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去年先后去过石林、桂林和大理,可谓是老电影回味之旅。
在石林游玩一天,《我陪阿诗玛回家乡》听了估计有30遍,然后耳朵里回响着这个歌儿不下5天。
在桂林阳朔的那几天,《世上哪有树缠藤》、《山歌好比春江水》等我倒是百听不厌。
领导小时候想过当售货员站柜台卖茶叶,但是想不到有机会当演员,而且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
话说,在1976年的一天,领导上的这个著名中学里的军代表把几个小美女叫到一间办公室。几个孩子相互一看,感情都是女孩子啊,还都是各个班里的文艺骨干。
大老粗军代表望着细皮嫩肉的小美女们,阴阳怪气地说,你们的父母都是些臭老九,还有这么好的事情等着你们。
怎么回事啊?
原来,市文化局要为地方剧种培养接班人,要选拔这些小美女们学唱桂剧。
领导当时听的懵懵懂懂(迷迷瞪瞪)的,回家跟父母一说,领导妈妈当时就急了,学唱戏?将来那不就成了戏子!领导妈妈,对领导姥爷(当年山东临清首富家的大公子)差点儿跟着戏班子跑青岛去还耿耿于怀。
领导的爸爸,倒是很平静。他说,现在的孩子长大了,要不下乡,要不进工厂,连个大学都不得上。还不如唱桂剧。
领导的爸爸是研究所的文艺骨干,自从到了桂林,对桂剧倒是非常喜欢。
领导的爸爸说,学戏就要出名,就要拜名角为师。要不我托人去找找刘三姐吧。
领导爸爸的意思,是去拜黄婉秋为师。
黄婉秋,那时候可不是后来的黄婉秋,是正倒霉的时候。
领导说,文革一开始,黄婉秋就倒了霉,这时候一个比她小六七岁的、瘦的像麻杆儿一样的小伙子对她说“我要娶你”,黄婉秋说“我是你妈”。
到后来,黄婉秋真的是成了他老婆。
但是,领导也没有成为黄婉秋的弟子。
因为,领导还没有学会几句桂剧,就十月里响春雷了,学桂剧之事就无疾而终了。
《刘三姐》,是我刚考上高中住校后在县电影院看的第一场电影,那正是我情窦初开之时。我一辈子喜欢刘三姐!
我一直隐隐约约的觉得,刘三姐是我冥冥之中的媒人。
两个月前,领导的奶奶,在106岁的高龄在午睡中去世;而黄婉秋老师也在那时候登仙界。
微信电话里谈到黄婉秋老师逝世的消息时,领导,黄老师这位从未谋面的未知弟子,沉默几秒后叹息了一声。
“山中只见藤缠树啊,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哎,枉过一春又一春”。
领导在南方长大,zcs和zhchsh有些不分。当年领导唱时,我听成了枉过一村又一村。
我那时候嘴贱,说咱们俩是藤缠树还是树缠藤?
领导,这时候就会杏眼圆睁,“麻秆儿,我是你妈!“。
我,一米八二的大个子,现在体重178斤,那时候才130多斤,所以领导时不常叫我声麻杆儿。
”连就连哎,我俩结交定百年哪。那个九十七岁死呀,奈何桥上登三年,啊等三年“。
我姥姥的奶奶活了92,我妈妈的奶奶活了97,我奶奶活了96,领导的奶奶活了106,我们自己的目标就是100吧!
《关于三支两军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指出:凡是实行军管的地方和单位,在党委建立后,军管即可撤销。军管人员陆续回到部队,1973年完全结束在地方的军管。我父亲当时也参与军管,1973年回到部队。怎么可能1976年学校还军管?
