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一场两岸文化小冲突

方外居士
楼主 (文学峸)

初到美国念书,师兄去机场接的我。师兄是湾外省人,长我几岁,面目慈祥,和蔼可亲,对我照顾有加。

那时系里有很多台湾留学生念研究生,中午大家在一起边吃自带的午饭,边对当天报纸上的新闻品头论足,热闹非凡。大家看的报纸基本是世界日报(繁体字),星岛日报(繁体字)。偶尔会有人看看侨报(简体字), 很少。一来二去,大家就很熟了。

这天中午又到了了午饭时间,师兄见我也在看世界日报,就问”你也能看懂繁体字?” 我老实告知,从形状能看明白,若写则多不会。大家露出善意的微笑。一会儿我不知轻重问了一句”为什么台湾一直用繁体字呢?”,本想把话题引上台湾对中华文化是怎么保存的,结果我话音刚落,一位朋友跳起来开始数落大陆简体字的不是,怎么把马弄得没有毛了,怎么你们的邓小平自己签名用繁体字,却要他的人民用简体字,等等。顺便还把”你们的侨报”也数落一番。我开始还试图辩解”你看文字就是一个信息交流工具,简体字学起来方便,也符合信息论上的道理….”等等。结果引来更加猛烈的炮火,还以自己会六种语言为例,说繁体字并不难学,蠢人才觉得难,那意思大陆人估计不聪明才用简体字。越说越气,那气势,我是共匪无疑!我把眼光投向师兄,看到的是看莫能助的眼神,这时我基本就闭嘴了。

过一会儿稍微平静了一点,师兄扠开话题问我一个大陆的问题,具体什么问题已经记不清了。我随口说了一句”国内现在….”。听到我用国内代指大陆,又被抓住了:”什么?国内?台湾不是国内的吗?你、你、你这是煽动分裂国家,属叛乱罪……”,当时正是李登辉在台上搞台独,弄得这位朋友有气无处发,借势把火发在了我身上。这一顿批判下来,让我明白了当年地主挨斗的滋味。这之后做了好长时间的孙子才逐渐解除心结,成为朋友。

后来师兄那一批台湾同学毕业后,大陆学生逐渐占华人学生主流,这类争论基本就没有了。

梅华书香
哈哈,还真是这么回事啊

连自己教的孩子跟人家教的孩子都不是一回事啊,,,文化差处处有

梅华书香
好文分享了

新周快乐

k
kirn
实话说,你是碰到老一辈的台湾人。新人不一定这样。我去过台湾,对台湾真的印象很好。就是电视台说话都有点嗲,很不习惯~~
l
lovecat08
老公曾是大学教授,手底下许多海峡俩岸的留学生,相处容洽,有的男女学生还成婚了呢!
方外居士
多谢!
方外居士
那时我问人从哪里来时,都报自己山东山西湖南不一而足,但口音不像,让我困惑不已,弄了好久才明白这是祖籍。
方外居士
其实当时我虽然挨批,心里还是为大家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到高兴的。
方外居士
那时还有很多故事,等有空再写。
k
kirn
婚后要是吵架,那就是台海大战~~~金门炮轰,来势汹汹~~~
梧桐之丘
哈哈哈,这大炮震耳欲聋啊。
n
nearby
第二个争吵的,也是同一个人吗?
梧桐之丘
平静讲故事,不偏不倚,只讲事件过程,而且说得清楚。好!赞!
方外居士
同一个人
a
ahniu
支持中华民国伟大复兴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

方外居士
向这位中华民国的朋友问好,致敬!小时候我爷爷讲他过去的事常用民国年号!
方外居士
多谢梧桐版主点赞!
c
cw
我们那时候和台湾同学处的很好。人民日报海外版出来以后他们经常来借,他们喜欢看各地的风土人情。我们第一个感恩节差点

没饭吃,还是台湾同学把我们几个大陆同学带到他们台湾来的老师家里去打秋风。那个女老师很彪悍,讲几个黄段子搞得我们几个面红耳赤。我们出国那会国内还没有讲段子一说,“纯洁”的很

l
laopika
现在两岸是越走越远了,令人揪心
方外居士
我这里是一个插曲,因我不智的提问引发。那时两岸学生有极强的亲近感,相处都很好!
方外居士
是啊,认同感在流失,以前争论的问题现在已经引不起年轻人的兴趣!
花似鹿葱
还有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两套系统!八十年代在瑞典见台湾人,有点麻杆打狼两头怕呢
浮云驰
这种上来就扣帽子的,没法跟他说话呀
秒秒
哈哈。"越说越气,那气势,我是共匪无疑!" 话说请过一个台湾女生来家吃我做的cake。就是这个结局。
方外居士
其实很多是缘于隔离太久,双方在语言分寸上和default上不一致导致的误解。
方外居士
也没有扣帽子,应该是一种很深层次上误解。
方外居士
很多时候应该是一种很深层的误解!误会消除后,大家还是能做朋友!
p
phxonfire
与人争论/辩论需要知识,逻辑,急智,口才。如果水平不够,就只能是这个样子,说实话,和人数多少无关,呵呵

我与人辩论/争论/讨论,永远心平气和,从来不高声大气,更不会口出污秽,但是我的逻辑永远不乱,而且一般在知识储备上也不落下风,同时不defensive,如果对方说的有道理,就赞同,如果对方没道理,或者片面,就心平气和地指出来,所以我在任何场合的话题讨论,基本上都能够得到大家的佩服和尊敬。这和双方人数多少没有一点关系,因为本来就不应该有固定的“双方”,说话者应该有本事把场面控制成“只对事,不对人”才算及格。当然,这是需要平时的积累的,和你共勉。:)

方外居士
当时并没有心情争论,特别是看那位朋友那么急。只能事后慢慢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