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传说,在美国买房子,千万要绕开HOA,它带来的潜在问题太多。
但是我在美国这么多年,住没有HOA的房子,不到三年。这可能是非典型案例,但是也说明HOA的覆盖面非常广,包括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house,但有公共活动区域,甚至有日夜开车巡视整个社区的保安,HOA不可避免。
街上的说法,除了不要买有HOA的房子,还有一条,不要买Condo。Condo肯定都有HOA,大家共享屋顶、外墙、上下水和一大类保险。除去HOA可能经营不善,造成经济损失,或许共享是对自由的束缚,所以街上的鄙视链把Condo列入了末端。
我也不能免俗,跟着街上的流言蜚语,相信住Condo是下策。
可是怎奈囊中羞涩,喜欢或者需要居住的社区以及自己对房屋质量的要求,往往只有Condo在可选的清单里。第一次买房,买了Townhouse(理论上说也是Condo),第二次在偏远地区买了house,交通实在不方便,住了不到三年,就离开了。
那三年里有了两个孩子,他们需要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我们的生活轨迹也随着他们的需求而变动,搬到幼儿园附近、搬到小学附近、再搬到中学附近。终于,他们去上大学了,他爹忍无可忍地宣布,自己终于可以实现梦想,住进house 里了。
这是他人生的梦想。
估计他出生时,没有带着这个梦,他住在父母单位的筒子楼里,跟周围所有的孩子一样,天真烂漫,快乐欢愉。他是什么时候建立了这样的理想,并朝思梦想,日益坚固之的呢?
我没有追究,因为我也认可街上的传说。或许那是个叫美国梦的家伙?或许是电视肥皂剧的潜移默化?或许是同事朋友间的攀比?
总之,他爹的梦想,是住在一个house里,打开窗户,后院儿若隐若现有几棵树。
虽然有梦想,但他也没怎么为梦想而奋斗。除了嫌弃老婆的一些决定、心中暗暗的自诩为家庭做出了牺牲外,他就等着有一天自己能做回主。
买了这个后院有几棵清晰可见的树的房子后,他觉得人生完满了。儿子从大学回家过圣诞节,我们安排了全家去蒙特利尔休假。去机场的路上,他爹说自己不想去休假,想留在家里享受房子,顺便了解房子,四处摸摸弄弄。
结果,我们娘儿仨去了蒙特利尔,他留在了家里。
房子是从一对老夫妻那儿买来的。当时那位丈夫退休已10年,那10年里,他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房子上,他熟知这里的一花一草,一钉一铆。他无法忍受房屋上市,让川流不息、不知底细的人群来这里参观他的杰作,品头论足还会弄脏地毯。他决定线下卖房,只让经纪人给两个潜在客户看了这个房子。他也不忍心看一眼买了这个房子的买家,他怕自己的直觉从买家的面相里看出自己精心维护打造的房子落入了摧花盗贼之手。
离开这座房子的那天,他让鲜花盛开,阳光温暖,家里家外一尘不染,每一个角落都清理过,每一个细节都抚摸过。他留下关爱和呵护,他可能还在心里写下了离别的情书。在这里住了近三十年,他一直带着房子跟自己过,冬暖夏凉地伺候着它,新衣新袜地帮它更换着,从未让它受冷落,并坚守着它的体面。这座房子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来了,小心翼翼地开始接下这段缘分。
但过了第一年,葡萄便不再有收成。有些后院儿的路灯,被园丁减去了酷似植物叶片的装饰护栏。紫藤不再有整齐的花朵,它们开始自由成长。草坪不再诱人,它们被男主人剪得坑坑洼洼。有些花草枯萎了,没有新的创意填补进来。草地上放上了太阳能板,遮挡太阳能板的树,被砍掉了几棵。这座房子和它的院子,像过了高峰期的妇人,有了掩盖不住的愁容。
我去了一趟欧洲,满血复活地回来,朋友们都说你看上去不一样了,休息得真好啊。是啊,在欧洲每天到处行走,出门皆是忙碌,公交四通八达。我改变了对居住的看法,人其实不必住在house里,构成生活品质的东西也不一定是伺弄一个房子。大家共享一个大楼,大楼的居民共享一个地铁站,在行走的范围内设立公共服务设施,生活不仅方便也更加健康。
我不再甘心住在美国郊区一座这样的房子里的,我不喜欢弄院子里的花草,不喜欢出门光秃秃的山坡,不喜欢画面感极强的社区网球场、游泳池,它们是如此地装腔作势,我不喜欢离不开汽车的生活,汽车像一座流动的牢笼,把现代人孤独地锁在里面长胖。从欧洲回来,我意识到这种郊区house里的生活,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不关乎赚取财富的能力,它像一个烧钱的壁炉,露着狰狞火焰。
