报上来晒晒。
参谋长说:你要是万一守不住呢?杨说:守不住我就不回来了。他是全军的战斗英雄,要是跟另外两个战士一起回去,就没脸见人了,加上战前话说的那么满。
29号白天进攻小高岭的是美陆战一师后勤人员(当天唯二的两个野战连在守机场,深夜Drysdale特遣队的增援才到),杨根思面临的最大压力应该是飞机和大炮的轰炸---因为是在白天,飞机畅行无阻,他带的那个排应该大多死于飞机大炮。陆战一师的战史上讲,这些勤杂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进攻而是上山路滑,一个摔伤了得2-3人抬下去。
志愿军要想形成拳头抵进公路的话,就成了火炮和飞机的有效目标。所以,陆1师可以保持正常的行军队列,挺直了腰,在两侧的枪声中,从容走出山谷。
这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毛思想武装起来的超人也是奈何不了的。
你说的退却时的伤亡确实是来自不成建制的打冷枪,12月8-11号陆战一师总伤亡失踪数是347,按在古土里撤退前的统计陆战一师有1万1千多人,这4天伤亡撑死了不到3.5%,主要还是轻伤。
因为美军的空中优势,陆战一师撤退时,白天的话如周边有成建制的抵抗,马上就是一顿轰炸,然后少量步兵上前捡漏(从柳潭里撤退时陆战一师还有在夜里在敌后穿插到德洞山口的神来之笔)。美31团撤退时溃散主要原因是自身的重武器没弹药了(M16,M19防空炮弹和高射机枪子弹打完了,因为没有机场,空中补给把40mm高炮炮弹投错了地方,投给Faith特遣队的是坦克炮弹,而31团坦克连根本不在志愿军包围圈内)。
整个长津湖战役,陆战一师的重装备损失很小,6号从下竭隅里开始撤退时,坦克基本都在,18门155榴弹炮从柳潭里撤时丢了一部分(主要装备的105榴弹炮基本没有损失)。所以,即使在下竭隅里运走4千多伤兵,可以肯定地说,光算上在下竭隅里的9千多人加上重装备,至少还有整个师50%的战斗力。进攻的话可能人数不够,但固守下竭隅里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中国军队入朝后分为3个阶段。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第1阶段 1950-1951:能不能打(就是敢不敢打) 这个阶段很多人害怕美军,认为美军不可战胜。(如林彪,粟裕都害怕美军)经过2,3次战役,大家不怕了,觉得美军不过如此,甚至有些人犯了另一极端的错误,轻视美军。
第2阶段 1951-1952年底:能不能守。 美军炮火,飞机轰炸很猛烈,比国民党军队猛烈的多。一开始经常防守部队全部牺牲,结果阵地丢了。(如杨根思,汉江阻击战,铁原阻击战)。 后来底层战士发明了坑道,结果能不能守的问题解决了 (如上甘岭)。这个方法还教给了越南使得越南在越战时期挖了大量的地道,使得美军800万吨炸弹(超过二战所有参战国家投弹量总和)都没有办法。 这个时期(1951-1953)也解决了补给线挨炸的问题,因为高炮,飞机多了。
第3阶段 1952年底-1953.7:能不能攻。(就是能不能攻取坚固设防的阵地,在美军炮火,飞机猛烈轰炸下)。这个问题在金城战役中解决了。此役历时15天,向南扩展阵地160多平方公里。并解除了上甘岭的威胁。至于有人说伤亡大,这根本不重要。进攻方一般都比防守方伤亡大。但一般进攻方不会有成建制的损失,而防守方会的。另外伤亡根本不是胜负的标准。例如二战中苏方比德方伤亡大但是最终打赢了。
到1953年7月中国军队已经解决了,敢打,能守,能攻 3个问题。再往下就立于不败之地了。签停战协议大概是由于经济。想减少军费。进行经济建设。
类似东北共军从秀水河子之战开始,慢慢从小到大集中兵力消灭孤立的敌人,迫使敌人失去野战的信心,不得不龟缩在几个要点城市,最后困死孤城。
但美军的强大远超毛泽东所能想象,志愿军拼了老命也从来没有做到秀水河子那样的结果。然后就只能屈服,放弃自己的停火要求,全面单方面地接受美军的停火条件了。
炮灰而已,不惜。
就金城战役而言,以6个军打韩军5个师,15天推进10公里都不到,如果不是对方不打算纠缠,会不会倒吐出10公里还不一定。
就算攻势,金城战役志愿军的进展还不如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那打得还是美军。
这样,可以避免中国在苏联与美国之间脚踩两只船,从而牢牢控制中国。
他因此认识到钢铁的重要性。这是他搞大炼钢铁的核心原因,直接导致大跃进。
他学的再好也没办法,最后还是基本按美军的要求签了停战协议,最打脸的是2万出头的志愿军战俘,3分之2选择不回大陆而是去了台湾!
