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1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大腹便便的傅斯年等六位国民参政员,从重庆飞抵延安,与共产党商谈国共团结。
瓦窑堡边区政府低矮的窑洞里,毛特意安排一个晚上和傅斯年单独交谈。谈话中,毛泽东称赞傅斯年在“五四”时期的贡献。
傅斯年笑着回答说:“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刘邦、项羽。”毛报以微笑,并未正面回答。
临行前,毛亲笔手书晚唐诗人章碣的《焚书坑》赠送傅斯年,书为条幅,笔走龙蛇,写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毛用自谦来回应傅斯年,也借此豪迈地表达了自己要继续完成五四运动先驱们的未竟之事。
摧伐一个桀骜不驯、刚直不阿的人的精神,刨祖坟显得多么怪诞又多么彻底,几千年前的流毒轻而易举地穿过漫漫时光,潜藏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基因里,仅凭一个阴冷的天气,便出来作祟。也罢,投石唾骂,总胜于淡漠遗忘,是非功过,原不是谁都可以说了算的。
本文中的书生,就是从美国回国建设国家的技术人员,还有投诚的国军人员,那就不好说了。
不过,也可能是任务。
傅斯年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合大学的校训,写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写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每一笔都是用刀雕刻出来的——刻在历史的天空里,雕在这深情的大 . 刚毅坚卓, 谁提出的?
他的学识人品俱佳,政治上非常敏锐,是真正的大师!

来源:知乎1945年7月1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大腹便便的傅斯年等六位国民参政员,从重庆飞抵延安,与共产党商谈国共团结。
瓦窑堡边区政府低矮的窑洞里,毛特意安排一个晚上和傅斯年单独交谈。谈话中,毛泽东称赞傅斯年在“五四”时期的贡献。
傅斯年笑着回答说:“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刘邦、项羽。”毛报以微笑,并未正面回答。
临行前,毛亲笔手书晚唐诗人章碣的《焚书坑》赠送傅斯年,书为条幅,笔走龙蛇,写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毛用自谦来回应傅斯年,也借此豪迈地表达了自己要继续完成五四运动先驱们的未竟之事。
1.没落名门之后,意气风发,振臂高呼 傅斯年出身山东聊城名门望族,七世祖傅以渐为清朝开国第一位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衔,但到祖父一代家道衰微,不复往日辉煌。 傅斯年幼时,父亲就英年早逝,家境困窘,靠朋友接济度日。 十二岁那年,他被祖父的学生带到天津读书,二十岁考入北京大学。 因旧有的国学功底及对学术研究的偏好,傅斯年选择了当时北京大学文科中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古文经学。 他崇信章太炎学说,并得到国学大师刘师培、黄侃、陈汉章等人厚爱,他们欣赏傅斯年,盼望有朝一日他能继承太炎学派衣钵。 傅斯年也不负厚望,对章氏极其景仰,读章氏诸书特别勤勉用功。
▲章太炎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朴学大师 北京大学校园里,傅斯年常身着大袍褂,手拿一把葵扇,一派儒雅气,被同学们戏称为“孔子之后第一人”。 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特别是胡适回国担任北大哲学系教授后,学风改易,学生思想言行亦随之变化,傅斯年的转变尤为突出。 他大量接触西方书籍,并最终冲出“章氏的樊笼”,走向文学革命阵营。 1918年的冬天,傅斯年和罗家伦等一批青年学生创办了《新潮》杂志,畅销于进步青年,颇受思想界青睐,成为《新青年》后又一本有影响力的刊物。 尤其是傅斯年发出争做“夜猫”和寻找“超人”的呼喊,促成了他在“五四”时期的声名。