正好城里出租给别人的Condo空了出来,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租客,便跟他爹搬过去暂住,离他上班的地方近了许多,且不堵车。舒适地住了一段时间,我诚恳地请求他,咱们伺候不好那座房子,把它买了吧,它需要照顾,也会给有小孩子的家庭提供方便,孩子们可以在后院儿玩儿,可以步行去小学上学,可以溜达着去游泳、打网球。这些便利条件我们目前都用不上,咱们把房子卖给年轻人,让他们开始新一轮生活,咱们住进Condo,方便、省事、省钱,好吗?
他沉默不语。像是遇到了劫匪。满脸的绝望。
僵持了很久,我说,如果你实在不舍得卖,咱们换屋顶吧,把太阳能板挪到屋顶上。他同意了,满心狐疑,觉得我在挖坑,准备埋他。
我说,这其实是宠着你。道理都讲透了,你无法接受。房价不是不会跌,以后或许卖不出现在的价钱,而现在每个月投入那么多,没人居住,说小了浪费自己家的钱,说大了浪费地球资源,你愿意浪费也就由着你。财富本来也是过眼云烟,也没指望真的留给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自己的生活和自由,而非钱财,你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钱耗掉,也不是什么大错,无非是每个正常人都会犯的错而已。
他依旧沉默,数日不愿交流。
有一天,我又问他,为什么这么执着地要住house,自己又能力不足,无法把它照顾好?为什么?
他回答:为了虚荣。
大house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现在。 COVID一来,绝大部分时间在家,有个大的活动空间就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一个朋友曾经住了大house,小孩离家后就downsize去了townhome。结果后悔了,说是没有自己的院子。于是再买了一个大house。
所以不是虚荣,前车之鉴。
能动了,再住townhouse也不迟。有house儿孙回来也方便。
住房子当然费用高,一年草坪包出去就要两千元。你说门前的草坪为什么要弄得那么整齐? 冬天为什么要挂节日装饰?种花草都是为了啥?就为了好看,当然是虚荣。都是虚荣!
还好我天天在家上班穿的是绒衣,否则我穿名牌上班又要被人骂虚荣了。
因为我家领导喜欢大房子,喜欢孩子们回来团聚的氛围,我们还是没有downsize。现在照顾房子的是我,营造氛围的也是我。虽然园丁每周来,打扫房子的每月来,杀虫的每季来,可是日常维护还是有很多事要做的。
至于体力活,找人干就好了。
我的邻居都是老人,个个把院子收拾得很漂亮,隔壁邻居每年还open garden呢。
这老公这辈子活着还有意思吗
故事纯属真实,毫无虚构。我听到最后那句答复的一瞬间,大笑了起来。主要是我心里也觉得是虚荣使然,一直在等这个诚实的答案。
我也问过孩子们,这房子卖了会不会觉得可惜。他们也没在这儿住多久,跟房子没有那么深的感情。所以他们的回答是,你们自己决定,我们无所谓。
即便疫情期间,他爹也必须去上班,戴着口罩上一整天班,确实不好受,但还是坚持了一年半。大房子也用不上。在家上班的那几周,我们在院子里搭帐篷,扩展空间,倒也显示了有院子的好处。
不过,我们不是有半个农场了吗?大疫止于乡野,真有天灾人祸的,就去农场了。
而且最近农场,condo, house三个地方来回跑,真的觉得郊区的house 很多余。
最让我闹心的地方:
愚以为,住房对人的身、心影响都非常大。住在明亮宽敞的房子里,心情会舒畅许多,会有惬意的满足感,精神也会好许多。
古今中外,人们有了钱,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是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善住房。中间是有深刻的道理的。
我个人观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一般都是在国土面积巨大的地方产生的。为什么?他们面对广大的土地、众多的人民,因而视野开阔。小地方成长的人,可以把工艺做到极致,但没有大视野。
