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汉探母(二)

梧桐之丘
楼主 (文学峸)

两个人回旅馆洗浴,用餐,休息。时间差让人昏昏欲睡,飞机上虽然是商务舱,睡得也不错,可还是抵挡不住黑白颠倒的困乏。

莫汉忙碌了几十年,特别是这几年组合成的新公司让他很满意,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宝贝,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它。这不,睡了一会儿就醒了,为了不惊动妻子,索性躺着想想公司里的事儿。

前两天,他刚刚批了一个报告,信息部新来的一个网络工程师呈递上来要求系统升级增加新电脑,写得很好,说到问题的点子上。例如,目前程序员抱怨他们的电脑单机太陈旧,往往打上一排字,得等着,因为机子运行速度太慢。这不是窝工吗,莫汉好像验证了一件事情,每次他拿着喷水壶去IT部给花草喷水的时候,总是见到几个人在那儿要么戴耳机听音乐,要么听到他们闲聊。作为大老板不能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可是看在眼里,烦在心里,诺,原来是这个原因,他非常痛快地签上大名。他们部门经理戴维好几次要求买新机子,可是总说不到点子上,例如说什么全国各大公司都在换新机子,是大势所趋等,让我很烦。大公司管我什么事,他们有钱,我们小公司就得省着点儿。

第二天,休息好以后,妻子的情绪也如晴天般的灿烂,让莫汉释然。

妻子建议参加当地一日游,看得全面,莫汉欣然同意,最起码干净,不要再看到街头那些肮脏的摊贩。乘着大巴,跟着导游从外面观赏清真寺对面红堡的洋葱圆顶,然后脱鞋进到寺庙里面参观。大巴经过甘地陵,参观圣雄甘地纪念碑,穿越新德里政府大楼,包括印度门,总统府和议会大厦。十三世纪德里苏丹时期建造的顾特卜纪念塔,一共有五层,高七十几米,内部有三百七十九级台阶,每层都有一个突出的阳台,巨大的石头垫底,承受了近千年的雷击。再接下来,参观马图拉路上的胡马雍陵墓。该墓于十六世纪中叶,由第二位莫卧儿皇帝的妻子哈吉、贝古姆建造,陵墓展现了高拱廊和双穹顶的莫卧儿特色,被认为是泰姬陵的先驱。夫妻俩认知各有不同,但是对印度文化之宏大深远油然敬佩骄傲,唏嘘不已。

第三天从新德里去金奈,飞行不到三小时,而且还没有时差。

在这个南方首府,他们似乎没有什么兴趣,还是抓紧时间回老家。莫汉的老家不好走,在泰米尔纳德邦与卡腊拉邦之间的西高止山脉脚下。从这儿往西走,要坐一天的汽车,从那儿就不通车了,只能坐当地的牛车。他们在山脚下的汽车终点站下车,先住进一家极其简陋的旅店,找三辆牛车,夫妻俩一人一辆,外加一个装行李。车夫说道路难走,需要三天才能到,那有什么办法呢。莫汉只是心疼妻子是否能吃得消,她虽然疲劳,可是并不娇气,准备好要吃些苦头的。莫汉虽然从此地出走这么多年,可是一切似乎没有什么变化,时间如同凝固了一般,房子更加破烂,人们还是贫困肮脏,令人唏嘘。

第四天,莫汉开始极其原始的山地旅行。

安排第一辆牛车装上所有行李,四个大箱子,两个小箱子,妻子坐第二辆车,他自己押后,坐第三辆车。车子外观上看像普通牛车,两个大轮子,车夫坐在前头赶着两头瘦牛,但是车身不是平板,而是用粗棕绳编织的网袋,莫汉买了两床褥子垫在下面,人斜靠坐着。一路无话,日行夜宿赶路要紧。车夫知道沿途旅店,吃饭睡觉也就解决了。

颠簸中,夫妻俩坐着牛车,浑浑噩噩地走完了三天路程。

远远地,莫汉看到了阔别三十几年的村庄,一切似乎原样,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村口的那棵大树枝繁叶茂更加高大。精神气儿来了,他坐直身子,努力搜寻出走前的记忆。

山脚下那片土地炊烟缭绕,平原菜地里蔬菜长势依然强盛,远处还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不知道谁家的山羊群卧在草丛里休息。村庄里忽闪着各种鲜艳色彩纱丽,杂色的牛儿零零落落地分散在村子四处。不知道儿时的伙伴儿们现在怎么样了,估计都做爷爷了吧。

家里虽然与自己偶尔通信,可是对弟弟妹妹的具体状况也没有数。父亲早几年已经过世,他们事后才通知他,所以就没有赶回来奔丧,也是遗憾。信上虽然说老母亲身体不错,可是究竟也是八十开外的老人了。嗨,真难为她老人家了。