他万万想不到送到志愿军司令部的儿子能被美军炸死,从他身边的人回忆他知晓毛岸英死讯时的表现就能看出来(一言不发的慢慢抽完一根烟,然后抬起头说:打仗吗,总要死人的)。
毛岸英本人为国牺牲,确实是光荣的烈士,这是另一码事。
超级合算的大买卖。
抗战严格说已是现代战争,如淞沪会战。但老毛抗战中没指挥过对日本的战役,所以朝鲜战争是他真正第一次面对现代战争。
down,直到身败名裂。
这好意思吗?
狭隘的毛一辈子都敌视受过正规教育的人,韩战后马上批刘伯承的教条主义。
楼主认为“林彪,粟裕都害怕美军”。其实他们对美军能力的认识清楚一些。他们和美械装备的国军直接交过手。另外,杨根思在1950年的长津湖战役牺牲,而不是楼主说的不1951年到1952年底。
讨论都不行。
头学起,他大儿子就是第一笔学费。你看看长津湖战役他发给宋时轮的电报就知道了,有时根本不知道战场态势就套用国内战争的围点打援,围而不攻,钓鱼。柳潭里的美军撤了十好几个小时了,还要宋时轮围而不攻,以利钓鱼。
有时间我再搞他几封电报上来晒晒。
参谋长说:你要是万一守不住呢?杨说:守不住我就不回来了。他是全军的战斗英雄,要是跟另外两个战士一起回去,就没脸见人了,加上战前话说的那么满。
29号白天进攻小高岭的是美陆战一师后勤人员(当天唯二的两个野战连在守机场,深夜Drysdale特遣队的增援才到),杨根思面临的最大压力应该是飞机和大炮的轰炸---因为是在白天,飞机畅行无阻,他带的那个排应该大多死于飞机大炮。陆战一师的战史上讲,这些勤杂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进攻而是上山路滑,一个摔伤了得2-3人抬下去。
志愿军要想形成拳头抵进公路的话,就成了火炮和飞机的有效目标。所以,陆1师可以保持正常的行军队列,挺直了腰,在两侧的枪声中,从容走出山谷。
这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毛思想武装起来的超人也是奈何不了的。
你说的退却时的伤亡确实是来自不成建制的打冷枪,12月8-11号陆战一师总伤亡失踪数是347,按在古土里撤退前的统计陆战一师有1万1千多人,这4天伤亡撑死了不到3.5%,主要还是轻伤。
因为美军的空中优势,陆战一师撤退时,白天的话如周边有成建制的抵抗,马上就是一顿轰炸,然后少量步兵上前捡漏(从柳潭里撤退时陆战一师还有在夜里在敌后穿插到德洞山口的神来之笔)。美31团撤退时溃散主要原因是自身的重武器没弹药了(M16,M19防空炮弹和高射机枪子弹打完了,因为没有机场,空中补给把40mm高炮炮弹投错了地方,投给Faith特遣队的是坦克炮弹,而31团坦克连根本不在志愿军包围圈内)。
整个长津湖战役,陆战一师的重装备损失很小,6号从下竭隅里开始撤退时,坦克基本都在,18门155榴弹炮从柳潭里撤时丢了一部分(主要装备的105榴弹炮基本没有损失)。所以,即使在下竭隅里运走4千多伤兵,可以肯定地说,光算上在下竭隅里的9千多人加上重装备,至少还有整个师50%的战斗力。进攻的话可能人数不够,但固守下竭隅里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