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珍宝岛战役后,苏军号称 “一周攻到北京”, 最终不了了之

v
viBravo5
楼主 (文学峸)

https://new.qq.com/omn/20220521/20220521A0CTR300.html

1949年10月1日,中华儿女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伟大时刻,一句“新中国成立了”萦绕在大家心间,好些天都还沉浸在这份喜悦之中。而国家初立,如何获得他国承认也是重中之重。哪曾想两天过后,我们就得到了第一个“承认”,来自“老大哥”苏联,中苏也是在这天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苏之间早在二战之前,就有过不少交集,所以从建交时刻起,必然会让人们开始期待,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未来展开的一系列合作。然而当时间走到1958年,“金门炮战”打响后,中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深化。

次年6月,苏联决定停止对中国核事业的援助,并逐渐撤走来华支援的核专家。而后虽然没有彻底断交,却始终在累积矛盾与冲突,也在1969年达到了顶峰,“珍宝岛战役”就是诸多矛盾下的一次正面交锋。

 

中苏交界处本身就属于“历史悬案”,只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两国关系甚好便一直被搁浅。进入60年代后,两国逐渐产生矛盾,苏联便开始向交界处增兵,并不断制造事端。1969年3月2日,珍宝岛再次遭遇侵扰。在造成我军6名边防巡逻人员伤亡后,我军只好发动自卫反击战。

战斗一直打到了17日,这期间中国军队再次证明中华儿女将誓死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性的决心。苏军也在增兵被灭大半后,选择撤离岛屿,反击战到此结束。

但值得一提的是,中苏之间的矛盾并未因此画上句号,反而彻底撕破脸。

 

战役过后,苏联很快就开始调集兵力,甚至还企图通过“核打击”的方式,去解决两国“矛盾”。也就是说,新中国不仅只遭受过来自美国的“三次核讹诈”,苏联也曾想过以此“痛击”中国。

苏联国防部很快就制定了详细的战略“打击”方案:百万大军兵分四路,直奔我国内地战略要点。而“核打击”是在这“4条路”之前,因为只要使得中国军事政治力量陷入瘫痪,苏军的“4条路”也就畅通无阻得多。

 

一条是苏军从东北入侵,通过哈尔滨跃进沈阳;一条是直攻新疆省会乌鲁木齐;一条是挑选王牌空降部队降落于兰州;最后一条,是派驻扎于蒙古国的苏联机械化部队,从我国内蒙跃进直逼北京。按照苏联方面的计划,如果不出意外,这支部队将只用一周时间控制住我国首都北京,扼住我国政治中心。

虽然当时人民的生活始终照旧,没有感受到任何不同,但实则党中央领导因此已经好长时间睡不得一个安稳觉。光是屯兵百万,就足以令我国倍感压力,更别说“核武”了。

不过最终苏联还是自行放弃了计划,所屯的百万大军未曾南下。这显然是令人意外的,完全就不像苏联政府的风格。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令其,在大费周章制定了详细计划和大规模调兵遣将后,以不了了之收场呢?

 

先从苏联自身上分析原因,可以有两个。其一,地大物博有时候也不见是绝对优势。如今的俄罗斯依旧享有着“拥有最大领土面积国家”之名,更别说当时的苏联。

况且,当时的苏联对于西伯利亚的建设并没有太高的重视,铁路仅有一条。平日靠这条路送些远东军队所需的生活物资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一旦战争打响,补给必然就成了难题。

 

其二,“冷战”使得苏联分身乏术;美苏为了争霸,在各方面不断较量着。而美国素来擅长“拉拢人心”,这也是为何苏联不敢将冷战变为“热战”的主要原因之一,毕竟美国身后“小跟班”多着呢!

如果苏联真的将战略重心方向向亚洲靠近,那么欧洲各国大抵也不会闲着。况且,当时中美关系有缓和迹象,从美国释放的多种信号中,也不难发现其有意想和中国搞好关系。这点苏联自然也要考虑。

再从中国方面找原因,依旧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当时的中国已经完成了“两弹”试爆。遥想当年苏联撤走专家时,那一句“没了苏联的支援,你们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的不屑,苏联多少有些打脸了。

虽然对标美苏的“两弹”技术,中国尚有欠缺,尤其是在射程上,完全没法与之做比较。然而中苏是邻国,就算中国的“两弹”到不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抵达苏联还是可以的。

 

其二,察觉到苏联有战略部署变化后,中国一直在密切关注,也在不断调整解放军的战略部署。核武防御是一方面,数条纵深防线也十分坚固。

而且中国民族历经百余年风霜依旧不倒,曾经面对列强时的不屈不挠,苏联也是了解的。所以,说到底还是苏联没有足够把握可以在短时间的进攻上获得回报,自然就得三思而后行。

信笔由墨
供给线太长,根本无力护卫,即使是重点。
皇爷
当时中央非常紧张,很多机关以干校为名撤离北京去江西湖北,号称三线。

好像是美国不支持苏联灭中国。不然打起来中国很难抗住,看二十年以后中国打越南就知道了。
z
znr0505
“当时人民的生活始终照旧,没有感受到任何不同” - 那为何北京大佬们四处疏散, 全国 “深挖洞,广积粮” ?
T
TheHawk
那时除边防外,没有部队进入一级战备,而913全国部队进入一级战备。
z
znr0505
"林副主席的第一个号令“后,全军进入战时状态(部队疏散,指挥班子进入战时指挥位置)。好像比”一级战备“ 等级还高吧