莫汉心头充满各种复杂的情绪,自己几十年来忙于个人前途,从山村走向大城市,从印度走到美国,可谓是步步升高,遂了自己的意愿。现在事业,家庭颇有成就,年纪也大了,突然间想起家中的老母和贫困的弟弟妹妹,感觉哪儿不对劲,自己为他们做了什么?似乎没有,有时候甚至几年才写一封回信,心里总是有一个借口,我这儿太忙了,美国的生活节奏太快,稍不留神就会被社会所抛弃,更不用说筹划回老家探望他们。

他有了一点羞耻感,自己太自私,太无情。远近上百公里,我是唯一出国闯荡的人,唯一的美国人,也就是混得非常体面的人。老乡亲,老朋友谈论起他来,每每竖起拇指赞誉有加,可是作父母的除了得到这些空头的夸奖,他们内心想见到儿子的焦渴谁人又能体会得出,想想是有点太过残忍。假设自己的儿子与女儿几十年甚至只是一年不来探望自己,那该是什么样的感受。父母几十年来经历着希望,痛苦,失望,谅解,再希望,再痛苦,再失望,再谅解,反反复复,无休无止的盼望游子的归来,对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残忍的心灵折磨。

l
lovecat08
猛看上去像四郎探母!哈
l
lovecat08
写的你好像去过了印度?
梧桐之丘
这就是imagination,谢了。我得休息一会儿,午觉过后,跑步去。
梧桐之丘
爱猫厉害,这个题目就是从“四郎探母”演变过来的。慧眼啊。
郭大平
写得有点像70年代的中国云贵偏僻之地。印度现在真有那样落后之地吗?
花似鹿葱
莫汉的心理活动写了很多,大概很多移民共通的感觉吧。这段很有味道。。。
方外居士
心理活动除了印度人的外壳,与出门在外的中国人无异!
c
cw
好几个认识的印度人专程回去带来从未加过面的包办婚姻的妻子,我莫名惊诧好几次才习惯。看他们过得也蛮好;)
方外居士
存不存在印度特有的某种心理情结?
浮云驰
回乡还是原生态,真好像两个世界,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方外居士
二十年前原生态的农村在中国还很普遍!
梧桐之丘
印度最国际化的城市是孟买,那儿的居民傲视全印度,自认是最文明人群。现在去印度乡下甚至小城镇,中国旅游者都不太敢吃饭,脏。
梧桐之丘
随便打开里面的链接,看看今日印度偏僻乡村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zWh_KqD2AE&pp=ygUUSW5kaWEgcnVyYWwgbGlmZSBub3c%3D

 

梧桐之丘
花姐眼花心明。对的,莫汉的心理代表着我们第一代移民共同心理。
梧桐之丘
是的,出门在外。
梧桐之丘
社会等级制太过根深蒂固,出门在外还是有很深的阶级差别心理。当然,他们知识阶层看不起一般中国人。
梧桐之丘
这也是严重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女子地位太低。如果把包办妻子带来还算是好人。
梧桐之丘
现在还那样,城乡悬殊很大。
方外居士
这还不如中国七十年代。
方外居士
我老家至80年代都是包办法婚姻,之后才逐梦为自由恋爱取代。既使自由恋爱,最后也要双方父母认可,并且会请媒人。
方外居士
这是因为他们亲西方,还是源于对印度的自信?
郭大平
印度2021年人均GDP: 2256美元。中国2006年人均GDP: 2099美元。今天的印度应该对应2006年的中国

中国、印度历年人均GDP数据比较 年份 中国人均GDP(美元计) 印度人均GDP(美元计)
2021 1.26万 (12,556) 2256
2020 1.04万 (10,408) 1910
2019 1.01万 (10,143) 2047
2018 9905 1974
2017 8816 1957
2016 8094 1714
2015 8016 1590
2014 7636 1559
2013 7020 1438
2012 6300 1434
2011 5614 1449
2010 4550 1350
2009 3832 1096
2008 3468 993
2007 2693 1022
2006 2099 802
2005 1753 710
2004 1508 624
清漪园
等待第三集。梧桐兄把视线从法拉盛转到印度了,视野宽阔!
可能成功的P
每次读你的小说,都觉得生活阅历就是写作者的财富。文字毫不矫情,故事引入入胜。
梧桐之丘
前两天爱猫说我跑到日本去了,一转脸我这就到印度了。呵呵。
梧桐之丘
缪夸缪夸,谢谢成功的P的鼓励!
N
Nightrose_us
十几年前都不回家也太夸张了吧
N
Nightrose_us
十几年前都不回家也太夸张了吧
n
nearby
晚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