我们那时候,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必须有工人群众参加,配合解放军战士,同学校的学生、教员、工人中决心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积极分子,实行革命的三结合。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以上是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的课文。
京剧、汉剧、桂剧都有西皮、二黄,如果只有演奏没有演唱,外行是分不清的。
1976年唐山地震,密云水库白河大坝上游保护层发生局部坍滑。抗震加固指挥部领导要求张光斗到密云水库工地工作,当时他仍处于受审查、受批判的逆境中,正在小浪底工地劳动,接到电召后不顾年老体弱星夜兼程赶回北京。到了工地,当时的军宣队负责人对他宣布:"这次抗震加固工程设计你要负责,但不准在图纸上签字。"即使遭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张光斗还是以人民的事业为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以能为党、为人民做些有益的工作而欣慰。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2022/78361.htm
文革末期毛宣队多是工人,有些单位的毛宣队是有军人的(工,军宣队),军人往往是其负责人。
还能查到一些其它资料 如华东化工学院 等学校1977年工、军宣队撤离。
成立后,军管会不再具名发文施政,一切由革委会取代。我们县及所属地区的党政机构均在66年底前瘫痪,无法正常运行。各造反派均称自己是正确代表,互相争斗。处于无政府状态。67年初按毛主席指示,解放军派代表前来实行军管,军管会成为临时权力机构。军管会主任为首脑。当时省军管会主任是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我们地区军管会主任是驻此地某野战军政委(军分区两首长为副主任),县军管会主任是驻本县某师派出的副参谋长。
在军管会主持下运行了大约一年左右,在实行了各派大联合的基础上,成立了有多派代表组成的革委会,从此以革委会的名义发文施政。而第一任革委会主任就由原军管会主任担任。
虽然三支两军的正式结束是在数年以后,但自革委会成立后,就不再出现军管会这个名称了。
,因工作调动离开。第二次是1970年底三支两军,进入郑州铁路局,从野战部队脱离,听从省军区领导,服装,薪水发放均有省军区负责。1973年三支两军结束,军管会撤销,回到原野战部队。1974年我家搬回部队。当时在铁路局有两个牌子即郑州铁路局革命委员会,郑州铁路局军事管制委员会,我父亲即是革委会副主任也是军管会副主任。军管会时间长达4年而不是1年。
京剧中老生道白中有几个字的发音是典型的安庆一带口音, 比如, zhu珠朱猪主
文革期间很多工厂有两派, 文斗也好武斗也罢, 军代表不允许参与,不能做任何表态
因为这些厂生产制造军用雷达,通讯器材等。
前年去年先后去过石林、桂林和大理,可谓是老电影回味之旅。
在石林游玩一天,《我陪阿诗玛回家乡》听了估计有30遍,然后耳朵里回响着这个歌儿不下5天。
在桂林阳朔的那几天,《世上哪有树缠藤》、《山歌好比春江水》等我倒是百听不厌。
领导小时候想过当售货员站柜台卖茶叶,但是想不到有机会当演员,而且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
话说,在1976年的一天,领导上的这个著名中学里的军代表把几个小美女叫到一间办公室。几个孩子相互一看,感情都是女孩子啊,还都是各个班里的文艺骨干。
大老粗军代表望着细皮嫩肉的小美女们,阴阳怪气地说,你们的父母都是些臭老九,还有这么好的事情等着你们。
怎么回事啊?
原来,市文化局要为地方剧种培养接班人,要选拔这些小美女们学唱桂剧。
领导当时听的懵懵懂懂(迷迷瞪瞪)的,回家跟父母一说,领导妈妈当时就急了,学唱戏?将来那不就成了戏子!领导妈妈,对领导姥爷(当年山东临清首富家的大公子)差点儿跟着戏班子跑青岛去还耿耿于怀。
领导的爸爸,倒是很平静。他说,现在的孩子长大了,要不下乡,要不进工厂,连个大学都不得上。还不如唱桂剧。
领导的爸爸是研究所的文艺骨干,自从到了桂林,对桂剧倒是非常喜欢。
领导的爸爸说,学戏就要出名,就要拜名角为师。要不我托人去找找刘三姐吧。
领导爸爸的意思,是去拜黄婉秋为师。
黄婉秋,那时候可不是后来的黄婉秋,是正倒霉的时候。
领导说,文革一开始,黄婉秋就倒了霉,这时候一个比她小六七岁的、瘦的像麻杆儿一样的小伙子对她说“我要娶你”,黄婉秋说“我是你妈”。
到后来,黄婉秋真的是成了他老婆。
但是,领导也没有成为黄婉秋的弟子。
因为,领导还没有学会几句桂剧,就十月里响春雷了,学桂剧之事就无疾而终了。
《刘三姐》,是我刚考上高中住校后在县电影院看的第一场电影,那正是我情窦初开之时。我一辈子喜欢刘三姐!