”林彪发出“第一号令”后,10月19日中国全军进入“一级紧急战备”状态,共疏散95个师、4,100架飞机和600余艘舰艇。中国北部有94万部队离开兵营进入野外。据一个当年在中国北部第69军的士兵回忆的情况是,那时军队接到的命令是“一级紧急备战”,但是部队并没有进入真正的“准备开战”状态。

在林彪的“第一号命令”下达后,第69军进入了内蒙古集宁地区的大草原,以营、连为单位分成许多支队伍,疏散,部队没有配发弹药,官兵没有战争来临的紧迫感。但这不可能是第69军的擅自行为,说明了军事指挥系统实际上并不认为苏联会发起全面进攻。

在“一级紧急备战”那些日子里,中苏边界平静如常,然而在中国内地各城市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紧急疏散和多次的防空演习,处于临战状态。中国的行动引起周边其他国家的迷惑不解,在东亚地区的苏军、美军和台湾军队相继进入了短暂的戒备状态。

林彪的秘书说:“林彪平时在中午12点之前开始午休,但10月20日那天他坚持要等到苏联代表团从飞机上走下来。他怀疑苏联飞机不是运载谈判代表团的,可能是携带核弹的不祥之客。他吩咐探明苏联飞机是什么时候从苏联起飞、何时飞近北京。我是一步一报,不厌其烦。直到中午过后,他听到我转报北京传来苏联飞机降落的最后一次报告:情况正常。林彪这才肯去休息。”

是日,没有发生任何意外。

中苏之间的谈判虽然不会有明确的结局,但边界上双方军队不再互相射击,双方都不再进入有争议的边界地带。从此林彪对于“一级紧急战备”不再过问。而且,林彪竟然忘记了中国北部还有百万兵员在野外疏散、风餐露宿。

10月23日“中央军委办事组”临时指示各军区军种,“疏散出去的部队,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天气转冷,疏散的部队不要露营,要搞好行政管理和物资保障”等等。

直到年底隆冬,各军区纷纷来电请示部队是否可以停止疏散回营房,林彪却不解:“他们为什么还要继续疏散呢?”

秘书只好解释道:“部队疏散是根据首长(林彪)的命令。首长不发布新指示,各军区自己不好作出部队回营房的决定。”

林彪总算明白了:“你给黄永胜打个电话,我看部队可以停止疏散了。”

自此中苏战争危机云消雾散。但直到1970年,中国的战备仍然被纳入全国日常工作,常备不懈地运行,也被当成带动其它各项工作中的“纲”,直到1971年才逐渐松弛。疏散到农村的城镇居民也陆续返城。此后,中苏边界一直相安无事。“

 

T
TheHawk
指挥员进入战时位置,不能回家只有913那次。那几天,营房所有人扎了武装带,风声鹤唳。
X
XYZ94538
1969年三月珍宝岛冲突后,苏联多次热线电话要降低冲突,同年九月苏联总理柯西金利用访越回程在北京机场会见周恩来,解决紧张
白云蓝天
据说二战时苏联的坦克结构很简便,打损了很容易修复,后来怎么搞得那么繁杂,前面那么多小片都是干嘛用的?
c
chufang
此前,莫斯科打电话给北京,但一开始接线员拒接转机,坚决不和修正主义谈话。
c
chufang
T-34的炮塔是铸造而不是锻造的,因此工序简单,制造方便。
十具
那些小片=主动式装甲,惰性炸药。对付PLA的火箭筒攻击的。老毛子比你崇拜的巴佬毛,还是靠谱得多。
十具
那时坊间盛传苏军主战坦克T62如何了得,PLA的56式火箭筒根本就打不穿。缴获的那辆也是阴错阳差。不过,爆炸反应装甲还没

爆炸反应装甲还没有应用在珍宝岛参战的T62坦克上。

 

c
chufang
那些片片是填了沙的小铁盒子。
十具
不是吧,我高看了老毛子一眼?后来改进版的T62,的确采用了主动式装甲。下面这种:

炮塔装备“主动式装甲”模块的俄罗斯T-90坦克

不过,在乌克兰,据说还是被人家弱女子用攻顶导弹,开了罐头。

十具
当时全国没有一寸地铁,但所有城市都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深挖洞。毛欠国人太多。无温饱的人无偿地做无效益的苦力,无谓地陷1/4