住房也是同样的道理。
1. House能耗大,关心一下自己的账单就行了,需要上升到国家衰败的层面么?
3. 老人的房子占据着街道几个好的位置,人家享受自己的房子,你为啥要觉得不平?
一开始是维持,后面慢慢改造,最后和房子融为新的一体。这个过程当然会比较漫长
condo 相比house没有投资价值,只是自住。
这是住其他condo或城中不可能得到的。如果很喜欢热闹,当年就不会选择出国了。国内太热闹了,吵闹了。。。。。
这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胖瘦皆宜;看不对眼儿,横挑鼻子竖挑眼,一无是处。
住在house里,可以种花草, 可以在后院晒太阳,烧烤,遛狗,孩子玩闹游戏,何等舒服惬意。如果市区有可步行去的花园,夜晚有热闹的小吃摊,不打烊的小店,公寓有大阳台,可以种些花草,那样真是方便又舒服。可是很多市区噪音大,homeless多,晚上除了酒吧也没有别的夜生活, 鸽子笼一样。小时候住公寓楼,旁边有座小山丘,放学后经常穿过树林爬到山顶,眺望远处的大海,那是儿时最美好的回忆,所以一辈子都想住得离自然近一点。
人人需要虚荣!
虚荣万岁!
首先就是公共交通不发达,其次就是文化层面。大部分人还是居住在独立住宅里的,导致小商业没有欧亚发达。我们现在住在房子里好处就是安静和有空间,坏处就太多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喝杯咖啡都要开车出去,非常不符合我的生活习惯。所以打算退休后搬回亚洲。
街上传说,在美国买房子,千万要绕开HOA,它带来的潜在问题太多。
但是我在美国这么多年,住没有HOA的房子,不到三年。这可能是非典型案例,但是也说明HOA的覆盖面非常广,包括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house,但有公共活动区域,甚至有日夜开车巡视整个社区的保安,HOA不可避免。
街上的说法,除了不要买有HOA的房子,还有一条,不要买Condo。Condo肯定都有HOA,大家共享屋顶、外墙、上下水和一大类保险。除去HOA可能经营不善,造成经济损失,或许共享是对自由的束缚,所以街上的鄙视链把Condo列入了末端。
我也不能免俗,跟着街上的流言蜚语,相信住Condo是下策。
可是怎奈囊中羞涩,喜欢或者需要居住的社区以及自己对房屋质量的要求,往往只有Condo在可选的清单里。第一次买房,买了Townhouse(理论上说也是Condo),第二次在偏远地区买了house,交通实在不方便,住了不到三年,就离开了。
那三年里有了两个孩子,他们需要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我们的生活轨迹也随着他们的需求而变动,搬到幼儿园附近、搬到小学附近、再搬到中学附近。终于,他们去上大学了,他爹忍无可忍地宣布,自己终于可以实现梦想,住进house 里了。
这是他人生的梦想。
估计他出生时,没有带着这个梦,他住在父母单位的筒子楼里,跟周围所有的孩子一样,天真烂漫,快乐欢愉。他是什么时候建立了这样的理想,并朝思梦想,日益坚固之的呢?
我没有追究,因为我也认可街上的传说。或许那是个叫美国梦的家伙?或许是电视肥皂剧的潜移默化?或许是同事朋友间的攀比?