我一直隐隐约约的觉得,刘三姐是我冥冥之中的媒人。
两个月前,领导的奶奶,在106岁的高龄在午睡中去世;而黄婉秋老师也在那时候登仙界。
微信电话里谈到黄婉秋老师逝世的消息时,领导,黄老师这位从未谋面的未知弟子,沉默几秒后叹息了一声。
“山中只见藤缠树啊,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哎,枉过一春又一春”。
领导在南方长大,zcs和zhchsh有些不分。当年领导唱时,我听成了枉过一村又一村。
我那时候嘴贱,说咱们俩是藤缠树还是树缠藤?
领导,这时候就会杏眼圆睁,“麻秆儿,我是你妈!“。
我,一米八二的大个子,现在体重178斤,那时候才130多斤,所以领导时不常叫我声麻杆儿。
”连就连哎,我俩结交定百年哪。那个九十七岁死呀,奈何桥上登三年,啊等三年“。
我姥姥的奶奶活了92,我妈妈的奶奶活了97,我奶奶活了96,领导的奶奶活了106,我们自己的目标就是100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领导儿时臭事之二十一 – 三毛子 领导儿时臭事之二十 – 铜火锅卖了吧 领导儿时臭事之十九 – 虾皮 领导儿时臭事之十八 – 熊猫 领导儿时臭事之十七 - 后脑勺子
《关于三支两军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指出:凡是实行军管的地方和单位,在党委建立后,军管即可撤销。军管人员陆续回到部队,1973年完全结束在地方的军管。我父亲当时也参与军管,1973年回到部队。怎么可能1976年学校还军管?
我们那时候,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必须有工人群众参加,配合解放军战士,同学校的学生、教员、工人中决心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积极分子,实行革命的三结合。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以上是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的课文。
京剧、汉剧、桂剧都有西皮、二黄,如果只有演奏没有演唱,外行是分不清的。
1976年唐山地震,密云水库白河大坝上游保护层发生局部坍滑。抗震加固指挥部领导要求张光斗到密云水库工地工作,当时他仍处于受审查、受批判的逆境中,正在小浪底工地劳动,接到电召后不顾年老体弱星夜兼程赶回北京。到了工地,当时的军宣队负责人对他宣布:"这次抗震加固工程设计你要负责,但不准在图纸上签字。"即使遭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张光斗还是以人民的事业为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以能为党、为人民做些有益的工作而欣慰。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2022/78361.htm
文革末期毛宣队多是工人,有些单位的毛宣队是有军人的(工,军宣队),军人往往是其负责人。
还能查到一些其它资料
如华东化工学院 等学校1977年工、军宣队撤离。
成立后,军管会不再具名发文施政,一切由革委会取代。我们县及所属地区的党政机构均在66年底前瘫痪,无法正常运行。各造反派均称自己是正确代表,互相争斗。处于无政府状态。67年初按毛主席指示,解放军派代表前来实行军管,军管会成为临时权力机构。军管会主任为首脑。当时省军管会主任是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我们地区军管会主任是驻此地某野战军政委(军分区两首长为副主任),县军管会主任是驻本县某师派出的副参谋长。
在军管会主持下运行了大约一年左右,在实行了各派大联合的基础上,成立了有多派代表组成的革委会,从此以革委会的名义发文施政。而第一任革委会主任就由原军管会主任担任。
虽然三支两军的正式结束是在数年以后,但自革委会成立后,就不再出现军管会这个名称了。
,因工作调动离开。第二次是1970年底三支两军,进入郑州铁路局,从野战部队脱离,听从省军区领导,服装,薪水发放均有省军区负责。1973年三支两军结束,军管会撤销,回到原野战部队。1974年我家搬回部队。当时在铁路局有两个牌子即郑州铁路局革命委员会,郑州铁路局军事管制委员会,我父亲即是革委会副主任也是军管会副主任。军管会时间长达4年而不是1年。
京剧中老生道白中有几个字的发音是典型的安庆一带口音, 比如, zhu珠朱猪主
文革期间很多工厂有两派, 文斗也好武斗也罢, 军代表不允许参与,不能做任何表态
因为这些厂生产制造军用雷达,通讯器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