无谓地陷1/4人类,于赤贫之中,达1/4世纪之久。

十具
我那时还在上小学。各班级轮流去义务手挖人防,地下隧道大到可以行车。记得一位老师感叹,这要是地铁该有多好。这就是毛与人民

心连心,他为人民谋幸福。

十具
好容易你尊重史实一次。铁列克提冲突,苏军刚开始也是克制的。毛58年炮打金门就是用同胞的血拖苏联下水与美热战。最后激怒苏联

在中国最需要建设的时候,中断援助,撤走专家,全方位孤立中国。紧接着发生的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道危机+10年浩劫。

毛就是一个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地痞,(他留下的影像资料中的肢体语言,就证明了这点)。“要打多久就打多久”,“早打,打大的,打核战”,打烂了再建立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灌输的革命激情。

毛,身为大国领袖,对本国人民极不负责。一代国人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营养不良,失学,失业。

对国际社会也极不负责,耍小动作刻意制造大乱(他自己说的,还洋洋得意)。

p
puyh
没有一寸地铁?胡说八道,没有运营不等于没有。
l
llarry
最搞笑的是“生活照旧”。那就是几个月才能吃到一次肉!
飯盛男
那可是有機肉阿。現在誰在喫有機肉、都在喫速成肉
飯盛男
那時一星期喫2次肉吧、再喫点魚。農村的可能就得幾個月喫一次了、釣到的魚有賣銭自己不舎得喫
十具
“战备为主,兼顾交通”的北京1号线1期,81年才正式验收。69年刚热滑就发生电力系统火灾,死3伤100多。走电失火问题8

81年才基本得以解决。铺了轨,不能安全运行,算哪门子地铁?

p
puyh
北京地铁1971年1月15日正式开通运营,地铁票人民币一角。

十具
71年那是内部售票办法接待参观,单程票价为一角。73~75年两次停运达1年。81年才正式验收。记住全国劳民伤财深挖洞是6

记住全国劳民伤财深挖洞是69年,当时中国就是没有1寸地铁运行。

z
znr0505
周恩来批示从71年1月起内部售票接待参观群众;1月15日,地铁一期工程开放 "试运营", 持单位介绍信才能买票,票价一角
p
puyh
71年突然出现地铁了?地铁从65年开始建造,69年开始试运行,71年开始开放参观,本人那时就在北京。
p
puyh
没有一寸地铁?不是胡说八道是什么?
十具
69年测试发生电气火灾,造成超百人伤亡。71年才试运行。不能交付使用的公共设施,对公众而言等于没有。可算防空洞,本来定位

就是“战备为主,兼顾交通”。注意:1981,北京地铁1号线才正式通过验收。

p
puyh
照你的意思,69年那是防空洞测试发生事故,81年之前那不是地铁,要否认客观存在东西,如此狡辩,地摊文学就是这么产生了。

地摊文学就这么产生了

老生常谈12
撒谎去先眨巴眼睛。北京地铁1953年规划,1965年开建,1969年建成,1971年运营。防空洞是1969年开始挖的。
十具
69年兴师动众耗紧缺的资源,各个城市满城挖的时候,中国就是没有一寸交付使用的地铁。71年试营运是凭介绍信才能买票看的稀奇

我撒了什么谎?北京地铁的初心就是“战备为主,兼顾交通”。看看第一段沿线都是什么单位,就一清二楚了。

毛忽视民生,穷兵黩武,只为满足帝王虚荣的铁证太多了。1949~毛归西,上海人均住房面积只增加了0.9平米,这还是全国勒紧裤腰带要保的最繁荣城市。

1952—1978 年间,城镇地区的人均住房面积从4.5 平方米下降至3.6 平方米。                                         

十具
52—78 年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4.5 平方米下降至3.6 平方米,倒退!战争后中国千疮百孔,新政府非但不投入建

新房,甚至连修缮老旧房屋的经费也没有。

在1949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为8.3平方米,城镇化率也仅有10.6%。连年战争使中国大地千疮百孔,房屋损毁严重,国家不仅没钱建新房,甚至连修缮老旧房屋的经费也没有。

  那个年代,我国城市房屋供应严重不足,人们的居住条件可以说是恶劣,“需要大修”和“极其危险”的房屋随处可见。天津市政府研究室的报告就指出,全市“房屋要马上大量修理,否则损失人民生命财产的事情将不断发生。”

  从1956年开始,国家规定由政府统一对房屋进行分配和租赁,逐步完成对住房的公有制改造。但仍无法解决“住房短缺”的问题。

  上世纪70年代,百姓住房基本靠“福利分房”,这是一种由政府出钱、单位负责建房和分配的模式。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问题逐渐暴露。

  毛时代,中国累计用在住宅上的投资为374亿元,年人均住房投资不足10元。“住房短缺”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恶化。

 

十具
毛时代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 4.5 平方米下降至 3.6 平方米。出处:《中国城镇的住房改善及分配:中国 2000 年人

见王丰:《中国城镇的住房改善及分配:中国 2000 年人口普查的初步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