总之,他爹的梦想,是住在一个house里,打开窗户,后院儿若隐若现有几棵树。
虽然有梦想,但他也没怎么为梦想而奋斗。除了嫌弃老婆的一些决定、心中暗暗的自诩为家庭做出了牺牲外,他就等着有一天自己能做回主。
买了这个后院有几棵清晰可见的树的房子后,他觉得人生完满了。儿子从大学回家过圣诞节,我们安排了全家去蒙特利尔休假。去机场的路上,他爹说自己不想去休假,想留在家里享受房子,顺便了解房子,四处摸摸弄弄。
结果,我们娘儿仨去了蒙特利尔,他留在了家里。
房子是从一对老夫妻那儿买来的。当时那位丈夫退休已10年,那10年里,他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房子上,他熟知这里的一花一草,一钉一铆。他无法忍受房屋上市,让川流不息、不知底细的人群来这里参观他的杰作,品头论足还会弄脏地毯。他决定线下卖房,只让经纪人给两个潜在客户看了这个房子。他也不忍心看一眼买了这个房子的买家,他怕自己的直觉从买家的面相里看出自己精心维护打造的房子落入了摧花盗贼之手。
离开这座房子的那天,他让鲜花盛开,阳光温暖,家里家外一尘不染,每一个角落都清理过,每一个细节都抚摸过。他留下关爱和呵护,他可能还在心里写下了离别的情书。在这里住了近三十年,他一直带着房子跟自己过,冬暖夏凉地伺候着它,新衣新袜地帮它更换着,从未让它受冷落,并坚守着它的体面。这座房子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来了,小心翼翼地开始接下这段缘分。
但过了第一年,葡萄便不再有收成。有些后院儿的路灯,被园丁减去了酷似植物叶片的装饰护栏。紫藤不再有整齐的花朵,它们开始自由成长。草坪不再诱人,它们被男主人剪得坑坑洼洼。有些花草枯萎了,没有新的创意填补进来。草地上放上了太阳能板,遮挡太阳能板的树,被砍掉了几棵。这座房子和它的院子,像过了高峰期的妇人,有了掩盖不住的愁容。
我去了一趟欧洲,满血复活地回来,朋友们都说你看上去不一样了,休息得真好啊。是啊,在欧洲每天到处行走,出门皆是忙碌,公交四通八达。我改变了对居住的看法,人其实不必住在house里,构成生活品质的东西也不一定是伺弄一个房子。大家共享一个大楼,大楼的居民共享一个地铁站,在行走的范围内设立公共服务设施,生活不仅方便也更加健康。
我不再甘心住在美国郊区一座这样的房子里的,我不喜欢弄院子里的花草,不喜欢出门光秃秃的山坡,不喜欢画面感极强的社区网球场、游泳池,它们是如此地装腔作势,我不喜欢离不开汽车的生活,汽车像一座流动的牢笼,把现代人孤独地锁在里面长胖。从欧洲回来,我意识到这种郊区house里的生活,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不关乎赚取财富的能力,它像一个烧钱的壁炉,露着狰狞火焰。
正好城里出租给别人的Condo空了出来,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租客,便跟他爹搬过去暂住,离他上班的地方近了许多,且不堵车。舒适地住了一段时间,我诚恳地请求他,咱们伺候不好那座房子,把它买了吧,它需要照顾,也会给有小孩子的家庭提供方便,孩子们可以在后院儿玩儿,可以步行去小学上学,可以溜达着去游泳、打网球。这些便利条件我们目前都用不上,咱们把房子卖给年轻人,让他们开始新一轮生活,咱们住进Condo,方便、省事、省钱,好吗?
他沉默不语。像是遇到了劫匪。满脸的绝望。
僵持了很久,我说,如果你实在不舍得卖,咱们换屋顶吧,把太阳能板挪到屋顶上。他同意了,满心狐疑,觉得我在挖坑,准备埋他。
我说,这其实是宠着你。道理都讲透了,你无法接受。房价不是不会跌,以后或许卖不出现在的价钱,而现在每个月投入那么多,没人居住,说小了浪费自己家的钱,说大了浪费地球资源,你愿意浪费也就由着你。财富本来也是过眼云烟,也没指望真的留给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自己的生活和自由,而非钱财,你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钱耗掉,也不是什么大错,无非是每个正常人都会犯的错而已。
他依旧沉默,数日不愿交流。
有一天,我又问他,为什么这么执着地要住house,自己又能力不足,无法把它照顾好?为什么?
