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国内开始发科技奖。首先发的是发明奖,第一个特等奖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了80年代开始发科技进步奖,就是那些不算发明但是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奖项。
第一次发科技进步奖,有对建国以后科技成果大总结的意思。两弹一星等都得了特等奖。特等奖一般是超大项目,都是几千上万人参与的。
获奖的项目,能够颁发的获奖证书是有限的。大约是一等11本,二等9本,3等5本,我记的不太清楚了,大概如此。特等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加。得到本子的,是主要完成人。排名第一的是主持人,或者第一完成人。排名在获奖证书的编号上能看出来。奖金的分配不限于主要完成人,打杂的也有份。
获奖证书在评职称的时候有点用。选院士的话,大概要第一完成人才有用,而且至少要二等以上。如果没有获奖证书,最多就是个参加者。在简历上可以说参加过某项目,该项目得过奖,但是不能说自己得过某奖。即使是有证书的,也要说自己是第一完成人获得某奖,或者是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某奖。
证书的全名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者证书”。二等奖和三等奖的证书都只限五本。
这是1985年的情况。后来三等奖取消。记得有人在几坛说当时还有四等奖,那是无中生有。
我说的全是我原单位的实际情况。
我们研究部门一项目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参加人6个人,上海市地方配合人员多人,部里其他部门也有人配合。
获奖人数限制在9人,按理我们部门6个人是主要贡献者,但是必须照顾其他单位的配合人员,不然的话,以后谁帮你忙啊?比如有一位正研究员他和别人无法合作自己一个人搞研究,很难出大成果。
我们部门必须拿掉一个人。有人出主意把几个人的名字合并在一起,但是国家科委不同意:必须用真名。结果可想而知,这位50年代早期留苏的主任,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人被迫退居二线,因为大家心里有怨气。这次政变我无意中听见了,几个人在60年代初留苏的副主任的串通下联合起来去上级告状,把主任给扳倒了,副主任升为主任,以后副主任又告状把院里某位告下来,自己取代之。
部门另外一项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只有3个人,2位助理研究员和一位打杂的中专生。几次获国家级奖和部级奖打杂的名字都在名单上。
几年后,当我们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名额是15个人,以我们核心组为主,其它几个单位每个单位只给一个名额。
我们这个部门人不多,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部科技进步奖几十项,人人有成果,人人获过奖。
我的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人第一完成人也不是院士。
我单位获得过2次特等奖。特等奖影响是世界级的。
1986年停评一年,1987年对85年的漏网补评。
1988年以后每年评一次。
既然是获奖者证书,证书发给个人。
曾经有网友说,证书由单位保存,个人没有证书。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不是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者,没有拿到“获奖者证书”。
选题、拉关系,站队,混江湖。
我原单位所获得的上百项国家级奖都是货真价实的,因为那个行业中国是在世界上领先的。
国家也是给1万元。不过后来部里,院里也给了一些奖金。
科技大会奖是一次性的,并不是中央决策系统性的。
实际上,国家科技进步奖1984年也有,但是同样不是中央政策性系统性的。农科院有1984年获奖的。
文革后国内开始发科技奖。首先发的是发明奖,第一个特等奖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了80年代开始发科技进步奖,就是那些不算发明但是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奖项。
第一次发科技进步奖,有对建国以后科技成果大总结的意思。两弹一星等都得了特等奖。特等奖一般是超大项目,都是几千上万人参与的。
获奖的项目,能够颁发的获奖证书是有限的。大约是一等11本,二等9本,3等5本,我记的不太清楚了,大概如此。特等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加。得到本子的,是主要完成人。排名第一的是主持人,或者第一完成人。排名在获奖证书的编号上能看出来。奖金的分配不限于主要完成人,打杂的也有份。
获奖证书在评职称的时候有点用。选院士的话,大概要第一完成人才有用,而且至少要二等以上。如果没有获奖证书,最多就是个参加者。在简历上可以说参加过某项目,该项目得过奖,但是不能说自己得过某奖。即使是有证书的,也要说自己是第一完成人获得某奖,或者是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某奖。
证书的全名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者证书”。二等奖和三等奖的证书都只限五本。
这是1985年的情况。后来三等奖取消。记得有人在几坛说当时还有四等奖,那是无中生有。
我说的全是我原单位的实际情况。
我们研究部门一项目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参加人6个人,上海市地方配合人员多人,部里其他部门也有人配合。
获奖人数限制在9人,按理我们部门6个人是主要贡献者,但是必须照顾其他单位的配合人员,不然的话,以后谁帮你忙啊?比如有一位正研究员他和别人无法合作自己一个人搞研究,很难出大成果。
我们部门必须拿掉一个人。有人出主意把几个人的名字合并在一起,但是国家科委不同意:必须用真名。结果可想而知,这位50年代早期留苏的主任,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人被迫退居二线,因为大家心里有怨气。这次政变我无意中听见了,几个人在60年代初留苏的副主任的串通下联合起来去上级告状,把主任给扳倒了,副主任升为主任,以后副主任又告状把院里某位告下来,自己取代之。
部门另外一项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只有3个人,2位助理研究员和一位打杂的中专生。几次获国家级奖和部级奖打杂的名字都在名单上。
几年后,当我们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名额是15个人,以我们核心组为主,其它几个单位每个单位只给一个名额。
我们这个部门人不多,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部科技进步奖几十项,人人有成果,人人获过奖。
我的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人第一完成人也不是院士。
我单位获得过2次特等奖。特等奖影响是世界级的。
1986年停评一年,1987年对85年的漏网补评。
1988年以后每年评一次。
既然是获奖者证书,证书发给个人。
曾经有网友说,证书由单位保存,个人没有证书。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不是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者,没有拿到“获奖者证书”。
选题、拉关系,站队,混江湖。
我原单位所获得的上百项国家级奖都是货真价实的,因为那个行业中国是在世界上领先的。
国家也是给1万元。不过后来部里,院里也给了一些奖金。
科技大会奖是一次性的,并不是中央决策系统性的。
实际上,国家科技进步奖1984年也有,但是同样不是中央政策性系统性的。农科院有1984年获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