▲ 五四运动,学生们高举条幅走在街头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傅斯年内心并不赞同学生们的激烈形式,这种群体性暴力并不是他想要的方式,他为学生们的鲁莽行为痛惜,却又无能为力,只好独自遗憾地离开。 1919年冬,傅斯年通过考试,以官费留学生身份赴英伦读书。 出国前,他写文梳理思想,既眷恋那段冲冲杀杀的日子,但又流露出心中的忧虑,认为发泄太早太猛,或于将来无益有损。 他主张厚蓄实力,切实求学,非到三十岁不在社会服务,并表示自己要以教书匠终其一生。 带着这样的思想,傅斯年离开了祖国,离开了让他声威大震的思想革命舞台。 2.刻苦仗义,有勇有谋,人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 傅斯年到达英后,先入伦敦大学研究院,主修实验心理学。 三年后,转入德国柏林大学继续深造。 当时的柏林大学是中国留学生最集中的地方,陈寅恪、俞大维、何思源、赵元任、金岳霖、徐志摩、周炳林等一批才俊都在同一时期留学于此。 这些人中当数傅斯年与陈寅恪学习最刻苦,他俩被留学生戏称为“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 在德国,傅斯年生活拮据,经常上顿不接下顿,他写给罗家伦的一封信中表达了这样的困境:“五月中旬连吃四日干面包,实在不免于夜间流涕。” 欧洲留学生涯对傅斯年影响深远,科学实证主义思想得到强化,并渗透到他的学术研究中来,特别是德国强势的民族国家意识,成为傅斯年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1926年隆冬,傅斯年踏上归国客轮,整整七年的留学生涯,傅斯年虽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未取得任何文凭。 好在那个时代,并不唯文凭论,凭借真才实学,他被聘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后,傅斯年长期担任史语所所长。 二十多年的所长生涯,傅斯年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他坚持史学就是史料学,重视考古材料,鼎力支持“田野考古”,摆脱故纸堆束缚,将语言学等观点方法用到历史研究中去。 他参与并指导发掘安阳殷墟,整理大量档案,调查全国方言,取得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胡适眼中,傅斯年是人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
▲ 日军在长城上炫耀拍照 抗日战争期间,傅斯年反复强调,在日本人步步紧逼下,中国除坚决抵抗别无出路: “对倭只有一条路,即一切都无顾忌,人人当求必死。若是后边有退路,尚有可以商量之处,若是前面不止一条路,也还有选择之余地,今则后面是大海,两边有高墙,前面纵是猛虎,也只有拼上去。” 中国要死里求生,生路是在死里求出来的。傅斯年断言大规模的抵抗可使国民受到严格训练,可借机消除中国的腐败。 小抵抗有小结果,大抵抗有大结果,不抵抗没有结果。 打个落花流水,中国人才有翻身之日。 他给自己儿子取名傅仁轨,就是来自唐朝的刘仁轨,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个能在朝鲜对日本兵打歼灭战的将领。 日本天皇下诏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陪都重庆,傅斯年闻讯大喜,携酒一瓶至街上猛喝起来,又以手杖高举帽子狂舞,高呼国家出头了,直至精疲力竭才回家。 第二天上午九点半前往国民参政会开会,他仍难以抑制喜悦之情,他在给夫人的家书中写道:“大家到秘书处庆祝……皆哈哈大笑,我现在方知旧戏中二人见面哈哈大笑之有由也!抱着、跳着、Kiss着,要想安静一下,谈如何游行,几乎办不到!” 4.侵略如火,不动如山:一个铁骨铮铮自由独立的人 傅斯年其貌不扬,是个肥头肥脑的大块头,一头蓬松的乱发,一副罗克式大眼镜,常穿着那时最流行的大翻领ABC衬衫,不打领带,外面罩上一套哔叽西装。 那副容貌,就是不修边幅的典型,但也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风度。摧伐一个桀骜不驯、刚直不阿的人的精神,刨祖坟显得多么怪诞又多么彻底,几千年前的流毒轻而易举地穿过漫漫时光,潜藏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基因里,仅凭一个阴冷的天气,便出来作祟。也罢,投石唾骂,总胜于淡漠遗忘,是非功过,原不是谁都可以说了算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这对中国父女40年在同一地点拍照片,火遍国内外! 危难之际,书生何以报国? 把相亲角搬到海外,不愧是咱爸妈 陈丹青论孔子 人类消失后的地球
本文中的书生,就是从美国回国建设国家的技术人员,还有投诚的国军人员,那就不好说了。
不过,也可能是任务。
傅斯年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合大学的校训,写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写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每一笔都是用刀雕刻出来的——刻在历史的天空里,雕在这深情的大 . 刚毅坚卓, 谁提出的?
他的学识人品俱佳,政治上非常敏锐,是真正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