他回答:为了虚荣。
大house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现在。 COVID一来,绝大部分时间在家,有个大的活动空间就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一个朋友曾经住了大house,小孩离家后就downsize去了townhome。结果后悔了,说是没有自己的院子。于是再买了一个大house。
所以不是虚荣,前车之鉴。
能动了,再住townhouse也不迟。有house儿孙回来也方便。
住房子当然费用高,一年草坪包出去就要两千元。你说门前的草坪为什么要弄得那么整齐? 冬天为什么要挂节日装饰?种花草都是为了啥?就为了好看,当然是虚荣。都是虚荣!
还好我天天在家上班穿的是绒衣,否则我穿名牌上班又要被人骂虚荣了。
因为我家领导喜欢大房子,喜欢孩子们回来团聚的氛围,我们还是没有downsize。现在照顾房子的是我,营造氛围的也是我。虽然园丁每周来,打扫房子的每月来,杀虫的每季来,可是日常维护还是有很多事要做的。
至于体力活,找人干就好了。
我的邻居都是老人,个个把院子收拾得很漂亮,隔壁邻居每年还open garden呢。
这老公这辈子活着还有意思吗
故事纯属真实,毫无虚构。我听到最后那句答复的一瞬间,大笑了起来。主要是我心里也觉得是虚荣使然,一直在等这个诚实的答案。
我也问过孩子们,这房子卖了会不会觉得可惜。他们也没在这儿住多久,跟房子没有那么深的感情。所以他们的回答是,你们自己决定,我们无所谓。
即便疫情期间,他爹也必须去上班,戴着口罩上一整天班,确实不好受,但还是坚持了一年半。大房子也用不上。在家上班的那几周,我们在院子里搭帐篷,扩展空间,倒也显示了有院子的好处。
不过,我们不是有半个农场了吗?大疫止于乡野,真有天灾人祸的,就去农场了。
而且最近农场,condo, house三个地方来回跑,真的觉得郊区的house 很多余。
最让我闹心的地方:
愚以为,住房对人的身、心影响都非常大。住在明亮宽敞的房子里,心情会舒畅许多,会有惬意的满足感,精神也会好许多。
古今中外,人们有了钱,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是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善住房。中间是有深刻的道理的。
我个人观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一般都是在国土面积巨大的地方产生的。为什么?他们面对广大的土地、众多的人民,因而视野开阔。小地方成长的人,可以把工艺做到极致,但没有大视野。
住房也是同样的道理。
1. House能耗大,关心一下自己的账单就行了,需要上升到国家衰败的层面么?
3. 老人的房子占据着街道几个好的位置,人家享受自己的房子,你为啥要觉得不平?
一开始是维持,后面慢慢改造,最后和房子融为新的一体。这个过程当然会比较漫长
condo 相比house没有投资价值,只是自住。
这是住其他condo或城中不可能得到的。如果很喜欢热闹,当年就不会选择出国了。国内太热闹了,吵闹了。。。。。
这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胖瘦皆宜;看不对眼儿,横挑鼻子竖挑眼,一无是处。
住在house里,可以种花草, 可以在后院晒太阳,烧烤,遛狗,孩子玩闹游戏,何等舒服惬意。如果市区有可步行去的花园,夜晚有热闹的小吃摊,不打烊的小店,公寓有大阳台,可以种些花草,那样真是方便又舒服。可是很多市区噪音大,homeless多,晚上除了酒吧也没有别的夜生活, 鸽子笼一样。小时候住公寓楼,旁边有座小山丘,放学后经常穿过树林爬到山顶,眺望远处的大海,那是儿时最美好的回忆,所以一辈子都想住得离自然近一点。
人人需要虚荣!
虚荣万岁!
首先就是公共交通不发达,其次就是文化层面。大部分人还是居住在独立住宅里的,导致小商业没有欧亚发达。我们现在住在房子里好处就是安静和有空间,坏处就太多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喝杯咖啡都要开车出去,非常不符合我的生活习惯。所以打算退休后搬回亚洲。